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最聪明的嘉靖皇帝与群臣的“大礼仪”之争
文/晚风暮雨

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这位正德皇帝除了喜欢给自己封官之外,还喜欢微服出巡——带几个亲信太监,到民间消遣找乐子,留下了很多的民间传说,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在江南梅龙镇,和卖酒姑娘李凤姐的缠绵悱恻的爱情传奇,这个传奇就成了后来著名戏曲《游龙戏凤》的故事框架!

正德皇帝虽然风流倜傥,但是却没有子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正德皇帝驾崩后,世界第一帝国大明王朝竟然出现没有接班人的尴尬局面,对整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个悲剧,国不能一日无主,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翻来覆去,度德量才,认真地揣摩起大明王朝接班人来:正德皇帝的父亲孝宗皇帝朱佑樘(年号弘治),另有二位皇子,但是已经去世,正德皇帝祖父宪宗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长、次子也已经去世(三子是孝宗朱佑樘),四子兴王爷朱佑杬也已去世,但朱佑杬有二子,长子已去世、次子为朱厚熜——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隆重登场!

朱厚熜,当时只有14岁,年纪虽小,神童之名,却响彻大江南北!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群臣议定,拥立朱厚熜为新皇帝,于是,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朱厚熜,正德二年出生于湖广安陆,其5岁之时,他父亲兴王读王勃的《上百里昌言疏》时,情不自禁慢慢唱道:“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朱厚熜立即接上:“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兴王爷惊诧不已。

正德十四年,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去世,年仅12岁的朱厚熜世袭王位。朱厚熜最爱读的书是《大学》和《孝经》,尤其是《孝经》中孔子所言: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身体,父母予之,不得毁之,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对他影响极大,也正是因为一个孝字,才引出了我们今天的故事!

正德十六年,朱厚熜被拥立为新皇帝后,由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三方组成的迎君使团前往湖北安陆,朱厚熜接受太后的诏书之后,与使团一同前往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
 
 嘉靖皇帝
来到北京之后,14岁的朱厚熜登基继位,成为大明王朝新皇帝,并于第二年改元嘉靖(为方便称呼,以后我们就称朱厚熜为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登基后,准备追封自己的父亲兴王朱祐杬为皇帝,然后将父亲牌位从湖北移到京城的太庙中(供奉明朝历代皇帝牌位的地方),像祭祀其他先祖一样祭祀父亲。

嘉靖皇帝此举并没有不妥之处,在明朝也有先例:开国皇帝朱元璋称帝后,就曾追封生父朱世珍为仁祖淳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也曾追封父亲朱标为兴宗孝康皇帝,朱世珍和朱标生前都没有做过皇帝,是被儿子追封,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儿子追封父亲是孝顺的一种表现方式,对父母至孝无比的嘉靖皇帝,追封父亲更是刻不容缓!

但是,嘉靖皇帝的行为却遭到了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反对,杨廷和认为:嘉靖登基称帝,那是要过继给孝宗皇帝朱佑樘(正德皇帝的父亲,嘉靖的伯父)做儿子,美其名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就是继承了人家的皇位就应该给人家当儿子!同时还要与亲生身父母脱离关系!

在杨廷和的授意下,礼部尚书毛澄会同公卿台谏等60余名官员组团上奏章,奏章内容很简单:嘉靖皇帝要尊孝宗为皇考(父亲),称自己亲生父亲为皇叔,亲生母亲为叔母。

刚刚登基就被大臣们强行摊派了一个亲爹,嘉靖皇帝勃然大怒:父母是能随便改的吗!

有人站出来说:“西周时,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如此类推,孝宗是大宗,你爹兴献王是小宗也。有大就不能入小,嘉靖当皇上继大统,即入大宗,自然要称孝宗为皇考,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至于亲生父母,和皇位相比,自然为小,关系也就要自然疏远。”

这个人叫杨慎,是杨廷和儿子,也是当时文坛的领袖,被誉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作过一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在清代被放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开篇词而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杨慎的诡辩发言,再加上他权势滔天的父亲杨廷和,满朝百官都统统倒向他们阵营,嘉靖孤掌难鸣,只能宣布:退朝,再议!
 
 杨慎画像
再上朝,又是排山倒海的奏章扑面而来,引经据典,高谈阔论,目的只有一个,嘉靖皇帝不能认亲生父亲!说嘉靖当学前代汉哀帝和宋英宗,这两位当初在入继宗室继承大统之后,便将传位给自己的叔伯汉成帝和宋仁宗尊奉为父亲,称“皇考”。

嘉靖皇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但此时年仅14岁,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哪里辩得过这些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的鸿儒名士!

奏章的末尾除了百官的集体签名外,还明确指出:但凡朝中有所异议者,都属“奸邪”,当斩!

嘉靖皇帝辩不过百官,直接下圣旨为父亲正名分,结果圣旨到了内阁,被首辅杨廷和用“封驳”的权利给退了回来!(封驳,是明朝时期,内阁首辅认为皇帝的意见不对,有权力把圣旨退回的制度。)

硬的行不通,嘉靖皇帝就来软的,重赏杨廷和,并请杨来偏殿喝茶谈判,大肆称赞杨的“丰功伟绩”,并表示只要给亲生父母一个名分,其他事情都可以商量。

纵横官场数十年,独掌朝政大权的的杨廷和,皇帝的恭维全听、赏赐全收,皇帝吩咐的事情坚决不办!

嘉靖皇帝孤立无援,压抑郁闷,朝堂上全是让他废弃亲生父母的“正确”建议,此时的嘉靖,多想有人能帮帮他呀!可大明王朝文武百官,大多数都是杨廷和亲信,其余的要么在观望之中,要么保持沉默。

权势滔天的杨廷和真能一手遮天吗?当然不能!此时,一位官员挺身而出,支持嘉靖皇帝,这位官员叫王瓒,浙江人,弘治年间科举考试高中榜眼,此时担任正三品礼部左侍郎。王瓒曾经在工部任职,任职期间,曾受命到安陆州监工修建兴王府,与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王朱佑杬颇有交情,王瓒凭借和兴王的交情,决定支持嘉靖皇帝。

王瓒也知道自己势单力薄,无法抗衡杨廷和,于是暗中联系官员,准备替皇帝出头,但是,事情不小心被泄露,传到了杨廷和耳中,杨勃然大怒,暗中派人调查王瓒的过失,一旦查出眉目,就唆使御史弹劾王瓒。

调查的结果出来了,杨廷和大吃一惊:王瓒一生,胸怀坦荡,刚正不阿,无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人品干净的一尘不染!据说王瓒唯一被查到的“错误”就是前朝正德年间的一封奏章中写了几个错别字,当然,错别字这样的事情并不能成为定罪的理由。

既然无法定罪,杨廷和又生出一个毒计:栽赃!

杨廷和派人找到汪慎(汪是王瓒的至交好友),要他送给王瓒一只玉石笔筒、一只玉石笔架和一双玉石镇纸,都是价值不菲的宝物,出产地是陕西滋水,滋水自古出产美玉,传说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取自这里。

好友相赠宝物,王瓒就收下了。几天后,首辅杨大人家中价值不菲的端砚和镇纸就丢失的消息在官员中广为流传,甚至有人说在王瓒那看到的丢失的宝物,于是,杨廷和的亲信礼部尚书毛澄粉墨登场,假装到王瓒那里视察工作,结果发现了杨廷和“丢失”砚盘和镇纸,于是严加盘问。

王瓒如实禀报,并且请来友好汪慎作证,已经被杨廷和威逼利诱的汪慎矢口否认,被最好的朋友出卖,王瓒痛悔心寒不已,此时,杨廷和脚踏七彩祥云出现了,表示愿意将宝物送给王瓒,并且不追究相关责任人,但王瓒身为礼部侍郎,理当为克己复礼的典范,做出这种事情,不适合继续留在京城,于是王瓒上疏乞休,调任南京礼部管事。

京城中唯一想替皇帝出头的人被陷害、打击,谁还敢替皇帝说话?

面对首辅杨廷和及官员们的步步紧逼,嘉靖皇帝表示不能认亲生父母,皇帝我就不做了,返回湖北老家安陆。

皇帝,九五至尊之位,从古至今,为了争夺皇位,多少父子、兄弟刀兵相见,拼个你死我活!隋炀帝为了皇位可以弑父杀兄,唐太宗为了皇位,可以伏兵玄武门,诛杀同母所育的哥哥和弟弟……

14岁的少年,在皇位和父亲之间,却能义无反顾的选择后者,而我们当代社会为了一个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有多少人抛妻弃子、乱认爹娘,几百年前的少年嘉靖却能将至尊之位视若无物,有人说嘉靖涉世未深,不知轻重,但却不能否认,这份纯真的至孝是任何时代都匮乏的!

明朝饱读圣贤书,将忠孝节义整天挂在嘴边的士大夫们,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集体去逼迫少年皇帝不认亲生父母,和心怀纯真至孝的嘉靖相比,高下立判!

面对嘉靖皇帝的爆发,官员们集体沉默了,看着嘉靖蔑视的眼神和渐远的身影,他们害怕了,旧皇已逝,新皇辞职,京城将会陷入了危机,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事情进入僵持状态!

京城官员中唯一一个想替皇帝说话的王瓒被栽赃诬陷,离开了北京,还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声援嘉靖吗?

还真有!

这个人就是礼部观政张璁,观政是个多大的官呢?其实,观政连官都称不上,按照明朝的规定,一部分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并不立即授官,而是被派遣至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事,用现代话说就是礼部的实习生,连正式的公务员编制都没有。

张璁虽然只是礼部的“临时工”,但是决定上书驳斥杨党,支持皇帝。他的好友们纷纷劝他:杨首辅实权在握,皇帝只是傀儡,得罪杨廷和,纯属自找死路,即便丢不掉性命,也会被贬往蛮荒之地!张璁说:“我为忠孝天命上书,何惧之有?”

张璁真的和王瓒一样大公无私,不带任何私利地上书直言吗?恐怕不是,此时的张璁已经48岁了,科举考了30多年,才勉强中了进士,但成绩实在一般,只能在礼部“实习”,而成绩优异的考生则成为庶吉士(大致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翰林或者被授予官职。

张璁发现皇帝孤立无援,此时挺身而出,一定会被皇帝视为心腹,有了皇帝支持,将来自己就能飞黄腾达,位极人臣,此时自己年将天命,有这样的机会,再不搏一次,必将平庸至死,成败在此一举,要么封侯拜相,要么死无葬身之地。

七月,张璁上奏章驳礼部上议,主张嘉靖应该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父。

奏章内容: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陛下嗣登大宝,即议追尊圣考以正其号,奉迎圣母以致其养,诚大孝也。廷议执汉定陶、宋濮王故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记》曰:‘礼非天降,非地出,人情而已。’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养之宫中,其为人后之义甚明。故师丹、司马光之论行于彼一时则可。今武宗无嗣,大臣遵祖训,以陛下伦序当立而迎立之。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未尝着为人后之义。则陛下之兴,实所以承祖宗之统,与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议者谓孝庙德泽在人,不可无后。假令圣考尚存,嗣位今日,恐弟亦无后兄之义。且迎养圣母,以母之亲也。称皇叔母,则当以君臣礼见,恐子无臣母之义。《礼》‘长子不得为人后’,圣考止生陛下一人,利天下而为人后,恐子无自绝其父母之义。故在陛下谓入继祖后,而得不废其尊亲则可;谓为人后,以自绝其亲则不可。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汉文承惠帝后,则以弟继;宣帝承昭帝后,则以兄孙继。若必夺此父子之亲,建彼父子之号,然后谓之继统,则古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谓之统乎?臣窃谓今日之礼,宜别立圣考庙于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圣考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

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礼疏》。

奏章很长,但张璁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只有几句:历朝历代宗法制中从来没有给死人过继儿子的,而且家中长子不能过继给人,嘉靖虽然是次子,但兄长已经去世,嘉靖就成为独子,也可以算是长子,就不能过继给人。

嘉靖读到张璁《大礼疏》,顿有醍醐灌顶之感,高兴的说道:“此论一出,吾父子必终可完也。”然后把奏章交给首辅杨廷和,但杨并不买账,看完后只说了一句:书生焉知国体!

嘉靖很生气,立即召见了张璁,请教对策,张璁连夜又写了一道奏章,名曰《大礼或问》,奏章中说:外人怎么能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爹妈乱加干涉?又有哪个正人君子能让一个少年叫管父亲叫叔叔?

张璁的文章,牢牢地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肆意地挑动着每个人的天性,行文有理有据,论述精妙犀利,把杨党的理论批判得体无完肤!

这道奏章引起了轩然大波,杨党内部出现了分化,部分观望的官员转而支持皇帝,杨党的骨干分子不甘示弱,纷纷上书弹劾张璁,于是朝堂之上,双方唇枪舌剑,各不相让!

此时,嘉靖皇帝的母亲出场了,使出了女人必会的三大绝技:一哭、二闹,三上吊!嘉靖皇帝趁热打铁,表示辞职会湖北老家……

太后寻死皇帝辞职,杨廷和只好再次让步,同意嘉靖称生父为兴献帝,母亲为兴献后,但不能加“皇”字,同时嘉靖还要尊称弘治皇帝为皇考,实际上也就是嘉靖除了亲生父亲,还要多认一个父亲。

嘉靖的母亲依然不同意,要求称呼中必须加“皇”字,不然,还是要上吊……

这回,轮到内阁首辅杨廷和辞职不干了,于是朝野上一百多名官员联名上书挽留,掌握大权的内阁首辅辞职,大明朝恐怕也会出现危机,这回嘉靖皇帝退步了,劝说母亲,挽留杨廷和。

就这样,第二回合,皇帝和首辅打成了平手,张璁被杨廷和外放到南京……

嘉靖皇帝并没有放弃为父亲上尊号,牌位供入太庙,势单力孤的嘉靖选择了等待……

两年后,大明嘉靖二年,机会终于来了!

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奏请求再议大礼仪,桂萼为什么会突然上书呢?原来张璁被贬到南京后,与桂萼交好,两人搜集材料,反复论证,力求这次,一击把杨首辅扳倒。

嘉靖收到奏章,非常高兴,但很快发现自己高兴的太早了,因为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

明朝大儒王阳明的学生方献夫、黄宗明、霍韬等联名支持皇帝重新议礼,陆王心学一直主张人性解放,看到少年皇帝被杨廷和逼的连爹娘都不能认,个个义愤填膺,纷纷为驳倒杨氏谬论建言献策。

兵科给事中也上书弹劾杨廷和:“昔日钱宁、江彬专权纳贿不去追究,先皇自封威武大将军不去追究,如今却要为皇帝对生身父母的一称呼在这里争,实在是欺国”。

面对弹劾,杨廷和招架不住,提出要辞职,嘉靖继续挽留杨廷和,还将上书的给事中下到诏狱,不久,又因起草圣旨发生冲突,杨又提出辞职,这次,嘉靖直接批准了!

杨廷和走了,但他那个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儿子杨慎还在,虽然官职没老子大,但影响力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嘉靖三年二月,在杨慎的联络下,礼部尚书汪俊(前任尚书毛澄于前一年离职回家,路上病逝)联合了73个大臣上书,为首辅杨廷和鸣冤,批判嘉靖的大礼仪,这70多个官员的上书落款中却称“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皆如臣等议”,基本上把满朝文武都牵扯进来了!

与大臣们斗了三年的嘉靖并没有慌乱,下旨调张熜、桂萼和王阳明的学生、门人全部进京,于杨党来场辩论。

提倡“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被后世很多名人所极力推崇,王阳明的学生、门人都是王亲自调教出来的,都是辩论高手,个个口若悬河,一般人绝对不是其对手。

于是,杨党们再次联名上书:表示同意在嘉靖都亲兴献帝前加个皇字,但为了尊敬先皇,父皇还是明孝宗,亲爹兴献帝只能排第二,而且为了区别,还要加个本生二字——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

杨党们退了一步,嘉靖的父母都加了皇字,父亲牌位也进了太庙,嘉靖也退了一步,下旨让张璁和桂萼二人打道回府。

张璁和桂萼此时已经走到了安徽凤阳,两人继续上书,指出皇帝被杨党们忽悠了,应当立刻去掉“本生”称谓,因为“本生”二字就意味着亲生父母比明孝宗矮了一头,亲生父亲只能是唯一的皇考,明孝宗只能是皇伯考。

嘉靖皇帝接到上书,深以为然,父亲就是父亲,分什么本生他生?于是继续招张、桂二人进京,并任命二人为翰林院大学士,准备趁热打铁,毕其功于一役!

去不去掉“本生”二字,今天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杨党来说可是个大问题,去掉的话,意味着一败涂地,很多人也可能丢官。

杨党看到张、桂二人已经来到北京,纷纷上奏指责皇帝朝令夕改,失信天下,嘉靖将这些奏章全部留中,一概不看,任你们去耍嘴!

杨党看着奏章如同泥牛入海,无处受力,于是其核心骨干吏部右侍郎何孟春想到了新办法:

前朝成化年间,皇帝生母周太后不愿意和英宗的皇后钱太后合葬,也就是周氏想让钱氏另行安葬,周氏的举动触怒了文武官员,于是二百多官员聚集在紫禁城文华门痛哭请愿,最后还是太后周氏屈服,官员大获全胜。

于是,杨党成员一致认为,应该集体请愿给嘉靖施压,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杨慎看到群情汹涌,登高大喊:“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杨党官员纷纷撸起袖子加油干,浩浩荡荡向皇宫进发。

一百多官员跪在紫禁城左顺门前(左顺门是奏章传递之处),呐喊、痛哭、流涕,很多人比亲老子死了哭得还要卖力,霎那间,整座紫禁城声动震天!

嘉靖慌了神,派太监来息事宁人,见到太监来打圆场,群臣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今日不得谕旨,誓死不退!”就这样,一百几十人从清晨一直折腾到午后。

从登基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九五至尊的天子,被大臣们联手欺负了三年半,就连亲生父母都不能相认,脾气秉性再好的人,也会发怒,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是一国之君,愤怒的嘉靖不再妥协退步,命令将闹事的官员名字全部记录,现场哭闹的官员有一百四十多人,但他们竟然签了一百九十多个人名,在当时,很多人认为对抗皇帝可以成全士大夫的美名,为世人所敬仰,于是,有些官员就把没在现场的家人、朋友的名字也给签上了!

名字才签完,大批的锦衣卫包围现场,将这些人全部抓紧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两天后,名单上的人全被拖到左顺门外,脱掉裤子,廷杖!

廷杖,就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最早始于东汉明帝(又一说是北周宣帝),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执行地点在午门外,以往,被廷杖的大多是一两个人,但明朝正德年间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可就在今天,这个记录将会被打破:

嘉靖这次同时廷杖134人,其中16人当场死亡(另有资料称180多人被廷仗,17人死亡),很多人被打成残疾,杨党骨干,杨慎、何孟春、王元正等人几天后,被抓回来,再打一次!
 
 影视剧中廷杖场景
杨慎后来被贬往云南,再也没有被朝廷重用,其余杨党成员,多被贬往边疆。

嘉靖最终得以称父亲为皇考,去掉“本生”二字,至此,这场长达三年半的大礼仪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嘉靖胜利后,为自己亲生父亲和先人修建宗庙,把故乡安陆州升格为承天府,与顺天府、应天府,并称为三大府,嘉靖还御赐出生地之县名为钟祥,取“钟聚祥瑞”之意。

嘉靖三年,皇帝诏令全国,定其父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十七年,嘉靖皇帝追封父亲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父亲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父亲兴献王墓为显陵。 

嘉靖皇帝的一生,褒贬不一,但是对父亲的纯真至孝,足以令天下人动容!为了父亲的名分,嘉靖继位之初,与大臣们进行三年半的大礼仪之争,这三年的时间里,十几岁的少年皇帝费了多少周折,忍受了多少痛苦,但他的孝心一刻也不曾动摇!最难得的是,一种纯粹的亲情可以超越封建政治秩序,最终实现父子之情的回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廷和与朱厚熜明争暗斗过大招
嘉靖——明代最聪明的皇帝
嘉靖大礼议事件始末
明朝的政治斗争 嘉靖大礼议
“大礼议”之争有多荒谬?朱厚熜:如何证明我该管我爸叫爸?
这首词写在名著第一页,却让人读不下去,因为会情不自禁唱起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