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振村:教了那么多年的字词句段篇,难道错了?



人类是怎样学习语言的?


很多专家这么告诉我们,语言学习要从识字开始,遵循字→词→句→段→篇的顺序。长期以来,这样的认知引导着我们老师教学的路径和逻辑:一年级,重在识字、写字;二年级,重在词汇积累、语句训练;直到三四年级,才开始段落篇章的写作训练。


这个逻辑真的对吗?我们来看看婴儿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妈妈教新生儿说话时,会按照“字词句段篇” 的教学逻辑来吗?不会!她把新生儿抱在怀里, 宝宝的眼睛还没睁开,她就开始念叨:宝贝儿啊, 你真漂亮;宝贝儿,妈妈多么爱你;宝贝儿,你是妈妈的小天使……没有一个妈妈是从一个个的字开始跟婴儿说话的。虽然这时候宝宝根本听不懂妈妈们的话,但就是在宝宝什么都听不懂的前提下,妈妈一遍一遍地重复那些温柔的爱的语言……


有语言学家做过统计,在婴儿开口说话前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一位妈妈对婴儿讲的话,大概有几百万字之多;而且研究发现,妈妈在婴儿期对宝宝说的话越多,宝宝的语言发展越好。


父母都是用完整的句子、歌谣、故事,还有无比温柔的爱抚与目光来和孩子交流。在这种浸润式的交流下,宝宝一岁以后,突然就会开口叫爸爸、叫妈妈,接着迅速突破单个的词,开始说连贯的句子。是什么力量,让婴儿如此迅速地突破了语言的障碍,掌握了语言的技巧?


其实,这里面蕴蓄着一个大规律——人类认知的重要规律:整体优先效应。


请看下面这些图:


你先看到大F还是小F?大F。


这是什么图形?你肯定回答,是个圆。其实,这只不过是五条线段而已,是你的大脑自动把空白处补上了,然后完成了“圆”的认知。


大脑总是基于整体来认知事物,它没有办法接受无意义的线段,只有把这些线段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才能舒服、心安。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观点也是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 同时,部分的简单相加并不等于整体。比如人有脑袋、四肢、心脏、肺、肝、肾等,是不是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就能组成完整的拥有喜怒哀乐的人?绝对不能。


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了很多字,碎片化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和诗词歌赋,但这并不意味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高。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句话,二三年级的小朋友都能读出来,每个字都能认识。但是,他们能理解这句话吗? 很难,因为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我们把《春江花月夜》里的词语摘出来:江月、潮水、明月、连海平、千万里、滟滟随波……让孩子读得滚瓜烂熟,是不是孩子们就能用这些写出《春江花月夜》?肯定不能!因为创作这样一首伟大的诗篇,需要深厚的文学积淀,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 需要对大自然有敏锐的感觉……


这些规律提醒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当下的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素养的提升路径。必须摆脱当下语文教学碎片化、脱离生活、从部分入手等弊端。为此,我和我的团队研发了“全课程”。


从整体开始学习,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知识世界,这是“全课程”的最基本法则。


从一年级入学第一课开始,“全课程”就强调整体性:第一课呈现的不是孤零零的字,不是孤立的词,而是一首完整的儿歌《喇叭花》:


喇叭花,爬篱笆,

爬上篱笆吹喇叭。

滴滴答,答答滴,

小孩儿小孩儿上学啦!


我们把字词的学习放到完整的语言环境里、放到特定的情境里来学习。孩子一读,会感到全世界都在欢迎他上学,对学习先有了美好的整体感知。


第二课,著名的绘本《大卫上学去》,这其实就是一年级的整本书共读。这本书虽然文字很少,但是有着完整的故事,训练的仍然是孩子整体的思维。


一年级写作,我们强调起步成“篇”。这里的“篇”是一种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比如,孩子画了一片碧绿的草地,你可以追问,这片草地上有什么呀?小朋友会回答:有蝴蝶,有蚂蚁…… 好的,把这些小动物画下来。继续追问:蝴蝶与蚂蚁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小朋友会兴致勃勃地给你讲。你听完说,非常棒!画下来!这样的几幅画,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不断训练,到了三四年级,孩子的整体思维意识、篇章架构能力会非常强大。识字也能整体起步吗?当然!

字源识字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历史,都有演变、发展、生长的过程。当你把字的源流引进来,把这个字发展变化的过程引进来,你就通过一个字给了孩子民族文化的世界。当然,还可以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总之,都是遵从整体优先原则。


感知优先原则


儿童天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但解释力相对薄弱。解释力要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才能慢慢增强。


听摇篮曲时,婴儿会感到安心、舒服,但他给不出原因,他无法解释。感知力就是感性认知,解释力就是理性思考。没有感性只有理性的,是机器人;没有理性只有感性, 就成了动物。只有让理性的光辉照耀感性的大地,才能生发智慧的山川河流。


人的成长总是从感性出发,逐步过渡到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统一。


但问题在于,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我们却立刻把他当成完全的理性人:都小学生了,怎么还玩泥巴?怎么还尿裤子?小屁股怎么还在椅子上扭来扭去?


针对孩子感性大于理性的特点,“全课程”高度强调“热认知”,强调体验式学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霍姆斯提出了“冷认知”,认为人的思维可以完全转化成数学算法、转化成程序,把这些算法和程序输入到计算机里,计算机就会像人一样思考。这一观点最伟大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所谓人工智能,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考。基于这一观点,第一代认知科学诞生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冷认知、离身学习——学习可以与人的身体(生理感觉、情绪等)脱离。


但是九十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家、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的触觉、嗅觉、视觉、味觉都在参与学习,都会影响认知判断。比如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周雯做的嗅觉参与实验。她在电脑上制作了模拟关节运动的光点小人动态图,要求受试者就凭这个小人的步态,判断它是男是女。同时,她把提取自男性分泌物的雄甾二烯酮和提取自女性分泌物的雌甾四烯分别溶解在丁香花油溶液里,让受试者们一边闻着一边做出判断。


神奇的现象发生了。闻到雌甾四烯溶液的异性恋男性更倾向于判断这个小人是女的(雄甾二烯酮溶液则对他们不起作用);相应地,闻到雄甾二烯酮溶液的异性恋女性更倾向于判断这个小人是男的(雌甾四烯溶液对她们无效)。你看,连嗅觉都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也就是影响我们的学习。


还有更典型的例子:让一个登山者背负很重的行李判断山的高度,通常他会判断山的高度比较高;同一个登山者、同一座山,轻装减负,他就会认为山比较矮。冬天,让一个人捧一杯热水,来判断照片上的人的友善程度,通常他会认为友善程度比较高;而捧一杯冰水来判断,则会认为友善程度比较低。这些实验说明:认知离不开身体的生理感觉。反言之:人身体的生理感觉,直接影响人的认知。这就是“热认知”的基本原理。


因此“,全课程”强调用整个身体来学习。落实在读本编写和课程设计上,我们强调了三个概念。

 

在当代教育家主办的第一届中小学教育戏剧高峰论坛上,孩子们用身体来学习


首先是仪式感。仪式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为什么基督徒要到教堂做礼拜?你站在高大庄严的教堂里,抬头是高高的穹顶,阳光透过五彩斑斓的玻璃照进来,仿佛置身天堂。教堂的空间结构特别利于传声,所以传教士的声音一发出来,那么洪亮,那么宽厚,那么有穿透力,再加上恢宏的音乐,这种仪式反复强化(当然还要有各种宗教内容的讲解),就成功地把宗教信仰传递到你心里。


“全课程”的每一天都有仪式。早上,师生一起诵读感恩诗,简单的诗句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不断重复:“ 感谢大地给我们粮食,感谢河流给我们滋养,感谢阳光给我们温暖,感谢父母把我们生养,感谢老师给我们知识,感谢我们自己,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都很棒。”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每周,有统一的升国旗仪式。每月,有非传统课程日,学生一整天不学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传统课程,而是玩传统课程之外的各种东西。到了期末,在最隆重的期末庆典上,孩子们表演各种剧目,用艺术的形式来庆祝一个学期的结束。


其次是故事圈。故事圈是“全课程”读本的一大特点——“全课程”读本中的主题学习,一定要

由儿歌、绘本、故事、电影等各种内容组成,共同营造学习的立体场域。第三个是情境场。情境场的构成有这样几个要素: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我们尤其重视教育戏剧的运用,让孩子借助情景,用整个身体来学习、来理解、来表达, 锻炼孩子的自信,培养他的气质。同时,它也是所有学科的工具,能够帮助各个学科强化教育效果。

 


复杂适应性系统原则


打开一块瑞士表的表芯,你会发现它的构造非常复杂、非常精密, 但是它不能变化。无论有多少部件,只要你熟悉了它,你就能照葫芦画瓢地把它重新组装起来。这种复杂的系统是机械的,刻板的,是不能变化和生成的,这被称为机械复杂系统。机械复杂系统是不能培养创造力的,一个钟表匠无论拆卸钟表多么熟练,也成不了发明家。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类似于机械复杂系统:课程分类越来越多,理论越来越严密,操作要求越来越细致,但它不过是从学这篇课文到学那篇课文,从学这道题的解法到学习它各种变式的解法,本质上依然是非常机械的训练。


与机械复杂系统相对应的是复杂适应性系统,大自然就是。电影《狮子王》里,小狮子辛巴问爸爸,我们吃什么?狮子爸爸说吃羊。辛巴说,爸爸,羊那么可怜,我们为什么要吃它?狮子爸爸说,我们吃了它, 等我们死后化作肥料滋养大地,大地上长出小草,小草又被羊吃了,世界就是这样循环的。


可见,复杂适应性系统有几大特点:


第一,它是动态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有一个词特别能够形容这一特点:涌现!

第二,每个生命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自然生长,各得其所,自得其乐。用一个词可以形容:自适应。

第三,虽然有自己的规律,但是它不像机械运作那样可以掌控,它的生长是自主的,有一定的不可控性。


“ 全课程”不是简单的学科拼盘,不是一个机械复杂系统,而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


第一,“全课程”的结构具有开放性。所有主题单元都有对外链接的接口。你可以在读本以外,链接电影、场馆、大师演讲……一切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课程的一部分。


第二,课程内容的生成性。“全课程”的很多内容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 全课程”的实验校——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在期末排课本剧《三只小猪》的时候,因为故事中的人物比较少,无法做到全班20 多个孩子每人都有角色。朱文君老师说,孩子们,你们自己想法。孩子们说,简单啊老师,给它加情节,加角色……你根本预料不到,这些低年级的孩子竟然纷纷当起了剧作家。


第三,学习方式的适应性。所谓学习方式的适应性,就是不能强加给孩子唯一的方法。所有的方法和方式应该是他遇到问题后,自己想办法解决、适应形成的,否则无法固化为他内在的素质。


第四,学习成果的无限可能性。除了识多少字、读多少书等“ 死目标”,我们更关注孩子在阅读中、在研究中、在体验中感受的生发,思维的拓展,情感的滋润,那是无限大的,不可预期。所以说,我们强调教学要适度失控,让创造性的思维砰然勃发。


著名作家冰心说过一句话:“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什么意思?首先,野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的,不用别人打理。其次,野花的生长参差不齐,每一朵都不一样。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阅读:字词句、段落篇全攻略,孩子看了想丢分都难
福利讲座 I 陈周:小升初语文学习如何过渡(上)
小学语文:学汉字,做阅读,字词句“精华”, 孩子需要掌握它!
『经验分享』幼升小在即,你的语文过关了么
字词句
可爱的孩子,优美的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