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满清为何要歪曲明史?只因康熙一心跪舔朱元璋|文史宴

文/信国公汤和

明粉一看到对朱元璋不利的文章,就喜欢说《明史》是满清歪曲过的不能信,甚至极端点的还会认为杜车别的捏造文章和灰熊猫的《窃明》比明史可信。《明史》确实被满清歪曲过,不过对朱元璋非但没有丑化,反而大大的加以美化,因为朱元璋打造了极端秦制,而这正是康熙的理想,故而朱元璋正是康熙的偶像。

去过南京明孝陵的朋友一定知道,通过文武方门后有一座碑殿,里面立着康熙题写的“治隆唐宋”碑。

所谓“治”即文治,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国家治理水平”。很多人对此疑惑不解,唐宋恰恰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座高峰,康熙究竟认为朱元璋治下的明朝在何处胜过了唐宋?他是真心这么认为的吗?

康熙觉得朱元璋治隆唐宋

是因为嫌唐宋不够邪恶

明代要说也有优点,科举制在明代发展到巅峰,使广大读书人获得了参与政治权力的机会,“创作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社会流动篇章”(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在明代,能否进入统治阶层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家世出身,而更多依靠个人奋斗,这与唐宋不同。唐代虽已有科举制,但门阀世族仍然是政权的核心,宋代科举制虽然有所发展,却仍存在一个范围较小的精英群体。

然而,以上绝非是康熙心中所想的“治隆唐宋”,因为朱元璋时期科举时停时兴,进士人数也不多,勋贵阶层又占据政治主导地位,官僚士大夫还谈不上什么话语权。社会流动是明代历史发展的结果,绝不是朱元璋的设计。

那么,康熙所指的“治隆唐宋”究竟是什么?答案就在《清实录》里。康熙三十一年,熊赐履向皇帝进呈了《明史》纂修的初步成果,康熙批示道:

熊赐履写签呈奏,于洪武、宣徳本纪訾议甚多。朕思洪武系开基之主,功徳隆盛……励精著于一时,谟烈垂诸奕世,为君事业,各克殚尽。朕亦一代之主也,锐意图治,朝夕罔懈,综理万机,孳孳懋勉,期登郅隆……何敢轻议前代之令主耶?(《清实录》)

这段话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最初的《明史》稿本,确实有很多批判朱元璋的内容,但这是熊赐履等人的行为,而非康熙的指示。二、康熙对这次呈上的明史稿本非常不满,因为熊赐履们在其中痛批了一通朱元璋,“訾议甚多”。

熊赐履们批判朱元璋,当然也有揣摩上意的成分:此时满清统治已经稳固,吴三桂、郑克塽等威胁早已不复存在,当然可以在史书里贬斥前朝,以彰显本朝文治武功。这是合乎情理的做法,只不过这次康熙的脑回路和他们不太一样,没有认可该做法。

这次呈上的《明史》稿本里究竟说了朱元璋什么坏话,今天已不得而知。但从康熙的反应上,可以推测一二。康熙自夸“亦一代之主”,又自称“锐意图治,朝夕罔懈,综理万机”,这是他和朱元璋的共同点。而朱元璋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废除宰相制,加强君主专制,乾纲独断,将朝政变成皇帝的一言堂。熊赐履们或许是针对朱元璋的专断提出了非议,引来同样“锐意图治,综理万机”,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康熙不满。

熊赐履批判朱元璋专权

遭到以朱元璋为人生目标的康熙的批评

这样的推测是否有根据?可以参看康熙对明朝其他皇帝的评价:“天启呼魏忠贤为老伴,凡事委之,已竟不与。”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无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万历、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内。”

万历怠政,天启则把权力下放给了魏忠贤,“己竟不与”,这爷孙俩简直是对不起君权!而十七年里任命了五十个阁臣,各种骚操作害死忠臣能臣的崇祯,反而成了“励精图治”的典范,不用为亡国担负责任。

可见,能不能大权独揽,便是康熙评价皇帝好坏的惟一标准。而在君权的把握上,朱元璋又确实胜过了唐宋任何一位皇帝,这不正是康熙所向往的“治隆唐宋”吗?

有人也许要说了,这不过是帝王的官方说辞罢了,你看清朝人根据《明史》画的朱元璋画像,不就故意画的很丑吗?

事实上,虽然清朝的朱元璋画像确实比较奇怪,但这个原因很复杂,跟《明史》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们不妨比较下《明史》和《明实录》里关于朱元璋相貌的记载:

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明史》)

及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明太祖实录》)

首先,两段描述几乎一致,《明史》多出的“奇骨贯顶”四个字也不是形容清朝画像里那个长下巴的。其次,“奇骨贯顶”也不是《明史》的发明,明代著名史学家何乔远的《名山藏》中,已经提供了这个说法:

日章天质,凤目龙姿,声如洪钟,奇骨贯顶。元时太史言圣人生江淮,帝实应之。(《名山藏》)

可见《明史》只不过是抄抄捡捡,嫌姿貌雄杰四个字不够具体,又抄来了奇骨贯顶而已。总之,都是为了证明朱元璋生有帝王之相,不是一般人。

朱棣为了神化朱元璋

催生了这种可怕的鬼脸

但这张脸其实很符合朱元璋的气质

清朝产生的种种关于朱元璋的言论,有些是有根据的,有些则是捕风捉影。不顾事实的言论通常是无耻之人为了吹捧本朝,迎合统治者而抹黑前朝的做法。这种无耻之人每个时代都有,清朝当然更多,但和《明史》里的朱元璋本纪实在是扯不上什么关系。

《明史》中确实还有许多内容是主动歪曲,这基本集中在与满洲早期历史相关的部分:清朝统治者讳言一切于己不利的事实,如接受明朝官职、封号、征调,对百姓的屠杀等等。这些是每个朝代每部官修史书都会做的事情,也不必过于愤慨。

其实,《明史》更大的问题在于内容存在大量客观因素导致的各种错误,比如因为清承明制,清朝人常常以今拟古,导致对明代的制度理解发生了偏差。因此有大量学者针对这些错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例如黄云眉先生《明史考证》、梁方仲先生《明史·食货志》笺证、李洵先生《明史食货志校注》、郭培贵先生《明史选举志考论》、庞乃明先生《《明史·地理志》疑误考证》等等。《明史》的这些错误更偏向于技术性的,而不是主观性的,用李新峰先生的话说:把《明史》当作清朝人对明朝历史的研究成果即可,而不必视之为史料。

明白了《明史》和明朝的关系,就明白了康熙的言论确实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伪饰之词。而且他还把自己对于君权和帝王评价的观念又代代传了下去。比如他的孙子乾隆,对历代帝王庙应该祭祀哪些帝王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前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天启,是以于历代帝王庙中撤其位祀,而陵寝仍前致祭。明世宗虽溺意斋醮,尚不至如万历、天启之昏庸失德,其陵寝自应照前一体致祭。(《清实录》)

历代帝王庙里帝王牌位的取舍

显示了乾隆的历史观

这一段话里提到了四位明代皇帝:嘉靖、万历、天启和崇祯。按乾隆的评价高低,则是:崇祯、嘉靖、万历、天启。

对崇祯、万历、天启的评价,乾隆和康熙完全一致,但多出来的嘉靖则值得玩味。前文已经提到,崇祯评价最高,是因为他勤政和独掌大权;万历第三,是因为他长期疏于政事,不及时批阅奏疏;天启评价最低,是因为他把权力下放给了魏忠贤,自己几乎不过问。而嘉靖排在第二是为何?想来只能是因为他“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对权力仍牢牢掌控了。乾隆不愧是康熙的好圣孙,两人的价值观一模一样。

嘉靖帝“外托玄修,暗操独治”的猥琐流玩法

深得乾隆赞赏

甚至再到乾隆的儿子嘉庆,这个祖传标准也没变:“前明亡于宦官,固不待言,然深信宦官之故,亦由于怠惰偷安,不亲朝政,使此辈乘机弄权。”帝王对君权不那么热衷,就是“怠惰偷安,不亲朝政”,就是昏君。而只要积极行使君权,不管是不是乱作为、行暴政,都是圣皇。

理解了清朝统治者们的上述逻辑和评价标准后,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明史》对朱元璋的评价为何如此之高: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一大段赞语里,大部分内容都是称颂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今天我们看到“治尚严峻”四个字时也许心里会“咯噔”一下,但这确确实实是清朝统治者所能给出的最高评价: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清朝皇帝们的模板和偶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康熙一生五拜明孝陵,评价16位大明皇帝,隐藏怎样的政治智慧?
康熙、乾隆为何不远千里数次高规格祭拜明孝陵?
重构与困境——明朝高度膨胀的皇权背后是你想象不到的无奈
康熙为何在朱元璋明孝陵三跪九叩,还写下一块“治隆唐宋”赞碑?
康熙为朱元璋扫墓
古代驭人之术最厉害的8大帝王,刘邦第3,朱元璋第2,第1是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