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依依东望是人心

       有关这部《虎啸龙吟》的讨论,从未停止。也将人们的关注点,从强汉盛唐中,转向了魏晋。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分水岭。社会形态中的很多方面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极大的转折——就社会思想而言,两汉时期,经学;魏晋时期,玄学。就土地所有者而言,两汉之前,领主;魏晋以后,地主。就官僚阶层而言,两汉之前,贵族;魏晋以后,士族。动荡的社会环境才会催生思想的产生和生产力的进步。《矛盾论》说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发社会革命。《三国演义》,演绎的就是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


   

   

       我比较赞同的一点是,文艺创作,无论对谁进行怎样的艺术加工,最终服务于其本来的核心价值观,既符合传统文化的理念,又符合现代人的需求,那就可以改。《三国演义》的核心价值观无非是一个“忠”字,忠君爱国。关二爷一心忠于刘备和汉室,就该歌颂,即便是历史上的关公很可能是个好色之徒,观众们也依然愿意看“不符合史实”的关公。历史上的王朗其实是“文博富赡”,不仅没和孔明对过阵,也没有像华歆那样做过太对不起大汉的事情,可观众们就喜欢看这“厚颜无耻之人”,那该编就编。有的朋友说现在的这些历史剧的剧情都过于浮夸和狗血,我建议去读一读《三国志平话》,那可是把孔明先生写成了个又像贪官又像妖道的奇葩(书中七擒孟获这一段,诸葛亮不断勒索孟获的财物,说这是因为益州太穷了)。所以,不符合史实,不符合原著,无伤大雅。反而是,给曹操“洗白”的一段“什么是德啊?临阵能致胜,不使将士枉死是德!治国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的改编,把魏武挥鞭的形象又从三国演义中解放了出来。我一直主张“榜样是用来超越而不是用来膜拜的”。比如这部剧的曹操,我个人看来,格局上,已经超越了老三国的鲍国安版(这里绝没有对老三国不敬的意思,我是看94版三国演义长大的,这是我人生中观看的第一部剧)。这也是十年来,我目前为止认为唯一超越了1994版老三国的人物形象。




那么这部剧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人心。

三国时代的人心是怎样的?

我的看法是,扭曲


比如说,托孤大臣


        我们姑且把十六岁以下继位的皇帝叫做“孤”,巧合的是,魏蜀吴三国都有这样的托孤的故事,顾命大臣,都是两位。曹魏是曹爽(嫡系力量)和司马懿(士族),蜀汉是诸葛亮(嫡系力量)和李严(士族),孙吴是诸葛恪(嫡系力量)和滕胤(嫡系力量)。我们发现,两人的搭配也是暗藏着士族和统治阶级的斗争。曹魏这边是身为士族的司马懿搞掉了皇族嫡系力量曹爽,蜀汉这边是身为嫡系力量的诸葛亮搞掉了士族李严然而蜀汉却最先灭亡。孙吴更扯,两个人还没当政几年就直接因政变而都被杀掉了。无论是剧中,还是历史上,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始终难以调和。




还比如说,石亭之战


       这是一场不为人熟知却意义深远的战役(在我看来,魏吴石亭之战和魏蜀段谷之战都是规模和精彩程度不亚于官渡赤壁的大战,我一直为《三国演义》的略写而埋没了这两场战役而叹息)曹魏惨败,此后二十年都没有战略进攻能力。战后,司马懿得了兵权,士族进一步巩固其影响力,新政稳步铺开,让如此强势的士族继续统治中原,这恐怕也不是蜀汉想看到的。




        那么打了胜仗的孙吴呢?就真那么其乐融融吗?不然。你看吴军将帅的人员配置:陆逊、朱桓、全琮,加上诈降的周鲂,无一例外,都是江东士族,并没有像程普黄盖那样跟着孙策打江山的“淮泗将领”,孙权只是用他们来巩固政权的“江东化”,向江东士族妥协。孙权需要这场胜利为自己的称帝正名,但是又不甘心连续取得大胜的陆逊继续坐大(陆逊职业生涯几乎没有败绩)有言道“出将入相”,这称帝后的第一任丞相,他宁肯用孙氏集团从北方带来的名不见经传的孙邵也不给陆逊。事实上,从历史上孙权安排给下一任皇帝的辅政大臣的背景(诸葛恪和滕胤,都是“流亡北士”之后,没有江东士族)就能看出,孙吴集团最需要也是最忌惮的,也是人心。孙吴立国五十一年,从未将北伐列入国家战略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对魏作战,也只是为了抚平人心罢了。一旦解除了战争状态,诸如孙吴内部的江东士族和流亡北士之间的内斗大戏就又要上演了。


       也就是说,因为“人心”在其中的作用,这看似是吴蜀联盟取得大胜的战役,竟然对三国都是有削弱作用的。



再比如说,何晏们的出现。


       剧中的何晏由女演员反串,历史上的何晏是真的拥有女子一般的外在形象。在正始时代,何晏、夏侯玄等人开创的“玄学”代表着反儒家伦理道德之常的文人风度,无外乎两大特点,一是自我麻醉式的狂欢,二是个人行为和交往行为的怪诞。前者表现在药和酒上,后者表现在“啸”上。



       人心扭曲成这样,还是美吗?还值得我们一读吗?


       人心不美,但仍然可读


       历史已成定局,无法更改。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科就是因为其内涵的不断再挖掘。乱世中的扭曲,凸显了人们对救世主的渴望。造神,就是这种渴望的体现。我们每个人,如果经历一回绝望,才会珍视现有的生活。读懂了乱世中的人心,才能做治世中的能臣,造福苍生。


 


    《虎啸龙吟》也是在造神。不过这样的造神运动,从晋开始一直到罗贯中,已经造了一千多年。这部剧尚未播完,我仍有些担心他们会不会过分神化,把司马懿再捧上神坛。因为就算你把仲达如何洗白,孔明的这个民间形象还是根深蒂固。神坛上只能有一个人,你把仲达请上去,那我们的孔明怎么办?其实之所以不回避上方谷之战,也是为了绕道而行,不与孔明的民间形象发生太大冲突。这方面,高希希的“新三国”已经招了不少骂,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我们需要质疑。比如说,一提到赤壁之战,我们第一反应是,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其实当时实力与孙刘相当的还有关中的马腾韩遂,蜀中的刘璋,还有岭南的士夔等割据势力,就算把《三国演义》中给刘备大书特书的收复四郡也算上,也没什么地盘(而且刘备虽然收复了四郡,但事实上并没有管辖权),根本谈不上曹孙刘三分。再比如钟会,是钟繇之子。但是如果真如史书记载,那他们两个的年龄差要到72岁。真差72岁吗?恐怕不见得。何晏服五石,管辂习鸟语,那个时代有很多异人。我觉得多半是由于钟会实在是太显年轻可能一点不像是老人的样子,而当时的史学家又无法解释这种奇特的现象,所以才把钟会的生年往后提了二十多年。当然,这仅仅是我一介业余爱好者的猜测。


       我从不打王者,也未曾涉猎任何游戏。不过只要你对历史有一点点兴趣,我都建议你暂且放下游戏,读一读正史,抑或,那些“不出名”的野史或者小说。去了解那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读一读虎啸龙吟中所说的“人心”。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认为,忘记经典更是背叛。人人皆知水浒三国,却少有人了解,在其光芒下,隐藏着《大宋宣和遗事》和《江表传》们。并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书桌之外的喧嚣。并不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切,都和典籍无关。也从来没人规定说,只有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学习,才叫学习。



读历史,读的是人心

读的,也是自己

穿过历史的烟云,

登临送目,大江东去,

依依东望,渺渺微光。

如果是你,

你望见的,

又会是什么呢?


——蔡幼鹏

2017年12月16日夜 于 杭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孙吴
吴郡陆氏沉浮录:从陆逊到陆家嘴,他们从未离开过
三国志9:孙吴势力有哪些剧本比较好玩?
魏晋史丨两晋是否承认刘备是正统皇帝?因为环境变化,两晋态度发生过改变
武侯诸葛亮的功绩:促赤壁、夺荆州、谋川蜀,三鼎定格局
鲁肃的大战略:从天下二分到三分天下,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更现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