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研组建设: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对于学校的“教研组”,我们寄寓了很多的希望,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依托,它是学校科研文化建设的基石。然而,小小的教研组如何承受这些使命之重呢?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如何,走向如何,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如何建设学校的科研文化……教研组建设,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3月份,我市部分小学教科室主任分三期进行了探讨
A篇: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与忧思

A篇:教研组建设的现状与忧思
沈学(盛泽镇南麻中心小学):研究氛围不够。在当前的教学中,虽然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教研组,但大多只是作为一级基层组织而存在,未能充分体现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的功能。广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各自为战,教研氛围不够。
周建国(北厍中心小学):缺少动力机制与真诚对话。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谈漠,因为教研组建设中缺少动力机制,教师没有将教研活动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内需与外驱力。缺少直面思想碰撞的勇气,客话、套话连篇,不痛不痒的话讲了不少,而针对课的评价或者是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只字不提,或者提得少之又少,这种形式热闹而毫无实际意义。
盛伟华(庙港实验小学):活动方式不新。罗列出来无非就是:理论学习、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材研讨、教学沙龙……,尽管做好以上每一项都是不容易的,但教研活动需要新鲜的形式来刺激。
刘新平(菀坪学校):形式主义倾向。现在教研活动中深入学习和认真尝试的少,表面热闹的听课评课多,以教学乃至学术研究为乐,求进思齐的风气淡,为保面子而掖短哗众的气氛浓!缺少学习的教研,只能原地打转,盲目跟风。评课隔靴搔痒,难怪教研成效不彰。
潘叶红(金家坝小学):活动缺少深度,活动前缺备的深度、活动中缺研的深度、活动后缺思的深度、活动整体计划缺深度。
唐雪荣(黎里视导片):教研组长的角色尴尬。教研组组长往往既是组长,又是班主任,还是主课的任课教师,那么他在学科整体研究上就会缺少时间,学校在实践操作中对他所赋予的权与利也往往考虑不周到,造成教研组组长责、权、利的缺失,致使组长对所任学科整体质量无担忧,无思考。
沈群英(芦墟实验小学):教研活动缺时间。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完成集体备课、理论学习体会的交流、中心议题的探讨、评课并听取开课老师的反思,而每次活动的时间也就那么少。所以,还没有容你细细思考就在匆匆中结束了,更谈不上什么思想的碰撞。
沈正元(市教育局):学校的很多工作是通过教导处、教科室层层落实的,其中有很多工作就可能是通过教研组落实到教师的,所以,教研组的建设的确很重要。那么,我认为目前教研组建设最大问题还可能是无效劳动比较多,教研组中老好人,老听众比较多,教研组建设缺什么?我以为首先缺少针对性与主题,我们可以围绕主题设计成系列研讨活动,包括沙龙、调研、分析,包括内部的研讨与对外的开放;第二是缺少合理的分配与调节,特别是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关系必须理顺;第三是缺少研讨的文化,包括研究的能力与氛围;第四,缺少引领人物,引领人物是教研组的核心。
B篇: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B篇: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沈佐明(盛泽二中心):分工。针对目前教研中氛围不浓, 教师参与热情不够,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参加活动的动力不够,作为教研活动不应该只是教研组长的事情,应该让组内所有组员共同参与进来,如可以把教研组的一些常规管理进行一些分工,包括资料的整理,材料的收集等。
孙惠芳(梅堰实验小学):寻找增长点。教研组组长要寻找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把促进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教师共同参与活动,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我倡导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新策略,来提升教研层次。项目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题”,是一个阶段内教师们比较关注的,来自于教育教学实际相对集中的问题,是一个活动的主题,研究的专题,这种活动可能有计划也可能是非计划的,但也可能与特定学校特定的现实相适应。教研组要真正体现“教”-“研”的结合,学校的教研应该追求学习、研究与教学三者的整合,教研的效益产生于教师的具体工作、学习和课堂的整合。
沈学(盛泽镇南麻中心小学):建立对话机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开展学科论坛、沙龙活动、与大师对话的同时展示自己;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为教师外出交流教学、听课、培训提供机会。
潘敏惠(芦墟二中心小学):促进对话。教研组组长要在活动中加强教师对话的品格的培养,确立教研组内对话的规则,在每次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对话的话题,要让教师有对话与思想碰撞的机会。
钮美芳(盛泽中心小学):要重视教研组长的培养和培训。(1)教研组长的选择要有一定的依据、标准,切不可随意任用、罢免,要建立起教研组长的考评方法,确定人选后,要加强教研组长的业务培训,组织各校教研组长定期交流工作情况。(2)明确教研组长的权力和义务,学校教导处因将一些权力下放给教研组长,提高教研组长在组员中的地位和威信,提高对教研组长的待遇,提高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3)教研组长应有专人负责,尽量避免一人身兼几职的情况,保证教研组长有足够的精力搞好教研活动。
张娟华(平望实验小学):重视教研组长的培养和培训,同时,组长自身必须努力成为本学科领域内该校的“领衔人物”,组长除了自身专业素质外也要有点影响力。能引领本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当然学校领导的重视、参与、支持也是教研活动顺利和高效开展的保证。
唐睿(平望视片导):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意识,把促进自身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参与到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策略研究中来。在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中,我们要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明确地提出来。如何使教师都能以品牌教师作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目标,各教研组要制订与其配套的目标与措施,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每位教师的呼应,并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赵咏红(横扇中心小学):对于目前很多的教研活动很难有效地开展起来,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在组织中缺少骨干教师的引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进行教研组的开放,坚持教研组建设的扩展与整合,坚持资源的互补与融合。(1)注重团队意识,汇集师资队伍,强化骨干带动战略,构建学科强势,让师资骨干,优秀教育资源,良好的人际环境“三位一体”,融合互动。(2)努力拓展教研领域,加强校际联动,发挥各校优势,也可开展学科间的教研联动,从而达到优势互补。(3)重视校优秀教研组建设的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学科间交叉发展,使教研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徐国荣(盛泽实验小学):教研活动应该注重活动的主题性,主题研讨内容应该是否是教师需要的,活动是否有教师参与的兴奋点。活动主题应该来自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平时的观察、教研组中来,从老师谈论的主题中来。
刘新平:教研的主题研究应立足于在实践尝试这一头,教学专题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实践而又是常规的教研工作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迫切性。在研究形式上,它是教研和科研的结合,研究的周期不能过长,方法上可以简单些倡导在行动研究的理念统领下。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要精心选择课题、注重过程研究、加强总结反思。
张菊荣(市教育局教科室):关于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与措施,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探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很重要,一是主题引领,这个主题,是教研组的共同愿景,也是教研组的特色追求;二是系统开放,教研组不是一个孤立的组织,而是一个开放的团队;三是角色定位,包括核心人员的作用发挥、学校领导的“挂钩”(能不能象党的任何一个同志必须参加一个支部的活动一样,学校的任何一位成员必须参加一个教研组?)、组内成员的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做);四是组织反思,在个人反思基础上的组织反思是教研组建设的重点;五是活动开展,创新的富有活力的教研活动是吸引教师参与的重要形式;六是文化建设,形成教研组的研究文化。
C篇:教研组建设与科研文化

C篇:教研组建设与科研文化
李建明(震泽实验小学):教研组是学校科研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学校各学科的教研组往往就自然地成为教科组,各教研组长就是学校教科中心组成员;学校确立总课题后,往往要求各教研组制定相应的子课题。同时,学校科研文化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是人员素质的保障,学校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浓郁的科研文化必然转变着教研组内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着教师的教学素质,推动着教研组的建设。其次是教研氛围的保障,浓郁的科研文化必然激发着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使教研组成员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研讨,在教研组内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第三是研究方式的保障,教育科研的类比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也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方式,从而改变目前教研组比较单调的教研方式。
盛伟华:教研组不能简单看成是教学研究,科研引领还是相当必要的。如果单纯从教学方法层面来开展,始终摆脱不了“教书匠”的味道,但如果用科研的眼光洞察教育教学,或许更容易抢占教学研究的制高点。因为以先进教育理论作为教学研究的支撑点,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往往容易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现今的教研活动要求系列化,我觉得这时教科研究大有作为,可以全力发掘本校的办学科研优势,即依据学校主课题或下面的子课题来确定,这样既为教研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又为科研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去试行、验证、领悟,使教研与科研能够真正融为一体。
庄建丽(桃源中心小学):科研文化的形成,具体也落实于教研组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的工作实效提高了,学校科研氛围也随之形成了,两者相辅相成。
庞水荣(铜罗中心小学):教育改革进入到今天,校本教研的倡导,对教研组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组成教研组,怎样开展活动,开展怎样的活动等等,这些不应该是形式上的改变,而要赋予新的内容,讲究实在的效益,这是学校科研文化的具体体现。教研组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有对话、协作和帮助三种。不应该光在一堂课、一次备课或一次考试上作无效的重复研讨。而应该从信息交换(即把一个阶段内自己所了解到的新信息向同伴作交流)、经验共享(展示自己取得成功的案例)、深度的会谈(把自己在改革中的成功与困惑敞开心扉地与大家交流)、专题讨论(大家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辩论)等方式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应该本着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出发点,使教师在相互补充,彼此合作互助中成长。网络研讨是不拘形式全方位的研究方式,通过校园网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没有时间限制的有效手段。总之,教研组应该是教师成长的专业团队,教研组活动应该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动和合作文化。
钱顺志(八都中心小学):通过教研组建设来营造学校科研文化:一、让教研组由事务型组织走向学习型组织。传统意义上的教研组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但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更多的是事务型教研组(基于学校的事务安排,安排本组的日常事务,进行常规检查与督促。)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必要,在这样的组内教师要有一个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应该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尊重信任,善于听取和反馈意见,善于总结,有向同事学习的勇气,还应具备一定的交流技巧。因而,我们学校教研组的建设着力构建一种良好的氛围:那就是要有目标、能够分享、注重发展、善于学习。二、让教研组活动由应付型研究走向发展型研究。就是引导教师由应付型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让全组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研究者的心态进行教育教学,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组内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加强合作,引导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是不成熟的看法、思想展示出来,大家共同探讨,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见解。
陆建华(黎里中小学):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必须通过传播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促进教师心灵的转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学校的共同愿景。能够帮助找准自己的定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实现自我超越,保持专业领先,在本岗位、本专业上显现智慧和才华,明确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容纳新的思想观念,为实现共同愿景而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组内教师之间是一种以共同参与和互教互学为基础的组织关系,学习型教研组以“教师的能力发展”为共同目标,特别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切磋,使个体内向式的自学与群体间外向式的互学结合起来。
沈琴芬(青云中心小学):充分发挥教研组职能,使科研活动教研化,也是营造学校科研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要立足教研组,采用教育行动研究,发挥教研组长和广大教师的能动性,不断规范教研活动,并且通过教研渠道推广科研成果。
盛伟华: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平台可以更为丰富一些。如:1、校际间。学校与其他学校成立许多民间组织,与兄弟学校教师在自身学习、科学研究、教学业务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讨,在大范围内进行教研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教师一定的压力,迫使其花时间、花精力去认真对待。2、网络间。在一些教育论坛的发帖、研讨,可以与大师对话,真正体现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激荡、生成,同时在网络中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体现了自身的教育价值。
赵咏红:倡导从教研制度逐步成为教研文化。落实制度,从制度形成文化,当然在制度考核措施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和内在需要和充分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体现管理上的人文关怀。在没有形成教研文化之前作为教研组建设与发展我想还是需要依靠一定的行政管理的措施来加以推进,可以通过“强化执行”这种外在的推动力来规范和改变教师的专业行为,并最终将其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
张菊荣: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科研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的形成是基于教研组建设的。没有科研文化的教研组建设是浮于表面的、不深刻的,没有教研组建设的科研文化是空洞无物的、没有根基的。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建设教研组,首先要正确定位:教研组是什么?我以为教研组应彰显三个特征:专业的,研究的,团队的。其次要厘定价值:教研组建设的价值何在?我以为是“崇尚研究,致力发展”,“崇尚”就是一种价值取向,以研究为荣、为乐,“发展”则要求这种研究必须杜绝重复性的原地踏步。第三,其形式应是平民化的、多样化的、层次化的、主体性很强的。第四,其内容应具有主题化、精细化、效益化等特征。通过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研究,逐步形成优秀的科研文化。
(本沙龙由北厍中心小学周建国、桃源中心小学庄建丽、横扇中心小学赵咏红等整理,由市教育局教科室策划并统稿。)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教研组建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改变当前教研活动效益低下现状的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现象的客观存在,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考试分数万能”仍压倒一切地统率着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教研组建设被漠视或者异化,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因而教研组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而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如果失去这一基地,也就是失去了校本教研。  
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新的教学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支撑和储备。通过教研活动这一载体,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利用教研组这一阵地吸引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激励一批人、提高一批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课标下学科教研组建设管见
教研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文集[辰星网络教研平台]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XX中学学科建设组考核办法
东关中心学校2014-2015教科研计划
教导主任岗位职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