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烽火京山——京钟南山军民粉碎日顽夹击
国民党顽军占领京北后,边区机关、学校、部队及京北的部分地方干部从京北转移到了京钟南山。在顽军进攻京北的同时,日军、顽军也向驻襄西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为避其锋芒,根据边区党委的指示,襄西地委及党政机关、地方主力部队东渡襄河,也转移到了京钟南山。京钟南山成为鄂中抗日反顽的第一线。南山的树林中和村子里,到处驻扎着从外地转移到此的抗日队伍。京钟南山根据地的群众,热情迎接和安顿从京北和襄西转移到此的机关、学校、医院和部队,老百姓腾房让屋,送菜送饭,浆衣洗裳,看护伤员,大家节衣缩食,千方百计支援转移到此的亲人。从京北转移到南山吴堰岭大堂湾的边区洪山公学的学生没有吃的,此时正是青黄不接,这一带的群众就纷纷到自家的麦地里,把刚刚开始灌浆的大麦捋下来,煮成糊给学生们吃。不料在吃饭前,被汉奸投了毒,好不容易弄的麦米糊全都不能吃,老百姓就再次下田去捋麦子。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从京北转移到南山的边区部队、机关、学校,在南山逗留一个月后,取道天汉湖区,转移到鄂东大悟山。撤至京钟南山的中共襄西地委党政机关驻罗家桥一带。1942年6月,根据鄂豫边区党委决定,襄西地委和京钟地区党组织在罗家桥合并,组成了京(山)钟(祥)荆(门)当(阳)地委,同时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京钟荆当办事处。京钟荆当地委书记李守宪,办事处主任刘真,副主任刘宝田。京钟荆当地委下辖京钟、京北、当阳、北山(荆钟之间北山)、荆南5个县委。
10月中旬,日军趁新四军五师刚刚结束京北战斗,国民党军正向五师反扑之机,调集京山、钟祥、天门的日、伪军共3000余人,分作12路大举合围“扫荡”南山。驻吴堰岭一带的新四军五师十五旅四十三团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奋起反击。一天之内,日、伪军前进不到20华里。入夜,四十三团派出部分武装下山奔袭日、伪据点。据点守敌进山疯狂“扫荡”,四十三团主力及京钟县大队则在罗家桥一带倒灌溪山上,居高临下,与“扫荡”的日军相持一天后,跳出包围圈。“扫荡”根据地的日、伪军深恐据点被新四军端掉,慌忙撤回,这次大规模“扫荡”以失败告终。由于反“扫荡”的胜利,京钟南山根据地得到迅速扩展,10月,发展到日军占据的汉宜线和京山城附近地区,在赵家场、王场、鸭山也建立了抗日的乡政权。
为发展襄南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1942年10月,根据鄂豫边区党委指示,京钟荆当地委与天(门)汉(川)地委在京钟南山罗家桥合并,正式组成中共襄河地委(亦称第三地委),张执一任书记。同时,组建襄河行政专员公署,李守宪任专员。以五师十五旅为基础组建襄河军分区(亦称第三军分区),杨经曲、吴世安先后任司令员,襄河地委和行署先后下辖荆(门)当(阳)钟(祥)、天(门)汉(川)、襄西、襄南、汉(阳)沔(阳)等中心县委,京钟、京北、京潜三县直属襄河地委领导。襄河地委、专署、军分区领导机关先驻南山罗家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移驻天京潜的永漋河夏家场。襄河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以京钟南山和天京潜永漋河地区为基地,领导襄河两岸广大区域内的敌后抗日斗争,实施边区党委发展襄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计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五排:颂钟南山/廖江
【荆州观鸟】三月,荆襄河湿地的羽林军
【诗鸟谐趣】沙市荆襄河的夜鹭,令人不解的习性
刘真的革命人生
宜昌边边(210)
(7)钟南山院士的传奇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