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读《黄帝内经》之六十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预警!今天……文字很长很长(后面还有更长的),但也很好看哦!

《黄帝内经》一起读第62天,打卡,继续……今天是讲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

《素问 调经论篇》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顷,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翻译如下: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刺法》(古代论述刺治之术的典籍)中记载:对有余的实证要用泻法,不足是虚证要用补法,什么叫做有余?什么叫做不足?

岐伯回答说:有余的情况有五种,不足的情况也有五种,您要问哪一种?

黄帝说:我希望全都听一听。

岐伯说:心主神志,有有余之证也有不足之证;肺主气,有有余之证也有不足之证;肝主血,有有余之证也有不足之证;脾主肉,有有余之证也有不足之证;肾主志,有有余之证也有不足之证。大凡这十种情况,是脏气虚实、盛衰各不相同。

黄帝说:人体有精气有津液,有四肢有九窍,有五脏有十六部之经脉,以及三百六十五腧穴,所以才会生出不同的疾病,而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之别。现在夫子您说有余之证有五种,不足之证也有五种,是从哪里来的呢?

岐伯说:百病全都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神、气、血、肉、志构成了人的形体。志意相通,在内连接骨髓,形体与五脏得以相成。经脉贯于表里,通达上下,是五脏与形体之间相互连接的通道,才可以运行气血。气血不和,疾病就会变化为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要保持经脉的畅通。

黄帝问:神有余、不足会如何?

岐伯说:神有余之证,病人会嬉笑不止,而神不足的话人就会悲伤。血气还没有幷聚,没有出现偏聚偏盛,五脏还各自相安时,邪气也就只侵犯到体表,人感觉发冷,汗毛竖起,但未侵入经络中,所以叫“神之微”,也就是神之微病。

黄帝问:补泻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神有余之证,要刺泻细小脉络,刺出血,但不要深开针孔,不能刺中大的经脉,神气就会平复。神不足之证,要查看虚而下陷的络脉,用手按摩让气血到达、充盈于虚络中,针刺以便让经脉气血和畅通利,但不要将血放出,也不要让经气外泄,疏通经脉后,神气就会平复。

黄帝问:怎样刺治“神之微”?

岐伯说:不离手地按摩需要刺治的部位,置针于皮内,不要开其针孔,邪气在皮毛间,表阳不足,引阳至表,将气引到不足之处,神气就会平复。

黄帝说:好。气有余、不足时会怎样?

岐伯说:气的有余之证,会发生咳嗽、气喘、气上逆,气的不足之证会出现呼吸通畅但短少无力,这是肺气虚的表现。血气还没有幷聚,没有出现偏聚偏盛,五脏还各自相安时,邪气也只侵犯皮肤,发生轻微病证,叫做“白气微泄”。

黄帝问:补泻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气的有余之证,要刺泻其经隧(经脉流行的道路),但不要刺伤经脉,不要刺出血,不要让经气外泄;气的不足之证,要补其经隧,不要让正气外泄。

黄帝问:怎样刺治“白气微泄”?

岐伯说:不离手地按摩需要刺治的部位,拿出针时给病人看一下,说我马上要刺得深一些,此时病人的精神状态必然发生变化,并因惊恐令精气潜伏体内,邪气散乱无法停留就会从腠理间外泄,但实际刺治时进针却很浅,真气也就通畅平复了。

黄帝说:好。血有余、不足时会怎样?

岐伯说:血的有余之证,病人会经常发怒,不足之证则会出现恐惧。血气还没有幷聚,没有出现偏聚偏盛,五脏各自相安时,病邪只侵犯到孙络,像水一样满则溢,流入络脉后,造成络脉留血(血液留滞)。

黄帝问:补泻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血的有余之证,要刺泻血液充盈盛大的络脉,刺出血。血的不足之证,则要观察虚络并用补法刺治络脉后,留针,注意观察,待气到达脉大时迅速出针,不要让血流出。

黄帝问:怎样刺治“留血”?

岐伯说:观察其血络,如果有留血就用针刺出血,不要让淤血进入经脉,以免造成其他疾病。

黄帝说:好。形有余、不足时会怎样?

岐伯说:形有余之证会出现腹胀,大小便不利,形不足之证则会出现四肢无法举动的症状。血气还没幷聚,没有出现偏聚偏盛,五脏各自相安时,邪气只侵犯到肌肉,造成肌肉有蠕动之感,叫做“微风”。

黄帝问:补泻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形有余之证,要刺泻足阳明胃经,将邪气排出,形不足之证则要补足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黄帝问:怎样刺治“微风”?

岐伯说:要选取病人的分肉(肌肉界限分明之处)之间,不要误伤经脉,也不要误伤络脉,让卫气得以平复,邪气也就消散了。

黄帝说:好。志有余、不足时会怎样?

岐伯说:志有余之证会出现腹胀、完谷不化的泄泻,志不足之证则会发生厥逆,手足发冷。血气还没有幷聚,没有出现偏聚偏盛,五脏各自相安时,邪气只侵犯到骨骼,骨骼之中有鼓动变化之感。

黄帝问:补泻治疗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说:志有余之证,要刺泻然谷穴下筋脉,并刺出血,志不足之证,则要用补法刺其复溜穴。

黄帝问:怎样刺治血气尚未幷聚,邪气只侵犯到骨骼的病症?

岐伯说:当骨节中出现鼓动之感时施以刺治,不要误伤到经脉,邪气就能立刻消散。

黄帝说:好。我已明白了虚实的症状,但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发生的?

岐伯说:虚实之证的发生,是因为气血相互幷聚,出现偏聚偏盛,阴阳失去协调,气乱于卫分,血逆于经脉之中,血和气都离开了它们所应该在的地方,也就产生了血虚气实火气虚血实的情况。如果血幷聚于阴分中,气幷聚于阳分中,为重阳,重阳者狂,病人就会出现惊狂的症状。血幷聚于阳分,气幷聚于阴分,就是炅中(炅为热,也就是热中)。血幷聚于身体上部,气幷聚于身体下部,病人会心情烦闷经常发怒。血幷聚于身体下部,气幷聚于身体上部,病人会出现精神散漫健忘的症状。

黄帝问:血幷聚于阴分,气幷聚于阳分,像这种血、气都离开了各自所应在之处的,怎样才是实证,怎样就是虚证?

岐伯说:血与气,都是喜欢温暖厌恶寒冷的,寒冷会让气血凝滞流动减慢,温暖则会消融凝滞状态,让气血运行通利,所以气所幷聚之处血就会减少成为血虚,血所幷聚之处气就会减少成为气虚。

黄帝问:血和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夫子您说血幷聚是虚,气幷聚也是虚,是没有实证吗?

岐伯说:有幷聚出现的地方就是实,无幷聚出现的地方就是虚,所以气幷聚之处血少,气实血虚;血幷聚之处气少,血实气虚,现在血和气都偏离了它们各自所应在之处无法相辅相济,所以就成了虚。络脉、孙脉的气血都输注于经脉,如果血与气幷聚,就成为实了。如果血与气幷聚之后沿着经脉逆行向上,则会发生大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突然昏厥后,如果逆行的气血能够及时下行,病人还可以生还,但如果气血继续上逆不下行,人就会死亡。

黄帝问:实,是从哪里产生的?虚,又向哪里而去?虚实的要领,我希望能听一听。

岐伯说:人体的阴经与阳经,都有经气输注、会合之处,阳经的气血满溢可以输注于阴经,阴经充满可注于阳经,阴阳平衡,形体也就能得到足够的滋养,三部九候之脉上下如一,这就是阴阳气血平和的正常人。邪气的发生,或生于内,或生于外。生于外的,是因风寒暑湿邪气等外感引起;生于内的,则是因饮食不节、房事过度、起居失常、喜怒过度等内伤引起。

黄帝问:风雨之邪如何伤人?

岐伯说:风雨之邪伤人之时,先是进入皮肤,然后传变到孙脉,孙脉病邪盛满就会传变到络脉,络脉病邪盛满则会输注到大的经脉,血气和病邪在分肉腠理之间积聚“博弈”,脉象必然坚实、洪大,所以叫做实。实证,外邪充满身体表面,不可以按压,按压就会很痛。

黄帝问:寒湿之邪如何伤人?

岐伯说:寒湿之邪侵入人体,会让人皮肤收缩,肌肉绷紧,营血凝涩,卫气散去,所以叫做虚。虚证皮肤松弛多皱,卫气不足,按摩可以让卫气充足后温润营血,营血不再凝涩不通,人就会觉得畅快并且不疼了。

黄帝说:好。阴邪是如何带来实证的?

岐伯说:喜怒情绪不加以节制,就会让阴气上逆;阴气上逆后身体下部自然会空虚,下部空虚之处阳邪就会前去“填补”,所以叫做实证。

黄帝问:阴邪又是如何带来虚证的?

岐伯说:人过喜时会过度消耗正气导致气虚下陷,过悲则会令正气消散,正气消散则经脉空虚,如果再吃了寒凉食物,寒气影响到脏腑,就会让血凝滞阳气耗散,所以就成了虚证。

黄帝说:有医经上说,阳虚会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会外热,阴盛会内寒,我听过这些说法,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岐伯说:卫气禀受于上焦,并温润皮肤、分肉之间,现今寒气之邪从外面侵袭体表,就会让上焦不通利,上焦不通,阳气不能到达体表温暖皮肤,寒邪单独停留在体表,所以人会寒冷打颤。

黄帝问:阴虚而生内热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人过度疲劳倦怠时,形体气机就会衰弱不足,水谷之气无法正常转运,脾气不足升清降浊机能障碍导致清气无法上升,浊气无法下降,上焦无法散布水谷之精,下脘接受不到水谷之精,水谷之气积于胃中产生热气,热气熏蒸于胸中,就生出了内热。

黄帝问:阳盛而生外热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上焦不通利畅达,皮肤会细致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向体表散发,郁积于内,所以发生了外热。

黄帝问:阴盛而生内寒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下焦阴寒之气逆行于上,寒气积聚在胸中无法泄散,无法泄散就会损伤阳气,唯寒气滞留偏盛,这样营血就会凝涩,经脉也变得涩而不畅,脉象必然会盛大且涩,所以发生了内寒。

黄帝问:阴与阳相并,血与气相并,疾病已经形成,如何刺治?

岐伯说:针刺此类疾病,要选取经脉通行的通路,病在血分刺治营血,病在气分刺治卫阳,要根据病人的体形以及四季变化来决定刺治次数和取穴的位置。

黄帝问:血与气已经幷聚,病已形成,阴阳失去平衡,怎样用不懈之法刺治?

岐伯说:泻实证时,要在气盛的时候进针,也就是在病人吸气时让针与空气同时进入,以便打开泻出邪气的门户,在病人呼气时出针,让针与邪气同时出去,这样就可以不伤及精气,而邪气已除。刺治时不闭合针孔,让病邪由此外出,还要摇大针孔,就像拓宽病邪外出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大泻”,必须急出其针,亢盛的病邪之气才会被屈服。

黄帝问:如何补虚呢?

岐伯说:持针时不要马上刺治,要先安定病人的情绪,等待病人呼气时进针,也就是气出时针入,针孔须紧密,刺入后不要捻针、摇针,让精气没有外泄的缝隙,在针下得气时立即出针,出针要在病人吸气时,也就是气入针出,针下的热感不会消散,出针后立即按闭针孔,让精气得以保存。刺治时要等到气至针下充实之时才可以出针,让已至的气不消散,未至的气还可以到来,这就是刺治中的补法。

黄帝说:夫子您说虚证、实证共有十种,都发生在五脏,五脏只有五条经脉,而十二经脉都能发生疾病,现在夫子您只说了五脏的病证。那么十二经脉都络连着三百六十五穴,腧穴发生病证,必然波及经脉,而经脉的病证都有虚实之分,那么十二经脉的虚实之证和五脏的虚实之证怎样结合起来看呢?

岐伯说:五脏,与六腑相表里,经络四肢关节,各有虚实之证,要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以及病情,随这种变化调治。病在经脉,要调治血分;病在血分,要调治络脉;病在气分,要调治卫分;病在肉分,要调治分肉之间;病在筋脉,要调治筋脉;病在骨骼,要调治骨骼。病在筋,用烧过的温针劫刺法治疗,要刺治筋会穴阳陵泉和筋暨的部位;病在骨,要用焠烧之针和辛热之药来熨治;治疗不明的疼痛,以刺治阴阳跷脉为上;身体疼痛,但九候之脉没有出现病象的,要用缪刺法,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疼痛在左侧而右脉出现病象,要用巨刺法,刺治大经。以上,凡刺治时必须谨慎诊查三部九候之象,这样刺治之道才算完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记》第二讲针法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卷五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62调经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血气形志的有余和不足-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六十二篇调经论(62.2)
黄帝内经24——2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