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脏病五脏解——心肺同病化痰瘀,心脾同病养气血···

脏腑功能活动既是整体的协调统一,又是各司其职的个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互为资生制约,病则互为因果,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而主次有别。为指引应用整体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扩大了视野。兹举其要者述之。

心肺同病化痰瘀

有形的痰瘀,在肺心同病过程中,是重要的病理基础,多为久病肺虚,咳喘、肺痨等,反复迁延,常受外邪诱发,积渐加重,导致肺不主气,宣降功能失常,气不布津而成痰,肺气不能佐心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而致瘀,“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水饮内生。多因杂合相加,病及脾肾,证类多端,治当辨外感内伤之主次,寒热之不同,肺实肺虚之差异,针对咳喘、悸肿及咯血等主症杂合以治,方能顾及肺病及心、脾肾两伤、肝郁血瘀等变局。

心脾同病养气血

心主血,脾统血,相生相用。若两者功能失调,脾不能统血生血,心不能主血行血,心火不能温暖脾土,化水谷精微为气血津液,血不养心,气虚不为神用,则心脾两虚,气血交亏,气不行血,血不载气,而致脾心同病。脾与胃互为表里,升降有序,故常与心胃同病并见,但一虚一实,可分而又难分,当联系互参。

宗气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资生气血,与吸入的天气相并,积于胸中,贯心肺而司呼吸,故宗气不足亦与本证有关。

临证针对脾气亏虚、心血不足的证候特点,治当益气养血,夹湿夹痰夹寒者兼顾之。

心胃同病宽胸痹

胸痹心痛短气《金匮》早有专篇论述。胃在心下,位当痛处,故一般常与心胃气痛混称。从临床看,病涉痰饮、胃脘痛、心悸、真心痛,涵盖西医学说之冠心、慢支、肺心、慢性胃炎,与心肺胃三者均有相关,难用一病加以对应,其病机特点总属胸阳不振,阴寒凝聚,痰浊痹阻,气滞血瘀所致。与《内经》所说之“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病性相同,但有轻重之别。

临证当辨阴寒、痰浊、瘀血的偏盛,如遇寒突发,胸痛急剧,舌苔白滑者为寒盛;心胸闷塞而痛,舌苔浊腻者偏于痰浊;胸中板痛如刺,舌质瘀紫者偏于血瘀。三者每多错杂互见,而主次有别。同时还要审查原始病因,了解病位何在,如胸膺闷痛,伴有咳嗽、气喘、咯痰粘腻者,病在肺系为多;疼痛偏于胸骨左缘,或心前区有紧缩压榨感,呈阵发性,痛势较剧,或放射至肩背,伴有心慌、气短者,病以心血管为多;胸脘部满闷胀痛,噫气,泛吐清涎者,多属胃部疾病。治以通阳泄浊,活血化痰为大法,结合相关检查,辨病救治。

心肝(胆)同病清郁火(胆心同病缓绞痛)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肝受气于心”,《厥气篇》“肝心痛……与背相控”。《灵枢·厥病》言“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指出厥心痛与肝心痛两者实为一病,均以痛甚为特点。 病因多为长期忧思恼怒,肝胆气机郁结,疏泄失司,久则气滞络瘀,气郁化火,伤阴耗气,由实转虚,临床多见卒然心胸剧痛,痛在心前区或胸骨后,放射至肩背手臂等处,有闷痛、刺痛、灼痛、抽痛等不同感觉,持续时间约3~30分钟。发病机理以气火冲心,心肝火旺为主,治以清心泻肝、理气和络。若有阴伤、痰火、瘀血兼顾之。

肝胆相连,形如一体,但乙木主升,甲木主降,升降协调,脏气自和,若胆经湿热瘀结,和降失司,疏泄不利,痛而厥者是为“胆心痛”。现今称之为“胆心综合征”,其证危重多死,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曰死。”治当利胆宁心,理气缓急。

心肾同病调水火

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根,水火既济,内藏精气,君火根于命门之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承于心。肾无实证,阳虚、阴虚各有泾渭,但又可并见。阳虚之变为寒证,阴虚之变为热证,证见肾虚水泛,肾亏火旺之变局。且又有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本虚标实之转化。

若年老体衰,劳欲过度,惊恐伤肾,精血亏耗,以致心肾失养,血脉涩滞,则心胸隐痛、闷痛、刺痛,可见浮肿,喘悸不得卧。当辨其阴阳,补而通之。辅以化瘀利水,缓其所苦。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血压与五脏关系
黄帝内经1000问>(7)
五脏病机
孙西庆教授运用五脏辨证治疗中风病经验微谈
【心衰国际学院】江巍教授:从五脏相关论治心力衰竭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004(6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