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写的楷书,评委:高古格调

每每在看书法大赛上的一些入展或获奖作品,很多人都会对这些作品表示不认同,主要原因是在这些作品中根本看不出传统书法的影子,怎么能入展,难道是评委的眼光有问题了,还是作者凭着关系走后门?其实未必是这样的。

传统楷书都是被定义在魏晋楷书、唐代楷书或其它时代的楷书,都认为是字形优美,法度严谨,即使是南北朝时期的魏碑作品,也是能被人们所接受的,但是,展览中的一些作品,未必都是上述时期的“规范”楷书,而是什么都不像的楷书,这些楷书为什么能获奖或入展?

▲获奖作品

先看一下这幅作品。此作是一幅入展的书法作品,本来可以定义为隶书,但评委却放在了楷书之中,它既是隶书,也是楷书,字形稚拙,笔法却严谨,书法爱好者一看到这样的作品,一定会觉得是初学者所作,但我们不能否认评委对此作的评审看法:

这由作品取法高古,如果按隶书分类,它取法《好太王碑》、南北朝魏碑等,但也不乏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各类书作,而作者并没有使用单一的某碑来书写,而是取法多样,并揉合成一,这样的作品就显得高古气象。如果按楷书分类,则更显气象,因为他是向上(朝代)取法,并未向下(朝代)取法,彰显了作者对书法史的认知和驾驭能力,因此,算作楷书很合理。

我们知道,西汉以前的书法,在它的字形上,人们并没有规定必要的“法度”,也就是说,西汉时期的书法作品,是以意趣为主,而书法字形的规范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了,因此,前人就认为西汉以前的作品,是自然朴茂之态,此后便受到了“法度”的束缚,反而没有了这种特点。

当代人们对书法的评判是站在历史的全视角上来衡量考察的,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所掌握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正如刘洪彪所说,当代书法水平已经超越了其它各个历史时期。虽然这句话有点言过其实,但就信息量来说,应当没有什么问题了。另外,书法需要创新,创新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掘书法的新体能、新亮点。这幅作品之所以让评委眼睛一亮,就是因为它做到了书法的高古格调。

我们从这幅作品中带来了很多思考:

一是取法要高古。很多人在学习书法时,往往以今人为榜样,照着学习当代人的一些写法,去临摹,去学习,实质上,这种做法从一开始就落在了起跑线上。试想一下,当代人即使是学古人的,他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丢失古人的很多东西,而你在学他时,又丢掉了很多,试问这样能学到什么?所以说这就是学习书法为什么要取法古人的理由。

二是要活学活用。学了秦汉,学了魏晋,还学了唐宋,这都是没错的,但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个性风格,这就是活学活用的问题了。从参展作品中我们知道,学习书法不能写一家像一家,而是要灵活地把多家进行糅合在一起,这种揉合应当是合理的、不留“蛛丝马迹”,不能让评委看出来是生硬的、是哪家的,这才是高明的创新。

三是要“取法乎上”。高古与乎上不同,高古是要学前人的经典,不是学当代理近代,而乎上是在创作过程中,尽量向所学书体的上一档靠近,比如学隶书就向“乎”在“篆”上,学楷书就要“乎”在隶上,等等,这就是“乎上于高古”,其实,当代很多的书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使用了这一种方法而自成一体的。比如,有的人写隶书,他们会把隶书变成“草隶”,草虽然向下了,但所处时代相近,这是杂糅的一种方法。

书法作为一种书写的艺术,它是没有“严格”的限制,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让人们的创造性更加灵活,思发空间更大,作品才会产生出无穷的艺术性,但它却需要人们共同来遵守一个无形的规则,那就是艺术气象,就看你怎么去认知、怎么去处理,这才是考察书家能力的根本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展评委刘洪彪评判书法的四个标准,好像是为他自己量身定做的
他的隶书作品,让评委“破格”提名获得最高奖,你服气吗?
这件提名奖的隶书作品,书法字形不好看,但评委给出了这些好理由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评后
第四届青年展评委精彩点评,你的投稿方向对了吗?
10位国展评委,解读第五届“林散之奖”10件获奖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