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沂蒙山区的明珠,从人均不足百元到全国旅游模范村,风景这边独好(山东平邑县的九间棚村)

梨花盛开的时节,我从东北自驾一千多公里第一次走进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平邑县九间棚村,不仅仅被这里的秀美春色迷住了,更为这里乡亲们战天斗地、艰苦奋进的事迹所感动。

走遍名山大川,最震撼我的不是珠峰和高原雪山,不是雄伟的长城和长江,不是黄河和黄山,而是那些自强不息的劳动人民。山东平邑县的九间棚村,就是震撼我心灵的地方。

沂蒙山区地跨东经117度24秒─119度11秒,北纬34度22秒─36度22秒,总面积达17184平方公里。数百万年前,在激烈的地壳运动中,由于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加之漫长年代的风化侵蚀,形成了众多地表呈圆形、山顶平坦开阔而四壁陡峭如削、峭壁以下坡度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

这片奇特的山貌虽景色有别,但是非常不适合人类居住,土地贫薄,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九间棚村就是沂蒙山区中一个最典型的村落,它坐落在海拔640米的山崖旁,缺少可耕种土地,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生活的艰难程度不言而喻。

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九间棚村人均年收入不到百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其贫苦程度可想而知。

说起九间棚的来历,还有一段苦涩的历史。相传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一户刘姓夫妇徒步从山西洪洞县逃荒避难来到今地方镇龙顶山下,寄居在山坳的村庄里讨饭为生。一两个月下去,刘姓人家左右思量不能一辈子靠讨饭为生,可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即没钱又没地,怎么办呢?只能先想个法子安定下来,再谋出路。

一次刘姓夫妇上山砍材,在山顶悬崖下意外发现了一处天然石棚,紧挨着石棚东侧还有有一处泉眼,不停地往外涌水。有石棚可以遮风挡雨,有山泉可以饮水,有山果可以食用,刘姓人家大喜,于是就开始了以石棚为屋、石板当床、星月做灯的定居生活。

后来又先后有八户人家来这里居住,他们就在这处天然石棚下就地取材,有周围的石块分割出九户人间居住的房屋,九间棚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地名,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后来,石棚住不下了,九间棚人便砍树、割草在石棚前的旷地上修草房。靠着一份生存的毅力,就这样,九间棚人在龙顶山上安居,开荒种地,圈养牲畜,逐渐形成一个自然村落。

山高涧陡、四面悬崖、土地瘠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村里只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上山下山非常艰难。山上产量很低的水果需要往外卖,只能肩挑人背送到山下,一路磕磕碰碰,很难卖上好价钱。有时一不小心,连人带筐跌到沟里,摔伤人的事经常发生。有时村民得了疾病,因下山困难耽误治疗的时有发生。

盼归树就在村头下山的必经之路上,每有家人下山卖货,这棵盼归树总有亲人的守候和盼望。

1958年,曾有九间棚人搬到山下几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但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亲情难分,搬下山的九间棚人,两年后又陆续回到了龙顶山。

九间棚虽然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他们没有忘记对孩子们的知识文化的教育,他们将老石屋改造成一件教室,尽可能的为孩子们学习文化创造条件。石板当书桌,石头当凳子,一代代孩子们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认字读书的启蒙教育。

穷则思变,改革的春风为这个沂蒙山革命老区的人民带来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1984年冬,村两委换届,老书记刘德敬和村主任廉茂增推荐刘嘉坤为村党支部书记,得到了全体党员的一致选举通过。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找准山上与山下村庄存在的差距,刘嘉坤多次去山下较富裕的村子学习。先进村子各有各的经验和做法,但共同特点都是家家有电、户户有水、村村通路。

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刘嘉坤和新老班子研究、确定了修路、引水、治山、种树的致富方向。

但是修路对于九间棚这样的岩壁村落谈何容易!路要穿山越涧,从悬崖上走过,虽然只有3500余米长,但是垂直度近乎于80°,九间棚村就几十个劳动力,在不可能有任何机械设备参与的条件下,全村就是黑白昼夜地干,仅修路至少也得五年!技术员扳着手指头算着,劝村里趁早放弃。

“不修路就没出路,俺们受够了没路走的窝囊罪,这路再难修俺们也得干!”九间棚人掷地有声答道。

听到修路的决定和决心,全村沸腾了!村民都下了决心。没有资金,他们不等不靠、共同集资,老书记刘德敬带头拿出了准备建新房的钱,刘嘉坤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们有的下山卖猪卖羊卖鸡蛋,有的拿出了为闺女准备嫁妆的钱,60多岁的赵永兰老人拿出了多年积攒的准备买寿衣的钱……  三天时间,多半是靠变卖家当和借贷的九间棚人竟然集起了1.77万元!

从1984年12月到1985年4月,九间棚人基本上一天没歇息,大年三十还在工地上打炮眼、装炸药,开山放炮。

由于长期过度劳累,施工到了关键时刻,有的村民撑不住了,经常发脾气、耍性子,工地上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村支部发现这种情况后,开始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现在咱确实很苦很累,但是没有路咱就得祖祖辈辈穷下去,祖祖辈辈受苦、受累,为了我们的后代,大伙就得咬咬牙坚持下去!不光修路,咱们以后还得治水、整地、发展林果种植,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

九间棚当时的44户人家老老少少全力以赴,受伤流血的事件时有发生,每户都承担了难以承担的重负,每人都付出了接近极限的体力。然而,当第一辆汽车沿着新修的盘山路爬上山顶后,九间棚人忘记了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苦累和磨难。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九间棚人累计投工10万余个,平均每人每年义务出工310天,全村群众集资23万元,架设了3000余米的供电线路,修筑盘山公路3500余米,修筑石渠3500余米。五年干了常人十年都干不完的活,初步改变了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

九间棚村全景图/航拍@官子旅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九间棚人的命脉。盘山公路修通以后,九间棚人还没有来得及掸掉身上的泥土又开始了治水的新征程。他们一口气修建了三个蓄水池,为了把悬崖陡壁上的水引到山顶,村里请专业人员设计了扬水站建设方案和输水管道路线,但是工程的施工难度非常大。开始的部分工程是在悬崖陡壁上进行的,需要将人用绳索吊在悬崖上完成,村干部带头将自己吊到了水源上方的悬崖上。

打炮眼、装炸药、炸通道、安管道,悬崖陡壁上响起了清脆的锤扦声和隆隆的炮声。一个月后,全长102米的扬水站工程竣工了。随后,容量4000余立方米的龙顶山天池和38个蓄水池及3500米的输水石渠也相继竣工,彻底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和部分果树灌溉需求,真正实现了“路跟渠,渠带路,母子水池满山布,灌溉田园浇果树,洗衣做饭水到户”的高山水利化。

九间棚人依托本土金银花、梨等资源基础,公司、合作社和个人联合,拓展制药、有机食品等产业链,实现了脱贫致富。

“干”字当头,他们用双手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利用有限的山地开垦梯田,栽植各种果木,到了春天这里梨花盛开,变成了一片香雪海,是沂蒙山区艰苦创业的新农村样板。

路通了,山外的人来这里旅游赏花,体验山区生活,选购特色金银花和农产品,每每听到这里的事迹大家都会由衷的敬佩。

我最喜欢这里大嫂们现烙的煎饼,不仅可以卷大葱,还增加了新的酱料和食材,浓浓的乡土味道才是人间美食。而一元的价格不仅亲民,它也体现了老区人民的朴素民风。

九间棚发展金银花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表扬,称赞九间棚“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在村东头广场的村史展览馆,尽管现在疫情还没有宣布结束,但是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有耄耋老人,有年轻人,有夫妇带着孩子。九间棚村的村史让参观者亲历了那个艰苦奋斗的日子,“干”字当头的精神让更多的游人对这个地处偏远的山村有了深深的记忆。

现在的九间棚,天宝梨乡腹地,群山环绕、果园连片。阳春万树梨花,遍地芳菲;盛夏绿荫荡漾,生机勃发;金秋硕果累累,漫山飘香;隆冬瑞雪笼树,青松流翠。山好水美人富!九间棚村,能发展到今天,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益于沂蒙山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那种精神;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看过九间棚村春天的花开,期待着果实飘香时再来这里,因为风景这边独好。

遇见亦是美好,尘封便已倾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临沂,赴一场乡村之约 ——济南﹒临沂旅游帮扶专题推介
沂蒙山区老中医30年的特效方
沂蒙七十二崮
沂蒙寻初心 |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邑
沂蒙母亲祖秀莲传略
评《沂蒙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