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大牛告诉你如何读博士......


在本科入学率大幅提升的今天,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也提高了读博士的人数和比例,但是如同钱老的《围城》一样,很多过来人都理解那种 「城外人想进城,城里人想出城」 的心态。


作为清华直博五年毕业的过来人,今天想谈谈自己一路走来在博士课题选择上的心得体会。


套用金庸先生笔下任我行的 「三个半佩服」 理论,我认为博士生涯核心选择是三个半问题:1)如何选择导师;2)如何选择课题;3)如何完成课题,至于那半个问题应该是选择读博前慎重想一下要不要读博,然而对已经 「上船」 的博士生们而言,回答好这核心三问则是成功毕业、走上工作或科研道路的关键。


 


首先谈一下如何选择博士课题,作为过来人我深知在一些实验室博士课题一般是自己无法选择的。


很多老板会很细心地为你 「量身定制」 一项导师认为重要的课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开明的导师是会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而且随着博士生涯的进展和实践的检验,你也将获得更多选择和更换课题的权力,有时这种权力甚至是令人痛苦的 「抉择」。


选择什么样的课题,首先要明白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读博心态,要明白自己的选择具有怎样的机会成本,才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和最满意的选择。根据个人和身边大牛们的经验,我总结出博士课题选择的三种模式,也对应着读博士的三种心态。


第一种模式是 「先小后大,先稳后险」这种模式是先完成一个小课题或者前人有积累的课题,再尝试有风险挑战的大课题搏击 CNS(Cell、Nature、Science)。这种模式我还是比较推荐的,对于任何一个实验室(即使是老板刚刚回国)都会有前期课题的积累或未完成的课题,对于刚入门还未知自己能力和科研之水深浅的新手们而言,刚开始如果能接手一个具有初步雏形且探索风险较小的课题是非常有益处的。


如果能在 1~2 年内完成该课题并能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那就更完美了!这样既可通过这个 「小」 课题学到实验室的基本技术同时又能尽早解决毕业的压力,为未来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同时应注意的是在接手前要做好充分的批判性调研,特别是前期师兄师姐留下的课题,应该争取与本人沟通实验数据的实际情况和重复情况,多角度分析课题的合理性和论据的充分性。


切记头脑发热,人云亦云,一头扎进一个 「深坑」,浪费掉自己的时间精力不说,更是浪费了自己初出茅庐的科研热情。


在完成小课题之后,你就能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如果觉得自己在本领域能得到导师的 「器重」,那么就可与导师沟通利用剩下的几年去完成一些创新性强、风险挑战大的课题。


这时你不但具有了小课题积累下来的基本技术,更具有不担心毕业的信心和勇气,更容易做出有重大原创性的成果。


 


第一种模式最适合抱着尝试心态、未确定走科研道路的入门博士生们,因为这对于大多数向往科研,但未亲身经历科研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将来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学术圈生存和工作需要一个尝试和验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读博士和博后。


对于那些对于科学有向往、但又未下定决心的入门博士生来说,如果能得到选择第一种模式课题的机会一定不要放过。


因为实践是检验兴趣和热爱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经历了科研实践的淬炼和投稿过程的残酷磨练之后,才能明确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天赋,决定是否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种模式是 「孤注一掷、冒险搏大」:这种模式就是入门即与导师充分沟通,直攻实验室核心课题或者直击核心科学难题,利用入门博士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时间充裕的优势,冒险攻克关键的科学问题,直面研究前沿。


这种模式的优势就是一旦通过长期的试错和钻研拿下核心科学难题后,不但能收获 CNS 或者 CNS 一类子刊级别的高水平论文,还能为自己的未来研究打开一片广阔的空间,为自己快速发表第二、第三篇研究论文成果开辟道路,同时为自己留校或者谋求其他科研机构的职位提供强有力的竞争力。


但同时该模式的风险就是失败率高,需要具有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对科研道路的坚定决心。


课题选择如同投资一样,高风险、高回报,如果不担心延期毕业和生活压力,很多导师都是鼓励学生沉下心来,坐冷板凳,尝试一些原创性和全新领域的。


一旦通过第二种模式取得成功,博士们将会获得比第一种模式更强大的信心,对科研的理解和敢于尝试的勇气也会极大地增强,这种模式是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最优之路。


 


第二种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炙手可热的著名华裔生物学家张峰,他在 Karl Deisseroth 实验室读博时挑战了当时最不可思议的光遗传学技术开发并且取得成功,这使得他获得了在 MIT 麦克戈文脑研究所的教职,同时也培养了极强的探索精神。


后来在基因编辑技术诞生过程中张峰后来居上、敏锐把握住创新的核心问题,在 CRISPR-Cas9 系统在真核细胞中应用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


还有施一公院士的直博生万蕊雪在博士入门即选择攻克剪切体这个世界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皇冠难题,取得了三年发 6 篇 Science 的 「神迹」,使其入选 2016 年中科协的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在领域内独立立足。


可见冒险搏大的策略一旦获得突破,就能将自己的科研层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想迅速跻身世界一流青年科学家行列的必由之路。


MIT 华裔科学家张峰

 

斯坦福大学光遗传学之父 Karl Deisseroth 教授

图片来源:lifeomics.com


当然,孤注一掷、冒险搏大的模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一项科学难题的成功突破不仅需要努力和智慧,还需要运气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大势。


直接挑战全新领域的课题也意味着在技术储备、方法手段、背景知识等方面的挑战和风险,甚至有时候会陷入研究的死循环、绕弯路或者山穷水尽的状态,并不是每一名勇于尝试冒险课题的博士都会取得突破。


科研探索的失败率是很高的,冒险搏大而结果几年博士下来一无所获,不得不重新开始新的小课题或者创新性不大课题的例子也有很多,而这时候是否还能够坚持 「初心」 和坚守勇气将成为考验你的关键。


第二种模式最适合具有 「不忘初心、甘于寂寞」 心态的科研探险家,或者是没有家庭经济压力、兴趣持久的科学探险者,能够安于冒险搏大的最坏后果,不担心博士延期毕业对个人的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享受充满荆棘和神秘的科学探索之路的入门博士们应该优先选择这种模式。


因为在鼓励创新、追求原创的现在,仅跟风发表 CNS 论文将不再是确立在科研界地位的标准,能否成为重要科学领域的开拓者才是成为科学新星的必然要求。


第三种模式是 「脚踏实地、瞄准毕业」:在现有的整体科研环境下,一大部分的博士生们在进入实验室后在经过前两种模式的尝试后,会回归现实进入所谓 「脚踏实地、瞄准毕业」 的状态。


这种模式并不意味着一定放弃科研梦想,而是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优先立足现实,通过眼前的小课题打磨实验基本技术,锻炼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某一领域科学问题的鉴别力。


科学的大厦不但需要科学巨擘画出图纸,打下地基和框架,也需要有科学民工添砖加瓦和修墙补缝。


只是我们在修墙补缝的同时不要甘于做一名 「油漆工」,要在做小课题的同时不断提高对领域内大课题的鉴别力,从而为选择未来博后的方向和课题奠定技术基础和眼光基础。


第三种模式最适合接受眼前现实或者中途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科研工作的博士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博士毕业生都会进入学术圈(那样学术圈会被挤爆的!),在《Nature》杂志统计的生物博士就业形势中最终能够获得终身教职的比例也就是百分之十几。


无论哪种模式下的博士们一旦确认自己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热爱这个领域,或者确认自己不适合科研工作,及时转变为脚踏实地的选择我认为也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我个人并不建议中途放弃读博,因为无论具体课题你是否喜欢,博士科研生涯其实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段重要的解决问题能力训练和抗压训练。无论你未来最终从事何种职业,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抗压能力都是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需的。


何况博士生涯无论多长都基本会毕业,而这份经历和能力收获都将伴随你终生,而一旦轻言放弃,不但前几年的时间白白流失,还可能在心理上留下遇难逃避的心理阴影,不利于以后突破职场上的瓶颈。当今后在其他工作中遇到了瓶颈,想一想对自己说:「当初那么苦逼的博士都挺下来了,还有什么困难是挺不过去的」。


图片来源:Nature 网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博士的一点感受(转载) - 科研经验交流 - 科研互助 - 百思论坛
博士怎样顺利开题
科研人员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科研能力?
入坑PhD前的20条建议!
我为什么鼓励你读博士?
博士生成功的五条“黄金法则”:第一条找个好导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