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的时间规律阳数七阴数六

作者:郝万山教授   节选

第九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六经病都有欲解时,所谓欲解时,就是这一经的病,如果要在这一天好的话,那么什么时间容易好,这就叫做欲解时

在这里我们顺便谈一下六经病的欲解时,少阳病的欲解时是从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这段时间正是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候,少阳的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少阳病的加重在这个时间也是比较重,这个时候正邪斗争激烈,所以口苦、咽干、头晕也加重。人体太阳的阳气也在中午最旺盛,太阳病就在在中午前后这段时间,太阳病容易出现汗出、热退;阳明病,加重的时间是从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日晡所发潮热,会谵语,会腹满痛,会绕脐痛,这段时间阳明经的阳气最旺盛,如果阳明病用过泻下药,那就是在下午这段当阳明经气旺盛的时候,再配合上你的药物,最容易发生正气驱邪外出的这种机转,所以阳明经的欲解时是在下午三阴病都是阴证,是阳气虚衰的证候,阴证也罢,血分证也罢,阴病都是在夜里加重,夜里当阴尽阳生的时候,特别是子时以后,阴盛到了极点,就意味着阴气要转衰,阳气虚到了极点,就意味着阳气要转复,所以三阴证,在夜间最重,同时在夜间伴随着阳气的开始生发,三阴病要该好的时候它是夜间好,比方说一个拉肚子的太阴病的病人夜里可能拉得很厉害,而到了这一天夜里了,他不拉了,那就意味着阳气恢复了,阴寒退却了,这个病就好了。六经病的欲解时,实际上和六经病加重的时间是一致的,在这个时间这个经的阳气旺盛,正邪斗争激烈,病要好就好,不好就加重,病要好的时候。

少阳病: 就早晨多用一些药,治疗忧郁症的病人,有些抗忧郁药,就建议他早晨来用,太阳病: 我们就让他上午九、十点钟吃药,这就便于他中午汗出热退;阳明病:中午稍稍过后给他用药,这就便于清热,便于泻下;三阴病: 晚上、傍晚的时候用一些温里散寒的药,这就是时间治疗学。

这种时间节律,基于这个人和大自然的节律处于同步的状态。现代人常常和大自然不同步,你还按照这个固有的节律去给他治疗,那就可能出现疗效并不理想的情况。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7日愈,发愈阴者6日愈。”“太阳病头痛至7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所谓行其经尽,是指一个外感病的自然病程。大量的病例说明,病理的7日节律是客观存在的。 

特殊体质的人的特殊的情况:第10条:风家表解不了了者,12日愈风家是特别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这类人大多平时表阳就比较虚,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患病。这种病人的自然病程和一般病人的自然病程相比,比较长一些。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了,表证解除需要7天。不了了就是表邪已经解了,发烧已经退了,头项强痛已经缓解了,但是身上还不舒服。这是虚人外感,7天病邪退了,但人体正气没有恢复。因为人的五脏系统,五天一候。调养五天,加上前面的7天,合起来是12天。这是指体质比较虚弱的人,发烧退了之后,还需要五天的时间调理,才能完全恢复。

太阳病如果不能自愈,可能邪气就要传入他经。传与不传,其依据就是《伤寒论》的4.5条。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5条:伤寒2.3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外感病的第一天,太阳感受了邪气,脉静就是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指中风见到了浮缓脉,伤寒见到了浮紧脉。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就提示邪气不会传其它经。颇欲吐,就是很想吐,标志着邪气传入少阳。少阳病,是一个胆热气郁的证侯。胆热气郁,胆火内郁,最容易犯胃,所以少阳病的临床特征,有心烦喜呕《伤寒论》中,常常以呕吐的存在与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与不存在。

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样一个肢体躁动不宁的病人,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样一个肢体躁动不宁的病人,是少阳病的心烦呢?是阳明病的心烦呢?是太阳病寒邪闭表的以后阳郁化热的心烦呢?张仲景在61条里以不呕除外了少阳病,以不渴除外了阳明病,以无表证除外了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的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若躁烦,如果从字面上讲,躁烦强调了肢体躁动不宁,这是三阴重证的一种临床表现可是和第5条结合看阳明少阳证不见者,这2条是连着的,如果说颇欲吐是少阳证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若躁烦中的躁烦当成阳明病来对待。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出现了烦躁,大承气汤适应症有烦不解,腹满痛甚至可以有心中懊恼心中烦郁到无可奈何的地步。所以若躁烦在这里如果和第5条结合起来看的话,它指的阳明病,里热,里实,上扰心神的烦躁。

脉数急是指脉象变了,又数又快。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提示了临床症状、临床脉证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邪气就要传经。那么,第4条:伤寒一日,只要脉证发生了变化,邪气就会传经。第5条:伤寒2.3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辨传经不传经的依据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而在于临床脉证是不是有所变化。

以上是张仲景为太阳病篇所写的总论。来回忆一下,第一条讲的太阳病的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3.6条,讲的是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风温。随后讲了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中风7天,伤寒6天。讲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这 是因为6.7天就行其经尽。它的自然病程病就结束了。如果这个病程要进入第二个7天的话,那么,不管是病在太阳,还是病传其它经,统统的针刺足太阳的足三里穴,就有截断病程,预防邪气传经,或者预防病程,进入第二个病程的效果。当然对于一个虚人所得的外感,它的自愈的时间可能更长一些。另外,病人的欲解时是指对太阳病来说,一般在中午前后,容易汗出热退。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用药的时候,尽可能在中午前给他吃解表药,这就有利于借助太阳阳气在中午前后正旺盛的时候达到去邪外出的效果。太阳有邪,如果不能自愈,常常容易传其他经。我们应该观察临床脉证,如果脉证有变化,就可能传其他经。脉证没变化,就不传。而不在于病程天数的多少。这就是张仲景在太阳篇所写的概念。

 

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里所说的太阳病,或者是中风,或者是伤寒,它有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这里是以头痛代表太阳表证的所有的症状,没有经过治疗,也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到第七天的时候,太阳病自己好了以行其经尽故也行其经尽,就是说这个病的自然病程结束了。有许多疾病,它属于自限性疾病,比如说病毒感染,它就属于自限性疾病,你不用去治疗,只要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而机体的康复和抗邪能力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到了一定的时间,它可以自己好,比如说病毒性肝炎就是这样,特别是甲肝,你不用去治疗,你就是喝凉开水,只要护理好,没有发生严重的合并症和并发症,一定的时间它自己会好,病毒性感冒也是这样,所以在汉代,在自然界没有人类污染的情况下,许多(疾病)的病程有明显的自然节律,张仲景这一条就是记载的太阳病的七日节律。

哈尔贝克教授就凭这一项实验(内容略)创立了时间生理学,随后提出了时间病理学、时间药理学、时间治疗学、时间医学,哈尔贝克教授于是创办了《时间医学》杂志,号称为世界时间医学之父。实验结束了,他就到世界各地到处讲学,讲他的这一段实验,1982年就到了我们中国。他讲完之后我就站起来了,我就问他问题,我说中国在二千五百年前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大约在一千七百年前,中国有一本书叫《伤寒论》,《伤寒论》中有一条是说太阳病头疼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明显提出了病的七日节律。哈尔贝克教授听完了后非常吃惊,我说请问教授,您除了七日节律和昼夜节律之外,您还发现了人体生理的其他节律吗?他说更长的节律我们没有发现,我说教授,您认为控制人体内分泌活动的七日节律的因素是什么?他就非常兴奋地站起来说,说这个问题正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而且我们也做了许多许多实验,我们试图在人体内找到生物钟所在地。到目前为止,我只能非常遗憾地告诉你我不知道。然后他就反问我,既然中国医学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人体的那么多的生理的、病理的自然节律,那么你认为控制人体的这些节律的因素是什么?我站起来说了四个字天人相应1那个教授摇了摇脑袋表示不理解。

其实,我们的呼吸,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心率,我们的脉搏,我们的内分泌活动,我们的胃肠蠕动,它具有昼夜节律。控制昼夜节律的因素是什么?不就是我们地球母亲自转一周的结果吗?!女性的卵巢活动,排卵、月经有月节律,那么月节律的根源是什么?那不就是月球绕地球一周所造成的吗?一个朔望月和一个恒星月,平均的天数是二十八天。

你一旦形成一个个体之后,那么它就不一定能够和大自然完全同步,他就有了个人的节律了。我们中医学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些人体的生理节律和病理节律就存在养育我们的大自然。我们脉象的春弦、夏洪、秋毛、冬实,这叫四季节律;四季节律的叠加就是年节律。之所以有四季节律和年节律,这不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运动的结果吗?我们在人体内找什么样的生物钟呀?那么七日节律是月节律的四分之一,上弦月的时候就是初七,下弦月的时候就是二十三,一个月分成了黑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二十八天分成了四份,一份正好是七天,所以七日节律就是月节律的四分之一。七日节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猫怀孕预产期六十三天,九个七天。鸡蛋、受精卵,放在暖箱里或者放到抱窝的母鸡的肚子低下,三个七天毛茸茸的小鸡就破壳而出。老虎怀孕一百零五天,十五周,十五个七天;兔子怀孕。人体的一个受精卵,四十周,二百八十天,一个活泼的婴儿顺利产出,在这四十个七天。许多外感病有明显的七日节律,以后我们学传染病的时候,你看那个肠伤寒,一般病程就是三周四周,都是以周为节律的,所以北京在二三十年代肠伤寒流行,那个时候没有氯霉素,所以肠伤寒常常是导致肠穿孔、肠出血。北京有个医生叫汪逢春汪先生,病人来了以后,他问问你发烧几天了,现在的情况怎么样,然后告 诉他说,你一天吃我一付药,到几月几号就会退烧,病就会好,你在饮食上,每天只能吃三顿粳米粥,或者是熬得稀烂的大米粥,吃点咸菜末,不许吃任何纤维素的东西,绝对不许吃肉。今天我们拿了汪先生当年的病例来看,说这个方子也能够治肠伤寒吗?平正轻灵,疏通气机,芳香化浊,拿西医的观点来看,怎么能够对抗那个伤寒杆菌呢?怎么能够治肠伤寒呢?实际上,汪先生只不过用这种办法防止了这个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然后保护正气,保护脾胃,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它的自然病程三到四周,那么到三、四周结束的时候,自然病程一结束,他的病自然就好了,所以汪先生一时名声大振,在解放初就成了我们北京四大名医之。

大自然有这样的节律,人体就有这样的节律,植物就有这样的节律,细菌病毒、其他动物也有这样的节律,这不就是很简单吗?医生的责任不是等待、观望,而是及时治疗,截断病程,减少病人的痛苦。

接着张仲景在第八条说: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若欲作再经,可以理解成这个病将要进入第二个病程,七天是一个自然病程,结果七天没有好,就要进入第二个七天,那么进入第二个七天病邪是在太阳呢还是传其他经了呢?病邪可以在太阳,没有传经,在太阳可以进入第二个七天,病邪也可以传阳明,传少阳,传太阴,传少阴,传厥阴,可以传任何其它一经,我们都可以针足阳明,足阳明对于截断病程有普遍的意义,并不局限于邪入阳明经,为什么这样说呀?针足阳明,主要讲的是针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一个很好的强壮穴,它有很好的提高免疫机能的效果。日本的一个长寿村,他们那个村十八岁以后在立春这一天都用瘢痕灸足三里。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条的前半段是讲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的问题,这里的阴和阳,我们归纳一下注家的认识.

第一种看法:病发于阳有一部分注家认为是三阳,病发于三阳,是阳证,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也就是说,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应当是阳证,应当是三阳病,确实是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出现;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或者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或者是蒸蒸发热,或者是日哺所发潮热,阳明病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对于少阳病来说,或者是往来寒热,或者是头痛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也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是三阳的病。那么阴呢?就是指的三阴,指的阴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一般来说是三阴的病,是阴证。这样解释,这样理解病发于阴,病发于阳,符合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呢?应当说,临床确实是这样。因为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病程中最常见的两种证候,所以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的是阴证,你把握了,辨别出阴阳就把握了辩证的大方向。这个认识,可以说有指导临床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有的书里,就把这一条在编排归类的时候,放到了太阳病篇的最前面,把它作为第一条,就是说六经辩证,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证实际就是阴阳分证,因此把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放为第一条,是辩证阴阳的总纲。《金匮玉函经》也是把它放在第一条的,可是问题是这个认识和后面这句话结合起来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发于阳,是阳证,要七天才能好,如果是阴证的话,六天就可以好,这和临床的实际不相符合,因为阴证是真阳衰微的证候居多,常常是不去治疗的话,它很难自愈,怎么发于阴六天就可以好呢?所以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的话,那么人们就对刚才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第二种认识:发于阳是发于太阳,发于阴是发于少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太阳病确实是发热恶寒同见,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符合临床实际,符合《伤寒论》 对于太阳病的认识;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少阴病,特别是少阴寒化证,在它的早期阶段,没有发热,只有畏寒倦卧,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还有但欲寐这样的真阳衰微的证候。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病,无热恶寒是少阴病,也符合临床实际,但是如果和后面的话结合起来,说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病确实它的自然病程是七天,一会儿我们将会提到,而少阴病,特别是对于真阳衰微的这种少阴寒化证,它六天绝对不能自己好,如果不积极救治的话,肾阳越来越虚,最后可能会导致亡阳而死的这种不良后果,所以少阴病,它六天不能自己好,这种解释和后面的七日愈、六日愈的问题又不相符。

      第三种解释方法:说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因为风为阳邪,太阳中风症是风阳之邪伤卫阳,这就叫做发于阳,所以它起病之初,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见到 了发热、恶风寒,这是风阳之邪伤卫阳,就叫做太阳中风证;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阴是指的太阳伤寒,原文第3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 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在它的起病之初,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它就是无热恶寒,所以说发热恶寒是太阳中风的初起阶段,无热恶寒是太阳伤寒的初起阶段,和临床实际情况也相符合,如果我们结合后面的话,发于阳者,七日愈,太阳中风证七天可以好,它的自然病程一般来说是七天,发于阴者, 六日愈,对于太阳伤寒来说,别看它寒邪闭表,无汗高热,这个病,它的病程要比那个自汗出的那个病的病程要短,它倒容易好,如果结合后面的这两句话,我觉得发于阳是发于太阳中风,发于阴是发于太阳伤寒,更符合整个原文的意思,因此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很可能就是专门辩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初起的一个条文,只不过这样解释,好像把这个条文的指导意义给降低了,因为有的人把它作为指导辩阴阳的、把它上升到辩阴证阳证的总纲,这个纲领就比较高一些,所以这三种观点都供大家参考。

下面我们就要谈一谈什么叫阳数七、什么叫阴数六。历代医家的注释和说法都不太一致,这里引用了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中的一段话,它的主要核心内容来自《易经系辞》中的意思,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嘛,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而来的,孔颖达自己说,五行为什么把水放到了第一位呢?从五行这个词来说,它和五材的概念是不同的。在五行中,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在写这个的时候是这样写的,说人之步趋也,就是人向前迈步走,这个行,就是运动的意思,就是运行的意思,所以木、火、土、金、水在五行中,它的含义指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特征、气的运动方式,所以汉代的《白虎通》说了这样的话,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欲言,是想说;木、火、土、金、水在这里代表的是天,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气的运动特征,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序》里自己说天布五行, 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才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禀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化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这是《伤寒论》中对五行的认识。在《黄帝内经》里,常常把五行又叫做五运,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它把五行又叫五运,五行和五运、阴阳并列起来,认为这是化生大自然万紫千红生命世界的本源,关于五行的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这里孔颖达所说的五行之体就是五行落实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落实到在地上能够看得见形状的这就体,五行体” 看得见的水最微为一它是最微细的,所以它是一,也就是说,大自然要化育生命的话,最先必须有水,至于它的生数是一,就是最先有了它火渐著为二,熊熊的火焰,你能看得到它的形状,它代表着热能、它代表着热量,如果大自然只有这种水,而没有热能的话,是不能够化育生命的,所以火的生数就是二。木形实为三,到了树木,它就有了一定的形状了,就有了具体的形状了,所以它就是三。有了水,有了阳气,有了热能,就有了树木。金体固为四,金属比木器更加坚固,所以它是四。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广博的大地上所化生的,所以说土质大为五这就是五行的生数。

在《易经系辞》里,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所以说天一生水,是说阳数一,是水的生数;第二生火,是说阴数二是火的生数,以此类推,三是木的生数,四是金的生数,五是土的生数,所以说此其生数 也。这就是五行作为五体的话,它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分别是一、二、三、四、五,但是有了生数之后,物质并不是稳定的,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它没有阴阳的匹配,由气化成形是不稳定的,那怎么办呢?必须要有阴阳相配合,所以地六成水,也就是一加五,加上土的生 数合起来就是六,六是阴数,天一生水是阳数,地六成水是阴数,这样阴阳相匹配,水就形成了固定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形而下的物质,以此类推,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地十成土,于是阴阳各有匹偶,而物得成焉由气就化成了具体的形状,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而下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材料就算化成了,所以故谓之成数

我引用这段话,是想得出这么两个结论,一个是七是火的成数,六是水的成数,六是成水的,七是成火的,《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吧?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水和火最能代表阴阳的特性因此《伤寒论》就以水的成数六来代表阴数,火的成数七来代表阳数,这就是我们第七条所说的阳数七,阴数六的来源,为什么说阳数七, (阴数六)呀,因为七是火的成数,而火是代表阳的,六是水的成数,而水是代表阴的,这就象《黄帝内经》所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我们现在明白了什 么是阳数七,阴数六,现在再来探讨一下中风病大体七天好,病发于阳,阳数足了,病就好了;(伤寒病)病发于阴,阴数六,阴数足了,够六天了,病就好了。这是古人对外感病自然病程为什么是六天、七天可以自愈的一个理论的认识。

在事实上,是不是这样,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内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人体的抗病机能——正气,与致病因素——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本条以寒热的表现,来辨别外感疾病的阴阳属性。发热恶寒者,多属于阳证;无热恶寒者,多属于阴证。而且由于病的属性不同,因而愈期也有差异。阴阳的区分,关键在于发热之有无,也就是说,有发热的属阳,无发热的属阴。而发热与否取决于外感疾病过程中正邪斗争的状况。人体感受外邪之后,若正气充盛,能起而与邪抗争,则见发热。反之,若正气虚弱,无力与邪相争,则无发热。可见,发热与否,反映了疾病在发生发展中,病邪对人体的损害和人体抗损害的机能状态。由此而区分的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型,使医者有初步概念,得到要领。然后再结合其他具体证候,进一步加以分析,便可得到确实的诊断,从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伤寒六经辨证,就是根据上述原则划分三阴三阳的。太阳病有发热恶寒,少阳病有往来寒热,阳明病但热不寒。三阳经病均有发热,说明正气尚旺,抗邪有力,属正盛邪实的阳证,即发于阳也。三阴经病通常无热恶寒,甚至肢厥蜷卧,则是阳虚阴盛,正气虚衰的表现,正是发于阴之谓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六经辨证,颇为繁杂,但以寒热二证来辨别阴阳,便能指导治疗。如三阳证正盛邪实,当以祛邪为主,三阴证阳虚阴盛,当以扶正为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09 讲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伤寒论》学习笔记15
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笔记 第九集
跟郝万山老师学《伤寒论》| 一秒学会太阳病的自愈日?
《伤寒论笔记》第7.8.9.10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