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狗十三》热映!这部口碑爆棚的青春片,带给我们哪些教育启示

最近,电影《狗十三》上映了,豆瓣评分8.4,是一部口碑爆棚的青春片。家长们,你们有带着孩子去看吗?


不同于之前一系列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青春影视作品所呈现出的怀旧、疼痛风格,《狗十三》聚焦着成长,着重于探讨孩子与成年人两种不同秩序的冲突。



如果要问《狗十三》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中教君想,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所有人身上、被所有人遗忘的、再不被所有人谈起的简单故事。


而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每个平淡又真实的情节,可能都是我们身边常发生的事。


电影中每一个平淡、真实的情节

都是你我身边的故事

初中女孩李玩父母离异,住在爷爷奶奶家。


为了缓解女儿和自己的矛盾,父亲送来了一只狗,李玩为它取名爱因斯坦,形影不离。


但因为爷爷的一时疏忽,狗丢了。为了摆平李玩,后妈送来了一只长得一样的狗,告诉她:“这就是你的爱因斯坦。”


李玩清楚,这不是她的爱因斯坦。但所有人都一口咬定:“这就是你的爱因斯坦。”



家人搞丢了李玩的狗,她本来已经心生怨恨,偏偏又找来一只“假狗”。


所有人逼着她:你要懂事,你要懂得顺着台阶下。


为了安抚她,家人欺骗了她。所以李玩就应该配合家人的演出吗?这个逻辑,她搞不明白。


因此,她拒绝表演、大吵大闹、向家人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全家人变成了一场闹剧。


事情之后,所有人围着饭桌吃饭,一团和气。大人们有说有笑,谈论着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之前的一切像是没有发生。


只有李玩,沉默无言。



李玩的兴趣爱好是物理。


在电影的一开始,她对着镜头露出她稚嫩的小钢牙,畅想出了一个“平行宇宙”。


在这个“平行宇宙”中,人们不需要为自己每一个决定后悔,所有的设想都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去寻找“无限的可能性”,让她对成长一词充满了渴望。


但后来,她逐渐悲观地发现,成长就是被环境消灭掉所有的可能性。



李玩的父亲游走于体面、场面、情面,在成年人的规则中熟练运转,为的是扛起一家人的担子。被父亲带上酒桌的李玩也从刚开始的叛逆到后来逐渐假意顺从。


影片结尾,李玩问了父亲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当初和我妈妈是怎么开始的?”


瞬间,父亲泪流满面。这个男人丢下了父亲的形象,变成了那个孩子。


他一边哭,一边捂住了女儿的眼睛。他不想让女儿看见,看见这个已经被自己扼杀了的真实的自己。



在电影中,李玩多次提到的相对论:每个人都必须经历,速度有快有慢。一次次挫败,一次次落空。


李玩终于在失落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微笑。她逐渐接受了这种成长唯一的可能性:在环境中对抗、挣扎、妥协、顺从、同化。


那么,作为贯穿故事的爱因斯坦是什么?


爱因斯坦不仅仅是狗,它可以替换成很多东西——


你明明想报物理兴趣班,他们却说补英语,这才是你的瘸腿科目;


你乳糖不耐,他们却说必须喝,牛奶长身体……


在《狗十三》中,就是这样。成长,只不过是一个中性词。


当我们回顾这些,就能知道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或是失去了什么。



这部电影,

对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呢


导演曹保平说过:“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家长们,你们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长大的呢?


其实,可能会有一部分看过电影的爸妈开始思考,在对待孩子上,我们是不是也会有什么地方做得欠妥?如何避免孩子以影片中这种悲痛的方式成长呢?


下面这些点供你参考:


01

孩子要的不是物质陪伴

而是父母的精神陪伴


李玩是缺少父母陪伴的。


电影开头,李玩放学回家,奶奶做好饭菜,李玩随意端起碗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往嘴里扒饭,眼睛却从没看饭菜一眼。


本该陪在她身边、共进晚餐的父母,不在身边。



李玩的亲生母亲,在电影中完全没有出现,只是在李玩得奖后打了一个电话。


母女俩像应酬一样简单对话后就挂掉电话,而李玩脸上看不出一点波澜。


试着想象一下你自己,你有没有像李玩的父亲一样,把忙工作当作缺席陪伴的借口,是不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管教的打骂,或者是你守在孩子身边刷着手机,然后对自己说,我正在陪伴孩子。


生活中或许有无奈,可我们也要明白,自己辛苦忙碌的目的和意义在何处。

 

02

孩子要的不是“这是为你好”

而是“你是怎么想的”


尊重孩子,是爱孩子的表现。


爷爷弄丢了李玩的爱因斯坦,全家人严阵以待,用旱冰鞋先铺垫,然后开始劝说:孩子,你长大了要懂事了;孩子,你要中考了;孩子,爷爷年纪大了追不上狗。



可就是没人给她说一句:孩子,对不起!


因为自己的痛苦完全没被重视,李玩疯狂的寻找爱因斯坦,开始和家人冲突不断。


父亲在暴打李玩后给她道歉:孩子,对不起,你应该更懂事的,爸爸这么辛苦。



其实,类似的逻辑在现实中也偶尔出现。我们是不是偶尔也会在打骂孩子时说:“我不都是为你好嘛,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吗我?”


有人说,要真正实现与孩子良好的教育互动,第一条就是必须尊重自己的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我们的附属品,我们没有资格也不应该忽略他的感受。


人一生都在追求认同感和获得感,没有尊重,就谈不上认同。一个得不到认同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或者自负的极端心理,可能会让孩子在以后的社会里困难重重、痛苦不堪。

 

 03

孩子要的不是“考了高分我就爱你”

而是“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我们给孩子的爱,常常是附带条件的:


为了弥补自己强行修改兴趣小组的行为,父亲掏出百元大钞递给李玩。


为了安抚李玩,以便告知她小弟弟的存在,于是父亲给她送了一只小狗。


为了带她去冰场见弟弟第一面,于是先带着她去看展览。


因为李玩听话敬酒,父亲对她赞许肯定。


因为李玩物理获奖,父亲对她温暖微笑。


我们是否也会对孩子说:“你考了一百分,妈妈好爱你。你今天真听话,爸爸好开心。”


几乎所有的关爱前面,都需要加上一个前置条件才能成立。


无形之中,我们在用爱在和孩子做交易,只有孩子提供给我们一点什么,我们才会“施舍”给他一些爱,如果让我们不满意,我们还会从他手里把这爱夺回来。


有条件的爱会让我们的孩子无所适从,他最爱和最信任的父母都给不了他安全感。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压抑自己的天性,学会讨好家长。

 

 04

孩子要的不是父母只付出行动

还有常挂在嘴边的“我爱你”


爱要说出口的,而不是憋在心里。


在电影里,如果父亲告诉李玩:“孩子,爸爸很爱你,我理解你的孤独,所以,让这只小狗来陪伴你,我也会经常来看你。”


如果大家告诉李玩:“孩子,对不起,我们把你的小狗丢了,为了怕你伤心,我们努力四处寻找。为了怕你难过,我们最后只好找来另外一只“爱因斯坦”来补偿你,你能接受、原谅吗?”


如果他们都把爱说出口,李玩可能就不会在孤独寂寞中长大。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不擅长将自己对孩子的爱说出口,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爱。但有时,作为感知能力还不强的孩子来说,更容易感受到说出口的那种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狗十三》:最不懂事的华语青春片
消失5年,回来就「国片第一」
豆瓣评分8.2,残酷写实的国产青春片,成长都是一场凶杀案
消失5年的「狗13」,每个成年人都该看
只有它配得起,青春片三个字
《狗十三》:这部青春片,刺痛你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