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疫者】张继东:在雷神山医院战斗的47天
2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51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上海第八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集结完毕,在总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的带领下奔赴武汉。当时,他们还不知道,此行的目的地,正是万众瞩目的雷神山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

“这里不像其他医院,有现成的组织框架结构和物资安排”

中国卫生:医疗队是什么时候接到的去雷神山医院的任务?


张继东:医疗队是2月19日下午3点多钟到的武汉。飞机落地后才知道,我们的“战场”是雷神山医院。具体任务是C1到C44个普通重症病区,每个病区48张床。还有一个ICU病区,31张床。

当晚5点多,我就在雷神山医院人事处长的带领下去了医院。那一天,武汉尽管有太阳,但阳光都躲在雾霾后面。医院就像一个大工地。在这个临时搭建的医院里,开车是开不了的,许多管道是明管,大家在管道上面用木板搭出坡度,人走在木板上,起起伏伏。

中国卫生:在一个全新的医院工作,意味着什么?

张继东:2月20日下午,我们就带领队伍进了病区。雷神山医院是个野战医院,不像其他医院有现成的组织框架结构和物资安排。

当时,病房工程刚刚完工,还没有验收,卫生间的洗手池里都是泥巴。施工时间太紧张了,有的把手都装反了。病床就是裸床。另外,我们还要通过专业的仪器测量检查每个负压病房的情况,负压表对不对。热水管、下水管通不通。

医护人员进去后,首先要到仓库领物资、铺床。那里也没有独立药房,大家要把药品、输液用的液体、呼吸机等领到病房里面,并负责接通设备和测量功能。病区里路面高低不平,加上有好多明管,运物资相当费力。此外还要给病区划区划通道,对医务人员进行穿脱隔离衣等院感和信息化培训等,这些工作都要在两天内完成。

2月22日,医疗队负责的4个普通重症病房开始收病人,23日晚20时,ICU病区正式向危重病人开放。


中国卫生:在“战地医院”里,队员的安全能保证吗?

张继东:院感防控工作一直是我们的“红线”。在雷神山医院,我们迅速成立感控队伍,利用空地、宿舍等一切能利用的场地进行驻地培训,只有防护服脱卸培训合格的人才能进舱。在脱卸区域,会有感控专员24小时盯梢,医务人员一旦在脱卸过程中出现意外,马上会被发现并得到救治。有些队员带的鞋不够轻便,穿脱防护服时不方便,我们还为大家专门定制了小白鞋,并在鞋上标注姓名和职责,让每一位队员都能穿着舒适的鞋子工作。

“凭老经验能‘拉回来’的病人,往往拉不回来”

中国卫生:面对大量的重症病人,如何应对?

张继东:一开始,可以用灰头土脸来形容。医护人员进舱,熟练的话,穿防护服也要10到15分钟,不熟练的要20分钟到半小时。病人如果需要气管插管,还要做到三级防护,背上正压式呼吸阀,用时会更长。我们接收的病人,都由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分配,来几个病人,我们也不知道。往往只听说有病人,结果门一开,发现一排病人在外面,简直吓死人。仅2月24日一天,上海医疗队总共收了100多名病人,仅ICU就收了10多名病人。


一开始来的病人很重,很多病人年纪较大,还合并基础性疾病。有心脏搭过桥的,还有患肝癌、肺癌等,有的病人确诊新冠肺炎以后做CT检查,才查出来患有食道癌。不少病人都需要插管或气管切开,氧饱和度很难上得去,痰也吸不出,胸片都是白的。

还有一个情况雪上加霜,在上海,病人的诊疗信息在医疗机构间都是互联互通的,但这里没有这个网络,只能靠医生自己的能力去判断。病人以往的病史情况、片子、做过的检查,都不会随着救护车来,很多基础疾病,都是在检查中才慢慢发现的。

中国卫生:这么难,大家情绪上会有波动吗?

张继东:有波动。有人哭,也有人睡不着觉。隔离病房没有家属陪,有的病人没了,我们打电话通知家属,电话那头传来的哭声让人心碎;有的老年病人,家属不愿他们再受痛苦,于是选择放弃有创抢救,大家看着都要掉眼泪。这个时候,我就鼓励大家,工作还是要做下去,信心不能垮,更不能崩溃,还有那么多病人等着我们。有些刚刚上战场的人多少有些害怕,你不能说他是胆小鬼,因为经过锻炼后,将来可能会成为特别出色的战士。

中国卫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经验,是怎样逐渐建立起来的?

张继东:一直在临床中慢慢观察,慢慢摸索。这一次,凭老经验、常规经验认为能“拉回来”的病人,往往就拉不回来,新冠肺炎这个疾病,直到现在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

期间,我们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做了远程会诊,让我们获得了几个经验:比如要缩短病人缺氧的时间,无创呼吸机不行的话,要赶快上有创呼吸机等。有些病人出现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合并心衰,我们也都有相关专业的医生跟进治疗,因为好多重症病人的疾病是综合性的,不单单是新冠的问题。

“枪坏了,要拼刺刀”

中国卫生:3月7日,仁济医院再派一支8人的“ECMO小分队”团队逆行武汉。在当时各地医疗队陆续撤离的背景下,小分队的使命是什么?


张继东:我们在ICU投入了100名护士、60位医生,除了治疗上吃重,许多照护工作也很繁重。比如,给镇静状态的病人翻身要用到5、6个人,许多病人需要俯卧位通气,还有排泄物的清理,都没有护工帮忙,需要医护队伍亲力亲为。

后来,危重病人越来越多,更多的病人需要上ECMO。ECMO是重症医学里最复杂的医疗技术之一,需要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替代部分心肺作用。它对治疗操作要求很高,还需要护理人员24小时不间断观察。


为竭力挽救危重患者生命,我向医院申请,请来了8位ECMO和CRRT等生命支持技术领域的专家。他们身负重任,主要为打“歼灭战”而来。

中国卫生:打“歼灭战”时,碰到了什么印象深刻的病人?

张继东:有一位最终转危为安的病人,曾经历过惊心动魄的决断过程。

病人于1月下旬发病,来雷神山时病情很重,气管插管,带着呼吸机,还有二氧化碳储留的现象。于是我们为他进行了气管切开,接上了ECMO。

ECMO上机第7天时,患者临床检查结果显示其肺功能显著改善,减流量测试评估尚可,但膜肺性能明显下降。此时,要么撤机,要么更换膜肺继续支持治疗。但因为病人本来就有贫血症状,加上又是夜间,下一步采取何种治疗措施,需要有人拿出方案。我反复核实各项检查和评估结果,决定当夜撤机。

枪坏了,就要拼刺刀。撤机成功后,患者经历了耐药菌感染、高烧、营养供给等问题,我们还给病人插十二指肠营养管,后来又调整抗生素,病人终于逐渐恢复。为了帮助病人渡过难关,我们医护人员日夜守护了超过170个小时。

中国卫生:在此次疫情中,雷神山医院的意义是什么?

张继东:雷神山医院是根据当时危重病情病人增多而专门设立的“战时总医院”,有点野战总医院的性质。它起到了收拢危重病人的作用,增加了我们战胜疫情的砝码。

文:中国卫生杂志记者  孙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仁济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返沪
17年后,我成为你——对话钟南山团队张挪富
重症ICU纪实丨他们帮助我从ICU重生 我要更好地活着
雷神山ICU的呼吸机已经闲下来了!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素材
上海最后一支援鄂医疗队回家!六院团队51人今天撤离武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