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下肌
一、简介
肩胛下肌长在肩胛窝里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因为肩关节的运动轴心接近肱骨头的中心,肩胛下肌正好跨越了内收外展运动轴的上下方。
所以在功能上也可以分为上部肌纤维(横向走向)和下部肌纤维(斜向走向)(如图),在肩关节呈下垂位时,全部收缩使肩关节内旋,但是上部肌纤维(横向)活动较大,当肩关节以90度外展位内旋时(招财猫姿势),因为肩胛骨往上旋转,下部肌纤维(斜向)活动较多。
二、病理机制(一)
形态上肩胛下肌是肩袖肌群中唯一的羽状肌,强大而有力,它在起点和肌腹中存6-7条腱性组织(类似肌腱,),所以肩胛下肌从起始处被分为6-7个肌束
(主要是为了应对肩部所有的肢体位置而产生变化,来稳定肩关节,这是其他肩袖肌群没有的条件),逐渐汇聚至小结节,其中上部肌纤维(横向)的腱性组织较多,可被牵张性较差,越到下部肌纤维(斜向)肌性组织越多,肌性处和腱性处相比,肌性处较柔软,以供手臂做大幅度运动能够被离心拉长,下部肌纤维牵张性若降低,可导致肩关节的活动度大幅降低,是肩关节挛缩的重点区域。
三、病理机制(二)
肩胛下肌损伤临床中常见,因肩周炎而受累者亦多,但因该肌位置深在隐蔽,患者有症状,又不能准确地指出病变部位,有人描述椎间“胸壳”下痛、肩胛骨里头痛,医生查体又不易找到痛点,于是该病多牵延不愈而成慢性痼疾。
病因病理
肩胛下肌多因上肢突然内收、内旋而突然损伤,或因长期持续上肢内收、内旋动作来回多次收缩、舒张肩胛下肌使起止点处腱纤维轻微撕裂,小血管破坏。因无突出症状,初期多不为人注意,上肢的不断运动而牵拉伤处,使之不能很好的修复、出血、渗出日久机化粘连、结疤而致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肩关节前方疼痛、肩胛骨内酸痛不适较重。肩关节内收、内旋疼痛,患肢后背活动范围缩小。患者多习惯于活动肩胛骨。按摩肩胛骨背面肌肉有膈靴瘙痒的感觉。
四、诊断
1.外伤史或劳损史、肩周炎病史。
2.肩胛下肌止点肱骨小结节处疼痛且有压痛。
3.肩关节内收、内旋抗阻力实验阳性。
4.肩胛骨肋骨面酸痛不适,肩胛骨后缘痛点不明确。
5.患肢后背时疼痛,被动使患肢做后伸运动可使疼痛加剧。
6.患者站立、弯腰位、患肢尽力后背、肩胛骨后翘时,术者用手指沿肩胛骨脊柱缘向前外侧抠压,肩胛骨的肋骨压痛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