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书”臆见(上)

“六书”臆见(上)

(温煦港湾总群20121019日讲)

首先感谢花瓣雨群主给我这个机会在群里讲课。本来群主的意思是要我讲讲《说文解字》,后来考虑了一下,觉得要讲古文字,得先从“六书”入手,虽然我对古文字也是初学,但抱着学习交流的目的,就大着胆子来说我对“六书”的看法。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六书”臆见》,根据时间要求,这次先讲上篇。

所谓“臆见”就是我个人私下里的看法,不一定和大家知道的完全相同,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六书”,就是说的六种造字方法,一般认为这个词汇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刘歆《七略》里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说“六书”是六艺之一,郑玄注《周礼》引郑司农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不过这种说法是不是可靠,我是存疑的。“六艺”实际上就是贵族所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能,“书”在古代就是书写的意思,书写出来的文本也叫“书”,“六艺”中的所谓“六书”很可能是六种文体的书写方式,比如诰、誓、训、命之类的,作为一个贵族,必须会根据不同的要求书写什么样的文体,这个也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是否需要钻研“造字之本”我觉得对于贵族们而言实在是无关紧要,文字学的“六书”很可能只是在古代掌握文书的史官中流传的一种“专业技能”,他们之间互相授受,因为这与他们的职业密切相关,但是未必是贵族们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我觉得“六艺”中的“六书”很可能和文字学中的“六书”无关,只不过这个名称和文字中的“六书”偶合而已,汉代人把“六艺”中的“六书”与文字学中的“六书”混同,未必适当。当然我这个看法未必正确。

文字学“六书”里各书的名称,直到东汉时期还不固定,比如刘歆在《七略》里说的“六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的说法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里说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刘歆说的“象事”就是指事,“象意”就是会意,“象声”就是形声;郑众说的“处事”就是指事,“谐声”就是形声。

因为许慎的《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研究古文字仍然离不开此书,因此他的说法影响也最大。为什么到了东汉的时候说法还不固定呢?我的看法是文字学上的“六书”虽然自古流传,各书的意思也都形成,但真正为其归纳、总结、定名的还是汉代学者,可能是在西汉末期,正因为那时候对于“六书”的总结刚刚完成,所以对各书的定名各家说法不太一致,但意思是相同的。

目前知道对“六书”作出详细解说的就是许慎,下面就许慎的解释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象形:许慎在叙述“六书”次序的时候把“指示”放在第一位,是很不恰当的。目前文字学界讲古文字学,一般要先讲“象形”,为什么呢?因为象形文是一切文字的基础,汉字如此,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象形文字也是如此,其基础都是“象形”,其它“五书”全部是以象形文为基础孳乳出来的。

许慎对于“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也很明白,就是对于事物用图画照它的样子画出来,随事物的不同形态而曲折变化。他举的例子就是“日”、“月”二字,这两个字就是象形文,是画出来的日、月的图形。

象形字是一种最古老的造字方式,就是用图画画出来某个独立的事物,所以有人称它是一种“独体造字法”。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里称之为“象物字”,说这类字的字形象某种实物,它们所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

我们知道,上古时期,人们记事主要是口传,后来进步了,改用结绳、刻木等等方法,结绳就是结一个绳子疙瘩表示一件事情,刻木就是在木头上刻出个道道表示一件事情,实际上这仍然是口传的变通,因为这种记事方法没有口传解说,谁也不知道那个疙瘩和道道是什么事儿。随着人的智识和技能的进步,人们会用图画记事了,这个比较直观,看了图画就知道大概是啥意思;后来需要记述的事情多了,画图画太吃力,就开始简化,于是产生了一种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东西——文字画,这个用来记事,实际上还是图画记事的延续,它仍然要配合口传来记事,否则普通人看到的还是一堆莫名其妙的图画,对于其具体内容仍然不了解,为什么呢?因为文字画仍然只是一种从图画蜕变出来的符号,它表示一些意思,但是却不能记录语言。

这里大家一定要搞明白符号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符号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也就是都有表意功能,文字属于符号,但不是所有的符号都是文字,文字与符号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能用来记录语言,而符号不能。符号没有读音,不能用来记录语言音节,自然也不能记录语言。所以有人把一些从原始遗址(如半坡、仰韶)发掘出来的陶器上的符号称为“文字”,谨慎一点的说是“文字的前身”,那都是靠不住的,因为从其数量和使用情况来看,它们可能具有一定的表意作用,但根本不能用来记录语言,无论怎么说,它们都不能是文字!

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或者文字画演变来的,这个似乎没多大异议。目前知道我国最早的文字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里很多的象形字,有的写法还保留着文字画的特点,比如“虎”字,文字的形式是

等等,但甲骨文里还有非常近似于图画的写法,如
。再比如“马”,既有比较简化的写法如
,也有很像图画的写法如
等。

象形文字近似于图画,但是我要说的一点是,在古文字释读中,象形文最为难解。一是由于古事物的失传,我们不容易知道古人这个象形字画的是什么。二是古人的思维方式我们也不完全了解,它们画一个东西为什么要这么画,有时候我们也不理解;三是在具体的运用中,很多象形文字都被假借为别的文字,也就是不用它的本义,我们常常会对这个字是怎么回事莫名其妙。所以要解读象形文,就必须有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古人的方方面面都要有个了解才能做到,否则,我们很可能犯错误。

我举个例子,比如“舟”字,甲骨文写作

等形,现在很多讲甲骨文的书都直接说“是舟船的象形”,真是这样吗?我看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因为“舟”字和甲骨文的“凡”字
非常相似,“凡”是“盘”的象形,是将盘侧放的样子,画了个轮廓。“舟”的写法与“凡”很相近,所以“舟”的本义不是舟船,而是古代器皿下面的托盘《周礼·春官·司尊》:“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这里面的“舟”就是托盘。《正字通》里说“古彝有舟,设而陈之,为礼神之器。以酌以祼,皆挹诸其中而注之。舟与彝二器相须,犹尊之与壷,缾之与罍。先儒谓舟形如盘,若舟之载物,彝居其上,非也。”根据甲骨文看,“舟”的本义就是托盘,所以它的写法和“凡”相近,为了与“凡”区别在中间加了短横笔,实际那是表示舟的鋬,也就是把手部分。因为舟船载人浮于水上,就象托盘载物,所以船也以“舟”名,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些字看上去也很象形,但是大家不要看到它象什么就说是什么,比如“酉”字,甲骨文写作

等,有人看见象瓶尊形,就说“酉”的本义是瓶尊,那就错了,请注意它中间的横笔,那是表示里面存贮的液体,就是“酒”,也就是说“酉”是“酒”的初文,你不能说它象瓶尊就说它的本义是瓶尊。所以说认识象形文也不能“望文生义”。

有些象形文,有时候很难猜到它是什么东西的象形,比如甲骨文里有一个“

”字,也写作
,过去都乱猜一气,弄不清它到底是什么。后来裘锡圭先生敏锐地发现它和“戈”字的构型很相近,把“戈”字中间表示戈头的一横笔去掉,就是这个字,所以他正确地认出了这个字是“必”字,也就是“柲”字的初文,《周礼·冬官·考工记》:“戈柲六尺有六寸”, 本义戈柄,才算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如果我们不懂古代器物的构型,不知道古代器物的名称,比如不知道古人把戈柄称为“柲”,你就是知道这个东西是戈柄的象形,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字。

有些象形字,字形很像,但不是一个字,这个需要辨别。比如

,这两个字,大家看看,是不是很像呢?是很象吧?过去也是把它们当成一个字,但是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象形字,前者是“凡”字,是盘的象形,将盘侧放,左边的短竖是盘底,右边的弧形长笔是盘腹;后者是“同”字,是古器物“铜”的象形,是一种饮酒器,就是
这种器物。所以,在看象形文字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辨别。

象形字的本义在语言中均用为名词。在《说文解字》中,凡是象形字许慎都会说“象形”或“象某某之形”,比如:“日,实也。大昜之精不亏。从〇一,象形。”“气,云气也。象形。“牛,大牲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象某某之形”有时候是指示或会意,不全是象形。比如“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刃”是个指事字,在刀的刃口部位加一点或短竖为指事符号;“冓,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冓”象二鱼头相对,会相遇、交汇之意,是会意字。

好了,关于象形文就说这么多。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也就是说指示字你看它的形状就能明白它为何如此结构,考察一下就能明白它所表示的含义。他举的例子是“上”、“下”,甲骨文中的写法分别是

,就是用一长的弧笔表示某个物体,作为位置的中心坐标,在上面加一短横,表示它的上面;在下面加一短横,表示其下面。高明先生指出,所谓指事字,实际上是在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特点的时候,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点,即在两个符号中,一个是字,另一个不是字,只是个符号。这个“符号”也被称为“指事符号”,比如“上”、“下”二字中的短横就是。但是,许慎举“上下”来做指事字的例证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上”、“下”这两个字是用抽象符号制作的两个字,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把它们归为“抽象字”,是有道理的。

认识指事字的难题在于确定这个字是否指事字,我这么说可能大家有点含糊,为什么?因为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个指事符号而成,很容易和象形字混淆。有些指事字很容易辨认,比如“本”、“末”,金文写作

,小篆写作
,“本”是在“木”字的基础上在其下面加一短横表示其“本”的部分,这里注意一下,有人说“本”是树根,这个解释不准确,“本”的意思是树木最下面的老干,大家看到伐木时留下的树桩的那部分就是“本”,虽然古人常把“根本”连文,但根是根,本是本,是不混同的。“末”的意思是树梢,“末”是“杪”的初文,“杪”是“末”的后起字,就是树木最上面的部分,所以其字就是在“木”的最上端加一短横为指事符号。

但是,有些指事字却不好辨识,比如“方”和“亡”两个字,这两个字,前人考释的很多,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其实如果我们知道了它们本来是指事字,就好办多了。“方”字,甲骨文写作

等形,前两个是最初的构型,后两个是比较繁化的构型。其实它们都是在“刀”字的基础上,在刀柄的部位加了一个短横为指事符号,我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方”就是“枋”的初文,也就是“柄”字,其本义就是刀柄,后来为了进一步突出其指事符号,又在指事符号的两边和刀柄的端部各加了短竖和短横加以明确,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其刀柄的部分。再说“亡”字,甲骨文写作
等形,有人说“亡”是象一个没头的死人,代表死亡,那简直就是瞎扯。其实“亡”和“刃”在造字取意上是相似的,“刃”甲骨文作
,小篆作
,是在刀刃的部位加一短竖为指事符号,表示刀的刃口部分,而“亡”则是在刀锋的位置加一短竖,表示其刀尖的部分,“亡”就是锋芒的“芒”的本字,“芒”的本义是草端,也就是草的叶、穗的最尖端,因为“亡”字被假借为“无”和逃亡、死亡之“亡”后,后人才又假借了“芒”字作为锋芒的“芒”,《文选·张载〈七命〉》:“启雄芒”,李注:“芒,锋刃也”,后来为它造的后起专字是“铓”,《文选·左思〈吴都赋〉》:“雄戟耀铓”,注:“铓,刃端也”,其本义就是刀锋或刀尖。被用无有之“无”和逃亡、死亡之“亡”均是是假借。

在《说文解字》里,指事字许慎会说“指事”,比如:“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不过这中说法很少,一般都是直接说从某或某,比如“本”字,说“从木,一在其下”,说“末”字是“从木,一在其上”,他是把一当成指事符号,然后说所指的部位。

3.会意,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根据事物的种类选择适当的文字拼合起来,来表示此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他举的例子是“武”和“信”,但是,许慎对“武”字本义的解释有问题,他引了《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楚庄王的话来解释:“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从此,“止戈为武”的说法就这么定了。“武”字古文的写法的确是上面一个“戈”下面一个“止”,作

,但是它不是制止干戈的意思,什么意思呢?《诗·生民》:“履帝武敏歆”,《礼记·曲礼》:“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又《曲礼》:“牛曰一元大武”,这里的“武”的意思就是足迹,“武”的本义是行军留下的足迹,“戈”代表军队,“止”是足趾的象形,代表足迹。正因为“武”的本义是行军的足迹,所以“武”被用为足迹义,又或引申行军、打仗、威武、武功义,是会意字是不错的。“信”字,《说文》的解释是“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其实,“信”与“讯”是同源,它的本义是人口传消息,所以它也写作“?”,从人从口,表示人以口头传达信息,信息务求确实、准确,故引申为诚信义,也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这种会意字很多,试举几个例子,

,竝,就是并立的“并”,是两个“立”并排在一起,“立”象一个人站立在地上的样子,用两个人并排站立表示并列、并立的“并”。

,监,监和鉴是同字,本义是照镜子。古人没有镜子,就用铜盘盛水当镜子,所以这个字就象一个人对着水盘照看自己的样子,所以“监”后来引申为监视义。

,刖,古代的一种刑罚,就是砍掉人的脚,字象一把锯子正在锯人的腿,会“断足”之意。

,毓,也就是生育之“育”的本字,一个女人身后一个头向下的孩子,还带着点点的液体,表示一个女人在生孩子,那些点点表示羊水滴沥。因为女人生子,子在其身后,所以也被用为“后”,卜辞中的“后祖乙”就写作“毓祖乙”,“多后”写作“多毓”。

这里要注意一下,一些会意字使用的文字构件相同,非常容易混淆,必须加以区分。比如:

,上面我们举了“竝”的例子,象两个人并排站立,这个字看上去也是,所以以前也把它释为“竝”,但是仔细看这个字,两个“立”字一大一小,一前一后,也写作
,它不是“竝”,而是交替、更替的“替”字,象两个站立的人前后站立,会“更替”之意。

,是“见”,象一个人跪坐,突出上面眼睛,表示看见的意思;
,这个字过去也释为“见”,也就是认为和“见”是一个字,因为在甲骨文中“”和“人”每每通用不别。后来学者发现这个字在古书中用为“视”,象人站立瞪眼观望,会“视”的意思,二者不是一个字。

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因为会意字是在象形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好多会意字与象形字很不好区分,容易混淆,这样很难考释正确。比如,

字,简化形作
等,这个字在卜辞中用为高祖之名,王国维释为“夒”,认为是猿夒(猱)的象形,这个人就是帝喾,学界大部分都信从这个说法。但是后来才发现,卜辞中田猎获得猎物的“夒”写作
等形,无疑这个字才是猿夒之“夒”,它和上面那个字的区别在于,上面那个字是手爪向上,而这个字是手爪向下,二者从不混同,也就是说,用为高祖名的字都是手爪向上,而用为动物名的字都是手爪向下,因此学者们发现了二者的差距,才知道手爪向上的那个字是个会意字,象猿猱以手遮面之形,会忧惧、忧愁之意,是“憂(忧)”的本字,帝喾的“喾”就是“憂”字音转而来的;而手爪向下的那个才是个象形字,就是猿夒(猱)的“夒”,是猿猴的象形。这是因为王国维把这个字看做是一个象形字,所以释为“夒”,而实际上这个字是个会意字。

所以,大家以后在认一些字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认为某两个字字形很相似就拿来一起说事儿,在古文字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就是有时候看上去两个字形很象,可它们却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字;有时候看上去两个字形差距很大,却是同一个字,这都需要仔细辨析。

在《说文解字》中,会意一般都是说从某某或从某从某,比如,“败,毀也。从攴、贝。”许慎认为败是毁坏的意思,象攴(甲骨文象手持杖扑击之形)击贝,表示毁坏之意。“祟,神禍也。从示从出。”祟是鬼神作出来的祸患,所以从示从出,“示”就是表示鬼神。

好,今天就讲这些,下次有机会再给大家讲讲“转注”、“假借”和“形声”。

讲完了,谢谢各位捧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六书理论分析下列各字的结构:崩,羹,耳,甘,武,逐,雨,信,膏,集
六书和新六书
【汉字】汉字六书详解
文字 ,六书
第三章 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汉字六书:小仓颉,来造字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