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拳时,怎样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你绝对想不到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最早见于《十三势行功心解》。

其含义是,行拳时要用意识引导内气,用内气引领动作。是先有意动、气动,再有外形之动,外形之动是意动、气动的外在表现。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太极拳的本质和核心,是太极拳与外家拳及其他运动形式的根本区别。如果离开了“意”和“气”,太极拳也就不叫太极拳了。

一、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在我国古代,“气”被认为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正如王充在《论衡.自然》中指出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地之气相合,产生了世界万物。

中医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的生命的本原。“气者,人之本也”(《难经.八难》)。中医先贤张景岳说得更为明确:“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如果没有人体的气化运动,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什么是人体之气呢?中医认为,人体之气分为先天带来的元气和后天带来的谷气,以及由呼吸产生的清气,等等。这些人体之气“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运行不止,充满全身。

同时,气与血密不可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通则血通,气滞则血瘀,气和人则安,气乱人则病,气散人则死。因此,“百病始于气”,“百病气为先”。中医历来主张,养生必养气,不养气谈不上养生。

太极拳虽属于武术,但却与中医同出一理,同承一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中医是用药物、针灸、推拿、按摩调养气血,太极拳则是在运动中导引内气调养气血。它们是异工同曲,殊途同归,是养生的一对孪生兄弟。

太极拳实质上是一种特色中医。

太极拳所说的内气,既不是呼吸之气,也不完全是中医所说的“人体之气”,它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以及对这种能量的感知(气感)。

内气是每个人体内所固有的,练太极拳只是把这种人体内固有的内气激发和强化了。被激发和强化的内气,其能量是巨大的。

太极拳关于人体内气的论述有两篇经典之作。一篇是《十三势行功歌诀》,一篇是《十三势行功心解》。

交易担保 太极严选 武术比赛表演鞋太极拳练功鞋 小程序

《行功歌诀》一共24句,168个字。从字面看,是讲拳法的,但字字句句讲的都是“意”和“气”。从意气的源头(命意源头在腰隙),到意气的转换(变换虚实须留意)。从意气的运行(气遍全身不稍滞),到意气的存在状态(腹内松静气腾然)。从意气与形体的关系(意气君来骨肉臣),到意气运行的目的(益寿延年不老春)……阐述得清清楚楚,全面而系统。最后一句更是一语道破:“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行功心解》正因为是“心”解,所以对人体内气的论述更是翔实而具体。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以心行气”和“以气运身”的概念。该文不足600字,直接谈到气的地方竟达10处之多。诸如,“意气须换得灵”,“行气如九曲珠”,“气以直养而无害”,“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在心,后在身”,“气敛入骨”,“气若车轮”,“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这些至理名言,至今仍是后人练拳的座右铭。

实践证明,练拳时只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才能打通经络,畅通气血。行气运身是太极拳通向延年益寿的必由之路,也是通向太极真功夫的唯一通道。正如太极拳谚语所说:“练拳不练意,全是白费力”,“练拳不练气,如同做游戏”,“千古一拳,养气为根”!

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气沉丹田

丹田,即生丹之田,是产生和储存精气神的地方。

为什么要气沉丹田?因为丹田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所起之处,是十二经脉会集之所,它是男子藏精、女子受孕的宝地。人在此获得生命,发育成长。按中医说法:“人之元气发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

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丹田,认为丹田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历代武术家更是重视丹田,认为“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

太极拳也不例外,认为练拳就是练丹田气,必须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先导。

怎样理解“气沉丹田”?陈鑫理解是“气归丹田”,孙禄堂理解是“气降丹田”,郝少如理解是“气引丹田”。“沉”、“归”、“降”、“引”都是一个意思,即内气要缓缓自然,徐徐下行,而不是像硬功那样强“贯”硬入。

气沉丹田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就是逆腹式呼吸,其实质就是内气的升降鼓荡。具体感觉就是“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郝家俊)。经过长期训练,丹田气必然充足。“水满则溢”,气运全身也就顺其自然了。

(二)刻刻留心在丹田

《行功歌诀》中指出:“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腰隙、腰间,即丹田。但不少人在练拳时对丹田不是“刻刻留心”,而是“时想时忘”,断断续续。

陈鑫指出:“每招每式都要以丹田为主,以丹田为核心。主宰于腰,实际上是主宰于丹田”。从一定意义上说,太极拳的功夫,就是“刻刻留心在腰间(丹田)”的功夫。

(三)“气运”带腰动

太极拳以腰为轴、用腰带手脚,这是对的。但谁来指挥腰呢?是丹田。在行拳时,意念不是直接指挥腰,而是首先指挥丹田,用“丹田气”指挥腰。有“气运”才有“腰动”。正如《行功心解》中所指出的:“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不会用“丹田气”,就不会用腰。

(四)行拳时要“在意不在气”

“丹田气”通过腰发出后,沿动作规定的路线到达身体四梢。这时的意念是关注“两头”:始于丹田,终于四梢。至于“丹田气”沿动作路线怎么具体运行,顺其自然。

气沉丹田后,意中已有气,意气已合一。“意之所至,气将至焉”,意到气到。“意”到哪里,”气”则到哪里,不必再单独关注“气”。正如《行功心解》中指出的:“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五)意念让“内气”透出体外

对这个问题陈炎林先生有过一段精彩论述:“太极拳之用于意与气,必须从“设想”二字着手。譬如双手作按式时,即设想前方若有敌人,乃设想气由……掌而透出之,发于敌身”。

因为我不练击技,因此在行拳时只是设想由身体透出之气与大自然交融。这样,就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气场,产生一种“气在人中,人在气中”的感觉。特别在云手时,自己就像一个圆形气球,在大气中滚动,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由然而生。

三、“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注意的问题

(一)重意气不能轻外形

只有外形正确,符合拳理拳经,才能使意气运行畅通。否则,经络堵塞,意气如何畅行?

意气与外形是相辅相成的。内气催外形,外形催内气。形不离意,意不离形。魂不附体,魂有何用?正如郝少如所言:“拳架不正,气血不通,姿态不端,则神不宁”。规规矩矩盘架子、练动作,这是行气运身的前提和基础。

(二)重意气就要练丹田气

水流要畅通,除水管通畅外,还要有充足水源、强大水压。没有充足“丹田气”,就不会有太极拳的意气运动。

培养丹田气,除练动作、套路外,还需要有辅助训练方法。

釆用的辅助训练方法主要有:

①抱丹田 ②转丹田 ③晃丹田 ④揉丹田 ⑤击丹田 ⑥搓丹田等。

要把培养丹田气日常化和生活化。长期坚持,日积月累,“丹田气”必然越练越充足。

(三)重意气就要学拳理

不学拳理,不仅认识不到意气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可能正确地践行意气运动。

学拳理,不仅要学习今人的文章和体会,更要静下心读一些先师的经典原著。特别是对太极拳经典老三篇《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更是要逐字逐句、精读细研。读经典原著等于拜先师为师,成为先师的“入室传人”,直接聆听先师教悔,这才是地道的真传、嫡传,正脉承传。

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或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三势歌》
一个传统杨氏太极拳爱好者的练拳感悟心得
[转]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详细注解)
练习太极拳首要“静”与“松”
郑曼青宗师和黄性贤大师谈太极拳
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四篇]“气宜鼓荡”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