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恶心呕吐的原因是什么?呕吐的生理机制是怎样的?什么原因会造成恶心与呕吐?
userphoto

2023.07.07 广东

关注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过”呕吐“的经历:
坐车,想吐;
吃多了,想吐;
太饿了,想吐;
哭狠了,想吐;
闻到不舒服的味道,想吐;
看到重口味图片,想吐;
甚至别人说到某些词语也想吐。

明明我们在生活中无所不能,却偏偏在呕吐这事上显得格外脆弱,不堪一击,好好的人为啥动不动就会吐呢?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呕吐。
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指出呕吐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胆及三焦,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以及”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等;《丹溪心法·呕吐》则强调“胃中有火与痰”及“胃虚不纳谷”,意在说明六淫邪气侵及肠胃及少阳经络所属均可引起呕吐。

在前人基础上,明代医家张景岳对呕吐的病因病机做出了详细的概况:“呕吐或因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横逆,或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吐,此皆呕吐之实邪也。”引发呕吐原因很多,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犯胃或胃虚失和等原因,致胃中气机升降失调、气逆而上,均可发生呕吐。故《圣济总录·呕吐》有云:”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

由此可见,呕吐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迫使胃中之物(食物、痰涎等)从口中吐出来的一种表现。属于胃病的范畴,但与肝胆脾有密切的关系。有物有声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无物有声称为干呕,但是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成为呕吐。因其病位在脾胃,故又被称为”胃反“”漏气“”走哺“
根据呕吐的声音和强弱和吐势的缓急,可判断证的寒邪虚实属性,一般暴病多实,久病多虚。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呕吐,应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可做出准确的诊断:

实证呕吐

外感六淫,痰饮积食,饮食不节,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是实证呕吐的主要原因。
外感六淫之邪气,侵犯胃腑,致水谷随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呕吐》所指出:”无病之人卒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呕吐出黏稠黄水,或酸或苦者,伴恶寒发热、头痛身楚多属实热证,常因邪热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外邪侵袭所致的呕吐常具有起病急骤的特点。

呕吐酸腐味食物,多属伤食,多因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或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以致食滞胃脘,易引起食滞不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正如《重订严氏济生方·呕吐反胃噎膈门》所指出:”饮食不疾厄,温凉不调,或喜餐腥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痞塞,遂成呕吐之患焉。”饮食不节所致呕吐常表现为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厌食,大便秽臭,或溏或秘的特点。另外,饮食不节,伤滞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反生痰饮积聚于胃中,当饮邪上逆时可发生呕吐,正如《症因脉治·呕吐》所云:“痰饮呕吐之因,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而呕吐,遇寒则凝塞而呕吐矣。”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称为水逆,因饮邪停胃,胃气上逆所致。
恼怒伤肝,肝气郁滞,失于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致呕吐,故见吞酸,嗳气频繁,另肝脉布于胁肋,多伴有胁肋部胀闷作痛;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证治要诀·呕吐》有“食呕多因七情而得”以及“气呕因盛怒中饮食而然”之说,由此可见,情志失调是呕吐发生的重要诱因。
共同进餐后多人发生呕吐、泄泻,可能为食物中毒。
综上述,造成实证呕吐的原因主要有四:

外邪犯胃|湿邪或者寒邪损伤中阳,使邪气凝聚胃中而发呕吐

外感风寒之邪,或夏令暑湿秽浊之气,内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邪束肌表,营卫失和,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湿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脘满闷;苔白腻,脉濡缓,皆是湿浊蕴阻之征。药用藿香、紫苏、厚朴、半夏;降逆和胃药用陈皮、茯苓、大腹皮;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头痛身楚,加荆芥、防风、白芷。

本证以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或有寒热为临床特征。

主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甘草、桔梗、生姜、大枣等。

随症加减:宿滞,胸闷腹胀者,去白术、甘草、大枣,加神曲、鸡内金以消导积滞;寒热无汗者,加防风、荆芥以祛风解表;夏令感受暑湿,呕吐而并见心烦口渴者,去香燥甘温之药,加黄连、佩兰、荷叶以清暑解热;如感受秽浊之气,突然呕吐者,可先吞服玉枢丹,以辟浊止呕。

食滞内停|饮食不洁伤及胃腑致胃气不能下行,便上逆为之呕吐

食滞内阻,浊气上逆,故呕吐酸腐;升降失常,传导失司则大便不正常,或秽臭,或溏薄,或秘结;食滞中焦,气机不利,故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苔厚腻,脉滑实,为食滞内停之候。消食化滞药用神曲、山楂、莱菔子;和胃降逆药用陈皮、法半夏、茯苓;通导积滞药用大黄、槟榔、元明粉等。若因面食积所伤,重用莱菔子;酒食积所伤重用蔻仁、葛花;豆制品食积者可用生萝卜汁。

本证以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为临床特征。
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药用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等。
随症加减:若大便秘结,腹胀拒按者,可加大黄、槟榔、元明粉等通导积滞;伴发热,配黄连、黄芩;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者,加竹茹、生姜以清胃降逆。

痰饮内阻|痰饮内停,胃气不降反逆

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胃气不降,则脘闷不食,呕吐痰涎;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故头眩;水气凌心则心悸;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内停之征。药用生姜、法半夏、茯苓、桂枝等温肺化饮。若脘腹胀满者,加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呕吐清水痰涎多者,加牵牛子、白芥子可增强化痰蠲饮之力;痰浊上蒙,症见眩晕呕吐者,可加天麻、代赭石、枳实以化痰降逆。

本证以脘闷不食、呕吐清水痰涎与头眩心悸为临床特征。
主症: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甘草、桂枝等。
随症加减:若气滞腹痛,可加厚朴、枳壳行气除满;若脾气受困,脘闷不食,可加砂仁、白豆蔻、苍术开胃醒脾;若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健脾燥湿,化痰息风;若痰郁化热,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和胃止呕:若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可暂加甘遂细末0.5g,装入胶囊,早晨空腹温开水冲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2~3日。

肝气犯胃|肝气横逆犯胃致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红,脉弦为气滞肝旺之征。药用半夏、茯苓、厚朴、生姜等;泄肝除热药用黄连、吴茱萸;清胃中灼热药用香附、苏叶,并加沙参、麦冬、石斛以养胃阴。

本证以呕吐伴嗳气胁痛为临床特征。
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药用苏叶、厚朴、半夏、生姜、茯苓、大枣、黄连、吴茱萸等。
随症加减:若口苦嘈杂,大便干结,腑气不通,加大黄、枳实;若郁火伤阴,口干舌燥,胃中灼热,舌红少苔者,加沙参、石斛、麦冬以养胃阴;嗳气呕逆严重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止呕。

虚证呕吐

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常因脾胃阳虚,或病后体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失和降,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胃气上逆所致。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呕吐哕》所云:“久病而吐者,胃虚不纳谷也。”脾主运化,实四肢,若脾胃阳虚,不能腐熟水谷,则见稍食即吐,面色淡白,四肢不温,大便溏泄等阳虚失于温煦的症状。
若胃阴不足,失于濡润,则表现为反复呕吐,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等阴虚症状。
呕吐呈喷射状者,多为热扰神明,或因头颅外伤,或脑髓有病等。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为胃反,多属脾胃阳虚证。
综上述,造成虚证呕吐的原因主要有二:

脾胃虚寒|脾胃素虚,或病后体弱,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腐熟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时作时止;阳虚不能温布,则面色[插图]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中焦虚寒,气不化津,故口干而不欲饮;脾虚则运化失常,故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乃脾阳不足之象。可用干姜、党参、白术等温中健脾;呕吐清水不止,脘冷肢凉者,可加附子以温阳止呕;兼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以温中散寒,降逆上呕。
本证以饮食稍有不慎即吐,肢冷便溏为临床特征。

主症: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理中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等。
随症加减: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呕吐清水不止,脘冷肢凉者,可加附子以温阳止呕;呕吐涎沫者,可加吴茱萸以温中散寒,降逆上呕。

胃阴不足|胃阴不足,以致胃失濡养,气失和降反逆

胃热不清,耗伤胃阴,以致胃失濡养,气失和降,故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津不上承,故口燥咽干;舌红津少,脉细数为津液耗伤,虚中有热之象。滋养胃阴药用天花粉、麦冬、竹茹、知母等;若口干明显者,可加石斛以清热生津;大便干结者,可加火麻仁、桃仁以润肠通便;兼郁热者,可加黄连以清热除烦。
本证以干呕,口燥咽干,舌红津少为临床特征。
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药用人参、麦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枣等。
随症加减:若呕吐较甚,可加橘皮、竹茹、枇杷叶以降逆止呕;若阴虚便秘,可加火麻仁、瓜蒌仁、白蜜润肠通便;兼郁热者,可加黄连以清热除烦。

转归预后

暴病呕吐一般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唯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故虚证或虚实夹杂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他证,预后不良。如久病大病之中,出现呕吐,食不能入,面色苍白,肢厥,脉微细欲绝,此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证。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强刺激,或留针30分钟。


配穴:寒邪客胃者加上脘、胃俞

热邪内蕴者加合谷,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痰饮内阻者加膻中、丰隆
肝气犯胃者加阳陵泉、太冲

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
腹胀者加天枢
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
泛酸欲呕者加公孙
食滞者加梁门、天枢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
配穴按补虚泻实操作;
虚寒者,加艾灸;
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耳针疗法

选胃、交感、肝、皮质下、神门,每日2~3次,毫针刺,留针20~30分钟,或用埋针法,或贴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内科学讲稿脾胃第三节 呕吐
呕 吐
呕吐的辨证要点
嗳气 。多因脾胃虚弱,胃气不和,或夹气、食、痰、火,致使清气下陷,浊气上泛而嗳气 也有因肺气不降而嗳者 治宜和胃降逆为主 ​胃虚者,旋覆代赭汤;脾肾虚寒者,理阴煎;胃虚气滞者,十味保和汤;胃有宿食者,
张氏胃病八法 【中医临床经验版】
脾胃虚弱,打嗝嗳气不间断,旋覆代赭是良方;养胃降气化痰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