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解读(九)

(三)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俞穴三个部分组成。经脉和络脉都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前者是主干,后者是分支,遍布全身上下内外,联系脏腑、皮肉骨节。俞穴,是经气游行出入的地方。

经脉分正经、奇经两类。正经为三经三阳经脉,手足各一,合称十二经脉,即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是始于手太阴肺经,按前面手足经相交的顺序,依次传入足厥阴肝经,然后回归手太阴肺经,终而复始,运行全身,成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十二经脉的走向有一定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篇》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于是形成了手足相接,阴阳相贯的循环系统。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脉和别络的联系,又分别相互络属、与脏腑构成了手足阴阳、脏腑相互配合的表里关系。

奇经八脉的分布络属有别于十二经脉。督脉统督诸阳,行于背部正中;任脉任养诸阴,行于腹部正中;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行于腹部两侧;带脉约束诸经,横绕腰腹犹如束带;阳蹻、阴蹻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起于足踝而上行头部;阳维、明维分别维系全身阴阳表里、起于足而上至头颈。总之,奇经八脉对人体阴阳气血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络脉中的十五别络,是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分出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组成。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起着沟通转输的作用。

俞穴位于体表,是经气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建立密切联系,因此可接受各种刺激。如针灸、按摩等,产生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人体机能活动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人体经络与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所建立的密切联系,经络不仅是构成人体生命、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结构,同时也是探求病因、病理变化的重要客观依据,正如《灵枢·经脉》篇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病机学说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根据《内经》的论述,病机的内容应包括病因、发病、病理等三个方面。

病因是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各种原因,《内经》把所有病因分为两大类,提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阴阳在此指表里。外感六淫病邪由表入里,故邪先伤于表;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是病发于内,故邪先伤于里。这样的分类方法,不是单纯从病因着眼,而是结合发病部位来进行论迷,所以尽管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是内伤与外感两大类。这样就为临床辨证论治,区分外感与内伤划清了界限。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一般说来,正气强盛的人,抗病能力较强,病邪是难以侵入的。体质虚弱的人,抗病能力低下,病邪就容易乘虚侵袋而引起发病。因为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所以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因素,外邪仅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邪也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内经》的发病学观点。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都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也要看到人体的抗病能力,即所谓正气,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邪气的致病能力大大超越了人体的防御能力,同样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内经》也强调要“避其毒气”,童视搞好对疾病的预防。

疾病的病坦变化是极为复杂,但其主要的机转,不外是人体阴阳失调的反映。在病因作用下,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寒热病变。但是,疾病的过程,又是邪正斗争的过程,正气胜邪气,则疾病向愈,邪气胜正气,则疾病加重,所以邪正双方斗争,必然产生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因此,疾病变化的内在机理,《内经》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寒与热,是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也是辨别一切疾病属性的两大纲领。这两种病变,既可由外来寒邪或热邪引起,也可由人体内脏功能失调所产生。一般说来,热是阳偏盛的表现,寒是阴偏盛的表现。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热盛又可导致阴伤,寒盛又可导致阳损,所谓“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寒热的病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由寒转热,或由热转寒,使疾病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虚与实,是邪正盛衰的病理反应。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无论局部或整体阴阳的气血亏损,正气不能与邪气抗争,便是属虚的病理变化,即所谓‘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气有余。邪气盛,正气未衰,邪正相争,便是属实的病理变化,即所谓“邪气盛则实”。虚实也可以相互转化,如病邪久留,正气耗损,可以由实致虚;也有正气不足,痰、食、水、血留滞,以致因虚致实的。虚实不仅可以交错出现,有时还可出现“真虚假实”,或“真实假虚”的现象,所谓“大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

包潘良——在线辅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治病机理
:<黄帝内经1000问>(6)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总结
中医病机学说--病机的概念
武医拔罐治疗
阴阳失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