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当剑法大要(现代排版)
userphoto

2023.04.25 内蒙古

关注
李芳宸先生神剑之说明

李芳宸先生之神剑

  上图神剑系金鞘之双剑,柄长一英寸,刃长约二寸。柄似铜制,刃似钢制,鞘壳全铜制,晶莹夺目,清雍正时剑侠所用,原秘藏于宫内,共有十三具。迨民国肇兴,清社既屋,故宫宝物,渐次失散,此剑辗转入于李师手。李师曰:前人练习此剑能吞之入腹,纵入飞空。李师亦欲练之,惜未从陈世钧先生竟其学。然第观其质坚锋利,精光寒烁,洵神品也。

  

                                                                      叙

  邃古文人,率娴武事,三尺龙泉与琴书并称,度当时剑术必甚普遍。秦汉而还,右文成习,武事销沉。逢掖之士,力不能继鸡,遑论使用武器,故剑术之传,仅深山穷谷间,高人逸士相与授受而已,因此高尚而普及之武技,寖假湮没无闻,至可慨也。

  愚幼读诗书,壮岁好武。曩在军校肄业时,击剑之技,列为专科,教授无人,借材异域,日人松岛良吉,愚尝受教,击刺劈斫,颇矜其能。厥后漫游东瀛,邂逅彼邦,剑术能者小仓延猛,暇时请益,觉其技术精妙,迥异凡流。从之习,未竟其业而返国。斯时明知若辈窃我绪余,转而骄我。顾我自无人传习。致兴才难之叹,与人何尤。虽然,莽莽神州,遽谓剑术专家竟尔绝迹,终未能信,以故荏苒十余年,心恒耿耿,亦尝旁搜博访,冀一遇其人,一觇吾国固有之剑术。特是专家难得,惬意者寡,论剑之书,第O

  更无从觅取,失望极矣。丙丁之交,朝野上下,竞言国术。聘河北李芳宸将军南来主持中央国术馆。于是京沪人士,始得目睹李将军之剑术惊人,竟相传述。戊辰秋浙中筹备全国国术游艺大会,

  将军任评判委员长,愚专诚晋谒,备聆中国剑术之源流沿革。亲见将军之身手剑法,是诚十余年来欲求一见而不得者,大喜过望。不揣简陋,从习多日,觉其湛深精妙,不可言喻,用将口授要诀,笔之于书,聊备遗忘。同学诸子,以其便于初习,怂恿付梓,以广流传。爱叙其缘起于篇首,邦人君子,幸辱教之。十九年夏月  黄文叔  序

目  录

一  剑法述要

二  练剑之五戒

三  剑法十三势

四  十三势详解图说

五  武当剑手法阴阳圈

六  分级练习法

七  对剑三角法

八  阴阳剑圈法

九  武当剑各套对练法

十  活步对剑

十一  散剑法

十二  心空歌第

十三  练剑歌

十四  练剑之基本

十五  练剑之精神

十六  用剑之要诀

十七  制剑

十八  眼法、身法、手法、步法之实习

附录

一、剑法述要

  剑术之道,全凭乎神,神足而道成。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成道。剑神合一,是近道矣。

  武当剑法,外兼各家拳术之长,内练阴阳中和之气。习此道者,当以无漏为先,保精养气,宁神抱一,同时学习内家拳为之基础,基础既立。然后练习剑法,方得事半功倍。盖使剑亦如使拳,不外意气为君,而眼法、手法、步法、身法、腰法为臣。是故令其闪展腾拿之轻灵便捷,则有如八卦拳;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活腕,气沉丹田,力由脊发,则有如太极拳;而其出剑之精神,勇往直前,如矢赴的,敌剑未动,我剑已到,则又如形意拳也。

二、练剑之五戒

  古来于技术一道,轻视学理,偏重实验。凡百技术,莫不皆然,而于剑术尤甚。但剑术未练之先,须严守五戒。不然若犯其一戒,非徒无益,而有害也。

  第一戒色欲:色者,女色与手淫。学剑者,最为禁忌。练习之时,首重精神,有精而后有气,有气而后有力,有力而后有神。欲者,货利之欲。学者亦宜克制。首编所云: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成道;又曰:保精养气,宁神抱一。此为剑术界、宗教界奉为千古不易之论,亦人生养生之要道也。

  第二戒残暴:历来名将豪侠,练习武术,首重德行。大则为国干城,为民造福;小则捍卫乡党,除暴安良。所为泽及当时,名留后世,非用于叛逆草窃,好勇斗狠等事也。

  第三戒蹴等:凡习武术,无论何门何派,皆由浅而深,由简而繁。剑术亦然,先练眼法、身法、手法、步法(此为外四要);次练胆力、内劲、速力、沉着(此为内四要)。按级习练,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循序渐进,方臻妙用。

  第四戒过分:剑术之妙用无穷,而一身之精力有限,故一日之练习,以一日之饮食休养为衡。饮食以补其精,休养以复其神。先精神饱满,则功夫亦随而长进。故大饥大饱之时,不宜练习。练习疲劳之时,则宜散步换气,静坐调息。如是调节,庶不致进锐退速也。

  第五戒无恒:学剑者,当发义侠心、坚毅心、勇敢心。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况学剑乎?勿谓身弱而自馁,勿谓质钝而中止,勿因事繁而中辍,勿为环境而中断。天下事,

有志者事竟成。圣人之言,勿我欺也。愿学者三复斯言。

三、剑法十三势

  武当剑法,大别为十三势,以十三字名之,即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亦似太极拳之拥捋挤按,采剂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也。此外另有舞剑,未有定式,非到剑术纯妙不能学习,非口授面传,不能领会。

四、十三势详解图说

  有上抽、下抽二法,其式均为太阴剑,手背向上,手心向下,剑尖向前方敌腕之下或上,往右抽之,顺势而断其腕也。此时之左手为阴手,戟指向前作半圆形。身体偏右,故右足实而左足虚,即第一套上节,下手之下抽是也,如第一图之下手抽腕刺式。

 第一图:上手  下手(抽)

  若作第一套下节之上手上抽时,左手扶助右手,向右而行,如第二图之上手抽腕式;又第二套刺腕抽腰式,如第三图之下手;又第二套下节之抽式如第四图之下手。

     第二图 下手 上手(抽)
 第三图  下手(抽) 上手
第四图  下手(抽)  上手

  有直带、平带二法。

  直带,为中阴手,手心正中,剑向前方敌腕之下,身向后仰,顺势向后带其腕而伤之。此法破敌上来(灌耳击顶)等剑。右足在前变虚,左足在后变实,左手扶助右手剑柄而行之。如第一套第五图之上手带腕式;又第四套下手直带式。左手戟指向后,左足实,右足虚,如第六图。

 第五图  下手  上手(带) 
第六图  下手(带)  上手

  平带,即阳剑圈,为太阳剑。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剑尖向前方敌腕之下或上,向左平带,趁势伤其腕。如第四套下节之上下手进退抽带式,左手扶助右手,先抽而后带。左足实,右足虚。如第七、八两图。又第四套上节之对阳剑圈,亦为平带法。左手扶助右手剑柄,先刺而后带。此时右足在前是实,左足在后是虚,如第九、十两图。又第一套带剑刺喉式,左手扶助右手,先带剑而后刺喉。刺时右足在前是实,带时右足在前变虚,如第十一、十二两图。

 第七图  下手(带)  上手
第八图  下手(带抽)  上手
 第九图  上手(阳剑圈平带)  下手
 第十图  上手(阳剑圈平带)  下手
 第十一图  上手(刺喉带)   下手
第十二图   上手(刺喉带)   下手


  有向前提、后提二法,其式均为老阴剑,而身法有向前、向后之分。身法向前者,为前提式,手腕向上,剑尖向敌腕下扎,如提物向上之势。有时前足是实,如第一套上节第十三图之上下手对提式。此法有时前足是虚,如第二套上节第十四图。上下手对提式,此时左手戟指作半圆形,五套中用之最多。学者须手心空,手腕活,方尽其妙。

第十三图  上手(提)  下手(提)

  

第十四图 上手(提)  下手(提)

  如身法向后时,为后提式,右足往后是实,左足在前是虚。左手扶助右手,向后而行。如第十五图之上下手对提式(第二套终了之式)。

第十五图  上手(提)  下手(提)

  有下格与翻格二法。

  下格,以中阴剑斜势,由下向上格敌之腕,身体偏向右方,故右足实而左足虚,左手戟指作半圆形,即第三套下节上格腕式,如第十六图。

第十六图  上手(格)  下手(格)

  翻格以避敌近身之剑。而翻格其腕,此法奇险,非身法虚灵、手法圆活者,不可用也。即第一套翻格带腰之翻格式上手行格腕时,如十七图。前右足虚,后左足实,下手行带腰时,如第十八图前右足实,后左足虚,左手戟指作半圆形。又第三套之格腕带腰时,如第十九图。

第十七图  下手  上手(格)
第十八图  下手  上手(格)

  

第十九图  下手  上手(格)

  有正击、反击二法。

  正击为少阳剑,手腕向上,以剑平行,直前击敌之腕,如击馨之势。右足向前是虚,左足在后是实,左手戟指向后撑,即第二套上节之上击腕式,如第二十图。又第二套下手之击顶式,如第二十一图。

第二十图  上手(击)  下手  

  

第二十一图  下手(击)  上手

  反击,有击耳、击腕之分。击耳即俗称为灌耳,以剑之刃反击敌之耳际是也。右足往前是实,左足在后是虚,即第一套中之压剑击耳式,如第二十二图击腕。即第三套之扣腕击,如第二十三图。又第二套上手反击腕,如第二十四图。

第二十二图  下手  上手(击)
第二十三图  下手(击)  上手
第二十四图  下手  上手(击)

  有侧刺、平刺二法。

  侧刺,即以中阴剑,上步向前直刺,右足在前是实,左足在后是虚,左手戟指作半圆形,即第一套之下手抽腕刺式,如第二十五图。又第五套上节下手刺胸(金鸡独立式),如第二十六图。

第二十五图  下手(刺)  上手

  

第二十六图  上手  下手(刺)

  又第五套下节下手翻腕刺,如第二十七图。平刺与侧刺同,惟剑面作平扁向前行耳,即第一套开始之对平刺式,如第二十八图。

第二十七图  上手  下手(刺)
第二十八图  上手(刺)  下手(刺)


  中阴剑,身臂皆不动,以腕掌之力,使剑尖往下直点敌腕。右足在前是虚,左足在后是实,左手戟指作半圆形,如第二十九图,即第一套上节上手之点腕式,及第二套下节之上手点腕式。

第二十九图  上手(点)  下手

  有正崩、反崩二法。

  正崩,即以中阴剑,身臂皆不动,手持剑柄,使剑尖向上直挑敌腕。右足在前是实,左足在后是虚。左手扶助右手剑柄,使剑尖上崩,即第二套之斜步崩式,如第三十图。

第三十图  上手  下手(崩)

    反崩在套步中,由下向上,反手崩敌之腕,即第一套上节之对反崩式,如第三十一图。此点崩二法,全仗丹田内劲行之。

第三十一图  下手  上手(反崩)

  其式持中阴剑,上步向前直劈,即第三套开始之劈头式。右足在前是实,左足变虚,左手戟指作半圆形,如第三十二图。

第三十二图  上手  下手(劈)

  有平截、左截、右截、反截四种。

  平截,即以中阴剑上前截敌之腕。前右足实,后左足虚,第五套上节之抬剑平截式,如第三十三图。

第三十三图  下手  上手(平截)

  左截者,避敌刺我之剑,身体偏右,而剑向左方截敌刺我之腕,故右足实,而左足虚,即第一套中节下手之截腕式,第二套中节上手之截腕式,如第三十四图。

第三十四图  上手  下手(截)

  右截者,避敌击我之腕身,向左方以剑回截敌之右腕,故左足实,而右足虚,即第五套之对截式,如第三十五图。反裁,即第五套上节下手反截腕。左足实,右足虚,身偏左,由上向下而截敌之右腕,如第三十六图。

  无论左截、右截,左手戟指作半圆形。

第三十五图  上手  下手(截)
第三十六图  上手  下手(截)

  有横搅、直搅二法。

  横搅上下手皆为中阴剑,作直角式而搅之,即第一套上手之横搅式,左手戟指作半圆形。此时上下手在行走中,左右足虚实不定,如第三十七图。

第三十七图  下手(横搅)  上手

  直搅下手变为阳剑时,其剑尖直搅上手之腕,左手扶助右手剑柄直进,即第四套下手之进步搅式,如第三十八图。此时上手作退步姿势,亦以阳剑剑尖,回搅下手之腕。左手扶助右手剑柄,向后且搅且退,如三十九图。惟下手搅时,其剑尖之圈小,剑柄之圈大;上手搅时,剑尖圈依下手之腕而搅,自己之腕避下手之剑尖而绕行。

  

第三十八图  下手(直搅)  上手
第三十九图  下手(直搅)  上手

  即我之阴剑,作直角式压敌之剑,使其停滞,而我得乘机变化攻击之也。压时,我之剑尖稍向下垂,使敌剑无可逃脱。右足在前是实,左足在后是虚,左手戟指作半圆形,即第一套之压剑式,如第四十图。

第四十图  上手  下手(压)

  此式为中阳剑,持剑上步,猛进敌身,由下向上倒劈之。右足向前是实,左足在后是虚,左手戟指作半圆形,即第四套之上手洗式,如四十一图。

第四十一图  下手  上手(洗)

  注:剑法无砍斫等名称,有之刀法而非剑法也,故剑法当以此十三式为准。学者先求各式正确,然后再求精熟,嗣后熟能生巧。此与学书者先求平直,勿追险绝之语可一例也。

五  武当剑手法阴阳圈

武当剑手法阴阳圈

六、分级练习法

  初级个人单练。二级对套子。三级活步对剑。四级二人对练散剑。

  注:散剑精熟然后一人可以对二人以上之敌人,或以一剑对抗长枪大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七、对剑三角法

图 上三角
图 上三角

敌来之剑为截,我应以提,成上三角也。

图 下三角
图 下三角

敌来之剑为刺,我应以崩,成下三角也。

图 左三角
图 左三角

敌来之剑为搅,我应以带,成左三角也。

图 右三角
图 右三角
图 右三角

敌来之剑为劈,我应以下斜格,成右三角也。

三角习熟,而后进以阴阳圈。两法习熟,始可习散剑矣。

注:武当剑法甚奇,而精华实类于科学之三角法,学者幸勿忽略。

八、阴阳剑圈法

  手背向上,为之阴剑。阴剑圈,先带后刺。手心向上,为之阳剑。阳剑圈,先刺后带(第四套之上半节是也)。手背向上而少斜,为少阴剑(提剑式)。手心向上而少斜,为之少阳剑(劈剑式)。阴阳两剑圈,皆须单行熟练。此式之要,在身退而剑进,身避而剑刺也。阴手为抽,阳手为带(指第四套下半节搅剑后之手法)。

九、武当剑各套对练法(本节文中的上下指上手下手二人)

  第一套

  上下出剑式,对平刺(阳手),对翻崩,上点腕,下抽腕刺。对提,对走,下翻格带腰,上翻格带腰,重二遍。下压剑击耳(灌耳),上带腕(崩势),对提,对劈,下刺喉,上带剑刺喉,阳剑圈,上横搅,下击头,上击腿,下截腕,上带腕(保门势,保门式如第十五图右侧剑手),下左截腕,上抽腕刺胸,下截腕,上带腕(保门势),下翻格,上抽腕,二人各保门式完。

  第二套

  下上步击,上击腕,对提,上刺膝(箭步),下压剑带腰(箭步),对翻崩,上点腕,下斜刺崩,上抽,下刺腹,上左截腕,对劈,下反击耳,上反击腕,下抽腿,互刺腕,抽腰走,重二次。下击头,上带腕回击,对提,各保门完。

  第三套

  下劈头,上格剑带腰,下格腕带腰,上格腕带腰,下格腕带腰,上格腕,下压剑,反击耳(灌耳),上直带,(崩势)下提,上上步扣腕击,下上步扣腕击,对走,对反抽,下刺腹,上格腕,对绕响,各保门完。

  第四套

  上洗,下阳剑圈起手,对阳剑圈,下阴剑圈起手,对阴剑圈,下进步搅,对搅,下抽,上下进退抽带,重三遍。下崩,上抽,下上步刺,互压剑,下击腿,上反击耳,下直带,对提,各保门完。

  第五套

  对伏式。上刺(中阴手),下击腕,上拾剑,平截,对截腕,对提,对走,上正崩(中阴手),下带腕(保门势),上进步反格(中阴手),下抽身截腕,上上步截腕,下反截腕,上抽手截腕,下抽手截腕,上带腿换步刺腰,下换步刺腰,上平抽,下刺胸(独立金鸡式),上平带对提,各保门,各伏式,下刺胸,上平击,对提,对劈,对刺,上格腕,下翻腕刺,上扣腕刺,对转身劈剑式,各保门,上下收剑式完。

  以上所编套子,以十三式应用方法变化而成,对练时,审来度往,按法练习。初习时,宜慢不宜快,宜缓不宜疾,式式应到家,剑剑须着实。有时须注意用法与练法不同处,此其大概也。

  注:此即两人对练套子,上下手不同,故须一人习上手,二人习下手。学者宜对练精熟,然后互易上下手。如上手熟改习下手,习下手者改习上手,庶几一人兼会两法。师门所传现只六

段,约言之则为六套,故曰套子对练法。

十、活步对剑

  上下手出剑式,上下手对刺,上套步压剑,上上步灌耳,对格腕带腰走,上击耳(灌耳),下击腕,下击耳(灌耳),上击腕走,上下双击耳,上下对刺腕,对击头,对横搅,上截腿,下击腕,对阳剑圈,对阴剑圈,对直搅,下刺,上带,各对刺,上左手按,下扫堂,上跳步击头,下回击腕,上平带腰,上转身击腕,下转身击腕,下击耳,上刺腕,保正门,上下收剑式完。

十一、散剑法

  练散剑,分三种方法。

  第一原地对击法,活用手腕,与人击刺,使心、眼、手三者合为一气是也。

  第二行动对击法,以手法、步法与人对击。

  第三活用身法、手法、步法,忽前忽后,声东击西,或上或下,奔腾飘忽,剑行如电,身行如龙是也。

  注:散剑如拳家之散手,备实用之动作也,未散剑不可与人对剑。然套子活步对剑等等,无相当功夫者,决不可先习散剑,是以戒踵等也。

十二、心空歌

歌曰:

 手心空,使剑活;足心空,行步捷;顶心空,身眼一。

十三、练剑歌

 头脑心眼如司令,手足腰胯如部曲。

 内劲仓库丹田是,精气神胆须充足。

 内外功夫勤修练,身剑合一方成道。

 注:丹田譬犹仓库,蓄内劲之所也。身剑合一者,剑恍如人肢体之一部,凡其人之内劲能直贯注剑锋,则其锋不可犯也。

十四、练剑之基本

  一眼神,二手法,三身法,四步法。第

十五、练剑之精神

  一胆力,二内劲,三迅速,四沉着。

  剑法之基本,外四要也。剑法之精神,内四要也。内外精健,庶乎近焉。注:内劲云示与蛮劲拙力不同,但无悠久之功夫。无正确之教练,无持久之毅力,决无成绩可言。是以练剑者,长习内家拳,以蓄内劲。内劲之云其所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所能致也。

十六、用剑之要诀

  用剑之要诀,全在观变(眼神)。彼微动,我先动(手法)。动则变(身法)。变则着矣(步法)。此四句皆在一个字行之,所谓一寸匕,所谓险中险(胆力)。即剑不离手(迅速),手不着剑不得虚是也(沉着)。

  注:剑为短兵器中之王,三面皆刃,故其用法与单刀迥异。时下流行之剑法,大率属入刀法,虽剑光耀目,实类花刀,不足称也。

十七、制剑

  古来名将豪侠,所用之器械,大小轻重不一。其冲锋陷阵,杀敌致果与否,全视乎艺术之精疏,与环境之如何耳。非大者定能胜小,重者定能胜轻,稍明武术历史者,无不深知也。

  人身禀赋不同,生长各异,故所用之器械,长短轻重,全视其人之大小而异。总以运用灵活,指挥如意,为合用。其次研究质料之精粗,与茶配之良好。武当剑之创把,与通常剑把不同,其形状如向上之横角,于剑法上有特别作用:其一可以抗敌之蓟其二可以利用敌剑之力,而伤敌之身手。其妙用全在阴阳二法中,非为美观而装饰也。此初习武术者急应注意,否则于急遽之中,未能得心应手也。

  武当剑分练习剑与实用剑两种,练习剑为栗树或檀木制,实用剑为纯钢制成。练习剑:凡人生长在六尺以下,体重在百二十斤以内者,为之通常体格。其练习之木剑,全长为三尺,乃至三尺六寸(英尺);剑柄长六寸,乃至八寸;其重十四两,乃至十八两。其重点在全长之中心,过轻不能增长腕力,过重反将臂腕练拙,不得虚灵圆活之妙用矣。如四十二图。

第四十二图
第四十三图
第四十四图

 

  实用剑:以纯钢弹力剑为佳。通常体格者,其长短与学习倒相等,其重量,较学习剑减轻八折为适当。如过长过重,皆非所宜。重心须近手柄,否则不便使用。如四十三图及四十四图。

十八、眼法、身法、手法、步法之实习

眼法者

  使眼上下左右前后一瞬即明,而手中之剑,同时亦到着目的之谓。简单言之,平时须宁神静坐,含养目光而已。凡人身眼珠之视物,明与不明,全在瞳神放大与缩小,及眼珠伸出与缩进换言之,即将视线之焦点,切合于目的物是也。焦点切合,则目的物清晰;焦点不切合,则所视之物不明晰矣。故学者须保养精神,使眼珠全部有力,在刹那间,有放大缩小、伸张退缩之力。但练习之法,是在逐日功夫,每日于大光之下,行前后左右上下之回顾。顾畦目的物,以字为佳,初则其字大而近,继则字小而远,务使一看即明。手中之剑,即刺所看之物,此法于黑暗中、斗光中、斜光中,皆宜频频行之。每日晨间百次,晚间百次,不可减少与中辍也。

  剑法中之眼光不在久视,而在敏锐,故常看细小之洋板书,及食蒜韭辛辣烈酒等物,皆宜避之。狂怒与女色,尤为禁忌。

手法者

  即言全臂运用之法。肩节要卸得下,肘节要变得快,腕节要圆活而有力。此三节,于剑法中为特别重要之锻炼,非如使长枪大戟者,可以忽略也。但此三点之要求,言之甚易,而欲实用如意,非长久之实习锻炼,不能得心应手也。

  普通执剑,大半执持甚固,此谓之死把剑。其利,所执之剑不易落。其弊,不能活用。武当剑执持甚松,谓之活把剑。活把剑之利能活用,但不久练得诀,恐为人击落。其执法以大指及三四指执之,其食指与小指时常松开,其掌中似可容物之状。在击刺之时,其剑之活用玄妙,非执死把剑者所可比拟,但锻炼方法颇需时日者也。

  练剑之劲起于丹田,发于腰脊,由臂而达于剑尖,此谓剑术中之劲路。此层功夫内外皆备,须默度体察而锻炼之。前辈云:解得此意,非仙即是道。不得此中意,百炼白到老。

步法者

  剑术中达成战斗之目的者也。若步法不纯,身法手法虽精,仍不能杀敌致果也。步法中要项有三:其一速,其二稳,其三轻。初练时,以两足之外边行走,不以全脚掌贴地,因其起落需时,行动不速之故。初习者,其足掌必痛楚,且行走时极不安稳,但学者不可因之中辍。凡属进退斜行侧行诸法,每日晨昏务须锻炼一次,日久足边之皮骨自固,痛楚自无,而行走亦安稳且捷矣。

  全足分胯节、膝节、掌节,此三节必须锻炼纯软。每日压膝、凹胯、攀掌、吊腿诸事。每逢暑期,必须行之。三载以后,其腿自软,其行走,自轻灵而速捷矣。

身法者

  变化进退四法之表现,即补助手法步法之不足者也。其最要之部,如含胸拔背,如脊梁中正,如活腰转身,如气沉丹田,皆称之曰身法。凡习武术者,无论练拳练剑,非含胸拔背不能委化得势。如据胸曲背,乃行动必板滞,而无势矣。其二,非臀案馆正,不能姿势正确。若脊梁歪斜,则四肢不正,而动作与为向赤不正确矣。其三,非活腰转身,不能进攻有力。凡人之力,皆感于腰,能用腰者,其力久而旺。不然,以两臂之力袭人,终不能贯彻目的也。其四,非气沉丹田,不能久斗。两人肉搏之时,其相火已升,若不气沉丹田,则气喘痰升,喉必干,眼必昏,而足亦不稳矣。故此四部,为身法中最要之件,与眼法步法有密切关系。初习武术者,每易忽略,不知剑法中最重身法,故不惮繁而

总结,非如即是道。不得此中心反复言之。精

  以上所述,眼手步身诸法,为剑术中单行补助法,为学剑者最为重要之锻炼,学者幸勿忽视可也。

                                                                      四法歌

                                                        手到脚不到,自去寻烦恼。

                                                        低头与弯腰,传授定不高。

                                                        腹内深流沉,遇敌如火烧。

                                                        眼到脚手到,方算得玄妙。

附 李师芳宸传略

  李师讳景林,字芳宸,又字芳岑。冀南枣强县人,河北世家也。兄弟五人,伯仲叔皆经商于故里,季早殁,师最少。其祖以技击闻于两河间。师幼时得父之传授,桓桓有侠士风。及壮,邀游塞外,遇异人皖籍陈世钧先生。先生沉默寡言,出没无踪,冬夏一衲,系武当嫡派,能天盘、地盘、人盘剑术。师受其业数载,复习太极拳中平枪、摔角等技,皆极精劲。时当清季,国势日替,欲走保定习陆军,陈先生规之曰:“汝宿根颇厚,且与余有缘。今既习人盘剑,若继之以地盘、天盘各剑术,则吾业可传,剑侠可成。若弃此而为他业,观汝功名固不薄,奈何徒劳碌耳,于国仍无补也。汝五年后稍稍显达,十年后位至疆圻,十五年后漂流四方,于公于私两无所成。汝其志之,二十年后,或与我会于江淮之上乎。”师当时报国心切,竟别陈先生,投陆军于保定速成学堂,嗣即执戈跃马,决胜疆场。曾败吴子玉于关东,破冯焕章于南口、率塞外健儿十余万,出关入关者数次,开牙建帐,彪炳一时。师在军中常以技击诸术亲授将士,询询然如弟兄父子,故所部于战斗时,奋勇冲锋,能以白刃肉搏取胜。在关外时,日本人尝与比剑,辄败;请授艺,师允而未行,盖以日人阴鸷,未易与也。公暇辄教其家人,故其家多能剑术。师有妻妾三人,公子二。长名书刚,业岐黄;次名书真,毕业日本士官学校。女一待字闺中。师于天津督办任内,与东三省总帅张雨亭不洽,遂辞去南游江海间,已复至粤,与诸革命先进过从。十六年,国民革命军渡江北伐,蒋总司令多赖其擘划,完成统一。师功成不居,回首都组织中央国术馆,期吾民族振奋精神,强种救国。历办全国国术比武大会,元秀亲受其业,退而述成此编呈政,师阅后曰:“汝能记其概略,以惠同门,实吾近年所欲成而未竟之志,汝即付梓可也。”今则诲语如闻,哲人已萎,缅怀风范,不禁高山景行之思。

剑之历史

  考剑之起源,黄帝时,蚩尤造兵作乱,帝与战,执而戮之,是时兵器大行。故《黄帝本行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又《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庐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可知剑之创制,发明甚古。《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虽所述剑之效用颇涉神奇,不足为训,然画影腾空二剑,当有所据,非诞言也。及夏之初,禹铸一剑,藏之会稽山。孔甲曾探牛首,铁铸剑,铭曰夹。商之太甲,铸一剑曰定光,武丁铸一剑曰照胆,皆有载籍可考。周公定《周礼》,剑之制法,祥于《考工记》。昭王自铸五剑,以投五岳,名曰镇岳尚方剑。穆王时西戎献昆吾之剑,切玉如泥,是剑不仅中夏流行,且及于边裔矣。爱及春秋战国之世,上自朝廷,下及庶民多佩之,所以尚武也。如季札使北过徐,徐君喜其剑。子路初见孔子,雄冠剑佩,即其明证。至欧冶干将之徒,以善铸闻于吴越。太阿龙泉之剑,以破敌称于荆楚。则剑在当时,不仅习俗好尚,且能威服三军矣。秦汉之际,始皇作定秦剑以张武功,高祖得赤霄剑而斩蛇起义。光武微时,亦在南阳得一剑曰秀霸,因知剑史深远,渐成神物。故魏晋以还,乃有魏武于幽谷得一剑,上有金字曰孟德。晋孝武埋一剑于华山顶,铭曰神剑。及雷焕见牛斗间有紫气,而知丰城有宝剑等事。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用金银铜铁锡五色合为之。唐贞观时,魏博将聂锋有女曰隐娘,少时有老尼授以剑术,既嫁,曾随节度使刘悟左右,后不知所之。又宋史载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人以为神仙。按洞宾名岩,避黄巢乱,隐居终南,后不知所终。剑用既广,因入技艺,既传习于女流,复推行于方外。浸假而为小说家言,仗义除奸,神奇变化,穿凿附会,转失其真。要之,剑亦武器之一,习之所以锻炼筋骨,用之可以御敌防身,则自古迄今如一也。

古法制剑概要

  考剑之制法,《周礼考工记》云:两刃而有脊,自脊至刃谓之腊,又谓之锷。脊刃以下与柄分隔者谓之首,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茎端施环曰镡。兹图式如下。

  其各部尺度,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王昭禹曰:“谓剑脊中高两杀而趋锷。”赵氏曰:“半之,自脊分断二边,广一寸四分之一。”)以其腊广谓之茎围,长倍之。(郑锷曰:“茎者剑镡也,柄谓之夹,茎者人所把握之处,在夹之中,如什木之茎然,故名曰茎,取腊广以为茎之围,围二寸有半也,长倍之,则长五寸。”)中其茎,设其后。(“设大也,中其茎,设其后,谓以刃为前,以茎为中,以设为后,则茎以后稍大之,则操执处有所碍著,于把为易制。”)刃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贾氏曰:“首广谓剑把接刀处之径。”郑静成曰:“以围其径一寸三分寸之二。”贾氏曰:“围之谓圆。”郑锷曰:“凡剑之制,有锋有锷,有脊有镡

有铗。锋者所以为锐也,锷者所以为利也,脊者所以为干也,镡者所以为本也,铗者附镡也,君子所以防暴恶,则大小长短之制不宜苟,故其法如此。”剑之大小长短,其式如下:

  (一)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

  (二)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

  (三)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郑锷曰:人之形貌大小长短不一,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为观美,要使各适其用而已。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之身若五倍其茎之长,则三尺也。重九锊,则重三斤十二两也。兹其剑之极,重之至也,故谓之上制,唯士之长而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之长,则二尺五寸也。重七锊,则二斤十四两也。长短轻重适得中焉,故谓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剑身止三其茎,则二尺耳。重止五锊,则二斤一两三分两之中耳。轻而且短,故谓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按六两又大半两为一锊,古衡制十黍为累,十累为铢,二十四铢为两,古一两当今之半两,则古之一斤当今之半斤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龚鹏程《武艺丛谈》剑法要略分享
太极剑常用剑法
中国古剑谱十三式(上)
武当丹派剑法
真传白猿剑法24势:虽简而用意实深,包罗万象,为世贵而不易得
剑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