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巴芒”第3期

01

巴菲特说:“我很早就想明白了,我一定要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要有个地方冬暖夏凉,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你就能生活得很好;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你就会很富有。”我想到了两段类似的表述:

第一段出自电影《青蛇》的主题曲《流光飞舞》,里面有一句歌词,是这么写的:“留人间多少爱,迎浮生千重变。跟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第二段出自宋代慧开禅师的颂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对啊,想象一下,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可以一直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人生快意,莫过于此。

(2021年12月16日)

02

在谈及零售业的时候,巴菲特说:“你见过哪家零售商成功扭转败局了?广播电视行业有多容易,零售业就有多难。要是你拥有一家广播电视公司,你根本不用搞什么创新,也可以轻轻松松赚钱。但零售业就不一样了,你得比$沃尔玛(WMT)$ 还聪明。”巴菲特还举了自己身边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巴菲特百货店。这家店是由巴菲特的曾祖父,在1869年创办的。巴菲特家族数代传承,成功地将这家百货店经营了100年。其间,巴菲特百货店还面临两家竞争对手。1950年和1960年,两家竞争对手先后倒闭,当地就剩巴菲特这一家百货店了,然而还是不赚钱。

案例二:霍克希尔德·科恩公司。这是一家位于巴尔的摩市的百货公司,从账面上看,巴菲特买入这家公司时,拥有巨大的折扣。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也都是一流的。然而巴菲特在购入三年之后,只能“非常幸运地”以成本价将这家公司脱手。 

零售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管理层必须每天绞尽脑汁、时刻保持正确,才有可能不被残酷的市场所击垮。比如$永辉超市(SH601933)$ ,必须每一步路都走对,才有机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对于这一类容错率特别低的企业,投资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必要的警惕。 

(2021年12月16日)

03

有人问巴菲特,类似于“婴儿潮”之类的人口结构变化,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巴菲特回答说:“我们不太关注人口结构趋势。这种信息很难转化成赚钱的决策。研究宏观趋势,很难判断将来什么生意会成功。” 

巴菲特举例说,喜诗糖果生产人人爱吃的巧克力,鲜果布衣生产人人每天要穿的内衣,我们要找的,就是这类现在就能赚钱的企业,而不是将来可能赚钱的。同理,$沃尔玛(WMT)$ 也不会花很多精力研究人口结构,他们琢磨的是新店如何选址、采购哪些商品。 

给我的启示是,大钱细思者胜。如果一家企业,一开始就是非常宏大的愿景,创业成功的概率反而很小;恰恰是很多企业,从平凡中出发,从细微里入手,一路跌跌撞撞,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反而更容易成长为参天大树。

比如$腾讯控股(00700)$ ,初心就是为了方便大家社交,围绕这个高频需求点持续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那才有可能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陆陆续续发掘到很多业务的增长点。如果腾讯一开始的愿景,就是建立一个互联网投资帝国,大概率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普通的投资者,都在想伟大的事儿;伟大的企业家或投资家,都在想普通的事儿。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即是此理。

(2021年12月16日)

04

巴菲特说:“永远要和那些比你厉害的人交往。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比你厉害的人交往,你也会变得更优秀。另外,你的结婚对象对你影响是最大的。找到比自己更优秀的对象,在今后的数十年岁月里,你肯定会越来越好。”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交往,会非常明显因为对方的能量和气场而受到感染,自然也会越来越好。不过写到这里,我不禁在思考由此衍生出来的两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大家都和比自己厉害的人交往,那更厉害的那一方,岂不是在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为什么有些大神,愿意跟普通人交往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因为大神也有很多琐碎事务要处理,他不可能找另外一个大神去帮他做,所以他需要身边有一些虽不如他、但能给他做一些辅助性工作的人。所以作为普通人,接近大神的办法就是努力为大神创造价值。

问题二:如果实在是自己的社会圈层,没办法接触到比较厉害的人,怎么办?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你去读一本大神写的书,你去关注一个大神的公众社交账号,本质上都是在和大神建立社交关系。 

比如我现在也见不到巴菲特,但我天天读他的书,学习他的语录,就感觉他天天在我身边,我天天在聆听他的教诲。换个思路,你即便天天在巴菲特身边,接收到的信息量,也未必有他公开文章和言论所提炼的那般精华。所以对我来说,这种单向的、精神层面的社交,其实也是非常高效和愉悦的。

(2021年12月16日)

05

2006年巴菲特跟沃顿商学院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让他推荐最近阅读的几本书,巴菲特推荐的四本分别是:《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聪明的投资者》《穷查理宝典》《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讲述了凯瑟琳有趣的一生。凯瑟琳出身名门,但是她的母亲和丈夫都对她没有信心,直到后来她的丈夫因为抑郁症自杀,凯瑟琳才“被迫”走到前台,开启了她的传奇人生。 

《聪明的投资者》是价值投资的奠基之作。正是因为这本书,19岁的巴菲特才真正窥见了投资之堂奥,从而走上价值投资的康庄大道。巴菲特声称:“格雷厄姆的思想,从现在起直到100年后,将会永远成为理性投资的基石。” 

《穷查理宝典》是一本关于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如果说巴菲特是最伟大的投资家,那芒格有可能是最伟大的投资思想家。芒格看似“毒舌”和“冷眼”,但他的字里行间,实则充满了人生智慧和哲理。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是一本轻松活泼的科普读物,这本书以幽默诙谐的笔触,揭示了华尔街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巴菲特的评价是——“有史以来最有趣的投资著作。金融行业人士应该人手一册”。

上述的四本书,应该是投资圈人士的必读书目,我这里刚好都有,也都看过。套用一句当下的流行语: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那我们算不算相拥?我读过你读过的好书,那我们算不算相逢?

(2021年12月16日)

06

如何评价一名基金经理的能力和水平?巴菲特说:“我评估基金经理不是只看数字,我要看业绩是如何取得的。在8年时间里,如果20个人都跑赢了$标普500指数(.INX)$ 300个基点,那我可能会排除其中的18个人。”

原因在于,市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呈现出鲜明的风格。总有某个时段,某种投资风格的收益会特别显眼,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水平就很高。巴菲特打比方说,这就好比是池塘里的鸭子,以为自己游得更高了,实际上只不过是下雨了,导致“水涨船高”而已。 

1969年,巴菲特关闭合伙基金之后,要给自己原有客户的资金寻找投资途径,当时他推荐的选项之一就是比尔·鲁安的基金。结果呢,比尔·鲁安的红杉基金,从1970年成立一直到1973年,连续四年跑输$标普500指数(.INX)$ 。但是呢,巴菲特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他知道鲁安的底细。

后来的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判断是对的。1970年-1984年,鲁安的年化收益率为18.2%,远远高于$标普500指数(.INX)$ 10.0%的水平。其间,指数的总回报率是270%,红杉基金的总回报率达到775.3%,这就是“长期主义”的报偿~

(2021年12月16日)

07

1951年,巴菲特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逐页翻看了2万页厚的《穆迪手册》。在第1440页,巴菲特看到有一家公司,1949年和1950年的每股盈利分别是21.66美元和29.09美元,当时的股价在13美元-30美元之间波动。

单从数据看,这可能是个绝好的投资机会。但巴菲特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去读公司的年报,再去找业内人士调研,最终确定这家公司毫无问题,于是重金买入,大赚一笔。这只是巴菲特早年投资的一个细节,其勤奋程度令人发指。真的应了一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后来随着巴菲特资金规模的扩大,美国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巴菲特将目标转向了海外市场,他在韩国找到了20只市盈率只有2-4倍的股票。但巴菲特自认为,自己熟悉西方的股票,并不熟悉韩国的股票,为了对冲风险,他采取了两种措施: 

一是资金总量的控制。在韩国的投资,只占伯克希尔资金总量的极少一部分;二是股票持仓的分散。为了防止极个别公司出现投资风险,巴菲特以构建投资组合的方式来投资韩国股市。可以说,巴菲特真正做到了对“安全边际”和“能力圈”原则的“知行合一”~

 (2021年12月16日)

08

在生活上,巴菲特是个极简主义者,他一直对大家说:“我敢说,我们在座的各位,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我们吃一样的食物,住一样的房子,在一样的大电视上看橄榄球超级杯大赛,一样都是一辆车开10年左右。” 

有一次,保罗·艾伦请巴菲特去他的价值4亿美元的游艇“章鱼号”上游览,这艘游艇需要60名船员打理,巴菲特想想都觉得麻烦。巴菲特也不喜欢组建职业球队,因为球队一打败仗,球迷就会指责老板抠门。这些装点门面的事儿,在巴菲特看来都是麻烦和累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都跟大家一样,努力赚钱的意义是什么呢?巴菲特说,有两个方面,他比常人要更加奢侈:一是他可以每天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二是他有一架私人飞机,出行比别人更快。

在我看来,巴菲特看似平实的话语,其实是“一语道破天机”。有钱的意义恰在于此——第一,让自己有得选,能够按照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生活;第二,把钱当成一种工具,花钱去买时间,花钱提高效率,然后留下时间来思考,再赚更多的钱,形成事业上的良性循环~

(2021年12月15日)

09

1958年,28岁的巴菲特就跟父亲说,不要给他留下任何遗产,因为他坚信自己迟早都会有钱的。巴菲特让父亲把自己的所有遗产,都留给他的姐姐多丽丝和妹妹伯蒂。 

有趣的是,巴菲特也没有打算给自己的子女留下巨额遗产,而是选择了将99%的财富回馈社会。谈到自己对财富继承的看法,巴菲特是这样说的: 

“如果因为出身富贵,手里就有一辈子可以享用的免费'食品券’,我认为这是有悖公平的。” 

这让我想到了清代名臣林则徐说的:“子若强于我,要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巴菲特的父亲和他,属于第一种情况;巴菲特和他的子女,属于第二种情况。

 (2021年12月15日)

10

有人问巴菲特,格雷厄姆早已不在人世,那在现在的投资行业,您看好谁?巴菲特回答说:“上帝只给了摩西十诫,并没有第十一条。所以同理,我们不需要另外一个本杰明·格雷厄姆,他的投资理念至今仍在指导我们。”

巴菲特认为,股市是全世界最有趣的地方。没有任何其他地方能像股市这样,动不动就远远脱离现实。比如土地交易的价格波动,一般都在15%以内,而股票一年之内的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一倍却是常有的事儿。除了极个别企业,哪有公司一年之内的价值变化这么大呢?

比如我刚才随手在雪球上输入了一行代码$海马汽车(SZ000572)$ ,显示52周最高价8.60元,52周最低价2.43元,一年之内的价值可以相差3.5倍么?显然大概率是不会的。这只说明一个问题:要么最高价有问题,要么最低价有问题,要么两者都有问题。那这种错误定价,就蕴藏着赚钱的机会。

(2021年12月15日)

11

巴菲特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时间段,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他的年化收益率高达50%;1957年-1969年,巴菲特合伙公司的年化收益率大约是29.5%;1965年-2020年,巴菲特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年化收益率为20.0%。随着投资水平的精进,巴菲特的收益率水平为什么反而逐年走低了呢?

最核心的原因是资金规模。巴菲特20岁-30岁之间的时候,管理的资金不多,可以在市场上隐秘的角落,找到很多小众的投资机会。比如西部保险证券公司,每股净利润20美元,每股股价却只有3美元,简直就是市场强行送钱。巴菲特自述,“当时我想把它的股票全买了”! 

如今很多人吐槽,说巴菲特最近10年的年化收益率,未跑赢$标普500指数(.INX)$。这主要是因为,伯克希尔的资金规模太大,以至于有些吸引力不太大的机会,也得去买。早在2005年,巴菲特就坦言,如果伯克希尔是以基金的形式存在,那么全球范围内,他能投资的股票不会超过200只。

从这个角度讲,投资或者资产管理行业,会有一个从“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在“主意多于资金”的阶段,资金规模越大越好,因为本金规模决定了绝对收益;在“资金多于主意”的阶段,巨额资金规模会显著拉低收益率水平,成为“甜蜜的负担”与“幸福的烦恼”。

不过,如果真的能达到这个临界点,相对于绝对收益额而言,谁又还会那么在意收益率呢?这样的“甜蜜的负担”与“幸福的烦恼”,如果有的话,请给我来一打~

 (2021年12月15日)

12

谈及自己的人生目标,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 是我的画板,我的目标是让伯克希尔成为受人尊敬的公司。我们伯克希尔的行事风格独树一帜,有了伯克希尔,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看看商业上的普遍做法是否合理。我的搭档芒格常常说,伯克希尔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平台。”巴菲特这段话,主要谈到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伯克希尔是巴菲特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也是他一手打造的商业“艺术品”。巴菲特把伯克希尔描述成一块画板,而他就是那个挥毫泼墨、执笔作画的画家。以伯克希尔为平台,巴菲特可以肆意地发挥他天才般的商业智慧。

第二层意思,伯克希尔是商业界和投资界的一把“标尺”或者一根“标杆”。拿伯克希尔做对比,商业世界里普遍流行的很多观点和做法,其实很荒谬。比如说,上市公司一般因自家股票交易很活跃而引以为傲,但巴菲特却嗤之以鼻,这明明说明你们的股东是“墙头草”啊,怎么还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

第三层意思,伯克希尔不仅仅是一个投资平台,更是一个教化人心的投资者教育基地。巴菲特和芒格,站在伯克希尔高高的讲台上,向世人无私地传递着他们的投资和人生智慧。伯克希尔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巨额财富上,更体现在智慧传承上。

不妨闭上眼睛想想,专注投资,遗世独立,惠及众生,这是多么让人激动人心的事业啊!在这样的平台上工作,怎么可能不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状态呢?对于我来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021年12月15日)

13

有记者问巴菲特,当代的大学生们,有没有必要去读一个MBA?巴菲特的回答是:“如果对商业感兴趣,或者有志于从事商业,MBA学位是非常有用的。不过话说回来,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真正带着兴趣去课堂上学习才行。” 

巴菲特以会计学和经济学为例,认为任何一门课都可以令人着迷。比如会计学是商业的语言,如果不懂商业的语言,就无法在商业世界里纵横驰骋;再比如经济学开篇讲的就是供需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商业,了解世界运转的规律。

巴菲特还特意强调,如果所有的学习,是为了毕业而不得不学,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换而言之,考不考证,上不上学,这都是表象。真正的核心问题是,你对商业、对投资有没有真正的渴望和持续的热情。 

我也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问,要不要去考一个CPA、CFA或者EMBA之类的,答案已经很显然了——有证当然比没证要好,但这些证只是一个“敲门砖”,敲开此门、登堂入室以后,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否则考再多的证,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搬砖”的民工~

(2021年12月15日)

14

巴菲特说:“做一件事,是否遵循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个很简单的小测验:想想自己怕不怕这件事如实地出现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被所有人都知道。如果问心无愧,那可以做。如果感到犹豫,那可能不该做。”

巴菲特所讲的,其实就是中国传统儒家所说的“慎独”——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在没有人的时候,想象成所有人都在关注,有些见不得光的事情就不会去做了。

比如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就是非常不诚信的行为。无论是美股市场上的安然公司,还是A股市场上的$獐子岛(SZ002069)$  $康芝药业(SZ300086)$ $三峡新材(SH600293)$等企业,都因为财务造假而见诸报端,甚至承受了不可挽回的代价。

特别是在网络时代,“黑历史”是没法洗刷的。像娱乐圈很多明星“塌房”事件,仅仅因为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就可以摧毁以往二三十年所有的心血和努力。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名誉,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也是最有竞争力的“护城河”~ 

(2021年12月14日)

15

巴菲特认为,衡量任何时候估值水平的最佳单一手段,是所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这就是所谓的“巴菲特指标”。关于其量化标准,巴菲特说:

“如果比重降至70%-80%附近,购买股票就会是很好的选择。如果这个数字接近200%,就像1999年和2000年部分时间段的情况那样,那你就是在玩火。可以看出,最近(2001年7月)这个数字是133%。”

我特意看了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里面列明了2002年-2020年A股市值与GDP的比率关系。可以看出,当比重显著低于50%的时候,就是非常好的买入时机,比如2018年(48.31%)、2013年(42.03%);当比重显著高于100%的时候,就是非常好的卖出时机,比如2007年(131.10%)。 

道理是相通的,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数据显著偏低呢?我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相比于美股,A股市场相对没有那么成熟,毕竟中国的金融体系里,目前还是银行占据主导地位,证券市值本身的容量有限;另一方面,A股数据未包含在港、美股上市的内陆企业。 

虽然比值所传递的信息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上说,“巴菲特指标”还是值得借鉴的。毕竟,“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2021年12月14日)

16

巴菲特从阅读中获得的宝贵投资见解,绝对是他日后积累巨额财富的重要基础。巴菲特19岁时读到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里再跟大家举一个例子,1924年,投资专家埃德加·劳伦斯·史密斯写了一本书叫《用普通股进行长期投资》,里面就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用基于过去的经历来推断未来,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除非能够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核心原因。如果做不到,就有可能陷入预期的陷阱。”巴菲特对此的评论是——对未来的预期,只有在各种条件与过去完全一样时才能实现。

这种看似简单的心理误判,别说普通投资者,就是广大的机构投资者也难以幸免。巴菲特举例说,1971年,美国“漂亮50”甚嚣尘上时,养老基金管理者对市场预期良好,持仓仓位达到了历史极高值91%;结果到了1973年-1974年“漂亮50”开始崩盘时,养老基金管理者的持仓仓位却降到了13%附近。

给我的启示是,如何正确解读和运用历史信息呢?一定要用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基于历史现象去推断未来,很可能结果就像塔勒布笔下的“感恩节火鸡”;演绎法的优点在于,它是基于前提与结论之间的确定性推理,也就是史密斯所说的“核心原因”。“核心原因”变不变,才决定了从历史推导未来是否准确。

(2021年12月14日)

17

1899年-1998年的百年期间,美股经历了3个长期大牛市,历时44年,其间$道琼斯指数(.DJI)$ 增长了11000点;同时也经历了3个长期大熊市,历时56年,其间$道琼斯指数(.DJI)$ 下跌了292点。而在这56年的大熊市中,美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进步。

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个国运蒸蒸日上的国度里,牛市涨得多(+11000点),原因是经济增长与市场估值抬升同向运动;熊市跌得少(-292点),原因是经济增长与市场估值下降基本对冲。只要经济的基本面向好,遭遇“戴维斯双击”的概率就会远远大于“戴维斯双杀”,这也是股市长期赚钱的基本逻辑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无论牛熊,以每10年为单位,美国经济都是长期增长的,那为什么会有泾渭分明的牛熊之分呢?巴菲特是这样解释的:

“人类的头脑,会像身体排斥移植器官一样,排斥不一致的信息。人类的本能就是坚守自己所相信的,特别是又被最近的经历再次证明的现象。正是我们自身的这一缺陷,造成了长久的牛市和熊市。”

简而言之,大众的判断标准就是——涨时看涨,代表性言论就是“房价永远涨”;跌时看跌,代表性言论就是“股市已死”。对于少数理性乐观派而言,不会因为这一认知缺陷而被蒙蔽,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2021年12月14日)

18

巴菲特把1964年-1998年的美国股市表现划为泾渭分明的两段:1964年-1981年为熊市,$道琼斯指数(.DJI)$ 从874.12点徘徊到875.00点;1981年-1998年为牛市,$道琼斯指数(.DJI)$ 从875点跃升到9181.43点。

再来看看同期美国经济增长情况:1964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GNP)增幅373%,1981-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GNP)增幅177%。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在熊市时的增幅,大约超过在牛市时的增幅2倍多。

不难看出,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短期内不完全同步,甚至有可能是背道而驰。之所以出现这种异常状况,主要取决于两项重要的经济变量:一是利率,二是投资者预期。

首先看利率。1964年-1981年处于利率上升周期,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从4,2%攀升至13.65%;而1981年-1998年处于利率下降周期,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从13.65%下滑至5.09%。利率就相当于物理世界的地心引力,利率越高,股票未来收益的折现值就越低,反之亦然。

其次看投资者预期。由于1964年-1981年利率大幅飙升,投资者对美国经济丧失了信心,进而影响了他们投资股市的热情。相反,由于1981年-1998年利率大幅下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重拾了信心,进而点燃了他们投资股市的激情。

利率本身就会影响利润和估值,叠加上同期投资者预期对估值的同向影响,可谓是利润+估值的“戴维斯双击”。问题是,利率和投资者预期,本身是没法预测和把握的。无论身处牛市还是熊市,唯一可以研究的估值锚,还是只有企业的真实净利润~

(2021年12月14日)

19

1999年巴菲特在太阳谷年会演讲时,曾经列了一个清单,上面有美国历史上2000家汽车公司的名单。巴菲特认为,汽车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大的发明,可能你会说“这是我必须要投资的领域”,但残酷的事实是,在这2000家公司中,最终活下来的只有$通用汽车(GM)$ $福特汽车(F)$ 等3家企业。给我的启发主要有两点:

第一,作为投资者,我们要找到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汽车行业、电脑行业都是很典型的例子,为消费者创造了巨大的用户价值,但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却微乎其微。我曾经去过一家火锅店“豆捞坊”,装修富丽堂皇,环境优雅干净,然而收费却非常平价。对于消费者而言,当然是福利。但如果作为股东,我比较担心它的盈利能力。后来果不其然,过了半年这家店就关闭了。

第二,对一些前景看好、市场广阔的行业,不可过于押注少数企业。比如$新能源(SH000941)$ 领域,不可否认是未来社会进化的趋势,但能从中胜出的企业最终会是哪几家呢?可能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是不容易看明白的。其实历史上也很多类似的例子,时光回到1921年,你知道中国未来一定前途光明,但当时成立的各种社团组织都有上千家,你能独具慧眼挑出最后的优胜者么?

回到投资的话题,股东能不能赚到钱,最终还是看企业能不能赚到钱。在大牛市环境下,也有很多垃圾股创新低;在大熊市环境下,也有很多绩优股创新高。延伸到人生的话题,不要总是抱怨社会,乱世也有富贾,盛世也有乞丐,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儿,就是人生的精进和欢喜~

(2021年12月13日)

20

1999年巴菲特告诉大家,过去几年美国企业的市值增长,已经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巴菲特据此推断:“这意味着之后17年时间的市场状况,不会比1964-1981年的情况好多少。在这段时间,道琼斯指数完全没有增长。”

我查了一下$道琼斯指数(.DJI)$ ,其高点出现在2000年1月14日,当天指数收于11750.28点。一直到2011年11月30日,当天指数收于12045.68点,才算真正突破了前期高点。这中间消化估值和业绩增长双向抵消,花了近12年时间。

有趣的是,在1999年的时候,投资者普遍的心理预期是年化13%-22%,而巴菲特说,“如果我必须给出这段时间最有可能的收益率,那可能是6%。”大众往往是上涨之后情绪也看涨,巴菲特却是难得的人间清醒。

我查了查数据,2017年1月13日,$道琼斯指数(.DJI)$ 收于19885.73点。从2000年1月14日算起,17年间的年化收益率是3.14%,再加上指数每年2%-3%的股息率,每年的收益率真的落在6%附近。巴菲特不亏为真·股神 !

(2021年12月13日)

21

据《滚雪球》记载,1999年巴菲特在太阳谷年会发表演讲,在台上侃侃而谈,讲到汽车、航空业不赚钱的时候,“台下又是一阵轻笑。有些人开始对这种毫无新意、过时的例子感到厌烦,但是出于尊敬,他们继续听巴菲特讲下去”。

1999年正是科技股大行其道的时候,任何股票只要和.com沾上边,股价立刻就能一飞冲天。可以想见,当时的巴菲特一定是被“群嘲”的对象。但巴菲特很淡定,他真正做到了“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正所谓——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20年后再回过头来看,互联网行业确实是朝阳行业。疯狂追逐互联网企业的投资者们,他们对宏观和行业的前景判断并没有错,只不过他们为当时还虚无缥缈的企业和业务支付了过高的溢价。

大浪淘沙,有$亚马逊(AMZN)$ 这样20年上涨不止1000倍的优胜企业,就一定会有$美国在线(AOL)$ 这样市值缩水98%的落败公司。互联网行业,是真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巴菲特虽然也错过了$微软(MSFT)$ 之类的科技大牛股,但他直到今天还一直屹立不倒,稳居前列,这才是最厉害的~

(2021年12月13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菲特收益率碾压股市52年 却只有5条简单投资规则
收益率碾压股市52年 巴菲特却只有5条简单投资规则
解读1992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伯克希尔,投资界的天花板!
巴菲特唯一力荐给普通人的投资方法,究竟好在哪?
A股的指数化投资成为主流,这些数据有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