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清华学子到中石化副总,喻宝才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7月是许多莘莘学子离开象牙塔步入社会的季节,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少会有些迷茫,不如一起来看看中国化工先辈喻宝才的人生经历,是否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关键词|喻宝才 大庆石化 兰州石化 中石化 中石油

共  7111  字  |  建议阅读时间 44 分钟

从清华学子到车间工人

1987年的夏天,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小伙子在圆满完成了5年的大学学习之后,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喻宝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学、中学、大学都是班长、三好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入了党,曾担任年级党支部书记。毕业时他被推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先工作保留学籍两年。

在同学们纷纷选择出国、去大城市、去研究单位的时候,他郑重地宣布了自己的去向:大庆石化总厂。这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缺乏人才;对于个人,在实践中学习、磨练,会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既然选择了企业选择了基层,喻宝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艰苦的生产实践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但是大庆的艰苦条件还是出乎他的想象,不禁让他的内心产生了动摇。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重新坚定了信心:要从基层岗位做起,做出不一样的事业


1987年8月,喻宝才主动要求来到自己在大庆石化的第一个岗位——化纤厂丙烯腈车间的一个班组。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给几十米高的设备和管线刷油漆,他第一个系上安全带上去了。接下来是装置大检修,清理塔和罐,他又是第一个钻进去。在清理硫酸储罐时,里面闷热难当,透不过气来,酸渣烧坏了鞋和手脚,他仍然坚持到工作圆满完成。

他与工人们一起上夜班、爬装置,下班打打扑克、喝一壶热酒,打乒乓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工人们了解了自己。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员工中去,和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工人朋友不时地邀请他去聊天、打牌,对他投以关爱的眼神,工人们已经完全接纳了这位年轻的大学生。

1988年7月,丙烯腈装置水吸收塔进行改造。当时对于如何弥补改造缺陷问题上争议很大,喻宝才经过几个昼夜反复调试和计算,以充分的论据支持并确认了正确的方案。接着,他与其他技术员连夜设计,仅用两天就拿出了设计图纸,半个月实施完毕。等开工时,他在装置旁连续守了48小时,几乎没有坐一坐,30多米高的塔,上下几十次。经过反复调试取得了最佳的生产效果。

1988年11月,进行丙酮氰醇提纯中试装置试验,他四次连续24小时守在装置旁,每隔两小时,他携带温度计、压力表,从底层一直到七层平台,对所有的塔、换热器进出口的温度、压力进行测量,取完全部数据需要半个小时。夜间,平台上寒风刺骨,取完数据他的手脚都冻僵了,下来刚刚暖和过来又开始取下一组数据。就这样,他以自己超额的付出,换来了实验项目的成功,为化工二厂年产1.5万吨丙酮氰醇提纯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化纤厂他当了7个月的工人,几个月的技术员,他觉得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发展,甚至一生,都是及其宝贵的财富。

力挽狂澜,挽救腈纶厂

转眼到了1989年夏天,喻宝才在大庆化纤厂丙烯腈车间摸爬滚打,已经工作了整整两年,两年前保留学籍的同学都已经回校读研了。他决定回清华充电。

回到分别两年的母校,喻宝才感到十分亲切,但他却发现自己已经不适应这样的校园生活了,还不如再回到车间去更充实。就这样,他第二次离开了清华园,回到他奋斗了两年的化纤厂。

他的归来使厂领导喜出望外,书记厂长一起来跟他谈话,要他担当重任。1990年2月,他担任车间副主任,1992年9月,由车间副主任直接升任化纤厂副厂长,然后一干就是5年

在这5年中,他和化纤厂的干部、员工一道,狠抓技术改造,加强生产管理,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人们欣喜地看到:一个领导信任、工人拥护、有头脑、肯吃苦的管理干部在茁壮成长。

喻宝才啃下的一块“硬骨头”是产品积压如山、生产条件差、亏损多年的腈纶厂。该厂年产能力5万吨,积压竟有2万多吨,1997年亏损高达2.2亿

当时由于大量国外走私腈纶丝冲击国内市场,导致腈纶丝一路下滑,跌至历史最低点,国内很多腈纶厂都因巨额亏损而纷纷停产,只有上海金山、安庆和大庆几家还苦苦撑持着。

腈纶厂的巨额亏损使得其依托的石化总厂的领导层越来越想将厂停掉,如果厂子一旦被关闭,职工就面临下岗,腈纶厂的两千多职工人心惶惶,上上下下都在议论这事关个人命运的事,军心涣散,生产也不平稳——腈纶厂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就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腈纶厂调来了一位叫喻宝才的年轻厂长。

这位戴着眼镜、胖乎乎的年轻人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谁也不对他抱有多大的指望。但就是这个人,不但挽救了濒临关闭的腈纶厂,而且在后来使大庆石化全面扭亏,用他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员工的心。

受命于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喻宝才进入腈纶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说服那些持有“关闭论”的人。如何说服,首先必需稳定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将亏损额降到最低;要使腈纶厂能够生存下去,对某些落后老化的生产设备必需加以更新改造;再就是要树立危机意识,不能人浮于世。

当时,腈纶厂有职工2508人,2000多人的人工成本是一个很大的包袱,而美国ACC腈纶厂的生产规模是其两倍,却只有三百余人,其它国外同类厂的员工人数也大大低于这个数字。他着重强调,人的思想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不能被目前的困难吓倒,也要认识到我们还是有希望的。他列举了许多我们生存乃至发展的优势,

“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艰难,别人的日子也不好过,人不能不穿衣服,那就得需要腈纶丝,只要我们挺到最后,就能打垮我们的竞争对手,笑到最后。”他组织了一次次会,要各科室拿出数据来,一次次到总厂,找各处室和领导做工作,以恳切的言辞和理由说服他们。

“为什么腈纶不能停呢?我们虽然面对着巨额亏损,但我们还有着很多市场用户,一旦我们停产,意味着失去了市场和用户,这就必然被别的厂家得到。我们不能光看到眼前的亏损,还要看到,腈纶一旦停下来,再开起来就困难了,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我们一停,作为上游的化二、化一都要被迫降量;虽然目前的丙烯腈(生产腈纶丝的主要原料)的市场价格很高,但它不会总这么高下去。再退一步说,停掉腈纶厂,两千多人下岗将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所以,腈纶厂决不该停,也不能停!”

很多人也是从他的话里看到了希望,从而有了生存下去的信心。

喻宝才在腈纶厂率先搞起了减员分流、竞争上岗的举动,这决不同于从前只喊不动的口号。他是动真格的了。首先,他将一部分人剥离到机修厂;成立了森华公司,吸纳一些生产岗位上的富余人员。其次,实行择优上岗、尾数淘汰的办法,使一部分混的人有危机感;此外,还出台一项政策,由厂里借贷,鼓励一部分人停薪留职,走出去自谋生路;还允许一些未到退休年龄的老工人病退、假退。

这些措施和办法,说出来一点也不稀奇,甚至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但这是在号称超大规模的国企,虽也喊着改革,却从未真的改过什么、革过什么。

他们采取“送走一批、推荐一批、动员一批”的策略,硬是减员近千人,使人力成本大大下降。

在当时的大庆,奖金考核制度已被职工所接受,但工资部分号称“皇粮”没有人敢打主意。喻宝才却盯上了这个“大锅饭”的源头,在他推行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从每个人的工资中拿出500元放到按照岗位和考核成绩发放的奖金中,他说,有差距才有激励。方案刚一实行,就有五六十个工人来到办公室,挤满了里外屋,桌子拍得震天响,质问:“工资是国家给我们的法定收入,你凭什么拿去给别人?”

喻宝才说“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要继续干好干坏一个样,那我们的企业就要垮掉,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们认为我改革的不对,可以要求我下台;如果你们盼望企业好起来,我希望你们支持改革!”一番话说得工人心服口服。喻宝才常说,其实职工是有觉悟的,再落后的人也希望企业兴旺,也觉得当劳模光荣。

喻宝才清楚地记得一天晚上值班时,有一位工人敲门进来,说:“这几天在上下班的班车上,大家都在议论厂里的改革和严格管理,我们觉得这些做法是对的,早就该这样做,我们支持你继续做下去。”顿时,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工人们与他的心是相通的。

除了抓管理,他因病施治,先后进行了5条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使腈纶厂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从1998年到2000年,仅用三年,腈纶厂起死回生,彻底摆脱了亏损的局面,2001年盈利达到2700万元。喻宝才本人在1998年、1999年分别荣获“黑龙江省优秀企业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杰青年”等称号。

从腈纶厂走向更大的舞台

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通过考试选拔干部赴美攻读MBA,经过认真复习、准备,喻宝才成为大庆石化惟一的录取者。去,还是不去?他遇到了一道从未有过的难题。

他那时在腈纶厂当厂长,同志们来帮他分析:工厂经过整改,已开始走上正规,下一步还有好多事要做,工厂不能没有你。路上遇到几位不知姓名的工人,特意来跟他说:“厂长,咱们厂才刚刚好,你要走了可咋整?”

喻宝才感动了,他实实在在感到不但这里需要他,他更需要这里。他整整思考了一周,决定留在企业。由此,在国企这个大舞台上,他赢得了机遇和挑战,公司领导、职工终于又一次选择了他。

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重组改制,将原大庆石化总厂的优良资产分离出来,成立新的股份制企业大庆石化分公司,喻宝才被任命为副总经理,主抓经营工作;2001年12月他又担起总经理的重任。

从领导一千多人的工厂到担任万余人的股份制企业老总,喻宝才的做法就是不断学习。他在哈工大获得了企业管理硕士学位,但更重要的是向市场学,向同行学,在管理工作实践中探索、提高。很快,在这个新的更大的舞台上,他开始挥洒自如,淋漓尽致地释放着积蓄多年的能量。

上任伊始,他以超凡的胆识和魄力烧了“三把火”:

一是解散了设备、工艺落后每年亏损几千万的化纤厂;

二是停掉每年损失近亿元的外供瓦斯气;

三是全面实行财务一级管理,物资采购集中。

喻宝才的人才战略也得到职工的拥护。从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竞聘上岗、人才队伍规划,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正在形成。

喻宝才的韬略让人折服,他组织制定的公司发展规划更是令每个员工信服。他们提出了“做好、做强、做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企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要建设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和中国石油最大的聚烯烃生产基地。

“如果感觉失望,我们可以离去;如果选择留下,公司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事业和生活将与之密切相连,我们的一生都要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要认同她、热爱她、珍惜她。为了她能够更好,我们需要忠诚、勤奋和奉献,无需要求、无需监督,自觉主动地做好每一件事。不抱怨过去,不抱怨环境,不抱怨他人,以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我们的信心、决心和齐心,战胜一切困难,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理想,义无返顾。”

这不是诗人发表的诗作,这是喻宝才为《大庆石化总厂企业文化手册》写下的序言。但这确实是一首诗,是一位忠诚的企业家对他的企业,对他的事业深情的誓言。

就像一个攀登者,喻宝才登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他看到的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作为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的领导者,他认为:企业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一个企业的动力和凝聚力来自企业文化。没有一套较为成功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其生命力是有限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素质的综合体现,企业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更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来支撑。企业文化的创新能够推动企业与时俱进。

例如在《大庆石化总厂企业文化手册》中,他们提出:

公司宗旨:以卓越的业绩,回报顾客、回报股东、回报员工、回报社会,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经营理念:帮助顾客实现愿望,帮助员工实现价值,帮助企业创造效益。

生产管理理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向生产管理极限挑战,向精细管理要效益。

喻宝才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也是宣传者,更是实践者。在大庆石化,喻宝才逢会必讲“企业文化”。在一次1500人全厂班组长以上干部会议上,喻宝才推心置腹地讲了三个多小时。他没有讲稿,大家安安静静地听了三个小时,没有人中途退场。如今,他倡导的那些企业文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喻宝才有一个很著名的“口号”,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敢于对员工说“向我学习”,以人格的魅力在员工中树立起应有的威信,塑造良好的干部形象。他自己带头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我首先做到。”

可以想象,如果所有的干部都这样说、这样做,一个企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接触喻宝才,你会很快体会到他身上那种感人至深的人格魅力。在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时,他为什么能有那样大的胆略和气魄也就不难理解,一位职工说得好,“无私才能无畏,这就是我们的喻总”。

一位中层干部在介绍喻宝才时,用的一组词汇是:“优秀的品质,卓越的能力,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别人也许认为这是溢美之词,但我们无法怀疑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赞美。

大庆石化的员工们说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一位德才兼备的企业领导者。他们感谢“清华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培养出了名牌大学生”。

在国际石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大庆石化经受了考验,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规模、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各项指标均在同行业名列前茅。他们的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问喻宝才:领导这样一个大型企业,竞争这样激烈,你一定很累吧?他笑了笑说:“不累,干自己喜欢的事怎么会累呢?”的确,在他从容自信的脸庞,你看不到半点疲惫。

喻宝才在体育方面也很出色,在1998年腈纶厂的春季运动会上,他向人们展示了这方面的才能。别看他胖墩墩的,但跑得非常快。一百米、 二百米、四百米、八百米跑的第一都是他的,而且他下了几乎所有的项目,只有标枪没取得名次。因为他下项太多,不合运动会的竞赛规则,一些人提出“抗议”,他说只是参与,超项的不算成绩。据说他在清华上学时体育就挺不错,即使现在,还每天一早起来长跑,出差都带着跑鞋。

依依不舍,送别喻总

喻宝才要走了,这个消息在大庆石化不胫而走,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让每个大庆工人的心无法平静下来。他要去哪儿,大庆石化的事业在他的带领下才刚刚开个好头儿,无论如何也不能现在离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谣言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具体,喻宝才是要去兰州石化。

2003年9月26日,喻宝才离开大庆那天,公司办公大楼前涌来了许多送行的基层员工,人们自发地前去送行,场面得有数千人,甚是壮观,许多大男人忍不住掉眼泪,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啊?人们不禁感慨,喻宝才在大庆待的时间太短了。。。。。。为喻宝才送行的网上赠言原文多达60页,5万多字。职工们用发自内心的、最淳朴的语言,抒发了对他的依依惜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现分享其中一首:

钗头凤——送喻总

喻总走,情难留,石化员工热泪流。事业心,员工根,两年石化翻了身。谢!谢!谢!领导好,员工爱,这样领导真难找。十年亏,两年赢,国家获利员工兴。乐!乐!乐!

去兰州石化上任,等待着他的是一条充满着艰难险阻却又富有挑战性的崎岖之路。兰州石化公司的前身是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和兰州炼油化工总厂,都是“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项目,已有4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新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有“共和国长子”之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兰州石化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企业一度连年亏损,经营一直缺乏转机。同时由于企业重组带来的文化融合问题,历史的欠账和包袱,工业区十五万职工和家属的生存和利益等等都急需解决。

喻宝才说,企业长期亏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和管理上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重在以人为本。

我们首先要代表职工利益,不代表职工利益,不想代表职工利益,代表不了职工利益,职工还会心甘情愿地跟我们一起工作吗?我们真心实意代表职工的利益,给职工指明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能够凝聚人心,职工就会拥护我们,支持我们,信任我们,我们也能够把这支队伍带好。

企业由人组成,没有人就没有企业。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小河与大河的关系。每位职工都是细流,如果能够建立一种机制,使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凝聚,并不断升华,能够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就会形成企业效益的大河。而如果我们禁锢了职工的思想,使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无法发挥,甚至枯竭了,企业的效益之河也就干涸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喻宝才来到兰州石化后,从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即“人”的问题上入手。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企业文化引导教育干部职工,大大激发了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朝气,干部和职工的素质不断提高。

企业很快扭亏为盈,并建成和正在建设一系列有前景的重要工程项目,为企业向着“中石油最优秀的企业,国内最优秀的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目标迈进。作为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领头人,喻宝才不但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在回报当地老百姓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的故事被当地老百姓广泛传颂着。

对于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喻宝才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启示:“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就是既要创造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同时也能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既要为自己,又要为企业内部人员,还要为企业发展进程,最终把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

喻宝才回母校给学生作报告时说:

'清华人不应该只以实现个人的优越生活为目的,还应该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应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今喻宝才已卸任中石油董事会考核与薪酬委员会委员职务,起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在这样广阔的平台上,他将如何一展个人的抱负,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家做出怎样的贡献呢?

人物履历

1987年07月,先后在大庆石化总厂化纤厂担任丙烯腈车间技术员、技术科助理工程师、抽丝车间助理工程师、抽丝车间副主任

1992年09月,在大庆石化总厂化纤厂担任副厂长

1997年11月,在大庆石化总厂腈纶厂担任厂长

1999年09月,任大庆石化公司副总经理,

2001年12月,任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3年09月,任兰州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2007年06月,任兰州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总经理,

2008年09月,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2011年05月,被聘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2014年05月,被聘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 

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2月当选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8年7月,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食堂里的上海味道》之回归的滋味
中国石油旗下炼厂明细(简版)
石化行业设计院
【往事】李景春:身体力行地道战
【申江漫忆】职工教育让我获益无穷(作者:金洪远)
老厂 | 开封缝纫机总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