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糖尿病的小柴胡汤证及其意义(三)

十一经皆取决于胆和温胆汤

小柴胡汤是少阳的代表方剂,而胆则是少阳的代表之一。胆在中医里面被列为六腑之一,《灵枢·本输》说“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胆藏精气,异于六腑而类于脏,故又被称为“奇恒之府”。中医对胆功能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参与消化,这通过胆藏精汁而体现,精汁即胆汁,来源于肝,藏于胆,溢于肠,而有助于消化食物;其二是参与精神意识的活动,即胆气的主决断功能。后面一点是中医独特的认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胆藏精汁与胆主决断的功能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胆藏精汁功能正常,则有利于食物之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之气才能充足,胆气的化生之源也就源源不竭;而胆主决断的功能正常,则周身气机通畅调达,如胆失决断则气机逆乱,气机就会紊乱郁滞,气郁则胆汁生成、排泄受阻,气不能内守则胆汁外溢,导致种种问题的发生。中医认为胆汁是脾胃消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如《灵枢·四时气》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不但如此,中医更强调胆汁对人体全身的生理作用,如《医轨》说:“故称胆汁为人身五脏、精血、津液所结晶……六腑无此胆汁,则六腑失去传化之能,五脏无此胆汁,则五脏失去接济之力。”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聚于胆,所以被称为“精汁”,故《中藏经》又称胆为“中清之府”。胆汁由水、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具体成分有胆汁酸、卵磷脂、胆固醇和胆色素等。正常情况下,胆汁之中各成分维持一定的比例,并保持恒定,胆汁因而得以清净而无“渣滓”,也使得以作为“中清之府”的胆能够保持功能正常。而一旦因为外邪内扰等原因,导致胆府的“中清”局面被打破,则胆藏精汁和胆主决断的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进而波及脾胃和周身。其中尤以肝对胆的影响最为直接,中医认为肝胆升降气机相因,气机疏利,则胆汁排泄畅达;相反,肝胆郁阻,气机不畅或者疏泄太过,乃至气机横逆,均可引起胆汁分泌和排泄的异常。此时,本该“清净”的胆汁,则因“痰湿秽浊”的困扰,给人体带来种种不适。而与此相对应的西医的各种检查结果很可能就是血脂、血黏度以及肝功、胆囊等的异常。

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把胆归属于甲木,主春季,应子时,为五运六气之首而主清阳。同时,胆主清阳和寄居相火也互相贯通,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血证论》说:“胆与肝连……相火之宣布三焦,而寄居则在胆腑……胆中相火,如不亢不烈,则为清阳之本气,上于胃。”现在,随着“脑—肠肽”的被发现,而胆囊收缩素就是其中之一,则中医关于“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的认识,似乎也找到了相关的物质基础。

关于精神意识的活动,《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说明中医认为在接受信息、认识事物的过程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心”。而胆主决断,这是对所感知的信息和所认识的事物的进一步处理,而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对信息和事物做出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的判断,其次是控制力和执行力,这个任务非“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的胆莫属。《素问·奇病论》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数谋虑不决,故胆虚。”《灵枢·论勇》则说:“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骨+曷]骬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恐,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也。”因此,胆在判断和控制力、执行力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

肝胆同为风木之脏,而肝之条达取决于胆气的振奋,则厥阴病从胆论治允其为一大法门。如《难病奇方温胆汤》(杜少辉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ISBN 978-7-8008-9488-6)一书之中有这样一则病例:

庄某,女,53岁,住院号11181。病人因头晕5年,伴腰酸、视物模糊1月入院。主要症状:头晕,视物模糊,腰酸,耳鸣,五心烦热,夜寐多梦,肩关节痛,肢体麻木,如针刺蚁行,形体稍胖,舌体胖,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细。高血压病5年,高血脂4年,糖尿病2年。查血压173/98mmHg(注:原文为23/13kPa,空腹血糖9.7mmol/L,尿糖“++”,胆固醇6.3mmol/L,甘油三酯1.37mmol/L。早起稍口渴,现不渴饮。入院诊断:消渴,眩晕。系痰热内扰,津不上承。治予清热化痰,兼益气养阴活血。处方: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9克,半夏9克,陈皮9克,云苓15克,甘草6克,竹茹12克,枳实6克,黄芪30克,玄参12克,葛根30克,花粉15克,丹参30克,枸杞15克,生地30克,水煎服,日1剂。服药5剂,肢麻蚁行感消失,夜寐多梦、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腰酸、肩关节痛等明显好转。复查空腹血糖7.2mmol/L,胆固醇6.3mmol/L,甘油三酯1.18mmol/L,尿糖转阴。继用上方治疗,又用药20余剂,诸症消失,化验血糖、血脂、尿糖,均在正常范围,临床治愈出院。

 [原按]糖尿病由痰所致者,如形体肥胖,体倦乏力,精神不振,食少纳呆,舌淡嫩体胖,苔白厚腻,脉滑者,则以祛痰为主,兼健脾益气,方选二陈汤合四君子汤加苍术、黄芪、山药;若头晕,失眠,口苦黏腻,心烦,肢麻多汗,舌红,苔黄腻者,予黄连温胆汤;若痰蒙清窍,嗜睡,恶心欲呕,头晕,舌淡红苔白厚腻者导痰汤先进;兼瘀者加活血化瘀之品。

[乔玉秋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2:44]再如《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一篇文章,载王永山先生的医案如下:

医案1:糖尿病合并脑梗塞

于某,男,58岁。2006213日以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语言不利2h为主诉入院。主症见:神志清,精神差,头晕,恶心欲吐,言语不清,急躁不安,纳差,大便4日未解。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苔黄厚腻,脉滑。查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4级。入院时血压180/100mmHg,急查血糖16.5mmol/L,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既往有糖尿病史10年,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Ⅲ期,中医诊断为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消渴。给予吸氧、降颅压、降血糖、改善脑循环、促进脑代谢等综合治疗,当日即予大承气汤1剂,灌肠以通腑泄热、凉肝熄风,解出稀便后急躁不安迅速缓解,仍头昏头晕,恶心欲吐,舌苔黄厚腻。继以黄连温胆汤加减以清热化痰,醒脑开窍,组方:黄连8克,半夏9克,胆南星10克,枳实20克,陈皮10克,竹茹12克,云苓12克,菖蒲12克,郁金12克,夏枯草15克,川牛膝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5天后,除言语仍不够清晰外,其他主症均明显减轻。继以前方化裁治疗月余,血压、血糖均降至正常范围,言语清晰,肌力恢复,痊愈出院。

医案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曹某,女,52岁。2007610日,以阵发性心慌,胸闷1年,加重3天为主诉就诊。主症见:神志清,精神差,全身乏力,心慌,胸闷,短气,心烦意乱,泛恶欲呕,纳差乏味,口苦口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门诊查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查血糖13.2mmol/L,血压126/80mmHg。既往有糖尿病史6年,冠心病史1年。现以二甲双胍缓释片和格列齐特片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良。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为心悸、消渴。辨证为痰热扰心,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清热化痰,宁心安神,和胃降逆。药用黄连10克,瓜蒌15克,半夏9克,云苓20克,陈皮12克,炒枳实12克,竹茹12克,郁金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代赭石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5天后诸症消失,舌质变淡,苔变薄白,血糖降至6.8mmol/L,复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继以原药控制血糖,加服地奥心血康软胶囊善后。

医案3: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

张某,女,54岁。2007722日以周身皮肤瘙痒8个月,加重1周为主诉就诊。主症见:神志清,精神差,周身皮肤瘙痒反复出现,以会阴部为主,入夜尤重,搔抓后,虽皮破血流,由痒变痛,但仍不能解痒,睡眠差。伴全身乏力,心烦,口干苦黏,带下味臭,舌质暗,舌边尖有瘀点,苔薄黄腻,脉滑数。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年。现以诺和灵30R(早16U,晚14Uih)控制血糖,自测空腹指尖血糖水平波动于5~9mmol/L。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2型糖尿病,中医诊断为皮肤瘙痒症、消渴。辨证为痰热内阻,瘀血阻络,治以黄连温胆汤合四妙散加减清热化痰除湿,活血祛瘀止痒。组方:黄连8克,半夏9克,云苓20克,苍术15克,黄柏9克,生薏仁20克,怀牛膝20克,陈皮6克,苦参12克,龙胆草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枳实8克,竹茹10克,赤芍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0天后瘙痒明显减轻,夜眠较前好转,带下减少,苔仍薄黄腻。继以上方减少四妙散用量,增加活血通络之品,服至月余,诸症全部消失。

医案4:糖尿病合并下肢坏疽

卢某,男,66岁。于2006518日以确诊糖尿病15年,血糖控制不良,右足第二、三趾间溃破流脓1月为主诉入院治疗。主症见:神志清,精神差,视物模糊,胃胀呕恶,口苦纳差,心烦眠差,右下肢水肿,双下肢末端麻木感。舌质瘀暗,舌边有瘀斑,苔黄厚腻,脉滑数。局部检查见:右足第二、三趾间溃破、流脓,气味恶臭,溃破面约0.5cm×0.3cm,窦道深约1cm,右足背肤温高于左足。入院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1.6×109/L,空腹血糖10.2mmol/L。既往有糖尿病史15年,糖尿病视网膜损害3年。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右足坏疽、2型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中医诊断为消渴坏疽、消渴、血痹、雀盲。入院后予控制血糖,抗感染及改善周围血液循环等治疗,将原来的口服降糖药改为诺和灵30R(早12U,晚10Uih)以控制血糖。中医辨证为毒热内盛,痰瘀阻络,治以黄连温胆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清热化痰,化瘀解毒。组方:黄连10克,半夏9克,陈皮6克,云苓30克,生薏仁30克,枳实12克,竹茹10克,川牛膝20克,元参12克,当归15克,忍冬藤30克,赤芍15克,水蛭5克,皂刺15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5天后胃胀呕恶,口苦纳差,心烦眠差等症状均明显减轻,苔转为薄黄腻。局部臭味明显减弱,右足背肤温略减。治疗有效,继以上方再服15剂后,痰热诸症全消,坏疽处湿润,无脓液渗出,无异臭,疮面仍未愈合。查空腹血糖降至7.2mmol/L,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遂将诺和灵30R减为早8U,晚6U,中药改为健脾养血,活血生肌之品。又治疗20余天,疮面得以修复,痊愈出院。

原按摘要: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的范畴,临床上变证多端,可累及全身所有的脏腑、组织和器官,形成多种并发症,临床见症错综杂乱,病机上则虚实夹杂,痰瘀互扰,从而在治疗上容易造成难于辨证,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虚、湿、痰、瘀为消渴的四大关键,此四种因素以虚实夹杂的形式,表现为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又大多存在着痰热内扰的病机主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庆明医案—糖尿病案13(少阳胆与少阳三焦湿热蕴结兼瘀血不化、伴阳明腑实)(大小柴胡汤案)
中医治疗糖尿病再实践再思考
六经辨治消渴病
气机升降与代谢综合征
红曲能治疗糖尿病高血脂症
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110-----139)沈绍功教授60病案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