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归责原则的不足与完善


分类:法理学论文   更新:2013/10/1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论文摘要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将提供劳务方受害责任的归责原则规定为过错责任,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雇员受害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颠覆,所以对作为相对弱势一方的提供劳务方保护不力。所以,本文将通过对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思考,提出完善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归责原则的立法建议。
    论文关键词 归责原则 提供劳务者 受害责任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顾名思义,是关于侵权责任“归责”的基本规则,即行为人因为何种事由被要求承担责任。归责原则不仅确立了归责的依据,而且确定了不同的责任构成要件、免责事由,因此,在侵权责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该条对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确立为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有别于以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确立的无过错责任。我国当前提供劳务者大多来自基层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提供劳务过程中自身受到伤害的情形非常普遍,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也成为当前我国民事侵权案件的主要类型之一。所以,《侵权责任法》的颠覆性规定,对提供劳务者的权利保障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一、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的归责原则合理性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中“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的规定,采用过错原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时,有认真完成雇主所指示的工作的义务,同时应负有照顾自已的义务,否则一旦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不问提供劳务一方是否有过错,接受劳务一方都得承担责任,显失公平。但该条并未规定接受劳务一方对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他人损害的提供劳务一方享有追偿权,存在不足,同时该条亦未规定劳务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提供劳务的一方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的追索选择权,亦未明确接受劳务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后,是否可以向第三人追偿,亦未规定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接受劳务的一方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劳务关系中,接受劳务者以支付报酬为对价获取了提供劳务者的劳务,这样的权利义务关系基本平衡。但若接受劳务者还要承担提供劳务者在劳务活动过程中的自身风险,这种义务安排对接受劳务者而言显然过大。故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来思考,适用过错责任具有一定合理性。
    二、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值得反思
    (一)接受劳务者对提供劳务者的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义务劳务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交易关系,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的归责原则等同于一般民事交易关系中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责任理由不足。广义劳务关系中的其他劳务关系如运输、承揽、保管、委托等交易关系中的侵权责任也是过错责任,这些交易中,“独立合同工”完全独立于相对方来完成工作,并以劳务成果来履行合同义务,相对方对“独立合同工”除了必要的指示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的指挥、控制与监督,故这种背景下以过错责任原则确定相对方的侵权责任是适当的。但是,提供劳务者是参加到接受劳务者的组织体内,接受劳务者要对提供劳务者进行控制、指挥和监督。提供劳务者对接受劳务者有安全保障义务,这是提供劳务者能够持续提供劳务的必要保证。所以,把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的归责原则等同于一般民事交易中合同一方当事人,显然与接受劳务者所承担的法定义务不相称。
    (二)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故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是以无过错为归责原则,接受劳务者在承担责任时不以其自身的过错为必要条件。应当说,劳务关系是由民法调整下提供劳务者与接受劳务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合同交易过程中,合同一方当事人要对对方当事人的侵权责任承担无过错责任非常罕见,除了劳务合同以外,其他合同大多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那么矛盾由此产生,雇员作为雇主“延长手臂”致他人损害的,雇主无条件承担赔偿责任,而“延长手臂”自己伤害的,雇主只为过错而承担责任,有失公平。
    (三)归责原则上与其他用工形式的不一致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过程中受到损害时,按照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适用工伤保险待遇,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承担补偿责任。可见,在劳动关系背景下,只要构成工伤,劳动者就能够获得完全的赔偿,除非劳动者是故意自伤。义务帮工人在帮工中自身受到损害时,《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十四条也规定为无过错责任,即不论被帮工人是否有过错,都要对义务帮工人的自身伤害承担责任。现仅因“用工者”的不同,却导致天壤之别的制度安排,实有违法律公平正义。
    (四)《侵权责任法》没有明确规定雇员在提供劳务时因第三人原因受到损害的,接受劳务一方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该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再结合第三十五条来分析,第三人侵权致雇员损害,如果雇主无过错,且雇员无过错,而第三人无赔偿能力情况下,雇员此时不享有“既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的选择权,其只能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不能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显然对雇员的保护是不够的。
    三、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确定为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可行性
    (一)接受劳务者承担相对较重的法律责任,符合社会利益平衡原则提供劳务者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事关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而接受劳务者大多为社会相对强势群体,经济能力相对较强,故适当由接受劳务者承担相对较重的法律责任,符合社会利益权衡原则。
    (二)损害分散具有必要性侵权责任法理论认为,加害人须为自己所生的损害承担责任。但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在本质上不属于侵权责任,且从我国国家性质来看,应对一切形式的劳动尽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把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规定为过错责任,与世界各国福利国家的理念相冲突。因此,侵权责任法的价值应由个人正义转向社会正义,重新衡量法益,将损害分散于社会,进而消化于无形,从而减少诉讼,避免劳资对抗,促进劳资关系协调发展。
    (三)接受劳务者承担无过错责任具有合理性改善劳动条件,对提供劳务者的职业活动提供必须的保障是接受劳务者的责任。对于提供劳务者由于自身过错受到的伤害,法律应推定提供劳务者不会自己伤害自己,造成人身损害非提供劳务者自愿。这有助于提高接受劳务者劳动保险的意识。作为直接接受劳务的接受劳务者,担负损害的赔偿义务,能简化损害赔偿的法律程序,率先保障提供劳务者权利。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旨在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符合侵权法的基本社会功能。如将雇主存在过错作为雇主责任的前提条件,雇主可以通过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将造成受害人更大的风险。
    (四)完善: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和对过错认定的缓和“第三十五条”已经明确确定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为过错责任,故在司法实践中只能严格遵守此法律规定。但在司法过程中,在过错责任的制度安排下,适当运用自由裁量权,对过错责任作适当的校正还是必要的。
    (一)司法解释确定为过错推定责任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过错推定责任仍然是基于过错的责任,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特殊形式,过错推定责任实际上是对过错这一事实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第三十五条”仅规定“根据双方各自过错大小承担相应的责任”,没有规定过错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故为司法解释创设过错推定原则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满足过错推定原则须“根据法律规定”的要求。
    (二)过错认定的缓和一是对于提供劳务者过错的认定坚持弱化原则。判定提供劳务者的注意义务时,必须考虑他们处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自乡村社会,注意义务能力较弱等诸多因素,不能让其承担较重的注意义务;二是对于接受劳务者过错的认定坚持强化原则。判定接受劳务者的注意义务时,必须考虑他们是社会相对强势群体,在劳务关系中是劳务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监督者和风险的防控者,应尽较大的注意义务。可从接受劳务者的选任、监督、安全保护等各个方面判定接受劳务者有无过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的理解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的审理思路和裁判要点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责任如何分?
《侵权责任法》施行后雇员受害赔偿案件的几点变化
雇佣关系中侵权法律问题之探讨
小议容易混淆的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与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纠纷案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