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中医与文化的思考

中医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关于中医的“道”,这个道即是天地规律,是指导中医的核心。

中医不但是医学,也是文化。如果只把中医看成是医学,那是小视乎中医,是阉割了中医的灵魂,因为文化是中医的灵魂。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学习中医,我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接地气的一个分支,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紧密联系。

有外国人说:“当中国人彻底遗忘他们伟大祖先的传统文明的时候,就是中国灭亡的时候”。

这话好象说重了,但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基础,如果中国人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中国还算是中国吗?道统都消亡了,中国也必然跟着灭亡了。

我们都知道,中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为什么今时中医却没落了呢?原因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今时人们偏重于接受西方文化,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这是导致中医没药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说,今时少有人重视中医经典的研读。如果全社会都对中医经典轻视,这是中医最大的危机。

今时常有中医人谈创新。我的观点是,继承都没有做好,还谈什么创新?!今时不少中医人喜欢搞中西医结合,自认为是发展中医,但其实是抛弃了中医思维,是挂着中医的招牌,卖着西医的药片而已。

新冠疫情蔓延了两年,人类几乎毫无办法。世界各国已经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500多万人。试问,为什么不能参考中医的理念呢?因为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可以速愈,且完全没有后遗症。可惜的是,全世界都对中医漠视,都追求飘渺的现代西药。为什么?从根本上来说,是瞧不起中医,瞧不起中国传统文化。

事实上,《礼记》与《吕氏春秋》中即有“春行秋令,其民大疫”的结论;云南彝族有“冬天打雷,白骨成堆”的民谣;湘西苗族有“年前响大雷,年后有大灾”的民谣;山东有“冬至开了河,尸体垒成摞”的民谣……

从书里到民间,处处有以气候异常论疫病的判断标准。作为中医人,我们知道,“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健康与天地四时的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把疫情与天地关联起来,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来认识,把人放在四时之中、气候之中、物候之中、风向之中、雨量之中、雷声之中来认识。

为什么不肯这样去认识人,去这样认识新冠疫情呢?因为不了解中医,因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我相信,如果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中医,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扬光大,更可以在防治疫情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事实已经证明,用中医来治疗新冠肺炎,几乎没有死亡病例。

中医以《内经》为经典。《内经》的核心理念是“道术并重”。《内经》的伟大之处,不仅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更在于它告诉人们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一方面,《内经》重视治病的医术,认为“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进一步说,《内经》的《灵枢》全本都在谈针灸之术。说明《内经》时代的圣贤对于医术还是非常重视的。

另一方面,《内经》也重视道的巨大作用。《内经》开篇就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讲上古真人“提携天地,把握阴阳”;讲上古至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讲上古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讲上古贤人“法则天地,象以日月,辨列星辰,逆顺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这些都是从道的层面来谈如何养生。

显然,《内经》既是道的传承者,又是术的创造者。今时我们学习中医,应该以《内经》为榜样,不但重视术的传承,亦要重视道的领悟。

我的体会是,道为本,术为末。光学术而忽视道,是学末而弃本。道术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一个中医人的素养,并能提高其临床水平。

人的生命与健康与天地四时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明确地提出:“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我的理解是,人在四时之中生活,四时阴阳气机如何变化,人就要跟着如何变化。如果人的生活起居逆反了四时规律,就会失去天地的庇护,进而就容易患病。

古人用天时来指导农业。比如,韩非子说:“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再如东北的谚语说:“过了芒种,种了白种。”湖南的谵语说:“过了立秋,种也没收。”此类谵语在全国各地有很多,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想种好庄稼,就要顺应四时。

进一步说,人与庄稼都是生命,都禀四时之气而生长化收藏,所以,人的生命与健康也与四时相关。比如,春天天地阳气升发,人的阳气也要跟着升发;夏天天地气阳浮旺,人的阳气也要跟着浮旺;秋天天地阳气收敛,人的阳气也要跟着收敛;冬天天地阳气闭藏,人的阳气也要跟着闭藏。

若春天当升发而反敛降,是逆反四时;夏天当浮旺而反闭藏,亦是逆反四时。其他秋冬亦当如此去思考。

今时我们为什么会有许多的慢性疾病,且很难治愈。我的观点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工作习惯违背了四时规律,导致我们的生命与健康不能跟上天地的节奏了。逆反天地,肯定难以健康。

所以,要想让多种慢性疾病早日康复,就按《内经》所说的去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唯有如此,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否则,正气不能恢复,何能长寿呢?!

今时我们要想健康,要想让疾病早日康复,就要回归《内经》。

上文我已经讲过,《内经》并不是纯粹地谈医术,《内经》是道与术的结合体。为什么要讲道?因为道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之理,所以必须以道论医,一旦知“道”,则医术自然一通百通。

所以,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读读《内经》,不管是仍然健康的人,还是患了某种疾病的人。因为《内经》里有关于生命与健康的大智慧。读了《内经》,也就知道了生命是怎么回事,当如何恢复健康。

“天地之大德曰生”,《内经》即是一本谈如何才能生生不息的书,因为《内经》是谈天地之道的。进一步说,道是《内经》的立论基础,《内经》以道论中医,以道论生命,以道论健康。

这个道,即是天地规律,是自然,是太阳的阳气圆运动。如果能把握这个“道”,我相信,我们才能读懂《内经》,并且学透中医,而且能用中医理念来治愈今时现代医学所认定的一些大病重病及绝症。

所以,人人都要学习《内经》。《内经》应该与儒家及道家的经典一样,是中国人的必读书。

我们应该用何种观点来读《内经》呢?

如果你用敬而诚的态度读《内经》,你就会读出智慧;反之,如果你用将信将疑的态度读《内经》,你读出来的就只能是困惑。

今时有人拿西方文明的那一套来评判《内经》,他眼中看到的自然都是糟粕。如此学习《内经》,即类似于用传教士的那套理念去评判和尚,自然左看不顺眼,右看也不顺眼。

今贤刘明武著有《换个方法读内经》一书,告诉我们,以不同方式读《内经》,其收获是不一样的。刘明武先生把读《内经》的方法,改变为“原生态读内经”,用《内经》时代人类的思考方式,把各种中华文化的精华论述互相参看,把老子、孔子、墨子、孙子、扁鹊,以及他们的弟子们“召集起来”,一起研究《内经》。

作为一个中医人,当我在临床上有困惑时,往往会反复阅读《内经》。我的体会是,《内经》总能助我排疑解惑。也就是说,《内经》是我提升临床疗效的经典。

圣人讲“道不远人。”《内经》即是内涵天地之道的经典,《内经》从来都是最接地气的。只要我们认真学,用心悟,《内经》是一定可以读懂、读通,并且可以为我们所用的。

时逢新冠疫情,作为中国人,我们当思考这样三个问题:如果没有中医,我们会不会陷入疫情的恐慌呢?如果没有中医,我们能避免新冠肺炎导致的死亡吗?如果没有中医,我们中华民族能迅速恢复经济吗?

点击图片预约膏方“一人一方个体化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志一老师讲中医原理一,二
「以道行医」中医象思维:道与法的结合
关于习医
传统文化: 逢七必变的玄妙数字,通天地和阴阳
学天圆地方之道,做外圆内方之人!
《易经》睽卦智慧1|睽卦之义,暌卦之同,暌卦之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