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遗稿钩沉: 孙式太极拳技击之要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编者:白普山先生是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前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孙剑云先生的弟子。本文写于2005515日,系作者听孙先生讲课之即时记录。

孙剑云老师
 
到技击之法,按理我是不敢谈的,因为本人即不善于技击,又没深入研究技击之理。然而,若不谈出,势必将吾师孙剑云所传教的技击之法逐渐湮没甚至失传,鉴此,现介绍给武术爱好者共学、共同研究。由于非原文字记录,难免有误,望同门及爱好者指正。

对垒技击本无固定方法可循;若使有法御以无法,则惟有在练习拳的气质与本能上下功夫。完成太极拳体的演练和各级的推手训练,练出来内劲的转换与运用,近而达到不意而发的本能,再谈技击(因为技击不是蛮打是有科学性的),否则将对习者之身心健康无益。即使习者已练出完善的内劲,也应把技击视为一种检验自身修为晋级的方法手段,近而达到虚无拳道合一的高级境界,且不可持艺凌人好勇斗狠。

修习孙式太极拳技击,必须在套路练习中熟习体(即本能运行变化)与推手练习中熟习八法,即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五行,即:进、退、顾、盼、定。能混而用之,能一式出八法,又能多式皆一法。有此基础后,通过彼此间推手演练,尚须练达体三能,知三机,混容八法为一,继而进行实战练习,在实战练习检验中有不顺之处,再返回从拳架中找,推手中求之。如此反复练习。在练习时不要计较一时之胜负,先求柔化继而进发。全在乎用心求理(柔化发放之原理)则可渐精技击之术。

何谓体三能,即:通过对太极拳“体”“用”的练习,练出本身掌握的应变之能之功夫。如何练求?何谓三能?即感应之能,协调之能,洽和之能。

一、感应之能
 
1、必须全身放松,在放松的条件下(只有放松肌肤后才能增强表层皮肤的敏感性,因表层敏感神经比较发达)才能加强神经的敏感度,精心体悟对方之意图变化。
 
2、不顶;顶则僵,则滞。感应的灵敏渐弱,则木,反应迟钝。  
 
3、不丢;丢则失去粘黏,不能自控。而被彼控,哪能感应到对方的意图变化?

4、不离;与对方接手后,不但作到不丢不顶,还不能轻易离开接触点(即接触部位),离开则无从感应,更不能通过接触点摸清其意图变化。

所以练习时双方接触后不丢、不顶、不离中通过推手体悟加强听劲的能力锻炼和判断,达到彼动我知,彼变我知的本能,不要以谁推一下,谁放一下为宗旨为目的。应在触摸中加强练习,练出感应之本能,即在不离不弃中讨消息。

二、协调之能:练出神、意、气、形自身的瞬时协调之能。内外在彼之作用下,要随时调整自身的各个部位,协调各个分部分、调节适应对应彼之变化。    即彼变我亦变且变在彼先,才能控制彼变,顺应彼变。这种应变协调之能,要在推手训练时,要在听劲准确的同时随时调节自身的化解彼之运作的变化,近而引领彼之运作变化,顺其变向而引其身,练习时决不在乎自身的得失,才能练成这种协调功能,遇变则变,变在彼先。

三、洽和之能:对彼作用的洽和之能在具备有前两功能条件后,尚须有洽和之能,我之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与彼之运作变化都能紧密的粘黏在一起顺应其变,洽合其变,进而控制其变,转换彼变,最后达到顺势而发,顺势而击,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果。

只有通过放松,不求有功的推手训练,才能达到准确的判断出彼之运作变换 (即感应之能),进行自身、周身瞬时调整,完成自身稳定收蓄的协调之能,使自身运作与彼运作成一体而控制彼之运作,改变彼之运作,熟练的完成自身和顺调蓄的本能,再进行两人接手的转化发放的练习,进行非接手的势的运作变化。进行知三机的训化练习。

何谓知三机,又如何训练呢?三机即:变势之机;变动之机;发劲之机。概述如下:

1、变势之机;势:形势、气势、架势(是受其精神的指挥变换的),在未接手前对方必然先找出对方的失控点 (即防护上的空白点)来确定技击部位而调整自身进攻的气势、架势(亦可理解成势能变换在外部的显露的现象),此时我则为审势审察,即是通过观察分析彼之意图动向,而进行自身协调,以便洽合彼势,顺应其势,而防预,破坏彼势。在其进身技击时化解彼之攻势进而击发之,此时彼势变,我势变,彼欲进我则准备破击,审势要准,变势要快,击发要狠。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达到变势之机先于彼,得势而击之。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如:彼不动而我动,谓之盲动,盲动易会给对方造成可进击之机会。彼若动我先动,彼不动我以据时审势、察清彼欲动之意向,而调整好我之化解进击彼的准备工作,在彼一发劲我立刻化解彼的运作而击发之。

2、变动之机;当彼此双方接手的瞬时,要通过此接触的瞬间预测出彼之力的方向、力度、发力性质(即:是推、击打、挤按)大小是否有变化之后,我则顺应其变,且变化其先,即彼不变我不变,彼若变我亦变,变在其先,形成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也就是变动之机先于彼。

3、发劲之机;即双方接手后对方发力时我即发力之时机。通过双方接手的瞬间要感触出对方即将发劲之时机,要使自己的发力时间走在对方的发力的时间前面,将力阻截回去。若接触时对方发力快,力已发出,我则顺其方向将其引化而击之,作到发动之机先于彼。

知三机、体三能,不是孤立的技击术法,虽然练时略有区分,但用时则混容一体,不意而发。八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混容为一,即一进击,手即含八法,身含五行。当用何种手,何种劲,将因彼而变。用一种劲,还是几种劲混合而出(一般很少是单一劲,如採、挒、捋合一,挤、按、挫合一等),也将因势而变,因势而用。总之技击要做到意在彼先,随机应变,感而遂通为至妙。
      
白普山
    2005年5月15日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遗稿钩沉】孙式太极拳技击之要
太极拳技击十要
太极拳“掤捋挤按”的真实含义,它的内功练法和技击用法(四)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的主要特征
吴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理论与技法——张全亮
因敌变化示神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