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密码|胃气与真藏脉

《厥阴风木——中医肝象的想象》.丙烯.本然绘


2、胃气与真藏脉

在《内经》理论体系中有个很明显的事情,那就是现代医学目脉搏与心跳的关系,是很清楚的。而且人心跳的存在,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被跳过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可是在《内经》中,却根本没有强调这个现象。相反与寸口脉(气口)关系巨大的是胃气。我们已经提到过在回答持脉何以可以独取寸口时的论述,与《难经》作为第一难的内容来看待这段文字的不同,《素问》中是置于《五脏别论》中,在谈到脏腑的差异时,跟上了这一问题。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这里是将气口属于太阴,而呈现胃气的一个窗口来看待的。
但所论述的过于简略。
幸好《玉机真脏论篇》在黄帝探寻真脏脉的时候,再次发问,而得到了岐伯的再一次确认。
这段文字是: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

两厢合并,才算完整的交代了胃气与脉的关系。我们在之前探讨经脉学说成型的过程中,曾经引述“以胃为中心到经隧天下”的人体观转变,是经脉体系产生的过程,这里将重点讨论,胃气与脉法的关系。
胃气的提出是与五脏脉法结合在一起的。
如前文所述,五脏禀气于胃,而胃气又是五脏气周行全身的载体和动力源。

我们先来试着解答,《内经》对于心跳的认识。
于《内经》中出现在《平人气象论篇》中,仅仅只有一句,但却至为关键: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所谓出于左乳下,是心位也。贯隔、络肺,是胃之大络的两个巡行方向,一者贯隔入心,所谓络肺者,则是向上出心连肺也。而这条大络被看作是属于胃的。
它之所引能够搏动应衣,正是依靠胃气的推动,与其他动脉的搏动原因正是同一个。文中最后还有一句是说,胃之大络,其动应衣,是周身脉的宗气,也就是周身脉动和气血循行的动力源。

周身气血运行,依靠脉络,这在《灵枢.玉版篇》中有再次的重复说明:
岐伯曰:“人之受气者,谷也。谷之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髓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而宗气的说法,在《灵枢》中讨论甚详,《邪客》篇中是这样描述的: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所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另有《营卫生会篇》中岐伯说: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得独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这是不同地方的反复论述,使得宗气的观点不断丰富,终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肺循环和一个完整的体循环。

总的来说,宗气来自于胃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胃之大络,化以为血,并勃勃而动。同时胸中宗气贯隔,与喉咙所入的五气精华合并,并进入心脉,这样构成了肺的循环,称为“而行呼吸焉”。最后由胃出发的营气出于上焦后,在胸中形成的宗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注于肺脉,“化而为血”,而行周身,内注五脏六腑,荣四末以奉生。
在以气的观念为核心的角度来看,胃之大络、心脉、肺脉相互连属,而以胃气为正源。《内经》没有过分去探讨心脏或者心血管的问题,而是以胃气来统属,并将寸口脉与胃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在脉法上,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判断胃气的有无作为更为重要的观点。并以此评价五脏气的盛衰乃至周身气血运行的状况。
《平人气象论》中直截了当地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由此而与真脏脉的体系结合在了一起。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所谓真脏脉,就是没有了胃气的脉。
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来理解,脉象在体现脏腑之气时,是在胃气作为载体的情况下而表达出来的。
我们仍然以列表的方式来看一下五脏在有胃气的情况所反应的脉相特征,同样出自《平人气象论》:
春胃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
夏胃微钩曰平
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实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疑为弦和春病),弱甚曰今病。
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
秋胃微毛曰平
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疑当为钩和夏病),弦(疑为够)甚曰今病。
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
冬胃微石曰平
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疑为软弱和长夏),钩(疑为软弱)甚曰今病。
藏真下于甚,肾藏骨髓之气。
则,有胃气之脉,以春夏秋冬配合五脏脉。失去胃气,则脉表现为真脏脉。
这其中,春脉弦,夏脉微钩,长夏脉微弱,秋脉毛,冬脉石。而一旦胃气不足或者失去,则表现为春脉弦多,或者但弦,是肝脉的真实表现;夏脉表现为微钩,一旦胃气不足或者失去,则表现为钩多或者但钩,是真心脉的表现;长夏脉微弱,一旦胃气不足或者失去,则表现为弱多或者但弱,是真脾脉的表现;秋脉则毛,一旦胃气不足或者失去,则表现为毛多或者但毛,是真肝脉的表现;冬脉则石,一旦胃气不足或者失去,则表现为石多或者但石,是真肾脉的表现。若同时出现相胜的脉相,则代表着死期,或在当前,或在胜己的季节。
《玉机真脏脉论篇》还有一段讲真脏脉相的: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如按琴瑟弦;(弦甚)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钩甚)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毛甚)
真肾脉至,搏而不绝,如指弹石辟辟然;(石甚)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弱甚)

文中始终强调,“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并说,“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首先强调五脏各以其时,即依照“四时五行”而脏各有所王,因此在四时中,也各有所不胜。当某一脏在其王时,则以本脏的脉相,为本脏脉。而因为,五脏气都以胃气为载体,这样本脏脉就会表现出一个与胃气综合的脉相,似乎胃气能够柔和其态,比如肝脉应弦,而胃气存在的肝脉则是柔和的,而一旦失去胃气,则肝脉立即表现出一种如手抚刀刃般或如按紧绷的琴弦的这种不柔和的感受,而称为“真肝脉”。心脉在夏季呈现出应该是一种微钩的状态,而一旦失去胃气柔和的力量,则立即表达为一种如同摸到一颗颗排列着的薏苡仁的坚而博的状态,而称为“真心脉”。肺脉表达在秋季,有胃气的情况下是一种微毛的状态,即如同抚摸过羽毛,而又没有那么轻浮。但一旦失去胃气,则表现出这片羽毛更为轻浮而没有根基的状态,称为“真肺脉”。肾脉在冬季表现出沉实的状态,若一粒石子,但仍可以是动摇的,而一旦失去胃气,则表现为如用手指弹动石头的状态,辟辟然振手,是一种更为紧实的感觉,叫做“抟而不绝”,是为“真肾脉”。脾脉是长夏时期表达的脉相,有胃气则尽管弱,但也只是微微弱,而且稳定,但一旦失去胃气,则更为软弱,甚至乍数乍疏。
总之,当胃气亡去,则四时之脉表现出其真脏脉相,这都是死脉的表达,根本是因为胃气亡去。
真脏脉的情况,表达着五脏与胃气的关系。对于“纳谷为保[i]”的胃气来说,五谷入胃,而化为五味,五脏分别享受着它们,“皆禀与胃”,且各有所喜,“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并将其中精微物质再次纯化为精,以藏于脏内,为五脏正常发挥其作用而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五脏也参与着身体气血的变化,而使气血周流之中与天地之气相互感应,维持着身体各种功能正常工作,“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ii]。比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举肝为例:“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人的一切功能都是以此而得以实现的。
真脏脉的实践和胃气与诸脏气的活动的关系,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互相印证着。


[i]
  《灵枢.营气篇》。黄帝曰:营气之道,纳谷为保(宝)。
[ii]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今名医汇粹》胃脉
古今名医汇粹(6)
黄帝内经中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及其四时五脏病死脉表现
《太素》第八
王洪图:脉以胃气为本及五脏平病死脉:65
平人气象论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