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雪线之下 林线之上
时间已经盛夏,冰雪却刚刚消融。这里是川滇交界处的一座无名山峰,海拔大约4500米。时浓时薄的云雾间,一株1米多高的塔黄在遍地湿润的碎石块间茁壮醒目,和周围看似荒芜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反差。

  在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那里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

  7月盛夏,我们从云南大理出发,一路向北沿着214国道,经过德钦县,来到了白马雪山的垭口附近。打开车门,凛冽的山风带着细碎的斜雨吹来,让人感到丝丝寒意。这里海拔已经超过4000米,计划中的徒步登山行程却刚刚开始。

  队伍中没有专业的登山者,我们不是去登山,而是去寻找和拍摄雪线附近的高山花卉。车熄火停好,我们带好物资装备沿着国道一侧的山坡开始上山。脚下布满碎石的小径起初还算平缓,约莫爬了二三十米的高度之后,路变得陡峭起来。在高海拔地方爬陡坡,是一项极其消耗体力的任务,当一行人喘着粗气走出幽暗的森林,看到开阔的灌丛和高山草甸时,已是两个小时以后了。

  从高山草甸的上缘继续向上,脚下不再是如茵的低草,放眼望去,四外的植被变得稀疏而不密闭连续。山坡上碎石遍布,或圆润,或棱角分明,仿佛铺垫公路的路基。随着队伍的行进,石块被踩得嘎吱作响,不时有零星石块滑落。这里便是我们此行考察的目的地,由大面积碎石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高山流石滩。

  流石滩下缘的海拔约4400米,在滇西北连续的三天阴雨之后,难得的日光猛烈地投射下来,我的半边脸被日光晒得微红,皮肤之下隐隐透出毛细血管躁动的热气,而逆光的半边脸,由于长时间被山风拍打,竟如我手中的相机铁皮一般冰凉。

  向山下望去,国道如同金丝带一般,缠绕在山峦之间。在垭口的路边,依稀能够看到有几辆车子停靠,游客站立在山坡之下,迎着山风,像藏族人一般扬起五色的风马纸,那些向山神致敬的纸片飘散开去,将鲜艳的色彩留在稀疏的草间。

  而在我眼前,流石滩那些碎石的缝隙里,也有星星点点的野花散落其间:蝇子草的洁白,翠雀的靛蓝,虎耳草的明黄,丰富的色彩不输给飘扬的风马纸—有藏族朋友对我说,风马纸飘落在山坡,就变成了漫山的野花。

  

     [静寂的流石滩隐藏着高山花园]云南西北的群山以雪山而闻名,比如白马雪山、玉龙雪山等等。雪山下的风景其实同样壮丽:山谷间有着茂密的丛林,林海之上则是草甸、流石滩以及从山顶延伸流下的冰川。远处望去位于森林与山顶冰雪之间的流石滩一片静寂,那里似乎既没有葱郁的植被,也没有冰雪的巍峨圣洁,甚至很难见到土壤。但是当你真正攀爬到流石滩,就会发现一个精彩纷呈的高山花园。摄影/程斌

  流石滩:是炼狱亦是天堂

  流石滩大约是漫山野花能够抵达的上限,再向上去,就只剩下裸露的土地和终年难融的冻雪坚冰。研究高山植物的朋友将流石滩赞誉为“空中花园”,但在我看来,这片放眼望去略显荒凉的场所,远没有花园那般浪漫—没有连绵不绝的花海,没有高低错落的灌木,只有藏在石缝之间顽强绽放的零星花朵们,用卑微却强韧的生命,诉说着一种坚持。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流石滩植被在我国曾被称作“高山冻原植被”,它分布在临近雪线的高山植被带上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李渤生教授对“高山冻原植被”有着这样的解释:“这些植物斑块实际上构成了高山无植被地段与连续植物被覆地段之间过渡地带的一种特殊植被类型。”之后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一书中将这种植被类型称为“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逐渐地,流石滩这一概念开始为生物学界所接受。

  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生态系统》一书中,流石滩被称为“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生态系统”,隶属于草地生态系统之下,其定义为“分布在高山植被带以上、永久冰雪带以下,由适应冰雪严寒生境的寒旱或寒冷中旱生多年生轴根性杂类草以及垫状植物等组成的亚冰雪带稀疏植被类型”。在植被地理学家眼中,流石滩被看作山地垂直带谱结构中位居最高的一类,其分布高度取决于各山峰冰川和雪线的高低以及山地坡度的大小。流石滩的平均分布高度,在我国自北而南逐渐上升,新疆天山约为海拔3800米,巴颜喀拉山为海拔4700米,冈底斯山则可高达海拔5800米。在滇西北地区,流石滩的分布下限约在海拔4300米左右。

  我曾问过藏族向导,这些碎石是如何形成的,他告诉我说:“是冰把山冻碎了,成了遍地的石头。”而如今被广泛认可的科学说法是:“高山雪线以下和稠密连片的高山植被之间,由于强烈的寒冻风化与物理风化作用,大量的岩石不断崩裂,岩块与碎石沿着陡峭的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扇形的岩屑坡。”这就是流石滩之所以名“滩”的原因。

  简而言之,流石滩是因山体风化形成的。藏族向导说的也不无道理:冰雪冻融的洗礼加速了风化过程,使砾石裂痕累累。夏季冰雪消融,中小型石块随着流水搬运而下滑,它们相互碰撞,破裂得更加细碎。

  至于生命何以在流石滩上定居,我想,其过程必有难言的辛酸。如果说动物尚能自主移动,植物则只有被动地选择接受命运安排—当高山隆起之后,流石滩带的环境变得异常恶劣,首先是寒冷,年均气温在—4℃之下,最热月的均温亦在0℃之下;其次是昼夜温差大,这里夜晚阴冷,而午后日光辐射又极为强烈,加之终年累月的强风吹拂,大多数植物都在面临如此的劣境时惨然灭绝。

  少数物种经受住了这样的环境。它们在流石滩上定居下来—回报则是,在流石滩上并没有太强的种内竞争,甚至连种间竞争也不太激烈,它们可以自由舒畅地去适应天地自然,而不必担心同类、异类间的咄咄相逼。在流石滩考察的间歇,我躺在散乱遍地的碎石上,不顾石块的棱角将脊背硌得酸疼,仰望天空,幻想着自己也是一株流石滩上的植物——纵然在艰难环境里绽放,却因此更加接近雪山、接近苍穹,接近天堂的门口。

  

    [蓝色的光彩旋律]滇西北石卡山的流石滩上,美丽蓝钟花星星点点地绽放,花瓣比高山上晴朗的天空还要湛蓝。它们植株纤小低调,但花却醒目而张扬地吸引着传粉昆虫(上图)。高山上有很多蓝紫色的花,以前很多人猜测这样的色彩可以将辐射伤害较强的紫外光反射回去,从而使花瓣降低被阳光灼伤的危险,究竟是否如此,目前其实很难说清。走在流石滩上还经常看到蓝色的花朵忽然展翅飘向空中,那或许是三五只婀灰蝶被从牛粪上惊起,飞舞轨迹如流光溢彩(下图 摄影/程斌)。

  低调的仙草:分布海拔最高的贝母

  在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区,我曾经接触过多位不同国家的植物研究者,他们热衷于寻找某类植物的分布上限,对那些挑战生命耐受极限的高山花卉情有独钟。

  在2012年夏季,我再次来到云南与四川交界的横断山区,如约见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牛洋博士。牛洋博士对高山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颇感兴趣,在他眼中,这些花比冲击雪山的登山者更值得尊敬—不是为了突破极限的短暂体验,而是安静从容地以空气冰冷稀薄的高山为家。

  我们一同前往香格里拉县翁水村附近海拔约4300米的流石滩,不巧的是,那几天连续阴雨,每次我们登上山坡,抵达草甸与流石滩交界的高度,都和风雨正面遭遇。起初牛洋曾打算冒雨前行,但随着憋闷的雷声响起,冰雹如撒豆一般降落,仅十分钟的时间,地面上堆积的冰雹就超过2厘米的厚度。他的考察计划只得暂缓。

  等到第四天,终于遇到了两个小时的好天气。我们上了山,牛洋博士在碎石的缝隙里耐心寻找,在放眼望去一片青褐色的荒凉山坡上,他找到了期盼已久的研究对象。几片灰褐色的叶子,萎靡不振一般趴在石缝里,向前不远,同样的叶子顶端开着一朵下垂的黄绿色钟形花。“这些就是梭砂贝母了,分布海拔最高的贝母。”

  听到解释,我有一点惊讶。我曾经在海拔将近4000米的杜鹃林下以及高山草甸上见过著名的药材川贝母,那川贝母身姿纤细高挑,绝不似梭砂贝母这样低矮。

  “梭砂贝母为什么要如此委顿地蜷缩在地面?”“或许是‘想’扮成石块吧。”牛洋博士说,“梭砂贝母还有一种叶形,颜色更灰,上面的颜色、斑点和花纹与碎石特别相似。这种色型的我还没见过,在《喜马拉雅植物大图鉴》上有相应的照片,那种保护色,不开花真的很难发现。”

  和梭砂贝母相似的,还有囊距紫堇,它们灰绿色肉质的小叶如同石子一般隐藏在碎石之间。若说流石滩上终年强风呼啸,植株低矮一些,我是能够理解的。但所谓“对花宜素服,对雪宜艳妆”,流石滩上的植物大都开花艳丽,生怕少而又少的传粉者看不到自己的花,梭砂贝母和囊距紫堇何苦把自己藏匿起来呢?

  或许是因为它们地下有着积蓄养分的鳞茎,不开花的时候,需要把营养器官藏好。在流石滩,我看到过几次鼠兔,虽然平时它们喜欢在草甸上活动,但也会到流石滩上来寻找食物。除了鼠兔,各种植食性昆虫更是无处不在。牛洋用手指着一片被啃食过的梭砂贝母幼叶说:“你看这些叶片边缘的咬痕,可能是某类蝶蛾的幼虫留下的。”

  这些植物和岩石的颜色虽然难以区分,但它们在天敌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我们实际并不知晓。高山上浓雾渐起,将面前的流石滩笼罩,这些石隙植物的特殊色彩或许还隐藏着很多未知的玄机。

  

     [隐匿一世只为花开一时]万年的日晒风吹把流石滩上的碎石打磨出一层黑亮润泽的包浆。仔细观察,不想石块间竟然隐藏着几片几乎同样光泽质地的叶片。这是囊距紫堇的叶子,宽大但却低矮,如神佛的莲座(下图)。易容乔装如石块,是这种紫堇的自保之道—它的地上部分虽然只是寥寥几片叶子,但地下却有着粗大且富含营养的根。流石滩上的鼠兔古怪精灵,它们深知此道,如果紫堇不幸被发现,便有可能被鼠兔刨根饱餐。半荷包紫堇的叶子同样有着与环境一致的颜色,但是到了花期,它不得不铤而走险暴露身份(上图)。蓝紫色的小花在色泽单调的碎石间格外醒目,这是紫堇为吸引传粉昆虫光临而采取的不得已之策。

  娇嫩之花:笑对风雪阳光

  至于流石滩上的植物们用何等手法对抗恶劣的环境,只消放眼望去,就能一目了然。首先是低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狂风肆虐的环境里,长高就是一种罪过。紧贴地面、周身被毛则是常见的保暖手段,各种雪莲、雪兔子就是身披棉毛大衣的典范。至于流石滩植物的根系,通常有两大类特化方向,一类是向纵深发展,地下根系的深度通常能达到地面植株高度的5倍以上,用以牢固地扎下地基;另一类则不深入,而是在地下十至数十厘米的深度,形成和地面平行发展的横走根网络—流石滩的碎石极易松动,根网可以将风险分摊,便于在植株被连根拔起之后重新扎根生长。

  有些植物如“弯蕊芥”,主根上形成许多鳞茎,这些鳞茎容易断裂,若是遇到土石碎落,弯蕊芥的整个植株被翻上地面,受到外力而断裂的小鳞茎可以在别处重新扎根,长成新的植株。与之相似的是珠芽蓼、点头虎耳草等植物,它们可以直接在植株上生成珠芽,由母株供给养分,珠芽一旦落到地面,便立刻能够生根,这有点像哺乳动物的“胎生”,而不必经历种子萌发那种充满变数的未知阶段。

  至于宝贵的阳光如何利用,对于植物们而言也是需要专门考虑的事。有些流石滩植物,如高山大戟、冰岛蓼等,叶片内堆积了较多的花青素等色素,使叶片呈现出紫红色,这样既可以避免紫外光的伤害,又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在为喜马拉雅岩梅拍照时,我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哪怕一小块积云短暂地遮挡住阳光,花就会闭合,直到云朵挪开,日光再度照射到植株上,岩梅的花朵才会重新开放。同样敏感的还有龙胆,非但没有日光照射不开花,就连被相机或手的阴影遮挡住,龙胆的花都会迅速闭合,良久不见重新打开。

  流石滩上的植物最典型的外形当属“垫状”。有时是一株低矮的灌木生长成半球形,有时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成的“垫子”。这样的一丛垫状植物,通常有一根长而粗壮的主根直插地下,地上部分的半球每年向外扩张,从前枯死的枝叶就堆积在半球内部。除了防风,垫状植物最大的特征是保暖,欧洲科学家在以一种蝇子草属为对象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午后,垫状植物内部的温度能够比外部气温高出10℃。

  

    [高山花园亦是珍贵的实验室]6月的滇西北,高山流石滩上的植被群落终于呈现出久违的绿色。目前滇西北的流石滩上已经发现的有花植物多达520种,其中近300种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关于我国流石滩生物多样性以及高山花卉生理学、生态学的研究,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高山如孤岛:相望难相遇

  在滇西北的流石滩上,我们还见到了造型如同卡通人物一般的唇形科植物—绵参。这种植物具有宽大多毛的苞叶,花在未开放之前藏在苞叶之下,以免鲜嫩的花芽被低温、强辐射等恶劣环境所损伤。

  牛洋博士的导师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孙航研究员,其研究组对于青藏高原至横断山区高山植物的研究在国内外颇受关注。在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中,孙航先生的团队曾经专门研究分析过绵参的谱系地理学。牛洋对绵参也是饶有兴趣:“这种植物很有意思,不同山头上的绵参,因为基因交流被隔断了,它们各自只好独立进化。”

  在第四纪冰期前后,青藏高原上的很多物种遵循了“冰期生境收缩,冰期后扩张”模式,一些物种在高原台面上得以残存,在冰川退去后,再向四外扩张、演化。绵参遇到的情况与这个“标准模式”有所不同,冰期结束后,它们的各个族群被隔绝在各个山峰的流石滩上,一座座山峰仿佛一处处“孤岛”,被孤立的一片片绵参从此走上独自演化之路。在同一山峰上,不同株绵参间的基因相似度较高,而将不同山峰进行比较,则会发现各个“山岛”上的绵参早已经大相径庭了。

  在滇西北地区,有些植物类群在不同的山峰上已经进化为不同的物种,例如十字花科苁菔属植物,在白马雪山主要为线叶苁菔,而在香格里拉附近的山上则变成了中甸苁菔。

  “更有意思的是乳黄雪山报春,”回到住地,牛洋向我展示了一组照片:“乳黄雪山报春常见有三种色型,黄色、粉色、乳白色,根据目前的野外观察,在某个地区的同一居群里,大多只看到其中一种色型,而很少见多种色型掺杂在一起。”尽管乳黄雪山报春的分布高度只在高山草甸,还无法到达流石滩,但这种现象无疑和流石滩植物的分布有着相似之处。

  我将不同的山峰想象为中国古代海洋上的仙山琼阁,蓬莱、方丈、瀛洲,这些传说中的岛屿互不靠近,若是凡人试图在仙山之间往来,只有搭乘神仙的星槎。自古传说即有海客乘槎之故事,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言:“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如今已如孤岛一般的山峰,流石滩上的植物若无法依靠少数鸟类、昆虫传递花粉或种子,基因交流难以抵达远方。金庸《倚天屠龙记》中困囚荒岛的张翠山夫妇,心下担忧的是爱子张无忌的终身大事,流石滩上的物种也面临如此窘境,高山花卉的传粉研究表明,繁殖率低是很多高山稀有物种难以避免的无奈境地。

  为了得以远嫁他乡,一些流石滩植物将种子生得极其细小,例如绿绒蒿属的一些种类纵然开花艳丽硕大,种子却轻巧并生有羽毛状冠毛,以此借助风力飘向他乡。菊科植物中的很多种类亦采用此法;一些风毛菊属植物不但能够凭借风力,而且可以抵达较高海拔处—那里少有动物经过,也不常有植物群落,若能侥幸定居,流石滩植被的上限范围便由此扩张。正是利用这种方法,少数植物的分布界限可以抵达海拔超过6000米的高度,甚至在海拔约6300米处还有鼠麴风毛菊曾被采集并正式记录下来—这或许是目前已知分布最高的有花植物。

  

    [红景天克服高山反应的正能量]初上高原、高山的人,通常会被推荐吃一些“红景天”类药物,说是能够克服高山反应。对于红景天的药效如今众口不一,但是如果能在高山上见到它们的生活状态,定会非常励志。大花红景天,藏名“苏摩罗宝”,开花时如一个巨大的花椰菜,植株敦实,红花锦簇。红景天普遍有着肉质的茎叶,它们能够储存充沛的水和养分,使植株始终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高山裸地:该欣赏还是该消灭

  香格里拉县城恬静温婉,游人络绎。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几位痴迷花草的朋友,交谈之中,听他们讲起前不久遇到的一队外国观花游客:“岁数都不小了,爬山很厉害,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拍照。”因为流石滩的很多植物种类都难以移栽至低海拔地区,想要观赏,就只有亲临,于是很多国外的植物爱好者都涌向喜马拉雅山区,因政策之故,藏东南较难抵达,而滇西北则成了观花者的朝圣之所。

  我想起途中偶遇的一位意大利观花者,他告诉我,来中国西南山地欣赏高山花卉,是他毕生的夙愿。他还说:“年轻时,痴迷那些在阿尔卑斯山上无处寻觅的冷艳花朵,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来到滇西北的目的,已不是单纯地收获几个物种的观测记录,而是感悟这些类似于‘探险者’的花卉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中国怎么就没那么多人登上流石滩去看花呢?”坐在酒吧中听花友们闲谈,这个问题被抛了出来,其结论虽不对题,却依旧可以视为答案,那就是:还是少一点人去的好。不专业、不规范的旅游管理很可能对原本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的环境造成破坏—如今,玉龙雪山上的一些珍稀物种已经不见。

  在一些地区,令世界各地观花者向往的横断山区高山流石滩甚至遭受着一些管理者的粗暴对待。通过遥感图像来判断,这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常常被简单粗暴地划归在“裸地”之中—下面是草甸,上面是冰雪,唯独流石滩裸露的土石面积较大。负责环境绿化的相关部门总是希望自己的辖区内裸地面积越少越好,于是就曾出现过试图消灭流石滩,在高山上栽种树木的“中国式绿化”。

  实际上,长期生活在高原的本地人有着独到的对于流石滩的利用。在西藏色季拉山口向上至海拔4600米左右,我曾遇到过两位藏族妇女,她们将山顶处流石滩上生长的高大塔黄砍下,搬到游客聚集区出售。与我同行的藏族向导解释说,塔黄本是藏族人在山间口渴时用来补充水分的,咀嚼起来带有酸味儿,偶尔砍倒塔黄,并不会对流石滩的整体环境造成破坏,如今纵然是为了出售给游客,绝大多数的本地人也不会一夜之间将这里的植物全部砍光。

  我当然知晓藏族朋友们对于山的崇敬。塔黄在滇西北一些地区被叫做“工配”,相传是山神的化身,若是行走在旅途之中,砍掉塔黄饮水或食用都在山神许可的范围之内,但塔黄高大花序的“头部”要放回到被截断的植株上,否则山神就会发怒。这里面有着淳朴的自然观—并非是把山神的“头颅”物归原处,而是只采花序,绝不斩草除根。

  但那毕竟是简单的利用,如今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开始在流石滩附近寻找红景天、贝母、雪莲等药材,采集力度之大,已不再遵循世代相传的适度规则。

  流石滩美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无法承受过度的采药压力,更难以种植葱郁茂密的植被,既然如此,不如让流石滩保持原状。或许尼泊尔政府关于高山的旅游政策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观花也好,欣赏风光也罢,高山地区的草甸或流石滩,大都只能依靠徒步抵达,政府会为旅游者设计出长短不一的若干条徒步线路。这些线路上,会有每天的补给点和营地,但道路本身并未进行大肆修葺,尽可能保持自然原貌。在固定线路上行走的游客,对于整个生境的影响可被尽量降低,而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包括向导和背夫等人力在内,则可成为本地居民的收入来源。

  当然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不久之前,我订购的一本图册到货,那是英国邱园出版、由两位英国植物学家出版的图册— Guide to the Flowers of Western China,所包含的范围包括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四川省及藏东南的一小部分,其中收录的不少种类均是流石滩上特有的种类或是在流石滩附近拍摄。我并非指责中国的野花图册由外国人来制作出版,而是为我国本身对于流石滩的重视程度而哀叹。除却科研人员之外,仅有少数爱好者对流石滩痴迷或神往,或许,一切的开端,依旧应该从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懂得如何欣赏流石滩的美丽而开始。(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7期 撰文/陆英 摄影/牛洋 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接近雪线的生命精灵(一)
最接近雪线的生命精灵之二——脆弱不堪的流石滩花卉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高山流石滩
地理老师带你了解雪莲花与流石滩
被当成“雪莲道具”采走的它,连植物学家都舍不得碰
高山里有“1种草”,遇见请保护,被称为“贝母”,鳞茎珍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