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实】苗族档案:红袖添香芦笙场

这是一个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城南部14公里的乡镇,它是一个充满绿意的小镇,名字叫“杨柳塘”。不管它柳有多少,塘有多大,仅凭这个名字,就当充满幻想。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十五日,都要举办“爬高坡”、“芦笙会”等民俗活动。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苗族村寨,清朝末年的一场围剿,差点使这个地方仅剩一个地名。但是,英勇不屈的苗族群众浴血奋战,至今,他们还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每一年,他们仍然在这里举办“巴梭文化及芦笙会”。

2011年3月29日,逢农历二月二十五,见证“巴梭第二届刻道文化节暨二月芦笙会”。

 

00、湘黔铁路所向彼靡地经过这个寨子,使人想到的就是那一首脍炙人口的歌:《铁路修到苗家寨》,如今,苗汉人民群众在这里,延续和歌唱着一个时代……

01、上午的时间没有个准,苗族同胞们不会“放过”这样的节日,他们陆陆续续地走向歌场,路上遇见的,都是真诚的微笑。

 

02、最喜欢看见苗族同胞穿着盛装,不管是一人还是众人在一起,都会令我产生按下快门的冲动。


03、更喜欢看到苗族群众的那份淡定、那份自然的笑容。

04、我爱用镜头寻觅“随意”的情景,这些都是风景,都会成为珍贵的记忆。

05、在这里,苗族和汉族同胞自然交融,十分亲密。

06、几位苗族老人在那里坐着,好像无所欲求,这是一种境界!

07、今年的活动有一位残疾朋友协助策划,某媒体的记者在采访他。这样一位朋友参与,就令人欣慰。

08、芦笙场边的苗族老人和孩子。

09、我想为十年、二十年、三、五十年后留下些记忆。

10、吃“棉花糖”的苗族女孩。

11、两个天真的孩子在做着天真的动作……

12、抱起睡着了的宝宝还在等待着看一年一度的节目,这是对自己文化的执着呢?还是对贫乏文化的抗议?!

13、“待会儿要这样:挺起自信的头!”——老师悄悄地说

14、准备舞蹈、准备歌唱。

15、“你看我这银锁漂不漂亮?”

16、“我准备好了,随时上台!”

17、两位孩子手捧“圣笙”等待“吉时”到来。

18、地方“苗王”——苗学会主席讲话。

19、杨柳塘镇中心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实验班的苗族孩子展示他们的学业。

 

20、杨柳塘镇中心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实验班的苗族孩子展示他们的“功夫”。

 

 

21、曾经参加过多次全国调演的施秉县杉木河艺术团的三姐妹助兴演出。

22、杉木河艺术团部分团员助兴演出。


      23、来自施秉县双井中学的苗族教师雷安琪献声开幕式。

 

24、男女搭配。

25、苗家节庆少不了的“武器”:芦笙。

26、脸上写有“标志”的苗族同胞,也许,有了二两“酒”他们更有劲头。

27、聚精会神地“踩芦笙”的乡亲。

28、如果不讲,你会知道右二的老先生今年已经八十一高龄了吗?有芦笙使他年轻。

 

29、仔细看看这位老人,他们没有过多的奢求,也很“给力”。


30、孩子看见了什么高兴的事,喜笑颜开,不可自制了。 

31、孩子们的演出更加令人感到一种单纯中的可爱。


     32、节日是各有所爱的,你看,这边的人们在遛鸟、斗鸟,淡定中有急迫,急迫的人也许显得淡定。

 

33、倒是这样的情景为我所想: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34、有许多参加活动的人是不管风云突变的:民以食为天!

 


35、活动结束后,爱好的苗家女孩们急切地想留下美丽的青春倩影,要摄影人去帮她们拍照,两厢情愿,何乐不为?

 


36、喜欢花花草草的女孩们引导摄影人来到盛开油菜花的田野。

 


37、抓拍到两个苗族女孩的亲密瞬间。

 


38、摆拍。

 


39、抓拍。

 


40、走在田间的苗族妹妹。

 


41、造型。

 


42、倩影。

 


43、和妈妈们合影留念。

 


44、进入苗族“长桌宴”。

 


45、喝了不算,关键是要在来客脸上留下点纪念。

 


46、这位被看着是“北村”的游客很“配合”。

 


47、看这几张脸,带回去的是苗族群众的情感。

 


48、火车又从苗寨经过,它告诉我们,时间不早了……

 


49、我们记录下了这张张笑脸,也希望这笑脸——永驻人间!

 

 

相约芦笙场上(散文)

 

                   作者:石远定

 

题记:农历218-19,中国漂城施秉杨柳塘镇巴梭,首届苗族“刻道”文化展示活动及巴梭二月芦笙节如期举行。笔者荣幸,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体会多多,收获多多。

 

刚刚下了场春雨,从五方八面赶来芦笙场参加首届苗族“刻道”文化展示活动及巴梭二月芦笙节的山民们小心翼翼地走下山来,他们都作了打扮,穿上节日盛装,女的佩戴银饰,男的手拿芦笙,还有一个我认识的领头歌手,怀抱一包神圣的木棒,那是唱歌用的歌棒,汇拢到芦笙场来。活动还没有开始,大家忙着打招呼选位置,有节目的则加紧整装。乡里乡亲的,耕播劳作、赶市走亲常常见到,这刻却有不同,像久别似的,打招呼问好,格调与往日的不一样,握手时延长了时间,寒暄时多了份客套,微笑的元素掺进了一种只可体会和感染的情愫。这种场景,配合春天的景致,乐坏了记者们,彼此间边问候边抢镜头,话朝这边讲,眼往那边看,谁都不介意对方的“不礼貌”。我自在嘉宾台上静静坐着,不动声色,把脖子伸直,似有所思,用心感受这温酿千年了的气氛,用耳聆听萦响千年了的声音,用灵魂触摸这个民族的魂魄。这刻,我的心思真正集中在了一起。

我本是苗族,来自湖南,婚后居住在黔东南,但对这里的同胞却不了解,纵然我们的血液里蚩尤和蝴蝶妈妈的殷红色素还火红。我对我的血脉同胞怀有稀奇,“同”和“胞”之间欠缺联结,有些疑问。这不能怪我,原本一起耕播打猎,后来天各一方失去联系,语言、习俗什么的都有分化,加上旧书刻画的恶意,新闻报道的肤浅,相互间不了解是免不了,但我爱他们,来贵州后一直想接触他们,亲近他们,与他们融合融汇。毕竟,连心的纽带一直牵连我们。这次应邀来施秉参加他们的活动,千万重山,尤一薄纸,一捅即破,彼此认同,彼此交融,在活动前的酒席上,一双双筷子,一曲曲酒歌,千年的阻隔,千年的相思,手握手拉近,歌对歌倾诉。几千年来,不管怎么分化,心相通,血相连,几番交流,语言上也听得懂很多,毕竟民族属性铸就了,根本不可能分化开。

活动拉开了帷幕,500人同唱“刻道”歌。这是一部史诗,是黔东南苗族的酒歌,歌词有一万多行,歌中对环境以及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等各方面,描写和刻画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细致细腻,是一部难得可贵的、具有浓郁民族气息与特色的苗族婚姻叙事诗,这部诗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演变,并吸收其它民族民歌精华而形成的,它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苗族起源和迁徙,以及图腾崇拜、风俗习惯、术学知识、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据朋友介绍,他们自发成立了“刻道”文化协会,挖掘、整理和传承“刻道”文化;“刻道”歌已于2006年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于设备出了点问题,唱到后面没有扬声,歌声就小了,我却喜欢,那才真实:静静的山谷,流泉飞瀑,小鸟鸣唱,蝴蝶飞舞,山花飘香,勤劳善良、有情有义的苗家儿女在劳动,在喝酒,在唱歌,在抒情,那平和,那祥气,与世无争,没有娇作揉造,没有尘俗与浮躁的喧扰,淋漓尽透演绎和平,演绎人间真爱。这种意境,我突然哲学起来,“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而我此刻踏入的正是祖先的河流,一样的清澈,一样的翠绿,一样的欢畅,不想上岸来。我们苗族谈情说爱是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境界,青年男女一般都是以歌为媒,从结识歌到拚才歌,从拚才歌到爱慕歌,从爱慕歌到考验歌,最后才谈婚论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披尽风霜,晒透月亮,游方坡的厚土,是苗家儿女用真情和才华积淀的,听“刻道”歌就相信。

说到芦笙,人们不约而同想到苗族,而我这个苗族人却并没见过真正的芦笙及芦笙手,只从影视作品里见过,听到过,愧对自己的民族。我这次见到了,芦笙,几枝不足为奇的竹管管,我的同胞们却吹出婉约动听的、纯净圣洁的天赖之声,飞跃千山万水,逾越大江海洋,像春风一般,吻耳轻轻,洗濯灵魂,规范心灵。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不管人事如何变迁,笙歌一直伴随着这个民族,由苦难走向幸福。我仔细观察每个吹奏芦笙的人,不管什么节奏什么动作,哪怕是最高难的脚向天而肩着地那个动作,双眼都是凝视,一副思考的样子。他就是思考,静下来思考,几千年来一直思考,思考过去,思考正在经历的事,思考未来;思考爱的含义,思考善的内涵,思考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与民族价值的冲突及其取向。我们的民族从苦难中走来,始终用“爱”的心、“善”的心、“美”的心面对,始终把“未来”作“笙歌”演奏,拿得起,放得下,无苛欲无奢望,呵护家园,呵护心灵,繁衍生息,朴实无华。

芦笙场的概念,我起初并不知道,以为是人们汇集到一起唱歌、吹笙、跳舞的公众场所,有定处,这次来我才知道,苗乡处处是笙场,山坡田埂、村口家院,无处不吹芦笙唱山歌。我在歌手阿婉朵家里,在学者阿朵家里,她们都和我对歌交流,没有丝毫生疏,亲得就像原本就生活在一起,不扭拧,出口成歌。我那感动,“敬我一杯是好酒,敬哥一碗是酒香,好酒是你双手敬,天下苗族一家人。”为活跃气氛,她们邀得几个要好的姐妹来,我们早上唱,晚上唱,唱得开心,不时交流些文化,大半夜了还不想休息,个个都不肯先走开,火盆里没有碳了都不觉寒冷。就连在政府举办的千人宴席上,也是酒歌不断,百姓唱,领导唱,边唱边喝酒,大有“不怕唱哑、不怕喝死”之势。我暗暗喝彩,这才是苗族,劳作时拚命劳作,唱歌喝酒时尽情唱歌喝酒,什么情仇,什么恩怨,什么劳累,什么烦恼,这刻全放下,彼此间是那样敬重尊重,那样率性,那样平等,没有生疏,不分身份。那碗酒水,那是祖先用血液酿造的,千年的芳香,清醇沁人,它穿透时空,激灵人性归璞,濡养民族精神、情操。我原本不会喝酒,但打自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我就端起酒碗,不将米酒推回,也没搞小动作,唱完答谢歌,一口饮下肚去,豪壮豪爽。那劲,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踏着阿幼朵的《醉苗乡》的节奏,临山临水,一会儿在树顶,一会儿在峰峦,一会儿在黄河,一会儿在长江,一会儿在平原,一会儿在高岗,纵情驰骋,无拘无束,乐山乐水乐人。这时的我,那才是真实的我,不压抑,不浮躁,没烦恼,心灵回归,本性回归,青春回归。我这不是醉酒,酒精的毒素已被阿婉朵的甜歌蜜释,被那个小姑娘用酒窝舀倒掉,被十八管芦笙吹到九霄云外。我怎么会醉?

回来路上,回到家里,我的心,我的魂魄,一直游荡在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芦笙场上,依偎在那棵枫香树下,聆听祖先深长绵软的呼吸,聆听民族歌唱的声音。我知道,我是融入这里了,和我的血亲同胞,和山,和水。“花不可以无蝶”,我们形影相随,芦笙场上,身影永恒,歌声永恒,思想永恒,生命不止,相约永远。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老苗年新风情,黛阿和你闹个够
哇!这群苗族同胞准备行走千里,原因让人想哭
品读黔南——苗家歌舞high起来
这个民族咋这么会唱歌?因为唱不好嫁不出去啊!
【方志四川• 民族风情】颜林 ‖“拉婚故里”苗场节 人头攒动看“拉婚”
苗族芦笙与芦笙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