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骨铮铮、胸襟旷达的一代“诗豪”——刘禹锡
userphoto

2023.04.10 广东

关注

原创:邓远行

开元盛世的大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疆域等各个领域都达到全盛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大唐诗坛也群芳竞吐,人才辈出,涌现出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一大批诗坛巨星。

但是,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由于“安史之乱”迅速从颠峰跃落谷底。文艺的兴衰往往也与社会的兴衰紧密相连,热闹非凡的大唐诗坛一下子也安静了近二十年。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也就是在这二十年里,大唐诗坛又有一批新秀相继诞生——公元768年,一代文豪韩愈出生;四年后,白居易、刘禹锡同年出生;五年后,柳宗元出生;十一年后,元稹、贾岛又同年出生……大唐的诗坛又热闹起来,其中,刘禹锡是丽日群星中的一颗靓丽的明星。他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诗豪”之称。

提起刘禹锡,就会让人想到他脍炙人口的篇章《陋室铭》一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是他在“永贞革新”失败后,最后一次被贬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当一名小小通判时所作。按照当时规定,通判在县衙里是住三房三厢的房子的。可和州知县看菜下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在城南面江的简陋房舍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怨言,反而很高兴,随手写下两句话:“面对大海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并贴在门上。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的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半减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见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于是触景生情,又在门两侧挥笔提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但刘禹锡性情孤傲,挥笔题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传颂千古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立在门前,一时轰动朝野。

刘禹锡书法真迹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772年),父亲刘绪,于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考中进士,曾在江南为官,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为避战乱,刘绪举家迁到浙江嘉兴。因此,刘禹锡的少年时期是在秀丽的江南水乡度过的。

贞元九年(793年),时年二十一岁的刘禹锡与小他一岁的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九年后,也就是贞元十八年(802年),他升任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一同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来往甚密。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德宗李适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顺宗”,定次年年号为永贞元年。

顺宗继位前,大唐盛世的辉煌己经过去。在长达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中,他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的混乱与烽火,耳闻目睹了宦官干政、朝廷大臣相互倾轧与攻讦,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他立志要改革安史之乱后带来的种种腐败和各种弊端,渴望能重返大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期的辉煌。然而,由于多年储君生活的压抑,使顺宗的心情极度忧郁,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顺宗继位还不到九个月突然中风,失去言语功能。

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五日,己经不能说话的顺宗下诏,让自己当皇太子时的老师王叔文、王伾进入内阁中枢,并由他俩为主导,迅速提拨一批年富力强,拥有共同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的人员进入核心班子,这其中包括刘禹锡和柳宗元。

在之后146天的时间里,王叔文等人以顺宗名义,颁布了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大刀阔斧对朝政的一些弊端进行五方面改革——

一是罢宫市“五坊使”。自德宗以来,设雕、鹘、鹞、鹰、狗五个场所,专供皇帝狩猎时使用,宦官任“五坊使”以主管之。“五坊”人员常借为皇帝采买物品为名,到处勒索,危害民间。白居易诗《卖炭翁》就是对“五坊使”的控诉。

二是取消“进奉”。节度使通过进奉财物,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史,甚至幕僚都相互效仿,向皇帝进奉。顺宗李适继位后,除规定的常贡外,取消了“日进”、“月进”各种额外的“进奉”,并免除百姓积欠的租赋课税达五十二万六千八百四十一贯。

三是打击贪官。王叔文上台后,罢免了一大批贪官。京兆尹李实,是唐朝皇族,封为“道王”,贞元年间,关中大旱,他却虚报为丰收,强迫农民照常纳税,变卖房屋,买粮纳税,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将其罢去“京兆尹”一职,贬为“通州长史”。

四是打击宦官。王叔文通过顺宗下诏,裁减宫中闲杂人员,任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打算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 可惜,宦官醒悟,知道“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 密令诸将勿以军权授人,使革新派的计划落空。

五是抑制藩镇。剑南节度使韦皋,派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完全领有“剑南三川”,扩大割据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这一改革史称“永贞革新”,效果相当良好,据载:“市里欢呼,人情大悦。”这段时间,刘禹锡的政治热情极为高涨,与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根本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同年八月四日,宦官俱文珍等人拥立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尊奉顺宗为“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五个月后,郁郁寡欢的顺宗病逝,时年四十六岁。与此同时,宦官对改革派进行彻底清算,八月六日,宪宗在朝廷内外的巨大压力下,贬王伾为“开州司马”、王叔文为“渝州司马”,王伾不久死于贬地,王叔文翌年亦被赐死;而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韦执宜、凌准、陈谏等八名革新派成员通通眨为外州“司马”,至此,“永贞革新”不到五个月便宣告失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先是被贬到连州(今广东连县)任刺史,旋即又改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漫漫贬官之程。在这个失意的秋天,他满怀孤愤,壮志未酬,携家带口,经过两个多月的辗转跋涉,终于在是年初冬抵达朗州。这一年,他三十三岁。

从繁华的京都长安突然被流放到穷乡僻野朗州,从意气风发的“永贞革新”骨干,突然变为流放蛮荒的贬谪官员,刘禹锡的悲愤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为排遣心中的郁闷,起初他访僧问道、参禅礼佛、探幽访胜、寄情于山水。渐渐地他发现,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的最好方法,就是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当地百姓民俗中,以诗歌、以文章倾吐自己的心声,渲泄自己的情感。

自此,他观沅江竞渡,采菱白马湖,读书交友,论天理人事、歌杨柳竹枝,咏历史兴替、刺阴暗时弊,终于使自己振作起来,并以更大的热情,开始了颇具特色的民间诗歌创作之路。对于这一经历,他在《刘氏集略中》写道:“及谪于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诗歌,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语,穷愁著书,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长剑之比耳。”

在朗州艰难的岁月里,刘禹锡怀着极大的热情,认真收集整理“民谣俚音”,尤其对朗州本土民歌“竹枝词”钟爱有加,他花了很大功夫对其提炼和再创作,采用谐音双关、重叠回环的手法,保留民间传唱曲调,使竹枝词变得“开朗流畅、含思婉转”,为唐代诗歌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竹枝词”原是巴楚一带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民歌,普遍用于祭祀和庆典。虽是民间传唱、未经加工润色的俚歌野唱,但在民间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刘禹锡的竹枝词集大成之前,顾况、李涉、白居易等唐代诗人都曾尝试写过,不过他们只是偶尔为之,未成气候。真正将竹枝词成为民歌体裁诗歌的是刘禹锡;真正以竹枝词吟咏民俗风情的是刘禹锡;真正将竹枝词发扬光大、步入诗歌圣殿,成为独树一帜的是刘禹锡。

《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刘禹锡厚积薄发,先后写出了千古传唱的《竹枝词二首》、《竹枝词九首》、《踏歌词》、《浪淘沙词》、《竞渡曲》、《采菱行》等一批反映地方风情且流传不朽的诗歌。如大家耳熟能祥的《竹枝词二首》一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萝。

《踏歌词四首》也是刘禹锡用民歌体创作的一组反映朗州风土民情的诗歌。踏歌,是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歌调。一边走,一边唱,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尤其适合青年男女歌舞聚会的形式。《踏歌词四首》正是反映朗州一带苗族新奇特殊的婚姻习俗——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前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每首诗都是一幅画,刘禹锡将朗州风情民俗巧妙地写入这些作品中,形成诗画的有机融合,民俗民情与风物相得宜彰。不仅是诗中精品,更是民俗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在朗州期间,他还写下《武陵观火诗》、《观博》、《观市》、《畲田行》、《阳山庙观赛神》、《采菱行》、《竞渡曲》等诗歌。在这些诗中,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融入其中。以极高的热情、极好的兴致,与当地人进行情感交流,表现出他对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关心,在《采菱行》中,他是这样描绘的——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

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

诗中描写了少女们在白马湖采菱、嬉戏的欢乐场景。这样轻松活泼的场景,这样欢快愉悦的心情,只有深入其间,与“马上郎”亲密接触,才能写得这样曼妙、这样轻松、这样靓丽!

朗州十年,是刘禹锡 长达二十三年贬谪生涯中,时间最长、处境最差的时期,也是他采风最深入、积累最丰富、思考最深刻的时期。现存八百余首诗歌和二百四十多篇文赋中,有二百多首诗篇是在朗州完成的。

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朝廷终于想到了被贬到外地十年的“八司马”,于是一一召他们回京。时隔十年,回到久别的长安,刘禹锡的心情自然是兴奋愉悦。

一日,刘禹锡闲着无事,兴冲冲来到玄都观里观赏挑花。看到满院盛开的桃花,联想到如今的朝廷现状以及自己十年的贬官生活,触景生情写下《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游玄都观》后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表面上是说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但实际上是暗指现在朝廷中这么的多大官小官,都是我刘禹锡贬出京城后才提拔起来的罢了,这有什么了不起呢?

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辛辣的、有力量的。因此,刘禹锡这首诗立即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他的政敌纷纷上书弹劾被召回的这些贬官们,说他们并没有改过自新,而且心怀叵测。结果,一纸令下再次贬刘禹锡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跟以前相比,官职虽说升了一级,但是地方却更偏远了。

柳宗元跟刘禹锡的友情非常深厚,甚至可以说是生死之交。这次他俩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又再度同遭贬谪。当柳宗元得知刘禹锡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向宪宗皇帝上书,请求将自己跟刘禹锡调换。与刘禹锡交情深厚的御史中丞裴度也从中说情:“陛下以孝治国,刘禹锡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现在将他贬到播州 ,路途遥远,其母根本无法随行,这样一来会使他们母子今生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宪宗于是改贬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仍贬至柳州。

就这样,他俩又一同南下。行至湖南衡阳。分手时,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下《重别梦得》一诗,感慨万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

刘禹锡内心同样悲苦,但在酬答中,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大赦天下,欶召柳宗元回京。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一月八日,柳宗元在柳州病逝,时年四十七岁。刘禹锡获知柳宗元去世的消息后,顷刻间泪如雨下随即驰书韩愈,托其为共同的朋友撰写墓志铭,接着又向死者生前好友分别发送讣告。他写下感人至深的《祭柳员外文》,“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字字血,声声泪。八个月后,柳宗元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刘禹锡携亡友遗孤前去祭奠,又写下了《重祭柳员外文》一文。之后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将抚养成人;并花费毕生之力,呕心沥血编辑柳宗元文集,全力筹资刊印,使其作品得以问世。

可以说,如果没有刘禹锡,柳宗元的《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等经典美文可能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刘禹锡后来又从连州调往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在和州,刘禹锡写下了传唱千古的篇章——《陋室铭》。

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年)冬,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和县)剌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这里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王谢之家,如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抚今吊古的著名诗篇《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他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感慨盛衰无常,贵贱也无常。表达了不要对眼前的得失斤斤计较,对世事要有通达的这一看法。

文宗李昂太和二年(828年)正月,刘禹锡终于结束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应召回京。途经扬州时,与同样被贬苏州而返洛阳的白居易相遇。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一首赠给刘禹锡——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则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中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充满了人生的豁达与高昂。

重新回到京都,刘禹锡又再次游览了玄都观。此时的玄都观已断壁残垣。灿烂的桃花,荡然无存,只剩下半园青苔,几畦菜花黄,物是人非。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下《再游玄都观》一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在诗前还写了一篇小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这篇序文是有意旧事重提,这还不算,还特意题上“以俟后游”四字,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怕你们打击报复,随时准备再次被贬到外地。倔强的刘禹锡虽然屡次遭到打击报复,仍然傲气十足。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交往甚密,经常与诗互赠。一天,刘禹锡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他写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在诗中,他居然得意洋洋地唱道——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虽然历经磨难,刘禹锡却是如此从容地笑对人生!

秋天,在中国文人心中是充满伤感悲凉的,千百年来成了文人墨客悲感伤怀的对象,但刘禹锡却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他在《秋词》中写道——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的,只有刘禹锡这样豁达的诗人,才能够写出这样让人惊叹不已、毫情满怀的诗篇。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第八首《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中写道——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就是刘禹锡!他以豁达的人生观、开朗的生活观,不沉沦,不颓废,百折不挠,挫而愈坚、愈挫愈勇。依旧写他的诗词文章,依然激情豪迈地感悟历史,感悟人生,而且名篇警句迭出不穷,真不愧“诗豪”之名。

“诗豪”刘禹锡不仅诗中有豪情,更是人中之豪杰。乱世造英雄,磨难出佳作,历史就是如此!

身处逆境不自悲,身处逆境不消沉,身处逆境不屈服,这就是铁骨铮铮、襟怀开旷的一代诗豪刘禹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陋室之外的刘禹锡
刘禹锡独特个性及主要成因
刘禹锡:夔州刺史唱“竹枝”
诗豪刘禹锡经典诗词,23年被贬我又何惧,一切挫折皆是诗的养料
刘禹锡靠什么赢得生前身后名  孙琴安
诗豪刘禹锡十首诗,走近中唐大文豪的豪迈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