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年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频发抑郁?

孩子的抑郁情绪,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作为家长应当要重视。
想要预防孩子抑郁,从正视、了解它开始,引导孩子表达情绪,为他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
——虎妈
来源 | 网络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重视,以为自己的孩子,只是压力大而已。

经常听见有人说:

小孩子懂什么,哪有那么多难过?

因为在成人的眼中,孩子是无忧无虑,没有烦恼的。殊不知孩子其实非常敏感,他在用他的心感知着这些事。

但是孩子不会自我调节,不懂得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出现。

Nikki Webber 是一名黑人女性。

她从小也被教育,千万不能对别人展露脆弱。所以,在她被诊断为抑郁症后,她一度不承认这个事实,觉得自己脆弱、情绪低落、扛不住压力,是件十分羞耻的事。

直到有一天,妈妈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她18岁的侄子自杀了。

那一刻她才知道, 原来侄子得抑郁症很多年了。可是两个人关系那么好,他却一次都没有提过这件事。

Nikki有点自责,如果她当时敢表露自己也患了抑郁症,如果她当时多问问侄子,或许就能避免这样的结局......

父母一味地忽略,只会永久挫伤孩子自尊心,让他内心自卑又冷漠,相信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甚至以悲剧的方式得到解脱。

所以,她决定站出来,告诉大家:

你们都被“坚强”害惨了。

总以为一个正常的人,必须驾驭情绪,所以一旦负性情绪出现,下意识就会逃避、否认、自责。

甚至,有时候来自家人和朋友的嘲笑与不解,朋友圈里清一色的“戒掉情绪”,都会让你觉得真的是自己做错了。

但Nikki说,不是的。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人性都否定了,那就会成为空心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填满内心的空白。

撑不下去的时候,寻求帮助,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教育和耐心引导。

青少年抑郁如此高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 家庭因素

不和谐的家庭氛围或者残缺的家庭结构,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压力,导致孩子心灵受伤。

无休止的争吵、父母离婚或者父母去世、长时间和孩子分离都会对孩子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

如果不及时疏导孩子,孩子甚至会认为这些争吵或者悲剧是自己造成的,从而产生内疚感,陷入自责的泥潭无法自拔。

2. 经历重大变故创伤

经历过重大生活变故或者事故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因为孩子的身心还不具备心理调节能力,经历强烈的刺激,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巨大的阴影。

香港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当孩子经历过车祸,火灾或者一些暴力事件后,医院第一时间都会派出心理医生对孩子做心理疏导,以免孩子内心受到创伤!

3. 外界环境因素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受到歧视、虐待、校园暴力或者家庭冷暴力等环境中,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抑郁症状。

或者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导致超出了孩子能力范围,给他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最终无法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变得消沉,情绪低落。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而这组数字还在快速上升。

对于青少年而言,抑郁症已成为自杀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你的孩子可能没有语言来理解或解释抑郁,如果你看到这些症状,请及时和孩子沟通,必要的时候需要心理医生的介入。

1. 反抗父母

处处跟父母对着干,无端对父母发火,辱骂父母,一点小事不顺心就容易发火,较严重的表现为夜不归宿,打砸物品,厌食甚至逃学。

孩子处于非常无助或没有自体感状态下,暴怒往往是一个人心理结构比较不稳定的表现。

这时呈现出来的暴怒,是一个小婴儿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暴怒。

2. 自我封闭

放学和周末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不和同学交往,生活中没有朋友,有时候饭也不吃,父母敲门嫌父母烦,回家几乎不跟父母交流,父母问话几乎不回应,有时候昏睡一整天。

3. 长期的消极情绪

经常表现出负面情绪和自卑情绪,表达对生活的失望,厌恶自我。

比如,说自己一无是处,对中考或高考表现出极大地自卑心理,不时向父母抱怨自身的缺陷,埋怨父母,说一些消极厌世的话。

4. 成绩突然下降

孩子原本成绩优异,却在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大幅度下滑,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原因并不是学习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心理有了较大问题,家长需重视。

5. 身体暗示

孩子身体上出现不适,头晕、胸闷、恶心、四肢乏力,体重下降、嗜睡或者失眠,这些症状如果去医院检查不出什么疾病,就不是身体疾病,而是心理疾病导致,最有可能的就是抑郁症。

家长要重视,出现这种情况,不少父母认为是孩子体质差,该好好锻炼一下,这大错特错!

6. 迟钝的表情

孩子的眼睛没有神采,面部表情较少,肢体动作也很少。

7. 自残倾向

为了一点小事大发雷霆,摔东西,自残,这就不是孩子性格脾气的问题了,家长要注意,孩子一旦出现自残行为,首先做的不是要责备孩子,而是要耐下心来,问清楚原因。

家长要明白,孩子要是出现了严重的自残倾向,心理上一定出了问题,很多抑郁症患者最开始就是出现自残行为,最后走上了自杀的不归路。

当然,100个人可能会有100种不同的症状,每一个抑郁症背后的根本精神动力可能是非常不同的,落实到每个个体也会是不一样的。

但不管是哪一种,家长们要对它引起足够的关注,从而在孩子情绪异常的初期就给予及时的帮助。

抑郁的预防

1. 营造融洽的家庭气氛 

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父母要避免争吵,或者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一般会比较乐观,性格好,积极向上。

2. 带孩子去探索生命中的乐趣

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

放假的时候带孩子到处游玩,回归大自然,一起骑车,爬山,踢球。爱运动的孩子大部分都乐观向上,阳光开朗。

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可以在周末的时候邀请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几家人一同旅行,让孩子不断发现生命中的各种美好。

3. 培养孩子不怕困难的勇气 

当孩子处于低谷的时候,父母的鼓励对他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遇到挫折失败,家长不要置之不理,不要打击,不要冷嘲热讽,而应该给予积极的开导和鼓励。教会孩子克服困难,不被困难打倒。

让孩子在失败的时候勇敢地接受失败,保持冷静,想办法再次赢得胜利,而不是一蹶不振。

4. 教会孩子去接受情绪和事实

当面对家人离世或者重大变故的时候,要理解孩子,多陪伴孩子,多开导孩子,而不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无所谓。

不要故意去避免谈论,要消除孩子的疑虑。

要让孩子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用有效的方式去抒发情绪。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身体成长,也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会和成长中才会更坚韧,更容易适应,才有更好的发展。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一张嘴,我就想去死”,每年2300万孩子,都在经历这种痛
这些“口头禅”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或症状,父母的重视能挽留孩子的生命
青少年自杀自残现象及防范措施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毫不知情
【心理学科】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个霸凌者
16岁儿子抑郁自杀,父亲曝光细节:原来孩子的求救信号,就赤裸裸的暴露在眼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