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功过任人评说--读《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

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最深的是,他在书房背诵,因为天资一般,总是背不下来,而藏在书房中的梁上君子已经按耐不住,跳了下来,曾国藩大吃一惊,只见那梁上君子把曾国藩背诵的那篇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还对曾国藩说:“你这么笨也学人考功名?”,说完就走了。曾国藩不以为忤,继续他刚才的背诵。后来终于成为了半个圣人。

看了唐浩明先生写的《曾国藩》对曾中堂又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再只是个励志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唐浩明先生是从他临危受命,墨绖出山开始写起的。

朝廷命他为团练大臣,在湖南就地组织团勇,对已经在全国闹得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进行镇压。

一开始,他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以一个文弱书生,投笔从戎,组建团勇部队,但是不懂曲意奉承、笼络人心,因此,他的事业受到了来自官僚内部的制约,很不如意。

后来他离开了长沙,来到湘潭练兵,得到了当地官僚的支持,使他的部队慢慢地强大起来。曾国藩对部队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他要训练出一支不同于绿营的能打胜仗的部队。军纪不严是不能成事的。

别人都以为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有些看不起他,觉得他一定是不能成事的。但他没想到的是,曾国藩身上有些一股子湖南人所特有的蛮荒的劲,一旦决定了要做某事,就一定会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众人见识到了“曾剃头”的厉害,反对之声,慢慢减弱。

绿营对战太平军的惨败,把曾国藩的湘勇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曾国藩的本意是荡平太平军,让国家安定下来,使他有机会能伸展自身所学,报效国家,成为国家的中兴名臣。

事情远没他想的那么简单,太平军也不是他心中所谓的草寇。

太平军里也有许多有识之士,他们不满于清廷的腐败、残酷。官员歌舞升平,百姓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他们揭竿起义,要追寻他们心中那人人有田耕,男女平等的世界。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太平军,燎原之火烧遍十八省,大有席卷全国,推翻清廷的迹象。他们在江宁(现为南京城)城建立了太平天国,和清廷分庭抗礼。

战事的开展并不顺利,曾国藩等来的不是捷报,而是连连的败战,他有两次被太平军逼得投河自尽,幸运的是,都被人救起。

左中棠痛斥曾国藩,骂他是一个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的人,一两次失利就置千万湘勇于不顾,想一死了之。

在左中棠的痛骂声中,曾国藩清醒了,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没有一件事是能轻易取得成功的。一两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失败是怯懦者的阻碍,但却是勇敢者的晋升之阶。

曾国藩痛定思痛,总结自己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出发,后来留下了“屡败屡战”的美名。

他发现每次自己亲临战场,就会输给太平军;而由部下统领则有可能战胜。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但却有甄别人才的能力。

当他后来回顾往事时,“他自己认为,二十年来,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一靠对皇上的中心,二靠别人的襄助。倘若没有众多杰出的军事人才的辅佐,他一介文弱书生,凭什么以武功名世?那些人,绝大部分是他或识之于风尘,或拔之于微末,或破格委之以重任,用之任之,不猜不疑,让他们大胆地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具。”(引自唐浩明著《曾国藩》)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优缺点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充分利用,其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曾国藩的知人善任,也让很多有识之士能够找到施展才能的平台,当时曾国藩的身边人才济济,很多人不一定是为了报效朝廷,更多地是感念曾国藩的知遇之恩。

后来曾国藩位极人臣,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他想到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希望真的能为这个国家和人民办点实事。

在两江担任总督时,整饬两江,为国家选拔人才,践诺开办金陵书局,都是希望为这个千穿百孔的国家做一点事情。

他在担任直隶总督时,名毁津门,痛不欲生,但令他更加痛苦的不是个人名望的丢失,而是国家积贫积弱,任由列强欺辱凌虐,百姓苦不堪言。

在此之前他已意识到坚船利炮的重要性,开办了安庆机械制造厂,后来又和容闳商定选派一些优秀的幼童到外国去留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决定,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幼童后来大部分都回国了,并且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为国家的富强文明而奋斗不息。

虽然曾国藩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一,毁誉参半,但是他是一个人,他有大识,忠君爱国,重视延揽人才,他也有自私怯弱的一面。

面对失败,一开始他选择的是逃避,但后来他终究战胜了内心的怯弱,勇敢去面对,他勇敢地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哪怕会招人非议。

他经常在日记中反省自己的言行,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的比较重视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大官,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同时也告诫子孙不要把科举考试看得太重,并不是说考中科举的就都是人才,考不上科举的就一无是处。

在部书里,我看到一个可爱、可敬、又有些可悲的曾国藩,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我为他的忠诚、爱才、坚持、果敢感动着,但同时又觉得他有些可怜,他效忠于一个腐朽的朝廷,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于此,想靠这个朝廷来中兴国家,注定只能落空,含恨而终。

还好他为这个国家留下了很多人才,他未竟的事业,后来者去谱写。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慢慢地都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但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家风的熏陶,却使得曾家人才辈出。

附:曾国藩教子(临终遗言)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只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文中及封面的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若觉人生难圆满,劝君读读曾国藩
【大清的角落】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黄袍加身 - 王伟的日志 -
既生左,何生曾--曾国藩左宗棠恩怨3
清末四大奇案:谜一样的刺马案,谁是背后的真正主谋?
刺马案位居清末四大奇案之首,背后水深凶险,连慈禧都不敢深究
白话李鸿章(5): 平定捻军立功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