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王家大院

解读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山西晋商大院群体的杰出代表,也是晋中盆地诸大院中唯一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素有“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和“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美誉。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历史文化名镇,是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氏家族留于当今的超大型民居群落。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方民居群落伴随其中两座城堡式建筑群的修复开放,作为总称号的王家大院,很快在海内外声名鹊起,赢得四面八方旅游者形形色色的喝彩之声;赢得国家文物旅游界令人瞩目的最高桂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国内外游人心目中最具魅力的旅游胜地之一。正因为如此,笔者愿意掀开王家大院这部历史长河中的鸿篇巨制,就其建筑文化门类及其家族的兴衰变故作一番粗浅解读。

建筑规模

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1/4

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

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5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彰显出其磅礴的气势。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5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5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今天人们所参观游览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此二堡及同时修复开放的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均为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虽然没有恢复到王家当年五种瑞兽雄踞的气势,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国内也该称为奇迹了。正像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所感叹的那样:“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建筑艺术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在古建范畴,它的艺术内涵可谓贯穿种种,无所不包。

王家大院的选址一是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占据静升村北山坡黄土高地,背阴可以阻挡胡地北风,向阳能使阳光照射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沟于左右,可保证宅居地“高无近旱而水用足”,无水灾之患,亦无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面水,居高可以望远。前览俯视,田园漫漫,河水潺潺;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气象万千。夏日层峦叠翠,冬来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堪称理想宅居宝地。其建筑结构,融历史、哲学、力学、美学为一体,多采用前院为木构架形制,后院为两层窑楼,底层为前檐穿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构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且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如穿廊结构上的斗拱、额坊等处的木刻件及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件,形式多样,做工极佳。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其院落布局虽大都为多进式院落,但样式多变,组合得体。整个建筑设制,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种种,将大院缝合为多元文化体的艺术大殿堂。外观,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其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不愧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品。

“三雕”艺术

王家大院的“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是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王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正是王家大院雕刻艺术的真实写照。

王家大院建筑装饰的典范,主要体现在“三雕”艺术的形意及配置上。它们的应用之广,随处可见,无处不有;雕品之精,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砖雕艺术品,多采用高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雕制而成。如门前照壁上活灵活现的“狮子滚绣球”,松竹院门楣上玲珑剔透的“凤戏牡丹”“松竹梅兰”等都是匠心独运的精工之作。而且在众多的题材中,含蓄地寄寓着主人或企盼吉祥如意,或追求功名利禄,或奢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意愿。

其木雕也毫不逊色,大都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多种手法,把题材各异的图案展现于挂落、窗棂等部件之上。且样样雕造自如,寓意深刻。如绿门院通廊挂落木雕《满床笏》,堪称其中的代表之作。它以唐将郭子仪60寿辰时七子八婿来贺,朝笏满床之典,寄托了院主人福禄寿考,子孙世代为官的憧憬。

其石雕艺术,更是精美有加。曾有人在文章里赞美:“王家的石头会唱歌。”说的就是石雕艺术品。虽用了人格化的比拟,但也点出了石雕在王家大院“三雕”艺术中的特殊比重和不同凡响。它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阴或阳,或浮或镂,集众家雕技和工艺于一体,不论何种题材表达何种意向,其造型独特而不怪异,雕工精细而不绮靡,画图充盈而不俗滥,意蕴庄重而不萧杀。其中,竹林书院雕有竹子的石门框,可称得上是国内石刻艺术的极品。它用四块大青石构成,底部寿石盘根,两侧竹子节节拔高,顶部枝叶交错相绕喜鹊报喜,寄予后代深刻的学习道理和美好愿望。形象突出,富有哲理。难怪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南方商人愿以一辆红旗小轿车的高价换取它呢!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品,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各有典故,且工艺考究,集中体现了清代典型的“纤细繁密”的艺术风格。加之文人、画工和雕刻艺人的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将儒家文化的严谨秩序、道家文化的天然选择和佛家文化的空灵境界合而为一,融注于一尊尊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佳作之中,使之顺理成章地成为华夏古老文明的文化传承载体之一。

居所格局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我国西周时期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院内居所的格局定位,沿袭“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等级制理念而设置。在庞大的建筑体内,宅居前低后高的设计思想,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其高家崖敦厚宅和凝瑞居两主院就是典型的范例,即两院均为多进式的四合院。前院中轴南北两厅(单指敦厚宅,凝瑞居无南厅)为会客之所,北为接待贵宾的主客厅,南厅供接待普通客人;东西厢房为账先生与管家住所。穿过正厅后的小院入垂花门,便进入主人的后寝院。正北5间窑洞,加以檐廊,形成进深,为长者居处;主窑顶部是祭祖阁,为祭祀祖先之所。东厢和西厢,底层为儿孙住处,楼上为小姐闺房(即绣楼)。主院东侧有“内三外四”七门三院,为厨院就餐之所,将院内主仆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等级的门,在不同等级的餐厅就餐。在厨院南面,设有各自独立的书塾。

另外,还有共同的花院、书院、长工院、围院(护院家丁住所)。两主院由于主人兄弟俩的官职大小不同,在建筑的高矮、装饰及门庭的设置上虽有些差异,但居所格局基本相同。妙在大大小小的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院内有院,门里套门,院门竟多达65道之多。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深宅大院里,主仆起居习俗,多有规矩,不可逾越。充分显示了封建格局的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也呈现出它在传统基础上的变易性、平衡性与保守性三种态势。

楹联匾额

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如同院内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艺术品一样,无不贯注着深深的文意,引人注目,启人联想,为王家大院装饰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在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其质料大多数为木材质,少数是砖石刻成。它们诗书气华,无一雷同,字数寥寥,意境悠远。不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气,还赋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韵。其书写,有行书、隶书、篆体、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联、秋叶额、书卷额、折扇额;其内容,或颂德,或言志,或垂教。如“映奎”“桂馨”,期盼科考顺利,出类拔萃,等等。这些形制不大的装饰品,仿佛无处不在的精灵,多少年来,默默地以不同的形态点缀在这古朴而堂皇的大院,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了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了作为,有了不同于普通百姓之家的某种士大夫气质,不断铸造着家族的兴盛发达。

然而,岁月如梭,事与愿违,王家曾有的理想抱负已随世事的变迁而成为历史。如今,虽人去楼空,但所幸存下来的一副副楹联,一块块匾额,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里,抛洒着无言而有声的清辉,“润物”扣心,成为王家大院历史文化内涵的一大亮点。

珍品收藏

王家的珍藏品,主要有明清时期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手书楹联,祁隽藻的门匾,傅山与刘墉的条幅,唐伯虎与文征明的绘画等。这些名人真迹之所以见之于王家,与其家族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史料中得知,王家在清康乾嘉鼎盛时期,在外为官者与上流社会及书画名家多有来往,而且过从甚密。故而,在当时求得几幅名家墨宝自在情理之中。现在这些藏品,有的木匾、石刻仍在门额上镶嵌着,有的存放在展柜里供游人参观。难能可贵的是,柜中那些可移动的木楹联和古字画真迹,都是王家后人经过数代保存而自愿捐赠的。从价值意义上看,它们虽经历了二三百年时日的浸蚀,但魅力依然,常常吸引着游人中众多书画爱好者驻足品味,久久不肯离去。

此外,在王家大院里还珍藏着两件稀世之宝:一是《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一是清道光年间慈禧西逃时留在王家的一张组合式红木雕花“龙凤床”。据有关专家考证,前者除北京故宫和王家所存之外,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再发现;后者被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上品级的重点文物,现在已被视为王家大院的镇宅之宝。

家族史略

通过现存的王家族谱,不难了解静升王氏家族的发展史。其先祖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被尊为静升王氏宗祖的太原王氏第六十七世孙王实,离开沟营村定居静升村,迄今已690余年,传28世。静升王氏从佃农起家,由农及商,家业渐大,家资渐丰,又由商到官,官商并举,英才辈出,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明末天启年间,王家已是“世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可谓在士、农、工、商各界已业绩颇丰,并为平稳地继续发展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家从13世起进入清朝。鼎盛于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在静升本土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向外拓展商业外,还经常造福于本族和乡里,义举不断。一则对本族鳏寡孤独多有赈济,体贴入微;二则对乡里村民有难必助,每遇灾荒年景还开仓赈粮;三则乐于公益,办义学、建会馆等。这些善义之举在当地百姓中世代相传,有口皆碑。在此期间,王家功名磊落者代不乏人,或正途科考,或异途捐保,或祖德荫袭,入宦者仅二品至五品官员多达101人,身列儒林名登士籍者130余人,还有300余众为贡生、监生及生员。

清道光后,王家由于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加之子弟不争,逐渐衰落。尤其在芦沟桥事变后,家族群体成了无首部落,有的遗弃基业携裹金银而举家南迁;有的荒于学而以钱捐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不惜变卖财产或卖儿卖女……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氏家族,数百年成就的辉煌,很快便成了过眼烟云,仅成为一方土地上人们谈论的历史话题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后人从业于社会诸界,各有千秋……

本文对王家大院名为解读,实则门外之识。所读,浮浅粗糙,多有忽略;所解,难免偏颇,有误彼此;所感,或惊或叹,纯属喜好;所乏,苦于才疏,知之甚少,最终难能为这部建筑文化的历史巨著作出准确而恰当的评价!因此,笔者想借王鲁湘教授参观王家大院后的点评结束本文,即:王家大院——是中国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家训文化的绝佳体现,是中国晋派建筑的一个标本,是中国封建礼制文化的实践者和逾越者,是中国耕读文化和官商文化的结合体。

(作者系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家大院(摄影)上
王家大院(高家崖)
山西王家大院
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的王家大院,让人震撼!
山西王家大院,比乔家大院大十倍
山西王氏家族历时300年建了一座被誉为“山西紫禁城”的大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