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一句是全文核心,到底讲了什么?

长文警告:本文较长,大约需要您三分钟时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名'是可以用文字来阐明的,它不是普通的'名'。'无名'是天地的本原,'有名'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没有欲望,可以从无形中去体悟'道'的微细奥妙;经常抱有欲望,可以从有形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轨迹。这两个方面,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幽深而幽深,是洞悉万物变化奥妙的总门户。

'道'字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道德经》开篇便讲'道',又是全书的总纲,'道'则是贯串全书的灵魂。这个'道',即天象运行的规律,有时也包括人事吉凶祸福的规律。《道德经》用'道'构造了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以此来说明宇宙,说明社会,说明人生。要想真正悟解《道德经》'道'的精髓,不能仅从字面上去连释'道'的意义,而应从全章乃至全书所阐述的整体思想上去理解和认识其确切的含义。

迄今为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极其有限,而且这种认识永远不会终结。但早在几千年前,老子就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命题。

如果用种'道'去对应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那是徒劳无功的;如果用一种'名'去印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那是无济于事的。

古人思维方式

从某种角度来说,古人又也许比今人聪明。古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逻辑思维,同时也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感知思维等。

所谓感知思维,是超越感官的一种思维方式,即能够看到四维以上的真如世界。释迦牟尼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悟透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而成佛;老子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捕捉到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道'。

我们生活在三维时空层次,对《道德经》中的'虚'和'无'等描述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老子的感知思维能力,仅凭有限的感官要去认识'虚'和'无',能够对它定形、定量、定性吗?不能。不能,只能说明我们的感官能力有限、认识水平低下、思维方式不对,并不能说明'虚'和'无'不存在,因为人的感官确实无法感知'虚'和'无'。

逻辑思维是人类的理性思维方式,其前提是人对客观世界已有的认识。因此,对感官无法感知的东西,便怀疑甚至否定它的存在。逻辑思维又可称为'线性思维',它只能认识在一个水平线上发现的相对真理,而无法认识宇宙的绝对真理。

'道'是'宇宙'的映射

宇宙有不同的层次,人类的认识水平也有不同的层次。人可以借助于天文望远镜看到一百万光年范围内的宇宙运动,但要想了解一亿光年乃至一百亿光年的宇宙空间,地球上任何仪器就都不管用了。而一个'道'字,则涵盖了宇宙的无穷。

老子所说的'道',是万有之本,可以派生出一切。因此,'道'没有一刻处于静态,它像一张巨大的网,包罗了整个宇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道'却超越时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甚至连因果都没有。人们概念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是时间的一个片段;人们印象中的物质世界,只是宇宙的一个角落。只有'道'能总括一体,因为它是永恒的。

'虚''无'是'道'轮转

人求'实'而知万物生成于天地阴阳造化,其本源则为'虚'无'之'道'。'实'与'虚'及'有'与'无',都相对立而存在。随着人的感知范围的扩大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虚'可能变成'实','无'可能变成'有',这时人们对'道'的认识,就会比现在深刻得多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思维能看到“四维”以上的真如世界,还认为现代人更聪明吗?
易经象数思维,思维理念的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有没有比逻辑化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有没有比逻辑思维更高级的思维方式?
投资大师为何都建议学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