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鹏教授:洛阳与牡丹
(2010-09-02 21:13:25)
标签: 文化
牡丹,又名洛阳花。牡丹与洛阳同位,有“甲天下”之誉。洛阳居三河间,寒暑乖顺,风水地脉极好。风水是大自然营造的生存环境,“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是天赐洛阳的奇葩,洛阳是牡丹最温馨的摇篮。牡丹为洛阳的城市性格增添了诗情画意,牡丹为洛阳的和谐繁荣推波助澜。
牡丹是我国园艺化和普遍种植最早的花卉之一。郑樵《通志》载:“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牡丹系小灌木,而芍药为草本,本不同种,但都花盘硕大,艳色射人,故有缘共名。《古琴疏》载,夏“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按芍药与牡丹混称的古例,这则美丽的传说,把牡丹的栽培历史,向上追溯至了四千多年前。不过,科学的记载是,牡丹的观赏栽植,至今约一千五百多年。达尔文在《动植物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一书中也曾提到:“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据文献记载,洛阳的牡丹栽培,始于隋,兴于唐,至宋代风行天下。牡丹的花波蕾涛,从洛阳出发,香播万里,开遍全国。陆游在四川做官时,见天彭百姓从洛阳购得多叶新花,百倍珍爱,尊为京花。遂在自己的《天彭牡丹谱》中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面对州民爱花成狂的景象,陆游赞叹曰:“天彭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追溯赏花民俗,其源盖来自洛阳。
宋室南渡后,杭州花事大盛,出现了“重台九心淡牡丹”、“白花青绿牡丹”等新奇品种。据计楠《牡丹谱》记载,明清以降,嘉兴、松江、吴县一带,牡丹栽培,花艺益精。剪枝接种,“愈接愈佳,百种幻化,其种乃蕃,其色更艳,遂冠一时”。尤其是上海,新花迭出,名噪一时,诚如《上海县志》记云:“最盛于法华寺,品类极繁,甲于东南,有小洛阳之称。”牡丹南移,直至偏远的广西,“牡丹出灵川、灌阳,灌阳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阳”。气温转暖,雨水殷勤,牡丹出现了高大的品种。
向东,自嘉靖年间,亳州、曹州引进牡丹以来,栽培盛况喜人。据《五杂俎》记载,东平府太守谢在杭路过曹州时,见家家畦园之中,栽牡丹如种蔬菜,满野艳色,百里香风。一位秀才家的花园,“园可五十亩,花遍其中,亭榭之外,几无尺寸隙地,一望云锦,五彩夺目”。对曹州花海迎人的景象,清代蒋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耳戈方典·兖州府部》中,曾评述其发展经过:“尝考牡丹,初盛于雒下(即洛阳———引者注),再盛于亳州,至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要言不烦,清楚地交代了牡丹从洛阳起步,一路跋涉的踪迹。
向北,北京的牡丹栽培,盛于明清。“金殿内外尽植牡丹”,皇家引领,官署附丽,名园大宅都以种植牡丹为时尚。《篁墩集》记云:“园中牡丹、芍药几十亩,每花时云锦布地,香冉冉闻里余。论者疑与洛中无异。”时尚风流,至清代尤盛,颐和园内筑有一台,台上遍植牡丹,名牡丹台。慈禧欣喜,敕定牡丹为国花,故牡丹台又称国花台。
明清之际,西北甘肃的牡丹种植,也悄然兴起。“各州府都有,惟兰州较盛,五色俱备”。西北的牡丹,花蕾簇拥,花株高大,“每本着花以百计,高或过屋”。其时,甘肃士民视牡丹为盛唐遗物,故格外宠爱。清诗人吴镇曾作诗云:“牡丹随处有,绝胜在河州(即临夏—引者注)”,记录了西北边远地区,牡丹普及的盛况。
上述记载表明,牡丹的流传,自中原遍及东西南北。各地均称牡丹来自洛阳,或以“小洛阳”称誉当地花事璀璨的景象。以上史实,佐证了欧阳修的论断。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指出,洛阳居善地,花木得中和之气,是牡丹大盛的条件。但是,牡丹的灿烂,更因洛阳人“独钟其美”,方“见幸于人焉”,正因为洛阳士民对牡丹深情厚爱,牡丹才能流光溢彩,有了如此辉煌的发展。所以,四方传承之地,皆谦谦让美,“不能独立与洛阳敌”,“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为天下之第一也”。这是历史铸定的不移之论。
盛唐以来,牡丹大行,种花成俗,赏花成风。于是,出现了许多种植能手,精心培育,使牡丹的花形花色,日臻艳丽。第一位鼎鼎大名的牡丹园艺大师,当数洛阳人宋单父。柳宗元《龙城录》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孺,善吟诗,亦能种艺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皇上(指唐玄宗———引者注)召至骊山,植花万本,色样各不同。”牡丹天生丽质,在园艺大师勤劳和智慧的培育下,添娇助媚,更显五彩缤纷。
随着观赏要求的提升,移栽技术日趋完善。“百处移来百处开”,在白居易的诗中,我们已可读到个中消息:“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看来,在育花催花过程中,人工保温的技术,唐代已普遍应用。《五杂俎》中,也分明记载着牡丹的熏花之术:“朝廷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到数十金。”反季节育花的成功,提升了牡丹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如今,洛阳的牡丹种植面积已达两万余亩,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牡丹基因库,品种多达千余。为延长花期,实现四、五、六月,均为牡丹自然花期的目标,园艺师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在牡丹实验基地里,建造遮阴棚和制冷棚,利用化学药剂和生物调节剂,挽春归迟迟,任牡丹次第开放,使牡丹花期延长至五月上旬,在“五一”以后,形成第二个赏花高峰。洛阳更在南部山区,嵩县白云山森林公园和栾川鸡冠洞景区,建成百亩高山牡丹园,增高海拔,延缓花期。“常道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春归无觅处,山中又重逢”的令人又惊又喜的景象,在嵩县、栾川的高山牡丹园中,已经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科学的栽培和管理,提高了牡丹的培育效益和观赏效果。为确保牡丹安全防寒越冬,栽植后应浇透水,保温保墒。花垄积水则应及时排除,谨防烂根。整枝修剪,去弱留强,去密留疏,去内留外,除弱枝枯枝,以求株型优美,株枝茁壮。春季管理从二月中下旬开始,清草平土,待土壤解冻后,扒平土堆,及时为牡丹覆盖稻草。三月整形,修枝抹芽,使养分集中,花随春风盘旋,茁壮成长。
花形的重瓣培育,也日臻完美。原种牡丹,花瓣多为一、二轮的单瓣花,经人工杂交培育,逐渐出现半重瓣或重瓣的花盘。花中雄蕊瓣化,叠彩花心;或退化消隐,益显花瓣簇拥。雌蕊瓣化,仅在中央残留子房痕迹,花瓣初荫,均与本花同色,融为一体。由于雄蕊雌蕊的瓣化,愈近花心,花瓣愈显高大,全花高耸或半球隆起。或曰:“牡丹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秀色,万卉之姿韵”,更兼人工造秀,重瓣增丽;牡丹举紫喷红,蔚为奇观。
牡丹是洛阳的资源优势,牡丹的开发,不仅与洛阳城市的美化、绿化同步,也带动了旅游产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给洛阳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花开富贵,从历史来看,观赏牡丹的栽培,能立即带来丰厚的销售利润。唐·李肇《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一本值数万者。”牡丹的售价如此昂贵却一点也没有影响求花人争购的热情。赏花时节“相随买花去”,达到了“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赏花购花的狂热景象,已成唐代诗人关注的社会热点。你看,柳浑叹息:“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王建感慨:“价数千金贵,形相两眼疼。”白居易感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宋之交,牡丹传入四川成都后,售价依然不菲。胡元质《牡丹记》载:“小东门外,有张百花、李百花之号,皆培子、分根,种以求利,每一本或获数万钱。”成都的张百花、李百花,俨然已成牡丹种植和销售的专业人家。
牡丹市场的形成,更得益于花开时节,万众踊跃,赏花成潮而出现的民间自发的花会。唐代的景象是,“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宋代情景是,每到花时,“张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仕女绝烟火游之”。这个美丽的传统,在现代洛阳,已发扬光大。
洛阳自一九八三年始,每年举办牡丹花会。花会的举办,推进了洛阳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魅力城市的建设。在“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发展经济”的思想指导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世界经济贸易专家预测,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十大行业中,花卉产业名列第二,前途无量。河南省近年来,花卉种植面积已达一百零六万亩,仅次于浙江省,居全国第二。以牡丹为主的花卉产业,是洛阳市农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二○○五年,洛阳在美国费城建成一座占地四百多亩的牡丹园,为日本一家公司繁殖催花牡丹二十万株,并与世界十多个国家的牡丹园,建立了联系。
小牡丹,大财富。洛阳牡丹的自然优势,有待精心策划和开发,把潜在优势转化为更大的现实优势。花期过后,“落红不是无情物”,牡丹还将转化为香料饮食品种、化妆保健用品、消毒灭虫药剂,以及牡丹冠名广告和品牌资源。
尊崇牡丹为国花,系众望所归,已成共识。自古以来,牡丹以“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君临群芳,早已约定俗成。当今中国,国家安定,百业兴旺,国思强,民思富。花王牡丹,黄金蕊、红玉瓣、翡翠叶、琥珀枝,堂皇富丽,一派盛世气象。李格非曾在《洛阳名园记》中写道:“园圃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我们借洛阳这一个历史窗口,管窥园圃花卉之废兴,洞察了政治经济的风雨。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牡丹,不正是当今社会和谐繁荣的象征吗?
牡丹深厚的人文底蕴,源于它非凡的气度。长期以来,牡丹由审美观赏的对象,已转化为审美创造的对象。“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芳”。历史上的诗人墨客,画师巧匠,以牡丹为题材,为后世创作了多少诗词歌赋和绘画戏曲。沉香亭咏牡丹,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已成描摹牡丹的千秋绝唱。“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牡丹大可盈尺,花形奇丽,此其形。“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姿万态破朝霞”,牡丹舞破朝霞,姿态婀娜,此其姿。“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牡丹光彩照人,百色缤纷,此其色。“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牡丹融入月色,幽香满庭,此其香。“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牡丹胭脂傲骨,水墨精神,此其神。“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牡丹招人爱怜,余韵悠长,此其韵。“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牡丹酡颜含羞,柔情脉脉,此其情。“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牡丹深情知趣,花迎知己,此其趣。形姿色香,神韵情趣,令人叹绝。汤显祖“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一曲美景:“姹紫嫣红开遍……”令人销魂;《牡丹亭》一段至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令人荡魄。蒲松龄的《葛巾》、《香玉》,以花写神,以神喻人,对牡丹花妖表现出的真挚情爱,表达了由衷的赞美。
唐代画家边鸾笔下的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润泽”。徐照画《牡丹图》,叠色渍染,丹粉清秀,意趣生动。徐渭则以水墨写意,表达牡丹的铮铮铁骨。浑寿平笔下的牡丹,花貌如玉,润秀可人……牡丹更因意寓吉祥而为人所爱,其图案随处可见。洛阳古墓中发掘出的壁画和砖雕,多以牡丹为纹饰。唐三彩凤嘴牡丹尊和牡丹枕,意趣生动,令人爱不释手。
牡丹是洛阳人不倦的审美情结,怡红快绿,千年不衰。风俗催人,当代洛阳涌现了许多牡丹的科普作家,种植高手,盆景巧匠,摄影专家,剪纸大师,特别是牡丹画家,更是数以千计。孟津平乐,家家泼紫,户户描红,全村绘画牡丹,已成民俗文化的趣闻逸事。
国花是国家的文化标志,美学徽章。牡丹凝聚着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的审美情爱。前人因社会贫富不公,有些文人墨客崇尚清高,尚荷以洁,尚菊以傲,尚梅以骨,谓牡丹乃富贵之花,富贵则俗,富贵则浊。其实,富贵有什么不好?谁人不愿富贵?在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下,富贵的向往和创造,正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社会繁荣的动力。牡丹的人文情怀,已成时代精神。牡丹为国花,富贵满天下!这是时代精神最精彩、最杰出、最完美、最典型的体现。
国花是国家的形象,庄严崇高,不容移易,不能一国两花,也不能因时序变迁而异,成为四季名花。国花非四时观赏之花,乃心中永驻之圣象。国花既定,旋成标识,必情有独钟。睹花有故国之思,瞻容寄怀土之情,不能春此秋彼,情爱不专。因此,国花只能定于一。牡丹君临天下,理应独尊。
“一朝宠爱归牡丹,千花相笑妖娆难”。范仲淹在一千多年前写下的这两句美好的诗句,必将成为牡丹独领风骚,荣登国花宝座的深得国运民心的预言。
分享: 
0
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牡丹历史与文化发展
牡丹花
牡丹诗词与书画及其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之牡丹
《群芳赋》-陈秀冬
牡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