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无极与太极(中篇)

无极与太极的主要理念

    二、无极与太极的主要理念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概念,无极与太极包含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和思想,下面只就其中一些最基本的理念,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相关观点,试作抛砖引玉式的阐述。

        (一)无极的主要理念

        在无极状态下,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或合作双方的矛盾冲突暂时不明显,矛盾双方呈现出一种不分你我的混沌状态,因而对单一事物来说具有极佳的稳固性,对合作双方来说,其合作的效率极高。因此,通过多为对方提供各种服务、多宽容和包容对方的过失、与对方合作时不居功、不争利等方式,尽量将事物内部或合作双方的矛盾调整到接近无极状态,就是一种大智慧。这种智慧可称之为无极智慧,本人将在另一篇文章《论无极智慧与太极智慧》中进行详尽的论述。

            (二)太极的主要理念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从总体意义上来说,太极之道就是阴阳之道,太极的一切理念都离不开阴阳,离不开阴阳既相合相抱又相互斗争相互周旋的这种特殊状态所具有的基本特点。然而就是这一阴一阳所形成的这种特殊状态,却给人们带来无数的智慧启示,引发无尽的哲学思考。

          1.阴阳互根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意思是太极的动和静相互生发、相互依赖而不可独存。动静亦是阴阳,其实何止动和静,凡是阴阳所能代表的哲学范畴,都是彼此互根的。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切对立统一的概念,都是相对产生、相对存在的。阴尚未产生,就无所谓阳;阴永远不再存在了,阳的称谓也就失去了意义;当上帝未造出夏娃之前,亚当只称为人就足够了,而不必叫做男人;当人们说某物长的时候,他们一定知道世间有某物是相对短的;当人们说某件事难的时候,他们一定能说出什么事是相对容易的。可是,有人会问: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华沙条约组织)难道不是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吗?为什么华约解体多年了,北约还继续存在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和运用太极理念的问题。不管是对于太极的阴阳互根理念,还是随后要探讨的其他理念,在运用它们来解释人们难以理解的现象或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对理念和理论生搬硬套。例如在本例中,华约虽然解体了,然而原属华约的主要国家俄罗斯及其或明或暗的盟友,对于北约来说依旧存在着与华约类似的威胁,也就是说,阴阳的一方表面上好像消失了,其实它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着,阴阳的另一方自然就会继续存在下去了。

关于阴阳互根理念,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重点讨论:处于太极状态的阴阳能否彼此脱离而独立存在呢?对于这一问题,即使基本理解并接受了本文前面所提出的主要观点,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做出否定回答。至于理由,除了阴阳互根理念本身,还可能列举出诸如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等常用说法。其实,这还是由于对太极的确切内涵没有真正理解而导致的片面认识。如果我们揭开太极的神秘面纱,认识到太极并非一种不可捉摸的怪物,而仅仅代表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再去认真考察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就不会作出断然否定的答复了。例如,阴阳常用来指代男女,男人和女人当然可以结合而组成家庭——太极状态,但也可以不结婚或离婚而独自生活——两仪状态。又例如,正负电荷无疑也是阴阳的典型代表,人类对电的真正认识和广泛运用正是从正负电荷的分离——摩擦起电——而开始的。大量独立的正负电荷同类聚合,隔空相望,就形成一定的电压。在电压的阴阳极之间接入电灯、电机等用电器来利用电能,不过是人类以巧妙的诡计引导被分离的阴阳电荷重新结合成太极状态的过程而已。可以说,离开电荷的阴阳分离和结合,人类既无法认识电,也无从利用电能为人类造福。其实,宇宙由混沌状态发生演变,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不正是阴阳相互脱离而独立的最好诠释吗?天地如果不分离,人何以得生而立其间?万物又怎能在天地间竞相自由呢?

    因此,阴阳互根只是强调阴阳的相对性,并不否定阴阳相互独立的可能。当然,对于太极状态而言,阴阳是须臾不可分离的;阴阳一旦分离,太极状态便转变为两仪状态。《太极拳论》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主要是强调保持阴阳的太极状态对太极拳的必要性。至于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汉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泛指单凭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促成不了事物的生长或出现。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也只是强调了阴阳合作或阴阳矛盾运动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性和新事物产生的必要性,并非否定阴阳相对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2.阴阳兼顾

        阴阳兼顾是太极最基本的理念之一。阴阳兼顾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阴阳兼顾的表层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凡事不能只顾一面、执着一端,而要阴阳兼顾、留有余地,话不能说死、事不可做绝。

        对阴阳兼顾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运用,则要求我们在看待和处理生活、工作中的各种人和事的矛盾尤其是相对复杂的问题时,不但要从大原则上考虑到事物的阴阳两面性,防止简单化、绝对化,更要尽可能具体、深入地调查、分析和研究事物内部或矛盾双方的阴阳比例,得到接近客观真实的认识,然后根据太极阴阳和合、阴阳转化、刚柔相济、顺势顺意变通等理念,采取尽可能恰到好处的处理办法,才能妥善甚至巧妙地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少为甚至无为而治的效果。

        3.阴阳和合

       “和合在汉语里有和睦同心、调和、汇合等多种意思,这里借指阴阳双方在太极状态下既相互抱合又柔和周旋的特点。阴阳和合在以合作为主的太极状态和以斗争为主的太极状态中,其含义略有不同。

在以合作为主的太极状态中,阴阳和合是指阴阳双方或其中一方为了当前或未来可能进行的合作,尽可能与对方和谐相处。如果说合作是这种太极状态形成的基本原因和重要基础,那么,和谐则是其得以维持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灵魂。我们知道,太极图是太极状态的形象化身,阴阳和合的太极理念借助太极图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一方面,阴阳相抱相合形成更大、更圆满的整体,从而形象地显示出团结合作对双方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阴阳首尾相连、相顺相推的无声运动,生动地说明柔和的彼此周旋应成为解决双方矛盾冲突的主要方式。因此,阴阳和合理念并非要求合作的一方或双方一味退让和委曲求全,以维持暂时的合作或表面的和谐,而是提倡双方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进行协商,也可以相对柔顺而巧妙的方式与对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毛泽东同志说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得更直接:和谐是斗争出来的!当然,锱铢必较、遇事必争只会令人厌恶,只会破坏合作。古人说:合理可作,小利不争,郑板桥说做人难得糊涂,怎样把握争与不争的度和糊涂的边界,不仅是衡量道德水准和度量大小的重要标准,也能充分显示与人合作的智慧高低。

        在以斗争为主的太极状态中,阴阳和合则是指阴阳双方或其中一方尽量不与对方硬顶,而以相对柔和的劲力运用,脉脉顺合对方的攻防进退,在巧妙周旋应对中化解对方攻击,首先求得能立于不败之地,再视情争取控制和战胜对方。可以说,这种阴阳和合的理念正是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理论基础。

         4.阴阳平衡

        太极图阴阳鱼大小相等、对称周旋的形态很容易使人想到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事物内部阴阳两方面或相互抱合纠缠的双方较长时间保持太极状态、从而使事物或相互抱合的整体显得相对稳定的一种现象。

         阴阳平衡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形。第一种是在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阴阳双方多数时候处于以合作为主、偶尔发生温和周旋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但有时也会由于双方所占比例、所处地位、能力或力量过于不对等而出现明显的阴阳失衡,这时就需要阴阳双方的共同主体或阴阳的一方或双方主动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使双方共同主体或合作关系受到损害甚至解体。

   阴阳平衡的第二种情形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对立和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较长时间的相对平衡。最常见的例如两国交恶,双方军队经过艰苦的对抗和战斗,谁也不能彻底战胜对方,双方精疲力竭之际,暂时议和罢战,从而形成阴阳平衡。在这种平衡中,双方尽管处于休战状态,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然而对立是旗帜鲜明的主题——除非两国真正重归于好,双方之间始终维持着明显的张力。对处于这种平衡中的双方来说,谁也不能放松警惕和疏忽大意,必须随时关注双方的力量消长和兵力配置,并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否则这种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而导致于己不利的被动局面。

    阴阳平衡又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由于在事物中所占比例、所处地位或权重、或基本力量和能力大体相当,双方较长时间保持无明显矛盾运动的状态。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彼此周旋和消长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所显示的相对平衡。静态平衡常给人一种稳定和放心的感觉,然而阴阳一旦开始出现明显的矛盾运动,情况就可能变得难以预测。因为表面的平衡并不代表真实力量和智谋运用能力的平衡。《水浒传》中当林冲和洪教头摆开架势时,谁能说他们不势均力敌呢?几个回合的较量下来,方知二人武艺高低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前三次反围剿战役中,由于红军巧妙运用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使表面上强大得多的国民党围剿大军始终占不到半点便宜。红军不但能游刃有余地与对手保持动态平衡,还能不断形成彼消我长的有利态势,迫使对方不得不主动脱离接触。当然,静态平衡意味着阴阳双方基本面的大致对等,是达成动态平衡的基本条件。当阴阳双方力量差距过于悬殊时,动态平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考虑阴阳平衡时,既要考察阴阳之间的静态平衡条件,也要深入了解双方的动态平衡能力,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使以合作为基础的平衡保持长久,或使以斗争为主的平衡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5.阴阳转化

    太极状态下的阴阳既可能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也可能呈现阴阳相推的周旋运动状态。这种阴阳周旋往往引伸为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或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如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周易·系辞》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日月轮转、寒暑交替、屈伸相倚、动静有节,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在阴阳的不断转化中进行着螺旋式的发展变化。我们如果能充分了解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这种阴阳转化规律,弄清转化的条件和时机,就能通过适时掌控和创造相关条件来使事物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事少功多的效果。

          6.刚柔相济

   太极的阴和阳可以代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对矛盾的两方面,例如冷和热、慢和快、柔和刚等。随着太极拳的出现和推广,以柔克刚作为太极拳最显著的特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神往。其实,柔可以克刚,刚也可以克柔;刚不能离开柔,柔也不能离开刚。《汉书》说: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杨式太极拳八字诀说: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刚和柔既然是阴阳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只有刚柔相济才符合太极拳懂劲的要求了。因此,以柔克刚只是太极拳区别于崇尚刚猛的外家拳的主要特点,刚柔相济才是对太极拳劲力运用的全面要求。事实上,刚柔相济理念的成功运用不仅对太极拳至关重要,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有很大的意义。那么我们该怎样来认识和把握太极的刚柔相济理念呢?

    刚柔相济是指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使恰到好处。刚柔相济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对单方劲力运用而言的,要求做到用刚时刚中有柔,用柔时柔里寓刚,恰当把握好每一动作刚柔相参的度,使劲力的刚柔程度能较好地满足应对外部攻击或环境变化的需要。其实,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到处都能看到刚柔相济的蛛丝马迹。大自然中,只要是尚有生命的花草树木,都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风吹两边倒的小草倘若无刚,怎能倒而复起;高大正直的乔木若是无柔,怎能经得住狂风暴雨的摇撼。头发丝可作绕指柔,然而倘若掉在光滑的地面上,大都会呈现圆弧形或S形光滑曲线状;钢刀可劈可刺,然而正由于其刚中有柔,才不易折断。人类发明的弹簧,应可算刚柔相济的典范。从细若游丝柔多刚少的弱簧,到粗过手腕柔少刚多的强簧,应有尽有,各尽刚柔相济之妙。然而不管是自然生成的诸多草木,还是人类精心制造的各类弹簧,虽然都具有刚柔相济的性能,但其刚柔相参的程度都是不能变化的,唯有比草木更具灵性的动物,尤其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刚柔相参的程度,以巧妙应对外界刚柔的变化。当然,即使是人,对刚柔相济理念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运用的合理度和娴熟度,也是参差不齐、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的。

    刚柔相济的第二种含义是对处于太极状态中的阴阳双方而言的,要求彼刚我柔,彼柔我刚,避免出现双方同为刚而导致顶牛、或双方同为柔而极易脱离接触的双阳或双阴的情形。当然,这里所说的刚和柔同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至刚和至柔。如果说在前面所说的第一种解读中是把单个事物内部的刚与柔分别看成太极的阴与阳,那么在第二种解读中就是把两个事物劲力运用的刚柔性质分别看成太极的阴与阳。第一种解读的现实意义不难理解,第二种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种刚柔相济就是对我们前面所讨论的阴阳和合理念的具体要求,要求阴阳双方或至少某一方能根据对方的刚柔情况采取相反的刚柔应对策略——彼刚我柔彼柔我刚,以保证太极周旋的和谐运转。另外,这种刚柔相济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相互合作的双方在应对外部的压力或变故时,如果能充分发挥各自或刚或柔的长处,形成刚柔相济的合力,就能使双方的合作更加高效完美。例如对一个领导班子的两名核心成员,如果能适当挑选个人性格和办事风格刚柔不同的人担任,一方面彼此容易和睦相处;另一方面,在处理对内对外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往往能发挥严父与慈母、牙齿与舌头的刚柔相济效果。

             7.顺势顺意变通

    变通就是一种改变,是一种看似违背某种规矩或原则、实际上却更加合理、更加巧妙的改变。人们最容易想到并最常采用的改变方式是直接改变,或者说以直线的线路进行的改变。而变通,更多时候意味着间接的改变,或者说以曲线的线路进行的改变。《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山穷水尽无法前行时愿意思变固然不失为明智,顺风顺水时即能开始考虑是否应顺势而变则显得更为高明。完全行不通时再变,往往会显得很尴尬、变得很突兀,这种变就是刚性的突变,也就是直线的变;尚在基本顺风顺水之时,就能察觉顺境中的微小不顺,根据形势不动声色而又持续不断地视情作微小的改变,就会显得很自然,变得很巧妙,这种变就是柔性的渐变,也就是曲线的变通。直线的改变永远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曲线的变通则存在着无限种可能,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如果确实不存在任何变通的可能,直接改变就是最后的变通,因为直线本来就是曲线的一种极端情形而已。

         我们知道,阴阳相合是太极状态的基本特征。在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太极状态中的阴阳双方都随时可能进行各种改变。不管双方的主要目的是合作还是斗争,如果双方或其中一方仍希望保持太极状态,那么他们在主动改变或应对对方所作的改变时,就应当尽可能进行相对柔和的渐变,而不能进行刚直的突变;不能只按照自己的需求或意愿进行直接改变,而必须尽量顺应对方的来势或对方的意愿进行适当的变通,这就是太极的顺势顺意变通。

        顺势顺意变通是太极理念具体运用的关键环节。顺势顺意变通是阴阳兼顾理念的具体体现,阴阳兼顾只有落实在决策和行动上才有实际意义,而顺势顺意变通就是体现阴阳兼顾理念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顺势顺意变通是阴阳和合与阴阳平衡理念的必然要求,因为要保持与对方相合,保持阴阳平衡,自己所有的主动改变和被动应变就必须尽量顺合对方的意愿和态势。顺势顺意变通是落实刚柔相济理念的具体手段,彼刚我柔,彼进我退,柔非全然顺从,柔顺中暗含旋乾转坤之运化;退非一味避让,退后时巧设顺势引导的玄机。

   【待续《论无极与太极·下篇》】

   作者简介:和合欧阳,原名欧凯明,1973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广州海军陆战学院战术理论教员,2013年从部队转业。前后从事太极拳教学和太极理论研究10余年。曾受教于多位太极名家,并在重要国内外太极拳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根据太极拳经典理论,结合自身练拳和推手实践,融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成功学、积极心理学等思想精华,积极探索无极太极智慧理论,多次在大学、中学和民间团体宣讲,荻得广泛好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命名!试解《太极拳论》第一句
【转载】太极拳的哲理
太极、无极与格物致知——丹道修炼答疑(中)
《道德经》是贯穿太极拳理、拳法的一条思想红线
论无极与太极(下篇)
太极拳清谈一(预备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