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尹传红 | ​寻着玩家们的足迹欣赏奇妙的世界 ——感悟《贪玩的人类》视野里之科学、科学家与科普


▲(本文收入尹霖、李正伟主编的《第二届获奖优秀科普作品评介》一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


作者 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在书店里扫了一眼《贪玩的人类》封面,顿生新奇之感;再一瞧作者署名“老多”,又有“没正形”之惑;及至浏览目录、速读篇章,不知不觉已被深深迷住,旋即决定将此书“拿下”。



不能说从没见过也从没看过如此风趣的科学史读物,但从观念、视角、结构和语言等诸多方面考量,《贪玩的人类》确有其独到、特异之处。掩卷时我甚而寻思臆想过,这作者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玩”出如此“另类”的一部科普作品?半年过后,在一次关涉科普的研讨会上见到老多,听他发言时自称“草根一族”,调侃中语带机锋,时有连珠妙语冒出,直感叹文如其人。

这里,不妨就以赏“玩”、漫谈的形式,聊聊笔者阅读老多此著的一些感想和认识。

科学,什么样的科学?

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科学究竟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迹或印象?

可怕的科学?艰涩的科学?好玩的科学?有趣的科学?

人们一般是从阅读和学习中体验科学、感悟科学、认识科学的。关于科学,有一句话我非常欣赏:“科学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

不错,科学所探索的,是活生生的现实背后的机理。科学,一旦“现实”了、“活生生”了、贴近了、亲切了,不管学习什么科学知识,大家都会觉得很有趣味,而对学习有兴趣,就是学习快乐的源泉,就是学习的动力;对自然现象感到惊异,就是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动力。

在我看来,科学又是一种智慧的游戏,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科学也是一种工具、一套研究方法、一个知识体系。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方式,更把我们昨天的梦想和今天的希望,逐渐变成明天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

然而,正如老多在《贪玩的人类》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不是因为听到关于尊敬的钱学森先生和贝时璋先生仙逝的消息,恐怕很少有谁会去谈论跟空气动力学或者胚胎生物学相关的事情,除非就是在科学院或者其他啥院工作的那些人儿。

可能有人会问,大家为啥都这么不关心科学呢?而老多以为,恰恰相反,原因不在大家,而是因为科学家们把科学给搞得太玄妙、太金字塔、太玄乎、太可怕了。谁没事儿老去琢磨和谈论那些又玄乎又可怕的事情呢?不是自讨没趣儿么?

老多说,他从来也没觉得科学有那么不好玩,即使是那些让物理学家用最吓人的武器——数学演绎法来描述的物理定律,其实也是可以用我们大伙儿都能听懂的普通话或者哪怕是广东话说明白的。这也是老多创作此书的动因:想让大家知道科学很好玩,而且玩就是科学的动力和源泉。

记得十几年前,上海一家教育类刊物请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给广大青少年学习数学提点个人体会,得到的回答是:“数学好玩”。想必陈老先生知道,我们许多学生做数学题纯粹是为了应付学业考试,或是为了参加比赛拿到可以在升学时加分的奖牌,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好玩”。他的四字题词既凝聚了自己对数学的感情与感悟,又有激励更多学子进入数学美丽花园之用意。后来,亦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表达过“科学好玩”的观点。

而老多笔下所展现的“科学好玩”,是由人类不同于地球上其他动物的好奇心所导致的对自然万物、深邃宇宙的探索和追问。换句话说,是凭着强烈的好奇,并且以理性的思维去了解自然,用自己的脑子去玩。这种玩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这也就是“老玩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表述过的一个意思:科学的诞生需要好奇、闲暇和自由。从这样的角度看,《贪玩的人类》讲述的实际上是科学玩家的历史,他们是我们今天能够享受科学盛宴的真正先驱。

在表述显得不是那么一本正经的这本书中,几乎所有被提到名字的重要科学家、发明家,都被冠之以“玩家”的名号。尽管看起来有的似乎稍感牵强,不过,读者当能理解,作者实际上是换了一个角度或方式,去“打量”科学家、发明家的科学创造和创新活动。他们所谓的“玩”,往往是在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驱使下所进行的探寻工作。他们玩的心态就是不受任何束缚,放开想象力,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书中有两段描述形象地展现了这样的思维历程——

天文学家用这样大型的望远镜首次看到了夜空中更加绚丽多彩的世界:……这些新的发现让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宇宙到底是什么?那些奇妙的图像意味着什么?那里到底有些啥?那里面又正在发生着什么事情?天文学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成天对着夜空数星星了,他们要玩新的事情!那就是天体物理学。

玩家们想知道,组成那些神奇图像的到底是些啥玩意,它们是怎么来的,那些东西和我们的地球、太阳一样吗?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个巨大的问号让玩家们兴奋起来。想了解那么遥远的地方都有些啥玩意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绝不是不可能的。

美国科普巨匠阿西莫夫在论及科学的起源时提到,一开始总有人会问那些看起来毫无用处的问题,并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纯粹是出自于求知欲,为了使他们的大脑保持活动。解决这种问题的明显的方法是:编造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从当时已知的资料中找出一个足以满足好奇心而又可以理解的答案。古时候人们喜欢把发现的过程归因于缪斯女神所赐的灵感:或来自天国的启示、不管是灵感还是启示,或是讲故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些解释大都是类推得来的,于是神话便这样诞生了。


再往后,在探索自然法则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只要用正确的方式去探讨,大自然必定会披露出一些秘密,决不会中途改变立场或态度。这种信念又促使一套有条理的系统应运而生,人们学会了怎样从观察到的资料中找出内在的规律。而演绎法、实验法和归纳法的应用,又助推了现代科学的诞生。这一思索的历史沿革,从《贪玩的人类》一书前几章的篇目中,就能窥见一二:游戏的童年,最老的玩家泰勒斯,那个很老很老的老头,玩到死的阿基米德,只玩规矩的罗马人,贪玩的东方人,挑战权威的玩家,……。

科学家,什么样的科学家?

老多自述,他“在和科学有关的地方待了50多年,从小就跟着一个当科学家的爸爸,长大了又在科学院里给人家干活,然后自己又跑出来玩科普。”看来他对科学家相当熟悉,因而他在《贪玩的人类》“引子”中所流露出来的对科学家的“微词”,应属有感而发,比较贴谱。他是这么说的——

如今有些科学家确实有点儿像外星人,差点儿人情味儿。而且见着不太懂科学的人他们更牛,摆出一副自己啥都明白的样子,大棍子抡圆了把你教训得没地方躲。好像除了他谁都不懂科学,科学只有他知道似的。此外,很多科学家写出来的所谓科普文章,看一眼以后不会再有人想看第二眼。

对此我颇有些同感。当然,老多话中显然也不乏调侃意味。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家或许算得上是这个世界最沉重的一个角色了。他们过着世人眼中的那种单调、枯燥和寂寞的生活,往往终其一生也不为人们所理解。不过,我又想,科学的魅力既有科学本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有科学家们个人的魅力;而恰恰在科学家身上,其实更能凸显出人生的高度和厚度。一个真正伟大、杰出的科学家,不仅可以将新思想、新观念带给世界,而且也能以其厚德之风和人文关怀影响世界,比如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感到遗憾的只是,多少年来,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偏颇宣传,使得“定格”了的科学家形象被蒙上了一层与“正常人”大不一样的虚幻色彩,甚至还被戴上圣洁的道德光环,俨然成了理想或理想主义的化身。

于是,人们在新闻报道、科普和科学史读物以及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科学家,常常就是那种戴着眼镜“与时间赛跑”,执著得有些偏执,只知道埋头苦干、废寝忘食、毫无情趣的书呆子。他们不是以苦为乐、不求索取,就是抱病工作、英年早逝,仿佛科学家不受难、不受穷,其道德形象就不能“高大”起来。如此一来,科学家的形象倒是高大、完美了,但同时常常也让人感到不可信、不可学、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一味“拔高”难免就会“失真”,过度“美化”实则就是“歪曲”。其实,有血有肉的人才最真实,最有魅力、感召力及亲和力,科学家自然也不例外。也惟有真实,才能让人易于产生贴近感、亲切感,甚至还会因发觉自己与好榜样的距离有所缩短,而增强了“亦当如是耶”的仿效之心;相反,则只能是视为畏途,敬而远之。

在《贪玩的人类》一书中,与其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甚为匹配、合拍,进而也形成了自身一种独特风格的,是作者对科学家、发明家的“塑造”,尽管作者似乎并不是要刻意为之。书中对相关人物有不少接地气、有味道的形象描述。比如,在介绍19世纪德国的一位物理学家时这样写道——

夫琅和费是个大玩家,玩了一辈子,玩得连老婆都忘了娶。他是德国一个玻璃匠的儿子,继承老爹的衣钵,成年以后自己也成了一个光学玻璃厂的经理。他就喜欢琢磨玻璃,一辈子玩出很多非常好玩又实用的东西,夫琅和费谱线就是其中之一。

再看对俄国“宇航之父”的一段描述——

这个普通而又神奇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小时候是个病猫,身体很不好,耳朵也不好使,所以没上几年学就辍学了。不过,他家还算有钱,属于中产阶级,所以一直到16岁都是他妈妈在家教他学习。后来齐奥尔科夫斯基成为她的家乡、莫斯科南边偏僻的乡村里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

对于进化论的提出者、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书中写道:“达尔文从小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不好好上学,成天跑到野外去捉虫子,掏鸟窝。……好在达尔文的爸爸不差钱,要不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肯定没饭吃。可以说,达尔文是个名副其实的‘啃老族’。”类似这样的描述书中还有很多,这为全书增色不少,读来也备感亲切。

公正地讲,崇尚或盲从科学家,甚至为尊者讳,在世界上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愿在我们的科学史读物和科学家传记中,能够更多地看到科学家最有魅力的一面,他多姿多彩的生活的一面,而不仅仅局限于他们的科学成就。因为科学家同样是社会中人,也会有他的酸甜苦辣,有他的人际交往,有他的性格特征——这组成了一个科学家的完整的形象。它们都应如实地传递给读者,而不要刻意去拔高或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在这方面,《贪玩的人类》一书同样值得借鉴。

科普,什么样的科普?

弗朗西斯·培根有言:科学真正合法的目标是赋予人类生活以新的发明和财富。那么,科学普及的目标或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围绕这个“大”问题无疑可以给出很多答案。著名科普作家金涛对此曾有简单概括:满足好奇心与传播常识。他认为,好奇,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激发探索兴趣的催化剂,也是引领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满足不了好奇心的科普作品或科普活动,其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这谈的实则也是科普作品的“功用”,我以为它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层面: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引导公众欣赏科学,促进公众参与科学。优秀的科普作品往往能够三者兼备,更收发掘理趣、传扬理性之效。这里特别提及理趣和理性,是虑及这样一个背景: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来,时有各路“神人”和“大师”登台亮相、呼风唤雨,每每也追捧者众。这种现象决非一个简单的科学素质与认知问题,还在于信仰、价值观与理性思维的缺失。这些“信号”对我们的教育、科普等工作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以此而论,我们今天所做的“科普”,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更要注重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优秀的科普作品,尤其应当着力融入和贯穿理性思维。

从上述视角去考查与评价《贪玩的人类》这部作品,我觉得它均有出色表现,读后既让人增长见识,又给人诸多启示。例如第20章“玩出一个宇宙大爆炸”在讲到大口径且高精度的望远镜、恒星的光谱分析、照相术的结合让玩家们对恒星有了更丰富的了解后,又加了几段颇具延展性、启发性并且意味深长的话语:

他们已经可以对恒星的表面温度、物质构成等物理和化学特征进行探索和研究。根据光谱的特征天文学家还可以像生物学家给植物分类一样给星星分类。玩家们很快又发现问题了:既然星星可以被分类,那它们是不是也和生物一样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呢?于是,宇宙演化的过程让玩家们又有的玩了,而且一直玩到了今天。

该书第23章“永远的玩家”可以视为全书内容的一个总括和提升。它告诉读者,几千年来,玩家们不但玩出了许多令人吃惊的理论和学问,而且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学问里得到无穷的快乐和便利。此外,他们还玩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再次为玩家们提供了利器,让寻找斯芬克斯微笑背后秘密的玩家们可以继续玩下去。如今,这些思维方式的伟大飞跃和创新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上的进步,同时对现代和将来的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诸多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应该特别提及的是,作者的发散思维与联系观点也贯穿于全书的字里行间,并以不时点缀其中的历史和中西观照表达自己的人文思考。例如,书中第16章“漂移的魏格纳”写道:18-19世纪是地质学最辉煌的时代,而那时,我们中国却正在享受着福寿膏(鸦片烟)带来的“乐趣”,几乎完全不知道地球的那边正在发生着什么。第19章“会玩也会赚钱”在谈及玩家们“玩”之花样和目的变化之时,更有一段十分精辟、传神的叙述与评论:

乾隆年间是内画鼻烟壶登峰造极的时代。也许正当一位中国的老爷们儿欣赏着刚刚买来的精美的内画鼻烟壶,捏着鼻子美美的吸了一下,打喷嚏过瘾的时候,几万千米以外,有个人正在发明蒸汽机。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也是欧洲进入了工业革命的60年。对西方而言,那是一个轰轰烈烈、欣欣向荣的时代,各种各样全新的玩意儿纷纷从玩家手里出现.那时候的玩家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心中的好奇而玩,他们开始明白科学是可以造福人类的。

作者在书之“引子”末尾,引述了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的一句话,这位有“科学顽童”之美誉的大人物在他写的物理学讲义中告诉他的学生们:“我讲授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你们应付考试,也不是帮你们为工业或国防服务。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让你们欣赏这奇妙的世界。”我想,老多这本饶有趣味的书,已然达到了让他的读者们,寻着他笔下之玩家们的足迹,去欣赏这奇妙的世界的目的。我还想起费曼在1955年所作的一次演讲中说过的一番话,抄录于此,权作本文结尾吧:

科学的另一价值是趣味,也叫做心智的享受。这种享受,有人读科学、学科学得到,也有人从研究科学得到。这一点很主要,也是那些告诉我们要考虑科学对社会影响的人们所忽视的。倘若社会的目标就是要人们能够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那么,科学带来的享受就会像别的事情一样重要。如果以负责任的态度运用科学,那么,科学就不仅有趣,而且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尹霖、李正伟主编的《第二届获奖优秀科普作品评介》一书 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变整个世界的25本科普书
谁是老多?(一)
【转载】《新科学家》:十大科普书籍
《奇妙的演化》:生命如何演变?献给孩子的趣味图解进化论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努力,我们依旧搞不明白人跟石头的区别
【阿简荐书】《生命:进化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和环境科学的黎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