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经方论析——金匮篇(何任)

二、《金匮要略》方应用之论析

《伤寒论》以六经立论,统摄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纲,然亦可以八法为主(如汗,麻黄汤;吐,瓜蒂汤;下,大承气汤;和,小柴胡汤;温,四逆汤;清,白虎汤;消,抵当丸;补,炙甘草汤等)。《金匮要略》以脏腑立论,其方亦纳为八法,统于八纲。此与《伤寒论》方分析之不尽同处。各症各治,各治各方,专其所能,均不离辨证论治之原则,此为运用经方之关键。

辨证论治之原则,是张仲景对治疗学中之重大贡献。

《金匮要略》关于八法的运用,既体现了辨证论治精神,又着眼于脏腑辨证的整体观念。

《金匮要略》方的八法是:

(一)汗法

病邪在表,宜取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金匮·痉湿暍病》篇有:“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汤本为伤寒表实无汗之方,是对湿邪在表,用麻黄加术微微发汗,以散在表之湿邪。另如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桂枝汤等,亦属汗法范围。

(二)吐法

病邪在上,使通过呕吐以排除病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就是用吐法的理论依据。《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这是病邪在上,因势利导的方法。但是吐法用之不当,易伤正气,故目前中医临床上用吐法的不多。

(三)下法

病邪结在里之实证,宜用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一般实热相结证,用寒下。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此邪在肠胃之下法。然亦有停痰留饮、瘀血内蓄等证,去旧生新,《金匮》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之类属之。

按:八法中汗、吐、下均应在病情需要时因势利导之治法。举《金匮要略》之下法为例,凡有泻下法者,计条文三十多条,方剂二十多首。如寒下(大承气汤);温下(大黄附子汤);润下(麻仁丸);逐水(十枣汤、己椒苈黄丸);攻瘀(抵当汤)等。而各种泻下法又常常兼而用之,如既泻热又攻瘀(大黄牡丹皮汤);既逐水又导滞(厚朴大黄汤);既逐水又祛瘀(大黄甘遂汤);既泻利又去湿热(茵陈蒿汤);既解表又攻里(厚朴七物汤)。

汗、吐、下三法,用之亦要恰当。汗而勿伤、吐而勿缓、下而勿损当为用汗、吐、下法掌握之关键。

(四)和法

邪在半表半里或证属寒热错杂,宜用和法。和法是包含着和解和调和的方法。《金匮·呕吐哕下利病》篇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指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呕吐,故虽论杂病,却从少阳证角度,以疏解清热,和胃降逆。

(五)温法

寒证宜用温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是用温法之依据。《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而阳能运化,寒饮自除,故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之类。另如温法方,《金匮》大乌头煎,通脉四逆汤均是。寒与虚常并存之,故温法亦多与补法配合,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即是。

(六)清法

清法多用于热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此为用清法的理论根据。《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之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以及《金匮·痉湿暍病》篇治“太阳中热”之白虎加人参汤;治“热利下重”的白头翁汤均属清法。

(七)消法

消法多用于邪结在里而未尽实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就是用消法的依据。《金匮·疟病》篇说:“……此结为癓,名日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水气病》篇的枳术汤亦是消法。凡气郁、血瘀、停痰、积食、痛瘕、积聚多可采用消法。活血化瘀亦是此类。

(八)补法

虚证宜补。《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虚则补之”。《金匮·血痹虚劳病》篇的黄芪建中汤、酸枣仁汤、肾气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均属之。补法是对气血阴阳,脏腑虚损给予补益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是。

按:和、温、清、消、补诸法,单独用者外,亦常相互合用。为寒热并用,温清同用,攻补兼施均有。如外寒内热(白虎加桂枝汤);寒热交结(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乌梅丸,鳖甲煎丸);真寒假热(《伤寒论》方白通汤)等。又如攻补兼施一类方更多,约占《金匮》方之一半以上。(如竹叶汤、薯蓣丸、白虎加人参汤、竹皮大丸、附子粳米汤、大半夏汤)。

和、温、清、消、补诸法,用之亦要恰当。和而勿泛;温而勿燥;清而勿过;消而勿伐;补而勿滞。亦为用五法之宜注意者。

《金匮》方分别以八法代表性方举例说明如上。

《金匮要略》全书按疾病分类分篇论述,但在方剂运用上,始终贯穿着辨证论治的原则,故而也体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内容。例如《金匮·痰饮》篇说;“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两方同可治饮病,但前者着眼于健脾,后者着眼于温肾。又如:“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均属同病异治。而“异病同治”者,如肾气丸,《金匮》书中凡五见:一是治虚劳腰痛;二是治短气微饮;三是治男子消渴;四是治脚气上冲;五是治妇人转胞。可见各种不同病证,但病机皆属于肾阳衰微气化失权,故均用肾气丸。又为《金匮》用大承气汤治痉病,治宿食,治下利,治产后发热。这四种病虽各不相同,但病机都由胃中实热所致,故均采用荡涤实热,急下存阴之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体系,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辨证论治的基础。凭望、闻、问、切四诊所出示的证象分析而确定运用方剂的。可见四诊(也包括腹诊在内)是用《金匮》方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金匮要略》的方剂,大多为汤剂。而且很注重煎法和服法。比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无论在生药的加工,煎法,服法,加减法,服药后的反应等都阐述得很详细。又如大乌头煎的煎法也十分详细合理。加水,先煎取一升后,去掉药渣,加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用二升等,除了汤剂外,有鳖甲煎丸,薯蓣丸等丸剂;有当归散等散剂;有红蓝花酒等酒剂;有狼牙汤等洗剂;有雄黄熏剂;有蛇床子坐药等。绝大多数《金匮要略》方至今还是常用的有效良方而且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大。

按:《金匮》方剂在运用上已如上述。分析之:

一者无论“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均离不开辨证论治

二者《金匮》之治疗用方,乃继承《内经》“治未病”及整体观做指导。

三者其用方均在详细诊断辨析后而施。

故其方剂之特点甚为精确,加减一味药,其治即不相同。例如:苓桂术甘汤与苓桂甘枣汤两方,均有茯苓、甘草、桂枝三味,而苓桂术甘汤在三味外加白术则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而苓桂甘枣汤在三味药外加大枣,则治“发汗”后“心下悸”的奔豚气。其各自之主治就不同了。

至于对四诊的重视,也是颇具特色的,如对切诊。《金匮要略》之脉诊,独取寸口。以寸口分寸、关、尺以候,也兼诊少阴脉等,计有十八种脉,并有相兼脉。这都有助于辨诊与用方。

除此而外,对《金匮》各方的煎法与服法,也有人做过分析:“煎服有直接水煎服”;“合和煎液再煎”;“去渣后”再煎;“麻沸汤渍之”,“米熟汤成”。先煎后下,用不同水煎(甘澜水、潦水、浆水、泉水等)。这也说明:用不同水煎,应该是都有讲究的;至于服法,也有各种不同。归纳起来,大约有七八种服药的方法:“顿服”的有19方;“日一服”的有46方;“日再服”的有18方;“日三服”的有83方;“日四服”的7方;“日五服”的1方;“日数服”的1方;“加量服汁”的4方。可见各种不同服法,各有其适应证,而机理也有所不同。

《金匮要略》方应用举例:

(一)百合地黄汤

伤寒热病以后,余邪未清,其症状是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饮食或有美时,或不欲闻食臭,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得药反吐,身形如和。其正治法以养阴清热为主。未经汗、吐、下的,用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

据本人体会,百合地黄汤与甘麦大枣汤合用,对热病余邪固然有效,对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之属阴虚有热者效果亦很好。

陈某,女,48岁。初诊症见烦躁、心悸、头痛、失眠、微热,长期不愈,服谷维素,五味子糖浆久未获败。口苦,咽干,唇燥,脉微数。

处方:百合12克,干地黄15克,生甘草6克,淮小麦30克,大枣9克,焦枣仁12克。

服4剂后头痛减,胃纳展,睡眠安,郁闷解。续服14剂后痊愈。

(二)肾气丸

《金匮要略》认为虚劳病属肾虚的,其症状是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用八味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萸、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又治消渴、转胞等症。此外对痰喘、水肿、久泻等有肾阳虚衰现象者均为适应之证。

余某,女,37岁。喘促已7年余,服氨茶碱7年多,腰酸腿软弱,卧床不起。形貌苍老,与年龄不相称。下肢浮肿,小便失禁。脉沉细,舌质淡。自诉久治医药罔效。处方:六味地黄丸作汤剂加附子5克,肉桂3克,分二次吞服,三剂。

三天后来复诊,病人自己步行来,谓服药一剂后喘促较平,两剂后小便有知,已能起动。续以肾气丸加减巩固之。

(三)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以用本丸去癥病,临床用以祛除小腹瘀血积滞。常用于痛经,月经困难,子宫周围炎,子宫肌瘤等辨证有瘀血者均可应用。

厉某,女,30岁。婚后八年不育,月经不调,脐腹部左侧有鸡蛋大块状压痛点,行经前痛甚。医院诊断为“附件炎”。处方:“桂枝茯苓”丸,每日18克,分二次吞服(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嘱连服30天。同时间日服汤剂:当归12克,制香附9克,川楝子9克,延胡9克,乌药6克,沉香曲9克,川芎4.5克,地黄12克。服丸1月,汤药15剂。腹痛减,追访,半年后怀孕。

(三)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说:“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蔡某,女,32岁。流产后,未有瘀血排出,小腹胀满难忍,大便四日未下,身热37.8℃。近日阴道出血,色暗,口干目赤,素体健壮,以下瘀为先。处方以下瘀血汤加味:生大黄9克,桃仁9克,生甘草4.5克,银花12克,牛膝6克,丹皮6克,制香附9克,蟅虫4.5克(炒微焦),两剂。

三日后复诊谓上药服一剂,大便下两次,身热平。续服一剂,大便下极多,小腹胀满尽解,阴道出血少量,调治而愈。

《金匮要略》方之运用,当以遵守各方原篇主证为根据,视临床情况,辨证论证用之。以古为今用之精神,往往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常可扩大其方应用范围,然则方药之加减,自当不离乎《金匮要略》原意。

(原载《名医学术集萃》)

学识有限,所做笔记均为个人理解,所转文摘只因读之有感,抛砖引玉,如有错误,望老铁们不吝赐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理论的临床应用
众医家论《伤寒论》之精髓
柯韵伯兵法类比医理---伤寒来苏集 2009-07-19 11:33:41| 分类: 名医验案 | 标签: |字号大
(10)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错误(三)
我的师傅李士懋老的“成才之路”
刘渡舟伤寒论 前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