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虚弱的同时体内又有热?一个方子补中益气,退热身安

文/喜乐小语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本文是纯干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名医李东垣,临证善用甘温之品补脾胃、养后天,对后世影响巨大。

他有一个方子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那就是补中益气汤

该方所蕴含的甘温除热法是中医补法之一,是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体虚发热的方法。

现代医学的理解,发热就是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物理降温,解热镇痛,让体温达到正常。

而中医学的发热,更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

即使体温不高,患者觉得热,也属于发热,思路大不相同。

比如有说潮热,五心烦热等许多不同的发热类型。

东垣根据《内经》“阴虚则内热”的理论,认为内伤脾胃所致诸病,多见热象。

比如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内伤所致虚热,李东垣称之为“阴火”。

阴火的产生是与清阳下陷分不开的,正因为清阳下陷,才导致阴火上乘。

仔细解释一下,营养物质之清者,不出上窍、不发腠理、不实四肢,这就叫作清阳不升

糟粕之类,不走五脏、不归六腑、不出下窍,便郁而化火,逆而上冲,这就叫作阴火上冲

阴火既不是生理上的需要,就必受正气的排斥,不能下泄,就必然上冲,所以才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燥热。

其实按中医治疗原则来说,一般都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而在这里,治疗不能单纯以寒凉药物制火。

只有用甘温保元之剂,以补代泻,才能使阴火下降而元气复位。

李东垣所处的宋金元时期战乱不断,正所谓“大战之后必有大疫”,瘟疫致病性强,对人体的伤害极大。

既可见外感发热之症,又严重消耗正气。

加之当时战乱不断,饥慌劳役,虚弱之象毕俱。

脾胃受损本身就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被感染几率,使得外邪趁虚而入。

补中益气汤所治的病证,并非单纯地强调内伤脾胃,而是在脾胃虚损基础上复感外邪所致。

免疫力是现代医学的说法,中医一般不这么称呼,中医叫正气,提高免疫力就是扶正。

所以,补中益气汤向来被后世认为是补虚之方,用于补足中气。

甘温所除之“热”应为邪热,并且是内伤基础上的外感发热,因而其病机成分也比较复杂。

由于邪气入里内陷,正虚无力驱邪,故以人参、黄芪、炙甘草补中益气,合白术共奏健脾益气之效;

取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既可升提下陷的清阳之气,又可祛风散邪;

气虚气滞,故以陈皮理气;气生于有形之血,故以当归养阴血,使气有所化生。

原方用量为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全方以补中气、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充足进而驱邪外出。

由于本证以正气大衰为主要矛盾,故治疗时必须先顾护正气,正气充盛自可抵抗邪气。

若此时仍猛攻其邪,则会重伤元气,正如李东垣所言:“以重绝元气,取祸如反掌”。

脾胃居中焦,在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气血、升清降浊中具有重要意义,故脾胃虚损、中气下陷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

因此,补中益气汤经加减化裁,得以被广泛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

但是这种宽泛的理解,其实并不利于较好地掌握病机和方剂。一定要在医家的辨证下,对疑难病亦作出恰当的治疗决策。

补中益气汤治疗方法以温补为主,与其它发热治疗方法大相径庭,所以更要辨证准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东垣升清阳理论与风药的运用(
金元四大家-李东垣
漫话补中益气汤
谈谈李东垣(下)
【谈古论火】脾虚与“阴火”
从李东垣“阴火理论”论治糖尿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