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一起读古籍-《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3) 神农学百草伤寒论常用药之芫花

【原文】
太陽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译文】
太陽病,误用攻下之后,有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症状出现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太陽病下后胸陽被遏的症治。
太陽病误用下法,最易发生表邪内陷的变症。本症胸满乃胸陽受到损伤而失于展布所致,然而胸陽虽伤但邪并未全陷,仍有欲求伸展之势,主要反映在脉势急促上,如果脉不急促,则正伤甚而无力抗邪,邪必全陷了。本证的脉促是胸陽被遏求伸,就其本质来说,是胸陽不足,陰邪溢漫,所以仍用桂枝汤之辛甘,温通陽气,祛邪出表,因芍药酸寒,于陽虚被遏不宜,去而不用,这样就更利发挥温通陽气的作用。
如是脉微恶寒,则卫陽亦虚,所以又加辛温大热之附子,以复陽温经。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原文】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①,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②,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③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陰陽俱虚④,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⑤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释】
①如疟(nuè)状:寒热发作的情况,好像疟疾一样。
②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古代称路厕为“行清”。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尚能如常的意思。
③脉微缓:微与洪相对,缓与紧相对,微缓就是不洪不紧而柔和的意思。
④陰陽俱虚:这里的陰陽,指表里言,谓表里都虚。
⑤热色:红色。
【译文】
太陽病,已经得了八九天,患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两三次,似疟疾般,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即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若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征象,疾病即将痊愈。若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陽气皆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若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瘙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太陽病微邪郁表三种转归的辨治。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另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原文】
太陽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①、风府②,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释】
①风池:穴名,在脑后(脑空穴下)发际陷中,枕骨斜下方凹陷中,是足少陽胆经穴,可治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颈项强直等症。
②风府:穴名,在项后人发际一寸,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是督脉经的穴位,可治头项强痛、中风、偏枯、头疼项强等症。
【译文】
太陽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症未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此乃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评析】
本条讲太陽中风症,当邪势较盛时,可先用针法以泄邪。太陽中风症,服桂枝汤,是正确的治法,照理应当得微汗而解。可是刚服药一次,反而出现心烦不安,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药不对症,病情发生内传化热的变化;二是表邪较盛,药力不够,正气驱邪之力不足,正邪相争而致烦。如属前者,必须立即更改药方,桂枝汤绝对不可续服;如属后者,则应采用针刺方法,先刺项后的风池、风府穴位,以泄经脉郁遏之邪,然后再续服桂枝汤,即可向愈。两种病机截然相反,万一诊断错误,则后果非常严重,决不可掉以轻心。所以在辨证时必须掌握以下几点。一是桂枝症仍在,所谓不解者,是指表症未解也。二是只增一烦,别无其他热症。如果误认心烦为热,而改用清热方药,同样是错误的。从本条先用刺法来看,针刺确实可补汤药的不足,于此也可见仲景不但是博采众方,而且是博采各种治疗方法。前面已有针足陽明,使经不传的方法,此条更是开针与药并用的先河,这样的治疗思想,也应当积极发扬。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①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释】
①脉洪大:脉形盛大如洪水泛滥,宽洪满指,但来盛去衰。
【译文】
服了桂枝汤以后,大汗淋漓,脉象洪大,表症仍在,仍可用桂枝汤,应遵照服药的调护方法。假如恶寒发热似疟,一日两次发作的,还须得汗始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评析】
本条讲服桂枝汤不如法,两种变局的治法。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三铢(炙)、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①,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释】
①大烦渴不解:烦是心烦,渴是口渴,大是形容烦渴的厉害,不解是病未愈的意思。
【译文】
太陽中风症,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陽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太陽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陽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①一汤。
【注释】
①越婢:“婢”与“脾”古字通用,《玉函经》方后煎法,二“婢”字均作“脾”,可证。成注:发越脾气,通行津液。
【译文】
太陽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两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症,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若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陽气虚弱,发汗法不能治愈。
【评析】
本条讲太陽病表郁化热的症治。本条是太陽表症迁延时日,因循失汗,以致邪郁不解,形成外寒内热的症候,其病理机转与大青龙汤症相同,脉微弱为无陽,不可发汗,与脉微弱不可服大青龙汤的禁例亦同,仅病势较轻而已。由于叙症简略,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但是只要能前后互参,还是有绪可寻的。既云太陽病,自当具有脉涪头项强痛等症;从热多寒少,还当有烦渴等热象;从脉微弱不可发汗的对面来看,则脉当浮大有力,这样就可对本症有较全面的认识。所谓脉微弱者,此无陽也,乃是倒装文法,无陽即陽虚的意思,脉上既然已露出陽虚征兆,当然不可使用汗法以发其汗了。多数注家认为不可发汗是指麻、桂等辛温之剂,正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有主张桂枝二越婢一汤是辛凉解表的轻剂。但从方中的药味来看,大多数属于温热性质,仅有一味用量只有二十四铢的石膏是寒性药,竟说成变辛温为辛凉,这是不切实际的。
荛花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三钱(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原文】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译文】
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患者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犹如皮毛覆盖在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者,用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水饮阻滞似表,汗下津伤而病仍不解,治当益陰利水。本条首先回顾了已经用过的治法,接着提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症依然存在,这就颇值得研究,从更换的主方来看,桂枝汤去桂,可以肯定治不在表,加入苓、术运脾利水,显然是旨在利水治饮。由于里有水饮阻滞,在外的陽气被遏,故发热无汗,在外的经腧不畅,故头项强痛,“水热结胸症”可以发生项强,可做旁症。正由于里之饮邪阻滞,胃气阻塞则心下满微痛,水湿不得下行则小便不利。既然不是表症发热,自非桂枝汤所能治,而心下满微痛,更不同于肠腑燥实,用下是错误的。所幸尚未发生其他变症。但是误用汗下,津液徒伤,致成津已伤而饮仍停的局面,饮停必须利水,津伤当兼益陰,所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样的化裁,既加强了利水治饮作用,又具有益陰功能,庶利水而不伤津,水饮去则诸症自除,所以说:“小便利则愈。”

 凡药则酸敛,苦泄,甘缓,辛散,咸软。要之,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酸: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苦:
   1.苦寒泄热:
    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清心火,泄胃热
    黄柏:清心火,退黄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黄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破结除满
    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
 芫花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市售商品有芫花和黄芫花两种。
别名:闷头花、头痛花、毒鱼草。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落叶小灌木芫花(紫芫花)和(河逆荛花)黄芫花的干燥花蕾和花。均为野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推荐药方、经典名著
三步开方法学习笔记 14
葛根
桂枝二越婢一汤计量考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