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膨胀了!我竟然从Nature和Cell中找到了lncRNA的套路

   如果有人问我:“国内免疫学邻域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非曹雪涛院士莫属。”你要是问我为什么是曹院士,我说个具体数据,你便会心领神会,说不定还会“由路转粉”,顶礼膜拜。

   作为科研狗,评价一个科学家的学术水平肯定得拿文章来衡量,通过pubmed搜索,曹院士已经发表了40篇影响因子大于20的文章,13篇影响因子大于30的文章,就2018年以来,曹院士已经发表了两篇主刊。

这还不算完,昨天,曹院士又在cell上发表一篇文章,所以说2018年才过去4个月,人家已经发表了3篇主刊。今天我首先分析下昨天才发表在cell上的文章。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机体受到外界RNA病毒入侵时,通过模式识别受体Rig活化一型干扰素,后者诱导长链非编码RNA—lnc-Lsm3b产生,lnc-Lsm3b与RNA病毒竞争性的结合Rig,导致Rig的构象发生改变而失活,因此,避免机体产生过量的一型干扰素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维持机体的健康稳态。

lnc-Lsm3b结合Rig抑制IFN产生

   首先,作者对Rig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将拉下来的所有RNA进行RNA-seq测序发现,当使用VSV病毒刺激后,与Rig结合的长链非编码RNA lnc-Lsm3b的含量明显增加。并且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

VSV病毒诱导lnc-Lsm3b与Rig结合

  lnc-Lsm3b结合Rig后,是否影响Rig介导的抗病毒过程呢?通过对lnc-Lsm3b缺陷鼠进行体外刺激和体内感染VSV病毒,作者发现lnc-Lsm3b缺陷后,IFN-β的产生显著升高,小鼠的生存率也明显提高,这说明lnc-Lsm3b抑制机体抗病毒过程。

lnc-Lsm3b抑制抗病毒信号

   现象确定后,作者探究lnc-Lsm3b与Rig结合后抑制抗病毒信号的机制。通过紫外交联免疫共沉淀测序发现,lnc-Lsm3b与Rig结合后改变Rig的空间构象,从而导致Rig无法识别RNA,导致IFN-β产生减少,抗病毒信号受到抑制。

lnc-Lsm3b与Rig结合后改变Rig的空间构象


   总结这篇文章的思路:

1.免疫共沉淀(IP)获取与Rig结合的RNA

 ↓

2.RNA-seq测序找到目的LncRNA

 ↓

3.构建缺陷鼠,探究LncRNA的功能

 ↓

4.探究机制,LncRNA结合Rig影响其功能


   这个思路是不是一个明显的套路呢?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又找到另外一篇不久前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 上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通过IP和RNA-seq测序技术分析出宿主5s rRNA RNA5SP141直接和Rig结合。

RNA5SP141结合Rig

   随后通过过表达RNA5SP141,发现RNA5SP141促进抗病毒信号。

 

RNA5SP141诱导IFN产生,探究机制,RNA5SP141结合Rig后,促进Rig的活化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总结,可以看到,文章的思路很一致,要是你还没弄清楚这个套路,你可以再看看曹院士2017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你会发现,依旧是相同的套路。

作为科研新手,我们完全可以套用这几篇文章的套路,人家发主刊,咱们美美的套个小文章岂不是so eas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 lncRNA 的看过来~一起来看看曹雪涛院士的这篇 Cell
曹雪涛组阐明新型长非编码RNA介导固有免疫的反馈调节机制——徐平龙、侯法建点评
反馈性免疫自身识别可及时促进炎症消退
lncRNA新进展-lncRNA调节先天免疫新机制
意大利大餐?不,是Lnc RNA研究套路!
外泌体来源长链非编码RNA H19促进成骨和血管生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