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针灸学第七版中篇 针灸技法

针灸技法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method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包括刺法和灸法两种,主要论述刺法灸法的理论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本章主要就刺灸法的概念、源流和发展等 刺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做为生活和日常用具,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后来,勤劳的祖先们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又逐渐能够加工制造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演进到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古代的一种石器,《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是经过磨制而成的原始工具,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具。有关砭石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晋?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砭石的实物,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有了新的发现,如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长4.5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经考古与医史专家鉴定,这枚石针出于距今1万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认为它是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又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有4块刻有半人半鸟的神物,手握一针形器物,刺向患者肢体。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的记载证实,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1

(《素问?异法方宜论》),砭石发明于我国东部的山东一带,后来逐渐推广到各地。

针具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的针具除砭石之外,还有骨针、竹针的应用。据考,大约在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已能制造比较精细的骨针,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不少各种各样的骨针,这些骨针,也很可能被用来作为医疗工具。此外,古代字的字形,也可以推求在古代某一时期,有竹制针具存在。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展了彩陶文化,随之出现了陶针,直到目前广西侗族还保存有这种工具。

夏、商、周时代,随着冶金术的发明,进入了青铜器时代。由于青铜器的广泛应用,为针具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于是就有了金属针具如青铜针的出现。《内经》中记述的九针就是萌芽于这个时期。《帝王世纪》中就有关于羲制九针的记载,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是指我国南方地区多从事金属针具的制造,这是证明当时有各种针具存在的史实。春秋时代出现了铁器,冶炼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自战国到秦汉,砭石才逐渐被九针取代。针具由砭石到九针,标志着针具的形成。

从砭石到九针,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实。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公社,从一批古铜器中发现了一根青铜针。据考证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器物。其形状与头道洼砭石非常相似,后被命名为青铜砭针1968年河北满城县西汉刘胜墓中发掘出4根金针和5根银针,即为九针的一部分食物。金针与银针的发现,证明早在2000年前我们的祖

1/42页

先就已应用金、银制造医疗工具。金属针具的广泛应用,为针刺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冶金技术日益提高,出现了由不锈钢制成的针具,这种毫针既有一定的韧性,又不易生锈,且挺直滑利,经久耐用,现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20世纪后50年,针具的品种亦趋多样,如电针、光针、磁针等亦相继问世,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许多科研成果。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针具的不断变革,针刺的方法也不断提高。早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其论述颇为精辟和全面。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 在补泻手法方面,提到了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和开阖补泻等,为后世针刺方法奠定了基础。继而《难经》又有所阐发,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作的重要性,对后世影响颇大。

唐宋时期,在针刺手法方面一直继承《黄帝内经》和《难经》之说。到了金元时期又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刺学说。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目前大部分具有实用价值。明初陈会的《神应经》提出了催气手法,现仍适用于临床。徐 2

凤的《金针赋》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对烧山火透天凉也做了系统的论述。其后,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记载的针刺手法,都是在《金针赋》的基础上发挥撰成。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又采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刺手法的精华,提出刺有大小,有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针刺八法,临床多为适用。清代中叶以后,针灸医学渐趋衰落,针具针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学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针刺手法的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文献考证到临床观察,从实验研究到规律性的探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传统针刺手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从针刺手法的临床研究到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这对于阐明经络理论和针刺治病原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 灸法的起源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北京人80万年前的兰田人时代,乃至更远。据考古学的研究,在北京周口店发掘的含骨化石地层中,就发现有遗留的灰烬和烧过的动物骨骼或土石。早在大约5万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来取暖、熟食,尤其是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由于火的发现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和繁衍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也为灸法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由此可见,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萌芽,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

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来就以一种野生植物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据《左传》记载,鲁成公10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

2/42页

朝杜预注解,指艾灸,指针刺。汉代张仲景的著述,有可火不可火的记载,其所言之火,亦指艾灸。

二、灸法的发展

字在现存文献记载中,以《庄子?盗跖》最早提及,如孔子劝说柳下跖: 3

谓无病自灸也。《孟子?离娄》也曾记载:今人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也是指的艾灸。从中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是颇为盛行的。

1973年在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在出土的帛书中,记载了经脉灸法的就有3篇,是目前《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针刺和艾灸都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针刺和艾灸本身就包含着刺激量等有关量学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刺法、灸法的相关量学要素是关系疗效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目前刺法的含义已很广泛,但最主要的是毫针刺法,因此,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毫针刺 4

法。从广义上讲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应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手法的操作、留针时间的长短等环节,这其中的许多环节将在针刺手法中论述,这里我们主要从手法操作中的四大要素方面来论述,即毫针刺法量学的四大要素。

1(作用力的方向:在毫针补泻手法中作用力的方向常常是决定针刺补泻作用性质的因素之一,如捻转补泻手法就以捻转作用力的方向而分补泻。

2(作用力的大小:作用力的大小是决定毫针刺激量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捻转、摇动或提插毫针的幅度大,刺激量就大。在施行捻转手法时,当术者手、腕、臂同时用力时,刺激量大;若仅用手指力量捻动针柄,刺激量小。

3(作用力持续的时间:在施行针刺手法时,作用力持续的时间直接关系着疗效,因为,这关系到一次针刺是否达到了有效的刺激治疗量。古人在论述针刺时得气为标志,但临床实践证明,仅仅以得气作为一次有效的治疗量是不够的,必须注意得气持续的时间。如现代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在风池穴用捻转手法持续1~3分钟常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如果仅仅使局部得气后,不再持续行针,治疗作用较差。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4(作用持续的时间:在《内经》中早有刺婴儿者,速刺而疾发针,日可再。的记载,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正确掌握针刺作用持续的时间,及时进行下一次治疗。每一次针刺治疗后,其作用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这又因病种而异。如现代研究表明,中风患者常常在针刺治疗后约20分钟,脑血流改善最明显,持续6时左右即明显衰减,这就表明在6小时后应进行第二次治疗。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在施行灸法时也要注意灸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艾柱的大小和壮数,艾条的大小和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灸疗作用持续的时间等,这些量学要素都与病种和患者具体情况密切相关,在临床中注意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出灸法的量学方案可明显提高疗效。

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数量的计数单位定为”(zhuang),即灸时每燃完一个

3/42页

艾炷(或言治疗用了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one moxa-cone)。艾炷的大小一般按枣(橄榄)、莲子、玉米粒、苍耳子、麦粒计量。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扁鹊心?窦材灸法》: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

艾条施灸一般约距离皮肤2,3厘米,以不引起灼痛为度;时间为5,10分钟。一般而言,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时间越长,刺激量越大。

5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一)毫针的构造

毫针(filiform needle)是用金属制作而成的,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故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临床很少应用。至于普通钢针、铜针、铁针,因其容易锈蚀,弹性、韧性、牢固性差,除偶用于磁针法外,临床已不采用。

-1)。 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见图5

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部位肌肤的关键部位;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位,是观察针身刺入穴位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针柄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为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运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温针灸法装置艾绒之处;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亦称针顶。

5-1

根据毫针针柄与针尾的构成和形状不同可分为:环柄针(又称圈柄针),即针柄用镀银或经氧化处理的金属丝缠绕成环行者;花柄针(又称盘龙针),即针柄中间用两根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平柄针(又称平头针),即针柄也用金属丝缠绕,其尾部平针柄者;管柄针,即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上述四种针形中,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和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一)毫针的规格

6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见下表: 5-1 毫针的长度规格

4/42页

-2毫针的粗细规格表 5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 )和长短为1~3寸(25~75 )者最为常用。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毫针的粗细与针刺的强度有关,供临床辨证施治时选用。

(二)毫针的选择

选择毫针,针尖要端正不偏,光洁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锐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运针。

《灵枢?官针》指出: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说明不同针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因此,不同病证应选用相应的针具。临床可根据患者的体质、体形、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等的不同,选用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毫针。

(三)毫针的保藏

除了一次性应用的毫针外,每一患者反复使用的针具都应注意保养。保养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等。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针夹等。若用针盒或藏针夹,可多垫几层消毒纱布,将消毒后的针具,根据毫针的长短,分别置于或插在消毒纱布上,再用消毒纱布敷盖,以免污染,然后将针盒或针夹盖好备用。若用针管,应在针管至针尖的一端,塞上干棉球(以防针尖损坏钩曲),然后将针置入,盖好用高压消毒后备用。

7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指力是指医者持针之手进针操作的力度。良好的指力是掌握针刺手法的基础,熟练的手法是运用针刺治病的条件。指力和手法必须常练,达到熟练程度后,则在施术时,进针快、透皮不痛;行针时,补泻手法运用自如。反之,指力与手法不熟练,则在施术时难以控制针体,进针困难,痛感明显;行针时动作不协调,影响针刺治疗效果。因此,初学者必须努力练好指力和手法的基本功。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三步进行:

5/42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缘堂灸疗中心
【讲座实录】叶明柱:毫针的沿革及相关问题探讨(文字稿)
中医疗法之针刺疗法
秦亮甫:秦氏针灸针刺手法精要
【中医学】10 针灸
针灸基础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x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