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我校高中体育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莫泽远   北海五中体育组       获区二等奖   

一、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区中学生体质体能普遍下降,无论是国家体质健康达标还是广西体能达标的优良率明显下降,从数据反映出绝大多数学校体育学困生比例增多,导致学校体育成绩明显下降,我校也不例外。体育学困生是中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据调查和资料分析得知,这一群体的数量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随着全国实施体育“新课程、新理念”的教育改革。因此,研究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的原因,并从中探寻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摆脱后进,使之身体健康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成为符合社会的合格人才。这对于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学困生:是指在体育课上,学生对各种动作学习有困难,成绩偏差的学生,并不具备自主锻炼的能力,身体体质测验不合格者为体育学困生。相对于其他“学困生”来说,一个班级中,“体育学困生”多就难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况且“体育学困生”一直以来都未得到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关注。虽然探索转化的学科教研活动及措施也相应到位,但在教育实践中对“体育学困生”的关注却相对不足,有关转化“体育学困生”的问题也较少论及,这种现状如不以改变,素质教育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就会成为空话。

“体育优等生” 能完成各项技术技能考核指标和任务,而“体育学困生”体质弱、技术差和经常不及格,使我们体育教师常为此伤透了脑筋,我就此结合其他老教师及专家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对“体育学困生”心理进行分析和讨论对策,以此拙作与同行共同讨论。

二、学困生的成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其一,现阶段,由于初中、大学招生基本不看重体育成绩;高中招生虽有体育考试,但区区30分相对于其他学科的高分,实在有点微不足道。

其二,由于体育教师的不足,班级过多而就成课程的安排失衡。另外,对体育设施的配备和场地的建设没有引起重视。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还没摆脱,对体育活动的安排没有真正落实。

其三,近年了,从区到地方举办运动会包括项目的设定,都在逐年减少。另外,学校参加运动会,仅仅只需抽调少数几名体育优等生进行训练,与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体育学困生”却毫无关联。试想,升学制度中缺失了体育这个位置。运动会为校为班争光又只需绝少几名“体育优等生”就能完成,还有哪个学校再去重视“体育学困生”?哪位教师还会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转化提高“体育学困生”成绩?由于政策长期对“体育学困生”的漠视,使“体育学困生”的存在和增多就最自然不过的了。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1、恐惧感。其行为表现为担心做动作时发生危险而导致动作变形。心理原因是怕进行器械场地练习受挫。

 2、自卑感。行为表现即怕别人讥笑,思想压力大。心理成因是身体矮小、肥胖或有残疾。

 3、逆反感。行为表现是对老师不满、反感、对立,对练习不在乎。心理成因是教师教法单一,不能一视同仁。

 4、厌倦感。行为表现为缺乏激情,心事重重,对练习缺乏良好动机。心理成因是重文轻体,或因家庭变故。

另外,身体肥胖、心理负担过重成为影响体育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标志。根据向任课教师所做的调查,也反映出在体育课上,部分体育学困生经常会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心以及过分紧张忧虑等情绪特征,其中身体肥胖的更是不愿意自觉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怕自己在其他同学面前出丑。一般情况下他们更乐于当观众,去评价其他学生的动作;他们本人却要体育教师反复督促才肯练习那么几次。由于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和导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太少,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个性心理方面的共同缺陷,是造成体育学困生体育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内因。  

人的身体素质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除了受遗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诸多的教育手段中,体育教育则扮演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大多数体育学困生均在家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且没有适合自己进行活动的伙伴和场地。学生回家后除了写好作业,其他时间再完成家长安排的作业,部分家长的理解误区成为了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最大障碍。  

生理的快速发育,让学生不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高年级是身体发育较快的阶段,在这期间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的身体发育明显,他们在这个阶段,害羞的心理让他们不愿在其他异性的面前展示,很怕在他人面前做不好,丢面子。在进行游戏时也不愿与异性同学一起做,由其女生表现突出。

由此可得知,“体育学困生”心理素质低下的反应、表现、成因各有区别。影响他们心理的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教师、器材等外在客观因素是次要的,认识到这一点,在解决问题时,便可有的放矢,主次分明。

三、学困生的类型

1、行为恶劣型:在成长过程中,受外界环境影响,养成不愿意读书,蛮横霸道,自以为是等恶习。在班里常常添乱,欺凌他人,对教师的教育不理不睬,在学生当中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2、纪律缺失型:这是班里后进生的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比一般同学差,但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的动力。

3、假性型:这类学生由于在体育学习方面曾出现挫折或因对体育教师有偏见,造成态度恶劣,以及出现认识淡薄等不良现象。

四、转化“体育学困生”的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学困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教学中结合体育影片,看电视、体育录像、VCD等方法,介绍、讲解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体育的起源与发展,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如刘翔、姚明等事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另外,还重点向学生介绍各年级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并展示比赛时的照片和奖状。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激发了体育的热情。

学困生在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上发展较慢,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就可以因此而放弃对他们的帮助。相反,作为青少年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阵地,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摘掉体育的“落后”帽子。除了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育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课外的个别教育,通过体育教师和所在班级的体育学困生进行个别沟通,不仅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因而更有利于进行“对症下药”进行帮教,提高帮教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必须怀着满腔的热忱,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困生,而决不可以对他们采取歧视和漠然的态度。这无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一种锻炼与提高。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很难做好。所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学习兴趣。如果上课时教师扳着脸,那么学生就会望而生畏,这样就会使师生间拉开很大的感情距离,学生的思维受阻,对学习产生厌烦,则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扬民主,课堂上面带微笑,启发引导,循循善诱,并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教师既要做他们的家长,关心爱护他们,又要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尊重他们;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对“学优生”、“学困生”要一视同仁,认真对待和设法满足他们的每一个正当要求。当学生练习失败时,要给予鼓励;当学生练习成功时要及时表扬,当学生焦虑不安时要给予安慰。例如:二年级有位女生人长得矮小,又体弱多病,属体育“后进生”,在平常教学中我没有因此而放弃,经常鼓励他“没关系,你在课中仔细听,认真练,很快就会进步的。”渐渐地,一些动作也能做了,也能举手回答了。我再次给了她肯定,同时当众表扬了她。从此以后,她的学习兴趣浓了,并能自觉地参加锻炼了。

(三)积极推动招生考试改革

积极推动各级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加大升学考试中体育的比重;努力转变学校、教师观念,改“重文轻体”为“文体并重”;彻底改变只管训练小量体育尖子,让大部分学生“放羊”的竞技体育,抓好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普通课堂体育。

(四)因人制宜,对“症”施教

教师要认真分析“体育学困生”造成的不同原因,然后因人制宜,对“症”施教。同时要通过各种方法、活动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还要象文化课那样,对这些“体育学困生”进行适当的课后补习与辅导。

(五)平行教育。

教师要想影响某一个学生,不是直接找他做工作,而是先影响集体,由集体再去影响那个学生。所以,教师教学中可采取以优帮差,以小集体帮个体、以大集体促小集体的组织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以直接的良性刺激,增强“体育学困生”的信心。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让“体育学困生”熟悉的同学进行保护与帮助,并有意将他们分在同一小组练习,对消除恐惧心理能起到较好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引起学生恐惧心理的具体刺激物的消除心理障碍。如有的“体育学困生”害怕碰撞跳高横杆时,可先用橡皮筋代替横杆,让“体育学困生”适应后,逐步过度。

(六)耐性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身生理上的缺陷,并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抓住不放,及其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此外,要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使其他学生尊重“体育学困生”。例如开展“我为你喝彩”活动,在身材肥胖、瘦小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做练习时,以掌声鼓励,让“体育学困生”放弃自卑,勇敢面对现实,增强耐挫力。

(七)情感教育。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促进教学的纽带。学生如产生逆反心理,就会给体育教育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要常以亲切、友善、乐观、镇静和信任的教学态度熏陶学生。对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教师更要爱护、关心、以理服人,使他们感到批评是善意的,在心中“波纹效应”。有了这种向心力,“体育学困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八)激励教育。

首先,教师可用中国运动健儿刻苦训练在奥运会及许多国际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去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小树立为国争光的志向。其次,要让“体育学困生”知道,只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才能有好的身体、活跃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学有所成,才能为祖国作出贡献。再次,在教育中增加竞争性因素。为让“体育学困生”逐渐适应竞争、敢于竞争,可先从像拔河这样的集体竞争的活动开始,再慢慢过渡到个人对抗竞争。“体育学困生”在竞争中取得那怕是小小的成功也要大加赞扬鼓励,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集体、个人竞争性体育活动,让“体育学困生”逐渐树立自信,增加乐趣,解除对体育的厌倦,最后摘掉“体育学困生”的帽子。

(九)要将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化  

中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班主任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监督,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630起床做操,每天下午第九节参加体育活动等。当然,这不一定要成文规定,但父母和老师要给学生讲清楚,使学生做到心里有数、遵照执行就可以了。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家长如果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锻炼,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检查或适当参与一下孩子锻炼过程,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学校保证每天给学生体育活动1小时时间,时间的充分保证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及锻炼方法的作用。  

(十)为体育学困生制定特色作业及有效的学困指导   

体育学困生的体育基础较差,因而要使他们能够跟上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达到考核的要求,就必须为他们增加不同的营养。在具体操作上,我们首先要通过宣传和事例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然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来制定特色作业,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并指导他们进行基本身体素质或专项技术的练习。采用这种做法,由于一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数相对较少,因而针对性较强,可以较快地提高学困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让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锻炼方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  

五、研究的结论  

过重的作业和升学压力让学生难以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使得体育兴趣在学生时代就逐渐被抹杀掉。学生自己掌握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无法保证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另外正处在青春期的身体肥胖孩子在别人舆论下,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直接影响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  

六、结束语  

21世纪在呼唤人才的同时,也呼唤着“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只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健康成长,才能谈理想。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2、樊玲. 谈对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08年2月  

  3、黎红金, 浅谈体育学困生的转化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4、《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新教育视界:浅谈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浅谈智障儿童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
浅谈高中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初中初二八年级上学期上册体育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浅谈如何培养厌学体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以息烽县温泉小学为例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