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步战三米大枪只能列阵?你了解中国“丈八矛”吗

步战三米大枪只能列阵?你了解中国“丈八矛”吗(四)

枪骑士

长枪、马槊、丈八矛

关注他

19 人赞同了该文章

很多人以为古代军队武艺跟民间武艺泾渭分明,其实有时候分别并不大。中国历史上很多正规军,主体人员也是农民,很多农民兵靠杀敌上位,其中不少人入伍前就很强了。孔子还教授射御之术,孔子的团队算不算军事组织?汉代尚武,民间骑射、击剑之风盛行,有很多武艺高强的良家子。这些人从军后,到底算民间高手还是军队高手。古代有不少将军都是平民上位的,卫青和霍去病这种出身低贱的,也能成为大将。

中国古代军旅武艺和民间武艺的联系

明代中后期,虽然重文轻武,但跟宋朝又不同。明代有很多文人都喜欢习武,研究军事,颇有早期儒家弟子的风貌。

明代武术发展兴盛,对兵器管制并不严,刀枪剑棍戟和弓弩随便玩,明代后期基本淘汰了弩(因为火器更强)。出现了很多习武人士四处交流切磋的现象,很像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的剑士修业旅行和剑术比武。宫本武藏那种死人的真剑比武,大部分是传说,不靠谱。没有深仇大恨,谁乐意玩命?实际上正式比武,大多是用木刀。而真剑比武,很少。剑圣上泉信纲发明袋竹刀之后,安全性较高的剑术比武才开始多了起来。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那叫械斗,不算试合(比武较技、竞技)。即使是真剑试合,跟械斗的性质也完全不同。

明代枪术的发展状态

很多事情,我觉得引用古文比自己空口说更好。

明末清初 吴殳《手臂录》 石敬岩枪法记——短枪之近祖,有刘德长,初为少林寺僧,又遍游天下,而后枪技特绝。受边帅之辟,弃其方袍,仕为游击将军,真定巡抚中丞韩公皛(xiao)宇延教其部将。
常熟石电,号敬岩,与少林僧洪记往见。洪记,少林推第一,意殊傲蔑。及校技,而杖物为德长所拨去,乃心折,与敬岩百拜,请授教。


余少时见中原多事,倘得见用,必与兵事,故常与里中诸少年驰射于郊,习读孙武、戚继光之书,考求其故。崇祯癸酉,敬岩至娄,寓报本寺,余约同里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拜学焉。玉如、桴亭与余同辛亥生,君宣长二年,二夏之居,与余家止隔一墙,三人晓暮习练。桴亭居稍远,数日一来习,手脚稍疏于三人。


明末清初 钱谦益《石义士哀辞并序》——电身长赤髭,能挽强超距,尤精于枪法。有善枪者,典衣裹粮,不远数百里,尽其技而后已,遂以枪有名江南。性椎鲁,重然诺,所至尽结其豪杰。诸无赖恶子,具牛酒、持百金,愿交欢石君,掉头去之,惟恐不速也。
万历中,应都清道陈监军募,督兵攻同安诸寨,功多当得官,谢归。监军没,来依余,醉后辙鼓腹笑曰:“石电非轻为人醉饱者也!”


明 程冲斗《长枪法选》长枪说——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此。余甚慕焉,访有河南李克复善其技,余师之,得其法。后每遇世之能枪者,说其同而用则异,即所传之论,亦互有差讹,无从凭考。

明代小说和现实的联系

《水浒传》里的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但军队里的教头不是官位,只是个教练职位,没有权利,很多人还以为教头=军官。在古代,军官可以当武艺教练,而武艺教练未必是军官。

《水浒传》第八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冲道:“不卖酒肉与我,有甚好意?” 店主人道:“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无人敢欺负他。专一招集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十个养在家中。常常嘱付我们酒店里:'如有流配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我如今卖酒肉与你吃得面皮红了,他道你自有盘缠,便不助你。我是好意。” 林冲听了,对两个公人道:“我在东京教军时常常听得军中人传说柴大官人名字,却原来在这里。我们何不同去投奔他?”

明朝中后期,很多将领喜欢招募武艺高强的家丁,作为私人亲兵和战斗主力,即汉唐所谓的“部曲”。

《明史 李成梁传》——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又转相掊克,士马萧耗。迨成梁去辽,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


明 戚继光《练兵实纪》 登坛口授——家丁之召,本为军士气弱,散守地方,倏然遇有小警,一时军士呼集不前,而将官当锋,必得亲养恩深之人,相救相护。今诸将每人统兵一枝,二、三千不等,原要各将将此二、三千众,教练精强,又召家丁二、三百,厚养以充先锋,今却顾此遗彼,爱小失大,就以军士之马供家丁骑乘,以军士之身供家丁役使,以军士之粮作家丁养瞻,是得二、三百人之心,尽失部下二、三千军之心,以有用之军,置之不用之地。是费朝延二、三千军士之粮饷,而仅得二、三百家丁之力。

明朝武术发展旺盛,流派开始增多,兵书、武术典籍大量涌现,且内容联系紧密,可能跟民间与军队武术关系密切有关。这个趋势,最迟或许在元末明初就开始了。

明代游场枪和战场枪的长度

计算明代典籍里记载的兵器长度,有不少坑,因为明人有时会用“周尺”装13。在明末朱之瑜所著的《朱氏舜水谈绮》里,表示明人所谓的“周尺”是“明朝裁缝尺陆寸肆分弱”,即一尺相当于明代裁衣尺的6寸4分。明裁衣尺一尺34厘米,那么“周尺”一尺大约有21.8厘米。

这个明代周尺时不时会出现,故弄玄虚,令人头疼。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东西,才能判断某些记载到底是用的周尺,还是明代工部营造尺(32厘米)。我还听过一种鲁班尺,据说古代木工常用鲁班尺。然而历代鲁班尺长度不同,清代故宫里那把鲁班尺,长46厘米,所以鲁班尺我先不用。

明 戚继光《练兵实纪 》长枪解——用毛竹之细者,长一丈七八尺(按明营造尺计,5.44——5.76米),上用利刃,重不过四两,或如鸭嘴,或如细刀,或尖分两刃,造法亦自脊平铲至刃乃利。必执持正根,用杨家法,初则用之南方杀倭,全赖于此,此利其长。

《练兵实纪》的图式里,竹长枪是一丈二尺五寸(4米),重三斤(3.54斤)。

戚家军长枪的规格不止一种,因为戚继光对武器改制很多次。也有硬木杆的和5米76的,但是硬木杆长枪可能装备量不多,将近6米的一体硬木杆,确实不太容易普及。竹竿取材方便,易于大规模装备。马其顿长枪兵,是把两节木杆拼接成5——7米的超长枪,枪头还会严重下垂。因为枪杆太长了,重心在前,后面还得留一大截尾巴配重。

继续说明一下,戚继光被调往蓟镇抗击蒙古骑兵时,很多长兵器都改短了。因为当时蒙古人不喜欢用3米以上的骑枪,基本只会玩马刀近战和马弓骑射,已经退化了。而明朝流行的“头细尾粗型”配重长枪,由于前端太细,戳马容易断。枪杆越长,头越细,更容易断。若想头不细,为了配重,根得很粗,太粗了手握不了。在南方一丈八尺左右的竹长枪不太适合这里的情况,干脆改短,以便对付蒙古骑兵。

为什么不换枪杆和枪制?枪杆是条件限制,枪制是戚继光的坚持,因为他是明朝杨家枪的拥护者。

明 程冲斗《长枪法选》长枪说——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
长枪式说 
历云丈八长枪,以周尺计之,只有一丈四尺四寸(按明周尺计,3.14米)。余受师传,所用木杆,一号长一丈八尺(3.92米),重十二斤(14.16斤);二号长一丈七尺(3.71米),重九斤(10.62斤);三号长一丈六尺(3.49米),重七斤(8.26斤)。一二号平日习演,先持长重,而后用短轻,乃练力之法也。三号可以临敌,如再轻短,照古数一丈四尺(3.05米),无不利也。

上面的数据换算其实有很多问题,如果理解为程冲斗使用明代周尺换算“丈八矛”的实际长度,那么他为何不用一丈八尺,却拿一丈四尺四寸来换算?这个换算方式显然是错误的。但是看下文,表明他知道“丈八”是指一丈八尺,所以全文只有一丈八尺往下递减的长枪规格,最短一丈四尺,没有一丈八寸的。

另一个思路来理解,“历云丈八长枪,以周尺计(换算)之,只有(现在)一丈四尺四寸(按明营造尺计,4.61米)。”但是明代周尺丈八才3.92米,战国尺丈八也只有4.16米,这个思路好像也不对。早先由于不知明代周尺的具体长度,困扰了我很久。

还有一种思路,我是从别人那听来的。即按程冲斗的说法,明朝很多人所谓的“丈八矛”样本,用明周尺换算,才一丈四尺四寸(3.14米),远远达不到一丈八尺(3.92米),水分太多。程冲斗说自己从师父那学的枪法,用的一号木杆是实打实的一丈八尺(3.92米),二号一丈七尺(3.71米),三号一丈六尺(3.49米)。一、二号练功用,三号实战用。再短,就用古代一丈四尺(3.05米)的规格(注水“丈八矛”)

那么,问题来了。是程冲斗相信古代丈八矛就是周尺一丈四尺,所以把这个尺寸定为下限?还是他单纯觉得这个注水“丈八矛”就是长度下限?

程冲斗还说:“惟河南枪与别方不同,所用木杆,体长而重,非得巧妙,莫能运动。”3.92米的枪杆真的很长吗?程冲斗从河南李克复那学的是梨花枪,即杨家枪。然而,戚继光和吴殳记载的杨家枪,下限就是一丈二尺(按明营造尺计,3.84米),上限一丈八尺(5.76米)的木杆枪。

或许在当时,很多地方武师教授的杨家枪已经开始缩短了,大多是注水“丈八矛”的尺寸(3.1米左右),跟马家枪、峨嵋枪的尺寸接近。

明末清初 吴殳《手臂录》 枪式说——马家木枪长九尺七寸(按明营造尺计,3.1米),根大盈把,尖径半寸(1.6厘米,太细,可能指木杆套进枪头的部分),腰硬如铁,重六七斤(7.08——8.26斤),惟此一式。沙家竿子丈八至二丈四止(5.76——7.68米),过此,人不能用矣。杨家亦木枪,丈二至丈八(3.8——5.76米)皆有之。
短者硬,长者软。夫枪之长短软硬用法,如黑白之不相借。若三家枪式不明,则用法安得不混哉?冲斗之病,亦在于此。
敬岩虽有九尺七寸之语,而未问其为周尺、为工部营造尺,当更考之。
《考工记》云:“凡兵,无过三其身,过三其身,弗能用也,而无已,又以害人。”则知人身五尺(1.6米),枪至丈五(4.8米)为正,杨、沙非法也。

明朝人使用周尺装B的现象很常见,把明人自己都整懵了,何况今人?

《手臂录》七 杨家枪说—— 马家枪身短而法奥。身短,非精绝者不能临阵;法奥,心粗者不能教学。一军万人,安得人人为石敬岩乎? 杨家之法,专为行阵粗人,故枪身加长,枪圈加大,使勇力粗犷者易学。 丈二者,用马家之手法,而去其精微,加以猛厉;丈八者,用沙家之步法,而去其缠搭,加以劈打。然手法皆圆,不失枪意。 少林,本不知枪法,妄以棍法为枪。程冲斗张大其说,技熟力鸷,家富名高,江南翕然尊信。于是,大封大劈之教,偏于耳目,而杨家枪法坏矣!苟不有敬岩、真如,人安从识其误哉?

戚继光的部队里,普通士兵练的是缩水版杨家枪,不过技术也碾压世界范围内大部分长枪兵了。抗倭时期和蓟镇时期情况也不同,抗倭时期是真正的浙江戚家军,人数最多也不满一万。到蓟镇时期,主力就是数万边军。也就是说,蓟镇军,不等于戚家军,两者性质还是不一样的。当年没有“戚家军”的叫法,只有“浙兵”、“南军”这样的称呼。

持根枪,当年戚继光说这是杨家枪的特点。但是明代很多枪法流派最后都成了持根枪,不知道是谁学谁。

明末清初的枪法大师吴殳认为,是杨家枪学了马家枪和沙家竿子。我觉得存疑,明代最早有记录的枪法,就是杨家枪。这几家枪法谁最早出现,还真不好说。吴殳自己也说杨家枪、峨嵋枪、马家枪和沙家竿子,基本上都是同一个的体系,四家实为一家。

如果杨家枪确实是明代枪法起源,那么另外几家就是从杨家枪分化出来的,所以他既有马家枪的技术,又有沙家竿子的技术,另外两家可能就是杨家枪的特化型。过了几百年,这几家枪法,很多也渐渐分化了,其技术由后来的传武门派继承并改动。

《纪效新书》里记载的杨家枪

图式的枪画的不对,没有表现出像筷子一样的锥形枪杆。很多古籍的配图都有这种问题,图文对不上

汉代武术发展状况

虽说明代之前的中国武术传承情况,难以考证,也肯定失传了很多东西。但是从各种历史文献和文物上,都表明至少在汉代,武术发展已经很兴盛,只是缺少传世的武术文献。

《汉书 艺文志》——《逢门射法》二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
《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
《蒲苴子弋法》四篇。《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杂家兵法》五十七篇。
《蹴鞠》二十五篇。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省《墨子》重,入《蹴鞠》也。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汉代比武图

“武松打虎”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猿飞剑术”?

这个汉画像石里,像是两个穿鱼鳞甲的猴子在格斗。左边拿着类似吴钩和七支刀的武器,右边似乎拿着一个小盾和微外弧刀,令人联想起日本剑术里的猿猴。日本剑术里,有提倡像猿猴一样灵活的说法,倭寇确实喜欢跳斩。

总觉得汉代武术,充满了神秘感。

明 戚继光 十四卷本《纪效新书》

像不像火柴人?

明 茅元仪《武备志》

《武备志》是一部综合性兵书,这个刀法是从《纪效新书》里抄来的,但是《纪效新书》中的图式不是猴子,比猴子更抽象,类似火柴人。

汉代估计还没有开发出步战3米大枪的高阶技术,但是在马上使用3米+骑枪的武艺,应该具有一定水准。因为已经有部分精英可以运用4米多的马槊了,只是由于马镫的缺失,导致骑兵训练门槛超高,骑兵数量难以扩大,而马槊骑兵更是万中无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枪常见的木杆中有玄机暗藏?
百兵之王(贼)——枪
《行者棒》歌谱与俞大猷《剑经》棍法图谱
梨花摆头等枪法用语
大枪二十四势图解
《长枪法说》说枪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