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遇瓶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做到“不务正业”

Andrea De Santis 

  作者:Julia Rosen

当 Audrey Kelly 不在捉蟾蜍,分析其 DNA 以研究物种如何杂交时,她就会去做面包。Kelly 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博士五年级学生,在她开始读本科之前,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烘焙。“烘培就和科学实验一样,”她说,“不一样的是你会把烘培的结果吃下去。”

业余爱好不仅能让人暂时忘掉科研的繁杂,还有其它种种好处。

来源:英国医学科学院/Big T Images

就像在实验室做实验一样,Kelly 会用一个笔记本记下烘焙方法和结果,但是她并没有把它太当回事儿:烘焙是为了缓解科研压力。“你不用担心搞砸了,”她说,“它不会危及你的事业。”


许多科学家努力从没有尽头的研究工作中挤出时间来追求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同时也为反抗普遍流行的苦干文化。Kelly 说有时候沉醉于揉面团让她感到有点儿内疚。“如果你没有埋头苦干、每晚带着眼泪入睡,你有资格说自己刻苦搞科研吗?”她夸张地说。


大量调查显示,科学家经常加班工作。2016 年《自然》开展的一项调查就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事业发展初期研究人员每周工作逾 60 个小时。


也有证据表明,像 Kelly 那样的兴趣爱好,好处不仅仅是可以犒劳自己的胃。曾有研究将参加休闲活动与各种生理及心理健康指标联系起来,包括血压降低和归属感。许多科学家表示,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放松机会,让他们可以在完成小而精的项目中找到满足感,偶尔还能发现推进科学向前发展的突破性成果。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主管研究的副校长 Alex Clark 认为,关键在于不要觉得在科研之外追求个人兴趣爱好是不好的。“我们不要再把兴趣爱好和工作看成一种零和博弈了。”他说。


选择一项休闲活动


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定性方法研究院院长 Bailey Sousa 说,培养一种兴趣爱好的第一步是刻意留出一些个人时间。她说,“一天有 1440 分钟,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掌控它们,别人就会替我掌握。”她和 Alex Clark 共同出版了《如何做一名快乐的学术人》How to be a Happy Academic (2018))

理论物理学家Nadav Drukker在业余时间做陶器。

来源:Nadav Drukker

要挤出一些空闲时间并不容易,这需要一些小窍门。Jingmei Li 是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的一名癌症研究人员,她把大部分假期都用来潜水。她曾经一度不敢在海里游泳,但是十年前决定直面自己的恐惧,并获得了潜水证。现在,她完全着迷了,经常去世界各地潜水。


俄勒冈大学的古生物学家 Edward Davis 每周都会给自己安排一些时间,什么也不做。空下来的时候,他更愿意跟着自己的兴趣走,而不刻意去做规划。目的是“不想感觉不得不为自己设定许多其它目标”。


他每周花在兴趣爱好上的时间长达 10 个小时,他在 2013 年的一篇博文里面解释说,在维持三项业余兴趣的同时,他找到了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美国弗吉尼亚州老道明大学的古海洋学家 Jennifer Hertzberg 尝试在工作日做家务,比如洗衣服和买东西。这样一来,周末就有时间做她喜欢做的事情,包括拼图、用乐高拼迷你版的小鸟或其它动物,“我已经集齐了全套,有点儿动物园的样子了。”她说。


Hertzberg 从小就喜欢玩乐高,Clark 说从儿时的兴趣中培养出一门爱好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它可以是你小时候曾经做过的某件事,只不过后来因为投身科研事业而被搁置起来。”或者,他推荐开展一些可以和伴侣、朋友和孩子一起做的活动。


Dean Simonton 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名退休心理学家,他认为研究人员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然后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他说语言思考者可能最喜欢看书,而视觉思考者可能更喜欢绘画或摄影等。


参加短期课程或研讨班,或加入合唱团等团体,也有助于探索发现新的兴趣爱好。这些团体的定期会议或彩排会逼着科学家腾出一部分时间。Davis 最近对定制刀具产生了兴趣,他会自己制作刀具,送给别人。


他加入了当地的一个制刀爱好者团体,经常出席会议和研讨班,打磨自己的技术,他还因此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我碰到了更多不一样的人,与他们交流,让我接触到很多不一样的观念。”他说。


收获满满


科学家追求个人兴趣爱好有很多好处,其中之一是可以让大脑暂时摆脱研究的困苦而得到一点休息。所有人——包括科学家——有时候会陷入某种思维里面,无论他再怎么努力,都找不到解决方法。


“一旦陷入思维定势,就很难逃脱。”Simonton 说。有证据表明,短暂的休息或做些完全不同的事情有助于弱化思维定势,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样可以让新的方法或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浮现出来。

许多科学家发现户外活动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工作相关压力。

来源:英国医学科学院/Big T Images

锻炼是一种冲破思维阻碍的方式。Davis说他的每一个好想法几乎都是在他锻炼并让大脑放空的时候出现的。锻炼的好处远不止这些。Davis小时候就曾参加体育活动,但是直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时才开始认真地对待游泳。“我发现日常压力让我的健康亮起了红灯。”他说。


锻炼改善了他的健康,不仅缓解了他的慢性哮喘病,也缓解了工作压力。“剧烈运动有助于化解因为患得患失而造成的压力。”他说。锻炼也有助于他变成一名更优秀的研究人员;研究显示锻炼可以增强多种脑功能。


最终,Davis决定挑战铁人三项,并开始阅读有关跑步的书籍。他懂得了作为新手应该如何安全有效地循序渐进,但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自己越来越求胜心切。他说一旦兴趣爱好发展到了这一步,就会增加压力,而不是缓解压力。因此,他郑重决定:追求自己内心的目标,不和其他人做比较。


Nadav Drukker在伦敦国王学院研究弦论,他善于把握每一个提高陶艺水平的机会。现在他已掌握了基本知识,他从自己的研究中汲取灵感制作陶器,并用公式加以装点。去年,他在一个伦敦画廊举办了个展,展品几乎全部售出。他说他的作品糅合了对物理和陶器的热爱,通过这种独一无二的方式,他可以将高度理论化的研究成果传递给更广大的受众。


制陶也能让他暂时从研究中抽离出来——最初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当时还在研究生院学习的Drukker。他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在一堆解不出的计算公式前”。最终,他发现短暂的抽离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每当研究走进死胡同的时候,他就坐在转盘前塑泥成形,让大脑休息片刻,他发现这样能产生近乎冥想的效果。


如果研究人员在工作中受挫,他们还能从兴趣爱好中获得成就感。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Hertzberg需要用镊子从海洋沉积物中取出微观化石进行分析,她认为拼乐高积木对她的实验室工作很有帮助。(“我的手很稳。”她说。)她最爱拼图和乐高的地方是所需时间相对较少,而科研项目往往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拼乐高可以给我一种即时满足感。”她说。


从兴趣爱好中汲取灵感


除了可以让大脑获得放松外,业余爱好还能催生灵感。研究天才与创造力的 Simonton 表示,阅读佛教哲学类书籍对诺贝尔奖获奖者、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的亚原子粒子理论产生了影响。


当天文学家首次利用望远镜望向月球时,上面的阴影让伽利略立即意识到月球表面是粗糙且多山的——并不像亚里士多德认为得那样平整。这是因为伽利略曾接触过绘画,熟知如何在平坦的画布上呈现 3D 物体。


Simonton 说,不同的思想通常在偶然中碰撞出火花。“一名天文学家的绘画兴趣能在其本职研究中派上用场,这并不常见。”但是,如果要让这种意外之喜拥有萌发的土壤,研究人员就必须积累广博的知识和经验。


Simonton 即将出版《天才清单》The Genius Checklist (2018))一书讲的是创造力,他认为任何一种兴趣爱好都能派上用场,而最简单的一种做法就是阅读本学科研究论文之外的东西。


他还说,让大脑处理一些不同于平常的活动可以培养认知灵活性。Jingmei Li 说潜水教会她如何专注于细节。要发现善于伪装的水下生物,不仅要有敏锐的知觉,还需要有发现意外之事的能力——就像在数据中挖掘新发现一样。“答案就在那里,”她说,“但你需要摆正心态才能发现它。”


虽然兴趣爱好有种种显而易见的好处,但它们在科研文化中一般得不到重视。“实际上,人们会隐藏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假装在工作之余不做其它事情,因为他们担心别人会对自己产生一些看法。”Sousa 说。


但是,这种情况正发生改变。举例来说,英国医学科学院在 2017 年发起了一场 MedSciLife 活动,重点展现在学术活动之外追求各种兴趣爱好的研究人员,比如烹饪和工艺等。社交媒体让研究人员能够很轻松地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


Clark 说资深科学家应当成为榜样力量,把个人兴趣爱好作为其专业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帮助提高业余爱好在学术界的接受度。“那样会传递出一个重要的文化信号,也就是科研成功和享受生活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他说。


事实上,虽然研究人员常处于发论文的高压之下,但他们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其研究质量,而非数量。“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到底如何做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他说,“科研生活方式应当关注创造力、创新性和活力,而不仅仅是多发文章而已。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斜杠青年/跨界高手,爱因斯坦和达芬奇才是鼻祖
《跨越不可能》精读分享40:脑科学家:提升创造力,从陌生处着手
托马斯·苏德霍夫:科学家应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科学育儿:会玩让孩子更聪明
《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爱画画的孩子,这4点好处跑不掉
窥视大脑内部:神经科学家考虑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