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疑难攻坚】丝绸之路的7年之痛

疾病科普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简称BD),又叫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的罕见疾病,临床上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该病常累及神经系统、消化道、肺、肾以及附睾等器官,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 由于该病在地中海沿岸、中东及远东地区(中国、日本、朝鲜)发病率较高,故又被称为“丝绸之路病”。

医案

主诉

反复口腔溃疡7年余

现病史

7年前确诊白塞氏病,咽喉溃疡反复发作,无肛周溃疡,无便血。曾经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初服效果佳,后溃疡反复发作如前,现已停用激素类药物。

刻下

体温偏高,体温高时怕冷,不出汗,手足不凉不麻。头晕,无恶心耳鸣,口干,口腔时有灼热感,腹部虚弱感,心疲感,目内眦持续红丝,饮偏多,饮凉,纳可,腹可,大便日一行,质可,小便无频急,小便黄,灼热,夜尿无.怕风冷,心慌胸闷,眠可,梦不多。四肢乏力。

查体

脉浮弦缓,舌淡红嫩,苔白腻,剥苔,口腔溃疡淡白淡黄紫红,满布口腔咽喉,腹满,下肢甲错,轻血络,手凉微潮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中风轻 伤营

太阴伤血,血少轻

阳明里热,里结,水热,外燥

分析

辨表:患者手凉手潮,怕风冷,有表寒中风,并有四肢乏力,心疲感,腹部虚弱感等伤营的症候群。

辨里:里证见身热、口干、口腔时有灼热感、饮偏多、饮凉、溲黄灼热,这是阳明里热灼伤津液。

综合为表里合病,虚实错杂,类厥阴中风,四证以火证为主。

类厥阴只是有一组表里虚实寒热杂错的症候群,不会出现阴阳或营血绝对不通(短缺)的病机,如麻黄升麻汤(以表里寒热夹杂为主,看似复杂,其实病势不险),三泻心汤(寒热虚实夹杂),柴胡桂枝干姜汤(表里寒热夹杂),所以类厥阴病只是复杂的合病而已,一般是阴阳经的复杂的合病情况。

所以本案符合表里错杂,寒热错杂,虚实错杂,所以辨证为类厥阴。

治法提炼

本案属于类厥阴中风,而四证以火证为主。表有风寒不解中风,里有邪热灼伤津血,捉住了这个主要病机,我们可以通过“约分”法简化我们的基础病机,太阴的伤血,血少,阳明的外燥,可以被伤营约分,治疗伤营就好。而这个伤营是里位的阳明里热所致,所以第一层病机首当治疗火证,以清热养津血而解表寒为法。

那么这个里位的热我们通过辨证得出是个实热,实热见到口干,口腔时有灼热感,饮偏多,饮凉,溲黄灼热,腹满,当以阳明四法之苦寒法治疗。

同时又见到疲倦乏力,腹部虚弱感,口腔溃疡等虚证,可以得出这个里位是一个胃津虚。

里热兼有水热,胃津虚,我们伤寒论有个经典的方根,那就是黄芩汤。黄芩苦寒清热;芍药甘草,甘寒对治虚热胃津不足。又因为表有风寒的不解之类厥阴中风,我们表药的选择以前胡更为贴切。所以第一个方选择小品前胡汤。

表不解的因素是里热灼伤津血,津血不能温煦推动,所以当以清热养津液的大法为主。

处方

①小品前胡汤×10

②甘草汤×20

③黄芩汤×10

2,2,2交替,甘草汤10剂内服10剂漱口

方药学习

小品前胡汤

【组成】前胡二两 芍药三两 黄芩二两 大枣廿枚 甘草二两 大黄二两凡六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条文】《小品方》云:解寒食散发,或头痛,或心痛,或腹痛,或胸胁肿满,或寒,或热,或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疮烂,或目赤,或干呕、恶食气便呕吐,或狂言倒错、不与人相当,或气上欲绝、进退经时。散发百端,服此前胡汤得下便愈方。

黄芩汤方

【组成】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原文】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宋172]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宋333]

甘草汤方

【组成】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再服。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

张医生按语

三个处方我们可以看到一脉相承,在经方”表里观、津液观、邪正观”统摄下。

以清热养津解表为法。一味甘草汤,甘寒清热养津;黄芩汤,苦寒甘寒以清热养津治水火错杂;小品前胡汤(前胡 黄芩 白芍 甘草 大枣 大黄)包含黄芩汤(黄芩 白芍 甘草  大枣)、大黄甘草汤(大黄 甘草)的完整方根,在苦寒清热甘寒养津的基础上强化了去里结水热的作用。整个方子苦辛、苦寒、甘寒,清热养津解表,治厥阴中风里热伤营,水火错杂。而3张处方2-2-2交替服用,可见步步以津液为要,以解表透邪为法。

复诊

查体

脉浮弦,舌红嫩,苔白腻花剥,下睑红鲜,腹按微满,下肢轻甲错,手凉有汗。

刻下

溃疡减轻,服药一半后,出现发烧,口不干苦 饮水不多 胃纳可 易饥,晨起口中黏腻,大便稀,日1次,有肠鸣,腹痛后需排便。无尿急频,小便热,无夜尿,无怕风冷,无心慌胸闷,眠可,无梦,易疲劳。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中风 

太阴里虚轻证

阳明里结,外燥,里热,水热

辨证分析

药后口中灼热,口干多饮饮凉,腹满明显缓解,而且在服药过程中出现发热,这个典型的里邪出表。且容易饥饿,这是胃气增强,胃津得复。虽然有手凉汗出之表寒中风表现,但是无怕风冷,这个中风的症状也是大为缓解。

新出现的症状时腹痛便溏,伴有尿热未能缓解。

表里合病,四证以火证为主,病势以里证水火的错杂为主,伴有表位火热攻冲,津液外泄。治疗当以清热养津解表,揆理水火为法。

处方

1.栀子柏皮汤 X15

2.黄芩汤X10

3.白头翁汤 X5

3-2-1 服用

外用:甘草汤 X30 剂 日1剂 每日漱口

药方学习

刻诊许师处三方的服法是3-2-1的服用方法,以栀子柏皮汤清下水热,涌散表邪,这个的用药比例是最大的,而白头翁汤作为苦寒的代表,用量是最小的。

很多同学对栀子这味常见药物具有涌散表邪的作用感到很新奇,其实这是我们经典经方四大阳明解表药之一。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

大寒,无毒。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栀子《本经》原文说治面赤酒齄鼻,是上焦郁火、表的外热引起的发斑红赤,是苦寒而去升散的药,它常配伍豆豉加强解表效果。但不配豆豉有没有解表作用?有。比如说栀子柏皮汤,它是治疗黄疸的。黄疸是水热兼表,它有没有表?有表。因为有表,但是以热为主的时候,就不能过度用温药了。用什么?栀子。既可以解表,又可以清热、治黄疸。你用栀子柏皮汤治皮肤病看看?效果非常好,它本来就升散。还有栀子它的透发、渗透力量特别强,很多外伤的、扭挫伤的,马上皮肤青紫,把里边的瘀血一下发出来了。它是不是涌散的力量特别强。发出来后里边不疼了,外边是淤青的。

栀子也能解表,它不配豆豉一样能解,配豆豉只不过是火证中的水证,火证中的虚证,只不过是配豆豉补虚、治水。那就是水热以热为主,就可以只用栀子,不配豆豉。

三诊

溃疡已基本不发作,刻诊口腔已无溃疡。

脉浮弦细,舌淡紫红嫩,苔薄白腻中裂痕,淡白淡红,微满,轻度甲错,手潮手指微凉、眠可,牙龈已无出血。

最后一天!2018经典经方学术年会20号截止报名,还没报名的亲们要抓紧时间报名哦!

年会信息

2018经典经方年会将于11月3日、4日举办,许家栋将带领经方团队专家,围绕酸药法要阳明四法展开详细讲解,帮助学员形成系统思维,在临床快速识别并准确运用酸味药。帮助临床医生补全经方方药体系,告别捉襟见肘的用方现状,建立完整圆融的经方思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思考
【疑难攻坚】重症肺炎并心衰,外台秘方平喘促
兽用中草药方剂与猪病防治应用(九)
石膏汤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表里双解剂2
【方剂学】20考研进行时-第七十二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