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奶奶 ----写在庚子清明

文|王秀珍

我和奶奶有近29年的缘分,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二人来说,已经不短了,这二十九的相处也早已胜出那份血缘。

 奶奶到我们家只比娘早十天,祖父在祖母去世近十年后才又续了奶奶,这也许是因为担心孩子们受气吧,祖母走时,小叔才五岁多。即便是我大了,还偶尔会听到奶奶说晚娘难当。

 奶奶是祖父同事的妹妹,比祖父还大一岁,也是寡居多年,才和祖父走到一起。

 奶奶是能干的。奶奶有一手好针线活,做的大襟衣服板正合体,针脚很小很小,清晰记得也就有小米粒大小。奶奶纳的插花鞋垫也非常漂亮,剪得花样也特别多。我在上学前也已经学会了纳鞋垫,打核桃疙瘩,可惜现在也早已忘记了这技艺。即便是后来上了学,也耳濡目染的学会了缝衣服、套被子。儿子小时候的棉衣棉裤我也做过多次。奶奶做的一手好饭食,她摊的煎饼和烙的煎饼卷是我们村公认的最好吃的,她的这一手艺也传给了娘,当然,娘为此也受了不少难为。奶奶的面食做的就更好了,她和面是有诀窍的,“三光”-----手光、盆光、面光,的确,和面的手和盆都光了,面没有理由不光。奶奶包的水饺皮薄馅多,拿爷爷的话说就是搋的像小牛犊一样,虽然皮薄馅多,出锅时却极少有破的,奶奶也是有诀窍的,那就是面醒好、边捏实。还有就是赶馄饨皮,两手用力一轻一重,面皮自己就会向用力轻的一方转动,不用再倒手去转动面皮了。赶好面皮,卷在擀面杖上用刀一划,再在这一沓面皮上向左向右交替斜着切开,梯形的混沌皮就成了,(现在人们都去买机器加工的了,很少有人再自己动手去做了)。这些饭食活,除了摊煎饼外,其他的在我上学前奶奶就已经教会了我,只是不能做到奶奶那样精到。奶奶在用她的观念、她的方式在培养着她的孙女。多年后,这也的确让我受益。

 奶奶是个在行人。因为她在行,所以也对媳妇们要求高,多年之后,娘还时不时说,我可吃你奶奶的气了。因为我自小就跟着奶奶,更多的时候还是站在奶奶一边,偶尔也会说一句,你怎么不和她打仗。娘叹息到,那个时候谁敢啊!的确,那个年代的媳妇和当下怎么能比!不过,娘心地善良,奶奶离开老家后,吃的煎饼都是娘摊的,奶奶对这个“徒弟”很满意,她吃的就娘摊的酸甜可口、厚薄均匀,而其他婶子大娘摊的不是厚了,就是有糊子疙瘩,再就是洒水多了散口。奶奶爷爷吃饭很讲究,每到过年,要烙煎饼卷,屯茶汤。这也必须是娘做的他们才喜欢。

 奶奶也是有福人。奶奶有气管炎,身体一直不好,我的记忆中,自从奶奶离开老家搬到家属院,一到冬天就下不了炕,都是爷爷照顾。我那时小,只能做爷爷的小帮手,常常记得早上我会兑好洗温水端到床边让奶奶洗脸。一到过年,父亲弟兄几人带着孩子们到家属院陪二老过年,而母亲和婶子则在老家,据说,老家不能没人,现在早已不是这个观念了,男女老少都可以四海为家,想在哪过年就在哪过年,少了以前的规矩,也少了家的概念。奶奶是个药罐子,经常发烧咳嗽,三天两头的打针吃药,实在不退烧时就用酒来给奶奶擦脸和身体。爷爷是离休干部,工资很高,他自己的药费是全报销的,他的钱基本都花在奶奶身上,虽然奶奶常年有病,但她还是活了八十一岁,走在了爷爷的后边。奶奶去世后,她的娘家人来了,都说奶奶是有福之人,多亏了嫁到我们家。也的确如此,我也常常听到奶奶和别人的拉呱中提到,前窝里(就是我祖母生的孩子)这些孩子都对我不孬。奶奶去世前的日子大小便不能自理,都是爹娘他们给擦拭换洗,所以也有了后来爹痛哭流涕的说,我亲娘也没摊着这么伺候啊!(我的祖母是上一庚子年去世的,患上当时流行的伤寒,她怕传染孩子,不让他们靠近,当时父亲不满十六,小叔才五岁多)。

 奶奶更是疼我的。从出生后奶奶就把我抱到身边,除了上育红班和小学在父母身边,我大学之前都一直跟随奶奶爷爷,家人都说我是她的坠脚石,走哪儿跟哪儿。的确,我随奶奶爷爷去了不少地方,现在依然还记得到烟台第一次见到大海,第一次听到轮船拉的粗长而笨重的汽笛声,记得晚上许多人挤在大通铺上。记得去莱阳看当兵的小叔,在那看到了拍电影《苦菜花》的取景地。当然,还吃到部队吃的大包子,看到了他们端着带有明晃晃刺刀的枪训练的场景。还有去博山、去济南的两个舅姥爷家,还分别从他们家背回了一个小板凳和小木头盖点(就是锅盖),现在想来,不能明白自己那时怎么喜欢这些东西,总之,我那时喜欢的,奶奶就依着我。也还记得,有一次让我去买油条,买回后,我一会吃点一会吃点的,最后半斤油条竟让我都吃,结果到了晚上我又都吐了出来。据姑母说奶奶年轻时穿着很讲究,每次回娘家要精心打扮一番,红棉袄绿丝绦的,还有什么银链子,耳坠子什么的,这些东西后来都不能带了,倒是还记得奶奶留给我一个银链子和几个银簪子,后来竟都被我弄丢了。我小时候奶奶就把我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把爷爷种的红色指甲花摘下来,放在小酒盅里用白矾腌制以后就贴着我手指甲上,奶奶就让我伸着手不要乱动,不久,我的指甲就变红了。各种各样的头绳,发卡,一到过年更是买好多花插头上,还记得那时的花像是用蜡纸做的,红花绿叶,常见的有两种,奶奶给我买的肯定是贵的那一种,那种花瓣做的比较复杂,也的确好看,后来兴了纱巾一样的扎头绳,还带着金丝线,我自然也没少扎了。吃东西更是如此,拿家人的话说,好东西都让我吃了,想来也是,奶奶每天早上要冲一个鸡蛋放两个饼干,但吃稠的的多半是我,奶奶多半喝稀的。他们带给爷爷奶奶的好吃的也少不了让我吃去许多。

 奶奶也是有个性的人,大姑在奶奶到我们家十天就出嫁了,奶奶一直说大姑,你是怕我给你气吃,我前脚进门你后脚就走了。所以,奶奶从未到大姑家去过,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娘对闺女的牵挂和闺女对娘的孝心,虽然母女只相处十日。对于二姑家倒去过,只是那位神气的亲家母坐在椅子上竟没有起来迎接,对于要强的奶奶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伤害。直到后来二姑家盖起了新房子,那位亲家母也患了老年痴呆症,不认人了,奶奶才又去了一趟。看到当年盛气凌人的亲家母变成了这样,奶奶又心软了,吃饭时还不时的让二姑给她夹菜。

 奶奶是善良的。那年头讨饭的人很多,奶奶从来没让他们空手过,我们吃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赶上饭时,还会端些粥、咸菜。奶奶总是说人要行好(就是行善)。奶奶给我讲的故事中也多半是教人行善的,其中就有春秋时期的重耳流亡时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还记得有一个讲的是一个老太太讨饭讨到一个大官家,仆人用姥爷的饭碗给老太太盛饭吃,老太太哆哆嗦嗦把碗摔了,仆人和老太太都吓坏了,姥爷出来一看,老太太竟是他失散多年的老娘,结局自然是母子相认,皆大欢喜。这类积德行善的故事还有很多,现在已记不清了。到了夏天,奶奶会带我到院子里看星星,告诉我,夜空中南北向的一道亮带就是天河(),天河东面很亮的一大两小星星就是牛郎挑着两个孩子,再远一点的一颗是织女扔过去的织布梭子。天河对岸靠北一点最亮的就是织女星了,旁边一颗是牛郎扔过去的赶牛鞭子。隐约记得当时一直追问奶奶,织女把梭子扔给牛郎怎么织布呢。除了这些故事,奶奶还教我很多叉(方言,不知哪个字,类似儿歌),现在还支离破碎的记着一个关于花的:桃花杏花结亲家,说媒的是圈彩花,四朵莲花来抬轿,滴啷晃啷的到了家,进大门是迎门花,天井里是 ……花,屋里去是 ……花,床上被子褥子大菊花,窗户台上灯笼花 ……记得当年说的朗朗上口,还有什么桌子上,枕头上什么花,现在也无从记起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奶奶和姥姥,到底谁跟孩子最亲?科学的排序,值得父母老人们深思
【家事春秋】奶奶 | 散文 沈静
怀念我的爷爷奶奶
等你归来
祖父祖母的二三事
不到16岁的堂妹,离了两次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