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关于孟子两三事——颠覆对课本的认知

文/周禄丰

常见人说,“孟子,姓孟名轲,被历代尊为‘亚圣’。‘亚圣’,仅次于孔圣人的意思”。其实,这种解读是对一种错误诠释,它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科学的。

一 孟子不姓孟姓姬

孟轲,姓孟名轲,是按照现代人的姓名习惯进行的解读,先秦的姓名习惯要比今天复杂的多。中国先秦时期,平民没有姓氏,只有名。而贵族子弟,不但有姓,还有氏。《白虎通》卷八《姓名篇》有云:“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1]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区别贵贱。例如: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姬姓。西周开国重臣姜尚,姜姓,吕氏,故姜尚也称为吕尚。姓继承于祖先,而氏则和贵族的职业、爵位、荣誉有关,“或氏其官,或氏其事”,[2]也有的氏于国,即以封国为氏。按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的说法,夏商周三代,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因为氏彰显着贵族的荣耀、功业和地位,姓只在婚配的时候使用一下,所以贵族在使用姓名时,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功业),女子称姓而不称氏(女子地位低下,婚姻是她们的头等大事)。

以《史记》为例:“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3]“然秦以其先赵父封赵城,为赵氏”[4]。所以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史记》遵从先秦的习俗,男子称氏不称姓,没有任何一处称他为嬴政,都称之为秦王政或赵政,如“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5](《史记·楚世家第十》)。所以,孟轲之孟,是氏,不是姓。

事实上,孟也不算是孟子的氏,只是孟子的氏的简称。关于孟子的家族,汉代赵岐在《孟子题辞》的记载最为可靠:“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从这段记载可知,孟子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本鲁桓公之后。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其后人称孟孙氏,庶次子叔牙,其后人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其后人称季孙氏。孟孙、叔孙、季孙这几个氏是怎么确定的呢?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解释的很清楚:“此孟孙本出公子庆父之后,当称孟公孙,不言公者,省词。”[6]根据刘宝楠的解释,孟孙是缩写,完整的氏应该是孟公孙(同理,叔孙应为叔公孙、季孙应为季公孙)。《白虎通》里对公孙有更进一步的解释:“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各以其王父字为氏。”[7]根据《白虎通》,庆父为鲁桓公之子,称公子,庆父之子称公孙,从庆父之孙起,皆以公孙为氏。而孟、叔、季,是庆父、叔牙、季友兄弟的排行。所以,孟孙氏,实际应该是孟公孙,孟是排行(嫡长子用伯,庶长子用孟),公孙才是氏。孟公孙氏,犹言公孙老大也。孟子既为孟孙氏之后,他的氏就应该是公孙。

孟子公孙氏,那姓什么呢?这个很容易搞清楚,鲁国是周武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的后人,自然姓姬。综上所述,孟子,应该是姬姓公孙氏,而非孟姓,孟是他先祖在家族中的排行。按照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的习惯,他完整的名字应该是孟公孙轲。当然,后来孟子的后人都改姓为孟,这不能作为孟子姓孟的理由。正如成吉思汗的后人多改汉姓为铁,但铁木真却是成吉思汗的名字,他应该是姓孛儿只斤,乞颜氏。

二 孟子在明嘉靖年间才尊为“亚圣”

孟子并非被历代尊为“亚圣”。在唐代之前,文庙祭祀,儒教的最高至尊是周公。直到唐高祖武德二年,“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8]孔子的地位才有所提高,但当时周公和孔子的封号,周公是“先圣”,孔子是陪祭的“先师”。连孔子都算不得圣人,孟子就更不是了,连陪祀的资格都没有。直到唐太宗,才把周公的牌位请走,将孔子从“先师”升级为“先圣”,坐上儒家第一把交椅的位置。“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9]孔子成为“先圣”后,“先师”的位置留给了颜回。唐玄宗是更加封颜回为“亚圣”,此后数百年,中国的“亚圣”是颜回而非孟子。

第一次提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道统,在儒家的贡献上仅次孔子的,是韩愈。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中,第一次提升了孟子的地位,从理论上让孟子首次压倒颜回:“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但韩愈的提法,并未得到官方承认。

孟子在官方儒学地位的确立,主要在北宋,这和宋儒的态度有关。孟子第一次进孔庙,是宋神宗熙宁七年。“诏封孟轲邹国公。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请春秋释奠,孟子宜与颜子并配”。[10]此后引起很大的争议,大家都认为孟子不当与颜回并配,直到元丰七年,孟子才真正确立进孔庙的资格,配享、封爵与颜渊同一等级,高于荀子。颜回和孟子是配食,荀子是从祀。尽管北宋时孟子地位大大提高,但也只和颜回等同,并未获得亚圣封号。

一直要到元朝顺元年间,孟子才被元文宗封为“邹国亚圣公”,总算和“亚圣”的称号沾边了。“至顺元年……颜子,兖国复圣公;曾子,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11]而且这也只是元文宗的一时兴起,并未被广泛接受,官方和民间普遍接受的“亚圣”依然是颜回。真正以圣旨的形式确立孟子亚圣地位,已经是明嘉靖年间了。因此,孟子尊为“亚圣”,理论上起于韩愈,实际操作于元文宗,正式取代颜回是在明嘉靖年间。可见,孟子被历代尊为“亚圣”,提法并不准确。

三 “亚圣”应解释为“圣人同一流”

将“亚圣”之“亚”解释为“仅次于”,是不准确的。在古代汉语中,“亚”可解释为“不如,次一等”,却不可解释为“仅次于”。(次于和仅次于,一个强调“次”,一个强调“仅”,含义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选择“不如,次一等”这个解释,那么,“亚圣”的含义就是不如圣人,或比圣人次一等,这就不是一种尊敬的称谓了。按儒家的理论,比圣人次一等,就直接称为贤人,何必称为“亚圣”?“亚圣”要作何解释才合情理呢?

其实,“亚”在古代汉语里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根据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版,“亚”的另一个字义是“相当的,同类的”,也有的古书注释为“同一流”。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12]“亚”与“匹”连用,显然是说,诸葛亮是与管仲、萧何相比肩的同一流人物。又如《晋书·桓温传》:“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13]这里的“流亚”也是说,桓温是和孙权、司马懿相当的人物。其他如《颜氏家训》中说:“时吴郡顾协,亦在蕃邸,才学相亚,府中称为二协。”[14]这里的“才学相亚”,显然也是说,才学相当。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圣”之“亚”也同此类,它是指孟子的才学品性接近圣人,和孔子差不多,是圣人一流的人物。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是,颜回的封号,有时用“亚圣”,有时用“复圣”。“复”,又一,再一也。“复圣”,是指孔子之后又一个圣人,并没有仅次或者次于的意思。“亚圣”、“复圣”混用,则更加佐证“亚圣”没有仅次或次于的意思。

综上,对孟子的描述应该修改为:“孟子,名轲,姬姓公孙氏,战国时邹国人。明清以后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圣人。”

参考文献:

[1][2][7]班固等.白虎通 (卷八)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338

[3][4][5]司马迁.史记

.北京:中华书局,1982:221、221、1736

[6]刘宝楠.论语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1990:46
[8][9]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

.长沙:岳麓书社,1997:3120、3121

[10]脱脱等.宋史 (卷一百五)

.北京:中华书局,1977:.2549

[11]宋濂等.元史 (卷七十六)

.北京:中华书局,1976:1983

[12]陈寿.三国志 (卷三十五)

.长沙:岳麓书社,1990:628

[13]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八)

.北京:中华书局,1974:2568

[14]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第四)

.北京:中华书局,1996:271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联话古代圣人之(18)
原来,孟子是这样走向“亚圣”之路的
为什么人们都说73岁和84岁是一个坎,有什么典故?
圣人孔孟的离婚风波
孟府解儒:“儒”有澡身而浴德
(读史札记)孟轲是如何取代了颜回的“亚圣”地位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