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与精神的深处:当代摄影的七个关键词(下)
原画册: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当代摄影七个关键词(上)》当代摄影的七个关键词(中)》,我们分享了5个主题内容:

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

本文将推荐最后两个主题:

科学、精神性


-

06.

科学




导读 
科学其实覆盖了许多的领域——物理、化学、心理学、天文学……,这些不同的内容能帮助人们去认识与探索不同层面的内容。而当艺术与这些学科相碰撞的时候,很容易会产生出「火花 」。

很多科学领域也许是从原理、也许是从材料、也许是从思维等,都会不同程度地给艺术家们灵感。也会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更多可利用的材料,以及可能性。



 Gary Schneider 
Genetic Self-Portrait



在如今各个领域的医生、科学家们,都会利用造像技术例如显微镜、超声波等,通过用这些视觉形式来获得一些科学的信息。而将科学的成像技术融入艺术,利用这些材料和表达方式创作,对于许多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容错过的。

© Gary Schneider 「Irises」

1996年,美国艺术家Gary Schneider收到了一份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邀约,他与遗传学家Dorothy Warburton等众多国际知名科学家合作,利用显微镜摄影技术,创作出了《Genetic Self-Portrait》。

© Gary Schneider 「Retinas」

所拍摄的作品展示了艺术家的耳朵、手指、牙齿等照片,同时他还从自己的细胞、血液、染色体、DNA序列中提取出细节,以此拍摄出了这些生物样本放大后的图片。虽然是科学图像,但通过Gary Schneider的创作以及编辑,作品给人的视觉观感也非常具有艺术感。

© Gary Schneider 「Mask Self-Portrait」


虽然所有的图像都没有「人」的存在,被拍摄的艺术家本人可以说是被去掉了社会意义上的身份,但它们仍然是一幅匿名的肖像。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向外界展示着Gary Schneider本人最为私密的一面。

© Gary Schneide

而艺术家似乎也是想通过作品去追问,从我们肉眼可见的人体表面,再到内里的细胞甚至是DNA,究竟哪个层面的表征,能够最为权威地确定我们自己的身份

Genetic Self-Portrait展览现场




 林博彦&黄承聪 
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



除了具有各个科学领域身份背景,或是与科学家们合作的艺术家外,很多艺术家其实是用更为「业余的科学家」身份来进行创作的。比如三影堂摄影奖得主林博彦和黄承聪,就创作了《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后简称工具)》。

© 林博彦&黄承聪 改装后的Ektapro 9020 Cine 拍摄演示


林博彦与黄承聪两人像科学家一样,改造了相机——传统的、物理的、非数码的制造影像的工具。因为这一场改造与实验的行为,作品呈现给人的视觉观感会稍显严肃刻板,它更像是一本产品说明书 展示图。


© 林博彦&承聪  远摄针孔相机制作使用过程与成品


摄影技术发展到如今,数码摄影令影像的生产变得更为大众化,相机的操作也变得越来越自动化。许多的使用者对于相机的工作运作原理,以及潜在的预设等规则其实是不明白的。而《工具》这个项目,正是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也是在挑战「照相机的本质」,希望人们对于摄影能有器械层面上的了解。

© 林博彦&承聪  使用远摄针孔相机打鸟

当人们放弃去了解,甚至放弃批判影像制作背后的规则和限制时,那么当今这些让摄影更加随意、自由的科技,可能在另一种层面上限制了我们新的叙事方式的产生。而林博彦与黄承聪则通过拍摄《工具》,尝试从制造影像的工具、方法以及过程入手,去解构和反思摄影的根本元素

 《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画册内页



当然,关于科学的主题,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尝试。比如德国视觉艺术家Jana Hartmann的画册《Mastering the Elements》,就是关于从炼金术开始直至今天的科学探索和征服自然的摄影研究 。


© Jana Hartmann


也有更多的艺术家在讨论科学的失控,以及利用科学的材料来进行创作。这样一些跨学科的探索,既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科学的意识形态,探索自然与宇宙,也可以完成我们自己想要的艺术表达。



-

07.

精神性




导读 
精神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主题,同时应该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主题,许多艺术家都探讨过精神层面的具体思想和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神性与某些不同寻常的感受和体验有着联系,这一玄妙的体验有时无法用语言去加以描述。

艺术家们在探讨精神性这一主题时,往往会借助于某些信仰、利用一些具有宗教意义的特殊材料来进行表达,营造出某种氛围,借助一些符号去进行隐喻。但也有一部分的艺术家会脱离神造宇宙观,创作出其他内容来进行探讨。



 冯君蓝 
微尘圣像



基于宗教信仰的艺术创作,属于以精神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台湾摄影师冯君蓝拍摄的《微尘圣像》,便是在讨论精神性和宗教的问题,甚至被人称作为「诗意的灵魂肖像」。

© 冯君蓝 持菊·青年但以理

除了摄影师的身份外,冯君蓝同时也是一名牧师,所以他借用圣经人物以及一些圣经中的情节,让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教会成员当模特,搭建出了一幕特殊的戏剧。企图以此来表达他本人对于宗教的思考,反映基督信仰的人性观与世界观

© 冯君蓝 童贞女玛利亚

用冯君蓝牧师本人的话来说:

“借着圣经这面镜子,我见识到人所承载那不能自足、犹然模糊,有待澄清的上帝形象;借着圣经之中那一幕幕从创世纪以至启示录,从亚伯拉罕以至耶稣基督,燃烧生命挣扎演出的历史神剧,通过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子孙卑微的身影,启示出隐蔽的上帝自始至终的临在。足以安抚我等宇宙的游子,被赋予永恒意识的有限存在,一直以来不曾止歇的存在焦虑与困惑。”

© 冯君蓝  月夜·牧童大卫

虽然模特们都是普通人,但观众能从他们的表情中,感受到一种真诚与坦荡。而作品采用黑白的形式,也给人一种非常强烈庄严的观感

© 冯君蓝 天路客

画面中人物被赋予的身份,以及场景给出的情节,这两者的结合赋予了作品宗教感。同时也给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有些神秘的氛围感,在某一时刻,会给观看者带来片刻的顿悟,这是一种超越了文化、时间和空间的体验。

© 冯君蓝  预备着的童女



 Ron Jude 
《12Hz》



有艺术家以宗教信仰为出发点,进行以精神为主题的创作,那么也会有艺术家从非神性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创作。例如美国摄影师Ron Jude拍摄的《12Hz》,虽然是景观摄影,但通过对物理世界的观察,从而也进行着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 Ron Jude

艺术家去往俄勒冈、加州、夏威夷、新墨西哥、冰岛等地,拍摄了许多自然场景。与大家常见的具有美感的景观照不同,画册里呈现了大量不同质感的岩石。在黑白照片的表现下,这些本该司空见惯的石头让人产生出一种强烈的陌生感。


© Ron Jude

12Hz——人类的感知极限,这是人类听觉的最低阈值。就好比大陆板块的漂移、森林的生长与衰灭,这些自然界中变化时的力量的低吟,以12Hz的形式展现出踪迹。Ron Jude通过影像将其表现出来,暗示观看者们这些令人类难以察觉的力量的存在,以及渴望理解这些感官极限以外的事物


© Ron Jude

区别于基于宗教信仰的艺术,Ron Jude提出了对于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联系的思考。他努力描述着物理世界中,独立于人类中心主义外而运作的力量,来展示出一个万物共存的空间。同时也在告诉观看者们:「无论人们能否感知,世界总是瞬息万变」。

© Ron Jude


当然,无论是借用宗教信仰的艺术家,还是跳出深造宇宙观念的艺术家,其实都没有办法完全描述关于精神信仰的当代艺术。虽然都只是展现了以精神为主题的艺术的某个部分,但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去探索精神层面,并且去审视那些看似无法解释的体验。


© Sebastião Salgado 《Gold》 被称为有一种圣经式的暗流

不过,除了有些抽象、玄妙的表达外,现实中也有艺术家在做世俗与神圣的融合。摄影大师萨尔加多就是属于是在最世俗的人类环境中,传达出神秘感的当代艺术家。他用来展现巴西金矿里劳作人们的作品《金矿》,就被艺术评论家称为有一种圣经式的暗流。这也许也能为我们对于精神性这个主题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the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0油画公社受邀参加“全国青年油画风景邀请展”
首发 | 万境艺术 · 空间也会具备精神性吗?
综合材料绘画:走在艺术前沿
不用去纽约也能看'毛焰个展'(3月6日佩斯纽约)大量作品及局部更有早期作品
存在主义绘画 莫朗迪与贾科梅蒂
范迪安评唐近豪先生的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