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郜永华《运营元素》:新零售,社群电商、社交电商、大数据应用、消费升级与降级、县域电商

这是2018在巢湖学院简单提到的一个话题,其实也是个炒冷饭的话。

电商不是阿里京东,也不是美团这些。阿里京东和美团,一直都是以商品交易为主的,但事实上,商品交易只是电商的一种看得见的“商品”流,还有一种是看不见的信息或者媒介(或言载体)。举例来讲,58同城乃至招聘网站干的也是电商的事情,在58上,各种生活服务类信息就是一种商品,而招聘网站,人也成了商品。所以,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必须知道和明了一件事情:我们既是网站的用户,还是网站的商品。所以,总结来讲,电商就是基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息流进而形成的一种交易。

根据我的观察和我的感受,电商目前其实已经步入深水区中的深水区,电商的发展本身已经乏力,虽则仍然会有独角兽不断涌现,但已经跟我们的传统电商的玩法有所区别,单纯的依赖某个平台,做的也只是传统的生意。什么社区经济,分享经济,微商......都在不断搅动这潭水,旋涡越来越大,机会大,风险也大。而我们能做的是,保持警惕性,在运营中寻找最有利的一面,既稳定还能突破的方式去争取机会。

我们不能唯概念而概念的去做事情。比如说到电商,您就一定要死守着“电商”这两个字将自己紧紧的掉在电商这棵树上。你要清楚的是,电商还是在做零售,而零售的本质是在考验你的货品周转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多了一个认知,无论是通过传统电商还是传统零售,你关注的是周转率,产品的以及资金的。

2018年的运营名词,没有什么新意,依旧是:新零售、消费升级、消费降级、社群、分享经济、去中心化、大数据等。我们应该庆幸,这是一件好事情,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出现的新名词本身就是专家们用以“忽悠赚钱”的工具,概念还是那个概念,只是对于不懂的人而言,需要缴一笔智商税。

对于概念性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建议,我的建议就是,尽可能的去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当前所处的阶段,制定适合我们的运营计划,并设置相应的目标。千万不能唯概念而概念,为了某个概念去做事情,那么得到的一定是个教训。下面所言,均为2018年,在我的工作中,不断被人们提到的一些概念,而我针对概念,所持有的观点:

(1)新零售。新零售的目的不在于各种花里花俏的概念,比如无人售货机,无人超市,无人机送货等。不管你是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其目的都在于离消费者更近,让消费者更快下单,更多的买买买。让我们一起回想一下,大家都说传统商超现在吃不开了,你自问一下,在周末的时候,你是待在家里的时间多还是去逛商超的时间多?再比如,同样的品牌,同样的款式,同样的价位,你是在线下买还是线上买?这年头手机这么方便,你可以随时随地的打开手机来搜索比对。对消费者而言,只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从大的层面来看,消费者购物有随机性,也没有忠诚度,尤其是在当下各种品牌款式迸发的时候(这个现象其实跟我们几年前提到的碎片化时代如出一辙)。奢侈品可能会有,但仅限于“装”的层面,或者本身花钱就是幸福感。

关于新零售,还有一个未被大家关注的名词是:“成本曲线下降”——它的意思就是:曾经昂贵的物品变得便宜了。当越来越便宜,意味着企业会进入价格战战场,这也意味着你得给自己的企业寻找一条新的未被人注意,但人人都想要,却不曾表达出来的“新产品”,诸如几年前火爆的智能马桶,消费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他们无法说出来,一旦呈现在他面前,他便会用行动投票,告诉你,就是它了。

2)社群。有一次有人跟我说:我最近准备开个课程,主要讲授社群营销的,你有没有兴趣来听一听,也包括新零售。

我当时回复:暂时没时间,确实很忙。这是实情,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考虑,我当前(公司的发展情况)所处的阶段,根本没法让我去谈论社群和新零售,尽管我知道这是方向。我所考虑的是,任何一家公司,当你连传统电商都还没搞好的时候再去谈社群电商或者社群概念,说真的,有点舍近求远(当然,社群电商或许是弯道超车的机会也说不定,只是恕我孤陋寡闻,在我所经历经见的世界里,目前还没有所谓的成型案例)。作为任何一家企业来讲,最容易突破的还是传统电商(尤其是,你的传统电商已经做了好几年,关键是,硬是没干起来,就靠着这么一帮连传统电商还没入门的人去做社群电商,在我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我坚持认为一件事情,社群电商的前提是有大IP的存在,当IP不存在,大的用户基数不存在,谈社群本身就是水中月和雾中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我个人不热衷于炒概念,我更倾向于实干,实干不蛮干,对企业和个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在听到某些人一直在强调和热衷于谈论概念的时候,我只静听,看人表演,然后在心底里给出我的答案。

我的理解是,再怎样做社群,你最终还是得有个中心。这与“去中心化”是一个道理。

有很多人说,未来的零售就是去中心化的,可能是吧,但至少目前看不到这种结果。去中心化,很多公司,投入了不计其数的钱,结果怎么样呢?成功者甚少,有些人可能会说到拼多多,呵呵,拼多多算是去中心化的吗?拼多多只不过利用的是另外一个渠道入口——微信(可惜的是,腾讯一直没做成的电商,在微信时代,倒被拼多多做成了,有些同学可能也不同意,说拼多多本身就是个APP,没错,是个APP,但它最早传播的时候,却借助了微信)。换言之,我并不看好去中心化这个零售的新提法。如果去中心化要是能行得通,那些新媒体小编,品牌策划人还每天想着怎么抓热点抓头条干什么?换言之,新媒体小编也好,品牌策划人也好,做的全都是热点营销,没有“热点”概念,写再多文章,也白搭。就默默发文章不就OK了吗?然后我们再回头看下新近崛起的微商,通常的套路是什么?加人、加人,还是加人?加人干什么?还是销售,如果是去中心化,微商本身就是一个中心。这有点说不过去吧!

浅层次的“社群运营”带来的不是粉丝,而是羊毛党。高质量的社群运营要有耐心,套路,真诚,感性,通过情感带动,而不是单纯的利益。可惜,高质量的种子用户并不太多。想要召集人,首先自己本身得是意见领袖。社群运营中经常会提到“去中心化”,但是,作为运营首先要考虑,你有没有中心,连基本的中心都没有,又何来去中心化。个人感觉,在做社群运营之前,你先得有中心,也就是先聚焦,后去中心化,当聚焦不具备,所有的去中心化都是扯淡。也就是说,你得先让自己成为中心。你成为中心了,你才有召集力。这其实跟微商有异曲同工之处,国内微商的大牛龚文祥经常会提到一句话:微商的本质就是运营人,打造强个人IP,就能够获得成功。一定要注意的是,微商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模式,彼此之间的信任基础是社交,而不仅仅是因为交易。交易关系是你买我卖,相对来说就是弱关系,而社交关系是强关系,交易是基于人的关系,信任基础一旦建立是有很强粘性的。社群这个概念,放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但仍然是微商的一种方式。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社群,我甚至还入手了一本书《猿形毕露》。这本书写的不算太枯燥。但如果你想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直观的心理学答案,那么,它肯定不是你期望中的书。这本书更多是通过猿类的活动观察,探究猿类与人类在某些事情上和行为上的共通性,进而研究人类在社群,权力,处事方面的一些深层原因。你如果寄希望它是一本心理学书籍还不如说它是一本研究社群心理的书籍。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直接感受,我们的社会属性,在面对权力,分工,分配时候要远比科学研究复杂的多。科学研究太理性。当然,这仍然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好著作。下面我将读书过程中一些有感的片段摘录出来,分享给大家,不同的角度对其的理解也不同:

、打招呼很简单,只要看到熟悉的面孔而感到欣喜,自然就会出现打招呼的行为,许多社会性动物都有这种反应。道别就比较复杂,因为道别必须有展望未来的能力。打招呼是一种天然现象,不用训练你的大脑皮层都会调动你的神经。

、黑猩猩的权利斗争之所以多姿多彩却又极度危险,原因就是它会采取二选一的运作方式。政治结盟是关键所在,没有一只雄性黑猩猩能够单凭一己之力支配群体;就算做得到,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只要社群团结起来,就可以推翻任何一位领导。黑猩猩非常善于拉帮结派,因此领导者必须有盟友,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获取社群的认同。要保有领导地位,一方面必须强力展现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必须谈好支持者,同时避免大规模叛乱。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帝王们的驭人术,在现代企业组织学中,绝大部分管理者更多是一种平衡术,当然,无论怎么平衡,我们要的仍然是业绩这个套路,用实力讲话。个人感觉,所谓的管理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承认别人(下属与员工)的伟大。

、冒险是雄性的特色,隐藏弱点也是,雄性灵长类动物绝对不能示弱。所以,难怪现代社会里男人看医生的频率通常比女人低,他们也比较难以表达感情,就算有支持团体的成员在旁鼓舞也是一样。一般看法总认为,男人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出隐藏情绪的倾向,但实际看来,这种态度显然比较可能是自然界的产物,因为雄性动物周遭总是围绕着一群虎视眈眈的竞争者。

④、恰当的尊重是维持良好秩序的关键,只有在阶级确立后,对手之间才能取得和解,社群也才能恢复平静。阶级体系越明显,越不需要有强化阶级的行为。和解其实是一种能力,在书中,作者说,男人虽然争吵快但和解能力也高,相反,女性和女性之间有龌龊,他们之间和解的可能性会变得非常低。但有一点,在组织中,女性天然的亲和力,调解群体的冲突要强于男性(我记得有本讲述管理学的书籍中提到一个观点:如果一家企业中,女性管理者比较多,你可以想象,这绝对是一家相对稳定和健康的企业,当然,男人婆除外)。和解是后天培养的社会技巧,不是先天本能。和解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每个社群都会通过竞争与合作达到各自的平衡点。

⑤、在育有三个子女的人类家庭里,二对一的活动形态是常见的现象,通常会有一个孩子被排除在另外两个孩子的游戏之外。猎人之间有一种说法,认为打猎绝不该三人同行,因为很可能只有两人生还(意思就是其中两个人可能会联手对付第三人)。精确的协作代表绝对的纪律,因此也就没有比训练精良的军队更可怕的东西。 

⑥、组织健全的社群通常不会把罪责全部推到单一个体身上。实际上,社群如果没有单一的替罪羊,则代表社会结构已经趋于稳定。归咎他人无助于解决问题,却了有效疏解压力,恢复神志的清醒。女人倾向于自己承担罪过,男人则不认为归咎别人有什么不对,与把自己压垮相比,男人宁可把责任推给别人。

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会经常提到的“人猿大战”,也提到了人类可能已经进化成熟,而猿类却可能在突飞猛进的进化,假设有一天,猿类也会使用枪炮,人类的危险会不会增加?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假设的说法。此外,我必须申明的是,如果你对目前流行的社群营销(运营)有兴趣,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参考书本进行阅读。猿类与人类其实区别不大,甚至是非常接近的群体,作者通过对野外乃至圈养的猿类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有首领,有平衡者,也有各种勾心斗角,于是作者说,一个群体的猿类事实上就一个小社会小团体,跟我们今天的群体,乃至组织有非常深刻的相似性。

3)大数据。大数据应用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业内人也要听一阵子,看过项目之后才敢说此应用是否合理,也就是顺流还是逆流。

个人感觉,任何一个项目,在给别人讲述的时候,尤其是在给业外人事做推荐的时候,千万别夹杂很多专业术语,在我看来,凡是夹杂专业术语进去的,都不太靠谱。明明可以简单说清楚的,却用专业术语去表述,要么是装,要么就是压根自己都说不清楚。凡遇到此类项目,作为想要投资的人,自己先考虑清楚,你确认你真得听懂了!

为了更清晰的解释大数据,我专门写过一篇针对“共享单车”的《别把自己做成了伪用户,共享单车数据应用》:

我从公交四公司站台到上班的金龙国际骑自行车大概15分钟,这其中包括各种等红绿灯;如果乘坐公交233路,不到10分钟,但需要从李洼站下车,再步行大致1公里的样子。如果无风还无雨,像这样的天气,骑行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心情敞亮,也可以在路上思考点什么,此外,还能锻炼身体。

在骑共享单车的过程中,我总是有一种感觉,共享单车公司们花大价钱雇佣的那帮负责车辆调度的人,是否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我总发现,当你需要车辆的时候,你总是找不到自行车,即便打开软件,偶尔发现一辆,还是那种各种毛病导致不能骑行的车。对用户来讲,要么步行继续寻找,要么乘坐公交。但在某些时候,你又会发现,在无任何小区,也没有大型写字楼的某个空地上停着满满当当的共享单身,而车身上落满了厚厚一层灰,像类似的情况并不是偶然,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点,比如我讲到的233路公交车的李洼站对面,就在加油站的旁边,无论来还是去,总在这个加油站旁边能发现远超实际使用量的车,多出至少一半的共享单车。

我相信在大数据时代,对车辆调度绝对是一项基础应用,对做运营的人而言,我们很容易就能锁定每个小区每个地点的车辆使用量与使用率。对做共享单车的运营们而言,在关注使用量和使用率的同时,无非就是提升每辆单车的投入产出比。如果再说的简单一点,共享单单车们的运营关注的就三个词:使用量、使用率、营业额。而在当前,当共享单车这个使用习惯被培养成功的时候,无非就是钱多多少的问题,比如我可以选择包月,还有些用户可能需要支付1元。而在真正的使用率和使用量上,落实到实践上便是车辆的精准调度。其实这些数据很好抓取,每辆都有自己的骑行线路,而且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某地某时段的车辆需求量,只有精准化的数据运营,便能大大提升车辆的营收,我相信在这一点上,所有的运营一清二楚,但面临现实,用户们却往往会遭遇各种问题,比如我前文提到的,在需要用车的时候,我们会在周围使劲的找车,还未必能找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似乎有些遥远。

在产品研发当中,我们通常会提到用户体验,无论你怎么解释用户体验,我相信有一个词你绕不过去,那便是“方便”,当用户开始拿着手机在周围使劲找车的时候,用户体验就谈不上完善,更不要提完美。而我也相信,对共享单车的运营们而言,他太清楚这项基本应用了。

有时候我想到一句话,那就是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并不是真的用户,就如我在上一篇《国庆读书,名校毕业是有好处的》中套用农夫山泉说某些管理层的一句话:我们并不是制度的执行者,我们只是制度的制定者。这完全有点扯淡。做运营也好,产品也罢,千万不要将自己做成伪用户,有些需求你可以靠基本的职业技能去想到,从想到到做到,直到在现实中不断去磨合、实践和思考,总有许多路要走。

我记得在此之前我也写过滴滴以及共享单车的一点文字,大意是说,接下来的共享单车行业即将迎来收割,从现行的做法来看,的确如此。今早在我骑上一辆共享单车的时候,我想到了同样是摩拜单车的电单车,我又想到了阿里系的天猫和c店,如果我将电单车理解为天猫店铺以及将普通的单车理解为c店,我相信没人会反对吧?尽管电单车的收益率高,但作为平台的运营人员而言,别忘记一件事,你是靠普通单车起家的,在基础的单车层面服务都没做到位,急忙的逼迫用户去选择电单车,似乎有点操之过急!毕竟,共享单车的战争并没有完全结束,一开始比圈地的速度和投入的力度,接下来拼的才是基于大数据应用而展开用户体验,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或许才是牢牢稳坐头把交椅最为基础的。

4)县域电商。县域电商的三个需求:政府要名气、农民要增收、产业要发展,这是一个显性需求,抛开这个需求谈县域电商,基本就是在扯淡,扶贫也好,上行也罢,仅仅只是一个运营动作。在明确需求的情况下,县域电商的操盘者,还要做关注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产品”,一个人是“产业链”,产品正如我在局部多次谈到,一定是地域公共品牌的公共产品,目的是执行“爆品战略”,而在执行“爆品战略”的同时,我们还要执行的一个词是“传播”,你必须得有传播概念。县域电商在执行“爆品战略”时,也有三个阶段:第一,模糊定性;第二,野蛮生长;第三,供应链整合!在县域电商的操作者过程中,一定是政府引导,典型塑造,企业参与,社会认可。

县域电商真有下半场?有段时间我总是能听到关于县域电商下半场这个话题。其实在我看来,县域电商从来就不存在上半场与下半场,如果有,那也是人为划分,而且还带着忽悠功能。两年前我在另外的地方做区域电商,说直接点叫“特色中国”。我们也有下属的分公司。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做,也没人告诉我们怎么做,都是摸着石头走,但现在回头一看,发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摸索着干看似是一个偶然的动作,或者是一种无路可走的选择,但今天一看,有其规律可循。

县域电商想要做好,作为负责人需要从大盘上做好三个“一”:

1、确认县域的电商公共品牌什么?你得拿出一个公共品牌,变成地域特色或者标签;

2、确认县域特色商品打造重点。一个县域有很多产品重点做好哪一个?用当年“特色中国”的定位,定位县域产品。即提到一个产品的时候,马上能将这个产品标签与这个县这个城市挂钩。比如提到杭州,我们会想到西湖;

    3、一个电商政策。内陆的县域电商做的是氛围,而氛围是需要政策进行引导。回顾我之前的县域电商操作手法是,只做一个电商产业园,通过税收优惠或者免税政策将想做电商和做电商的企业同步规划到该园区,进而形成完整的电商产业链。总体来讲,还是运营中的“爆款模式”。你得通过公共品牌,电商氛围营造,带动实体产业链发展,比如生产、供应、原料采购,最终形成产业基地。一旦产业基地形成,县域电商也便做起来了。

换言之,县域电商想要做好,一要确认思路,二要政府引导,三要确实做事,通过政府,运营商,媒体,企业的共同发力,将县域电商做起来。如果一定要个方向,那就是寻找标签,通过产品运营强化标签,通过媒体发力,提升标签,最终让一个产品成为县域的代言人。

5)分享经济。分享经济。这算不上新名词,简单可以理解为线上的淘客盈利模式,也可以看作拼多多崛起的支点,但不能细究,为什么不能细究,跟时代跟趋势有很大关系,就我在《讲座:天天讲创业,你知道你为什么创业不成功?》说过的,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怪你不够幸运。成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下面来聊“社群经济”。“社群”这两年有烂大街的趋势。无论懂于不懂,只要跟新零售新经济挂钩,就一定要提到“社群”概念。不提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也不好意思站台上夸夸其谈。但,真的很懂吗?真的知道怎样落地吗?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懵懂无知的状态。

前几天我在写字楼楼下的邻几便利店里消费了一次,这是第二次进去消费。这次消费给我的印象很深:

1、店员会主动推销“扫码”这个动作,为了吸引用户“扫码”,店方指定了规则了,只要扫码无论你购买任何东西都会有便宜5块钱;

2、“扫码”扫出来相当于成为邻几的会员,用户无需关注公众号,只需填写自己的姓名就自动成为了邻几会员,而邻几会出现在微信的“卡包”里面,以500积分的形式进行体现;

3、用户在付款时,先在卡包里面进行消费,再付剩余部分消费款。

大家注意一下,在这个“运营”动作中,邻几给了用户充分的理由:a、无需关注;b、无需下载(下载这个动作对用户的伤害是很大的,至少在产品设计或者运营设计的便捷性上有背于人性的);c、扫码就有好处。

有些运营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邻几这么干,目的是什么?这不是亏钱做推广吗?对,没错,确实如此,但事实是,5块的推广成本要远远低于线上的推广成本,线上的流量成本都在200以上,它只花了5元,你说谁划算?在获得既有会员的前提下,邻几在商业想象上会更有空间,我暂且的写两条,你或许就懂了:第一,迅速获得会员数量,让会员量变得好看;第二,当用户成为会员,后续消费,而且随着消费次数增多,对邻几而言有更为长远的利益。这两条是从消费层面来讲的,真正对邻几有帮助的是资本运作层面,我们做个假设吧,在合肥这个800万人口的城市中,如果它有几百乃至超过1000个门店,有300—400万会员,您觉着邻几能不能拿到投资,即便是没有投资,您觉着邻几的流水好不好看?有大的会员基数,门店基数,即便流水难堪一点,您觉着投资商会不会有兴趣?5块钱所获得的会员而且会员基数比较大的情况下,您觉得多少钱卖给投资商比较合适?当然,作为企业就跟我之前在说人的成长一样,雪中送炭这件事,永远都是自己干比较好,锦上添花这件事,是别人帮你干的。投资商,可能会做雪中送炭,但他也是有选择性的,假设企业是个病人,那他也只针对那种救活有希望的能给自己挣钱的,反倒那种救不活,救活了也没希望的企业,风险投资是没有任何兴趣的。

请注意我在讲邻几的时候,是在讲我标题中的第二个话题“社群”经济。所谓的社群,可以裂变,也可以理解成基于消费大数据而展开的服务一定区域内的消费者的商业行为。在这里,社群一定是亲密的就近的,比如苏宁这两年在快速推进的“苏宁小店”,不管它在具体的运营手法上有什么弱势,但这个风向是对的。那么,邻几就是目前所做的动作就是我能理解中的社群经济的一个最好注解,当然,这也同样需要在运营层面和执行层面进行及时调整和快速推进。互联网也好,今天的实体也罢,当风口踩准,比的就是执行力与速度。当然,一个项目能不能成,能成多大,都取决于操盘手的认知与格局。

本篇是我从身边的事物上观察和理解到的“分享经济”与“社群经济”,未必正确也未必完善,但有一点,作为运营人,一定要能从您的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感知到商业变化,并进行思考,以增加对职业的宽度与厚度的理解,这对你是有好处的。

(6)消费升级。这两年我们总会提到“消费升级”几个字,总觉得凡事将消费升级挂钩,我们都能提供一堆理由,但正如我很多年以来坚持的看法,消费升级并不是价格上涨,消费升级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质优价廉,一个是研发创新。我们大部分的企业今天连“质优价廉”还未能做到,“质优”很好理解,就是质量要靠谱,“价廉”则不太好理解,这里面不是简单的价格降低,价格降低的前提是,你的工艺水平,你的供应链管理是否同步得到改善和提升,本质上是对企业从采购到生产的一次全面提升。正如我这几天一直在做的读书笔记,我发现谷歌一直在想办法完善优化创新自己的产品,而大部分的生产商,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管理状态。时代在变,你而总觉得你在迎合市场,事实上,你根本没有太大的改变,你不淘汰,对不起这个时代。事实情况是,当前大部分中国公司仍然还没有上升到“创新”的地步,而仍处于“圈地”状态。“创新”这个话题,在未来是一定要去做的。

在未来,无论行业如何趋势如何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如何改变,作为运营者你的工作从未改变,如果有也只是局部微调,就比如当前我们一直在谈的消费升级,我在局部中不断的去思索思考,后来有一天我发现,所谓的消费升级,其实在很多年前,林清玄的一篇文章中就告诉过我们,就是“求好”的生活态度和求好的精神。今早之所以想到此,是在来办公室的路上,骑着自行车,突然想到了日本这个国家,从经济角度而言,他们比我们发达太多,但这个民族的消费习惯或者消费行为,不知道局部的读者有没有感觉,就是“求好”,而这一轮消费升级,不是针对某一阶层的,它是针对整个社会的,阶层存在,但做产品的“求好”思维绝对不会改变,还应坚持和加强。你还记得阿里巴巴在今年招聘了一个人85岁年薪40万的人吗?阿里巴巴之所以出这个钱招聘这么一个人,也完全是基于“消费升级”这个说法之外的“求好”精神。

  在消费降级的同时,思维也应该降级,就任你牛人再怎么海阔天空地谈,也要守住自己的底线,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职业发展规划,投资规划等,我举三个例子:a、大健康行业,即跟我们生理、心理健康相关的行业,比如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等。b、大文娱产业,即文化、娱乐创意产业,因为这个行业是靠脑力的,靠脑的东西永远有价值,永远有创造奇迹的可能。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在投资最好不要去买靠重资产,靠机器和工人不断堆出来的行业,还有靠几万技术工程师去研发的高档智利密集型产业。c、大教育产业,成人教育是一部分,但更有价值的是儿童教育,因为它符合了经济低速年代,大家对于改变命运的渴望,尤其是中国人对于教育都充满一种与生俱来的激情,所以儿童教育很值得关注。

无论是分享经济还是社群经济,有个思维方向要注意和改变:从C端思维转向B端思维,而且社群经济中的社群团购,可以提升和发挥社群的威力。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务必注意。

(7)社交。做运营的人首先应该是个产品人,产品是为运营服务的,你理解了产品,你才能更好的理解运营。

社交的目的是陌生人。互联网上的社交也一定是专属于陌生人的,如果你经历过这些年的社交产品,你就会发现。熟人之间如果有社交,那也是好玩,比如最早的抢车位,偷菜等。熟人之间谈不上社交,正常来讲熟人之间会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且会尽可能的不让人知道。熟人之间往往戴着面具,陌生人之间反而会真诚一些。因由这个“社交”的特性,我们试着看看,微信和微博的生命力,成长力和产品周期。因为微信的太熟悉,所以微博有了机会。但微信会继续存在,或许在下一个社交周期里,微信又会焕发光彩。当然,我不是说微信差,我是从“社交”的扩张速度来谈。

而最近微信和公号的一些变化,站在产品角度,我想聊一聊微信公众号中“看一看”这个功能:“看一看”中熟人的秘密真的好吗?为什么微信的朋友圈里尤其是“看一看”要吊死在熟人圈这颗树上呢?社交属性不应该是陌生人的吗?“秘密”这个词是对熟人而言的。你越想让熟人之间看得清楚了解更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逃离。尽管试试看。逃离的人越多,也便会某些类似产品提供机会。

比如现在的“看一看”设计中,有个功能就是xxx(请注意这是个你认识的人)认为好看。从心理学和社交上来讲,很多人其实是反感的,至少我是,我可能是个案,但我想,我总能代表一些人的想法。我并不想让我熟悉的人认识的人知道我看过,更不想把自己的阅读喜好告知熟人,直接点就是我的老板我的同事。人与人之所以关系好,那是因为彼此之间保持着距离。距离都没有了,关系总有一天也会消失。至于“好看”这个功能,后台大数据知道就好了,没必要摆在明面上。

今日头条对腾讯而言就是一块心病,就这样也想追头条,我反倒觉得离今日头条越来越远。当然,我清楚,微信有足够的资本去骄傲。微信所承载的是生态,今日头条所做的也不过是门户网站的事。但微信如果继续深入这么干,我想它一定会迫使很多人谨慎小心的使用微信。一个打开率不足的工具,你觉得它的爆发力会有多强。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几乎所有的“好看”都是自己点的,再远点也就是跟这件事有关的人点的,反倒是真的用户,说好看的还真是不多。

社交的本质是外延,去结交更多志趣相投有意思的人。社交肯定不是向内将自己封闭的。我本人一直坚定认为,所有的社交都是基于实力对等,更直接的讲,是基于实力的利益关系。这个世界同情弱者,却在社交当中并不喜欢弱者。换句话说,社交的本质就是相互利用或利益索取。当然,社交还有另外一个小众的——共同的兴趣爱好。正如我说过的,社交是外延,只要外延这个动作存在,就意味着圈子是用来突破的,圈子本身具备稳定性,但仍然会有成员的退出和加入,因由“利益”总会有人不断加入,这让圈子也有了流动性。

俞军曾归纳总结过一个用户价值等式:  用户价值 = (新的体验 - 旧的体验) - 替换成本,说明了社交和圈子的转换成本本身是非常高的。无序才是我们生活和圈子的常态,有序反倒是反人性。再想说一句的是,社交一定是基于陌生人而出现的。 所以,今天的朋友圈虽然也是一种社交,但大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有些话,你不会在朋友圈发,而换成了微博,从而形成了微博和微信共存,随着时间的不断延伸,微博的价值可能再次显现。

运营的本质还是销售,无非就是看谁销售的好,至于怎么销售出去是结果,对于概念性的东西,你了解知道即可,有些可以借鉴,有些权当了解,不一定死磕到底。别被概念蒙蔽了双眼这是我想在这一篇中告诉你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妈、宅男、小镇青年,下一波消费领袖
苏宁有货:为“轻创业”而来
实体店数字化改造:先社交分享后社群共享
厦门社交电商新零售
社交电商用户运用规则之会员系统
数字化时代,「体验需求」至上的商业已经开始转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